APP下载

基于语言服务驱动的农村文化振兴路径探究

2022-12-04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语言农村服务

孙 岩

(阜阳师范大学,安徽 阜阳 236037)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建设产业兴盛、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新农村现已成为我国经济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农村振兴推动了农村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其中语言服务作为彼此之间的纽带,构筑起文化产业聚集和扩散效应的重要桥梁。彼此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在改善农村语言环境,促进农村文化振兴中起到重要作用。

1 语言服务的基本概念

语言服务最早出现于语言翻译行业,主要是为那些掌握不同语言的人提供信息转换的服务,以此来消除他们的沟通障碍[1]。在二十一世纪初期,我国一些学者开始将语言服务运用到语言翻译及其他有关的产业中,“语言服务”曾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充当翻译角色。近些年来,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语言服务的重要意义和内涵进行探讨。部分学者提出将语言服务划分为应用语言学范畴,认为它与语言应用学有着紧密关系,具有服务性、合约性以及主导性等特点。还有一部分学者将语言服务界定成利用语言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有效帮助的行为。少部分学者则表示,语言服务实际上就是借助语言文字与艺术等语言的相关衍生品,来更好地满足社会、政府和个人的实际需要。在语言经济及其产业飞速发展的今天,语言服务现已成为了产业和学术领域共同关注的新事物。当前研究成果存在两种认知,一种是微观层面,即语言服务是由团体或个人使用语言作为内容或工具向被服务方提供的活动[2]。另一种宏观层面,即语言服务是由各地政府部门或是学术组织合理分配语言资源,用来妥善解决各种语言问题。而本文所探讨的语言服务不仅强调它的普遍性,同时要考虑到乡村振兴所带有的独特性,既包含宏观认知的语言服务,比如构建农村建设的语言政策和规划,也包含农村振兴过程中社会群体或个人所提供的语言培训、职业以及语言翻译中的微观认知中的语言服务。

2 语言服务与农村文化振兴的内在联系

语言作为交流工具,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生存手段,语言服务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一个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与语言工具的使用是分不开的。近几年,语言服务的范畴逐渐拓展到各个行业和地区的各个层面,城乡、车站、飞机场、医疗中心、学校以及生产车间等都有各自独特的语言生活。只要存在语言生活,就一定存在语言服务。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种族内部、民族和国家之间由于交流越来越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语言服务显得更加重要。语言服务的本质是利用语言学探索的理论成果来有效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语言问题,因此,语言服务也具有显著的为他性、实效性以及实践性等特征。具体来说,为他性体现为社会、为大众、为产业、为时代所服务。实效性指的是语言服务的核心目标是要让全部所服务的对象得到切实的利益。而实践性则注重的是真正付出实际行动,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生活,就需要多元化、优质语言服务的支持。对于乡村振兴来说,它是一个关系到多方面的系统化工程项目,语言服务在其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在振兴农村的实践过程中,语言问题不断涌现,比如缺少规范性的语言表达、国际化因素不足导致语言环境缺失等,这些都阻碍了农村振兴的进度,亟须加强农村文化的建设,以文化振兴来引领产业振兴、乡村产业[3]。

3 基于语言服务驱动的农村文化振兴路径

3.1 提高农村语言治理水平

语言治理不仅有从上到下的路径,也有从下到上的措施方向,农村地区语言治理需要从上到下来进行规划和指导,还需要有从下到上的自觉民风来支持。既要提升信息传递的速度与数量,更要注重信息传递的整体质量。因此,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是和谐语言系统的构建。随着农村地区结构的积极调整和不断优化,越来越多的村子成为了双语以及多语社区。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构建以普通话为主,其他语言为辅的有机语言生态体系,合理规划多种语言在不同场所的功能,确保农村地区治理与其他各个群体的日常生产生活所需信息有效传递,切实推动农村地区的和谐健康发展。

其次是农村地区语言生态文明的提升。规范语言的文明使用是传递正确、权威、健康、积极信息的前提,也是促进农村地区治理以及建设思想文化的切实保障。所以,要从语言形式上入手,努力增强语言文字法律意识、规范语言使用意识及语言体裁意识等。而在语言内容方面则应尽可能多的使用礼貌性语言,摒弃遗风陋俗,防止恶意谣言的出现。

最后则是农村信息化治理。网络信息技术、AI以及大数据等正在逐渐改变着农村地区过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农村治理体系中的村民个人或是村户不仅是治理的主体,也是治理对象。新时代,村民不仅已经熟练使用移动通信等先进设备来接收有关的治理信息,还能通过各类软件向有关部门反映群众的急难愁盼,政府继而能采取更有效的治理措施。这对村民使用新技术的能力和相应的语言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语言服务培训快速跟上,提供语言教育、语言文化、语言经济等多项服务。

3.2 拓展农村语言服务范畴

语言服务的关键是服务内容,通过它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语言服务问题。近些年来,随着农村数字化的不断深入,农村地区各个领域的发展对信息的传递也越来越依赖,进而涌现了更强烈的语言服务需求。然而,应该指出的是,农村地区的语言服务与当地生产和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密切相关,既要包含健康医疗、防火救灾等,还要包含农村治理、村民居住规划以及农村产业等。由于语言是一种以信息载体的形式来提供服务,因此,要重点关注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是语言技术服务。它指的是辅助和处理语言及其衍生物的各种技术,国务院办公厅曾在《有关全面加强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若干建议》中指出“要加快语言文字与大数据、AI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深度融合,”因此,大力发展语言技术已成为当前农村数字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可以加快各个领域之间的信息传递,也是提供语言服务的重要途径。农村语言技术服务的发展应重视语言文化资源平台的建设和语言教育教学技术的开发、村民语言信息素养教育以及语言服务供需系统建设等。

第二,应急语言服务。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近年来在很多乡村地区时常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因为一些地方语言情况相对复杂,加上基础设施不完善,对于自然灾害与健康卫生事件无法很好的对外传播。因此,在救灾过程中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具有传递内外信息的重要作用。比如2010年发生在青海玉树地区的强烈地震,由于当地藏民居多,他们利用会说汉语的学生来与外界进行沟通。再如2021年河南多地均发生了暴雨,灾后救助数据服务中心第一时间招募会说本地方言的网络志愿者紧急开展救援工作。农村应急语言服务应提高语言互相翻译效率以此来“通事”,利用家乡话安抚受灾群众和被救助者的心灵。

最后是语言康复服务。推广国家通用手语和通用盲文的目的是为更好地满足语言障碍人群平时信息交流的需求,切实提高他们的整体生活质量。对于儿童这一群体重点是筛查和矫正,通常儿童最为常见的语言障碍就是发育性障碍,特别是在贫困偏远地区,总体发病率要远远高于其他地区[4]。中山大学目前已经成立了神经语言学教育实验机构,对山区儿童语言障碍进行了全面筛查和干预治疗,但覆盖面却极其有限,并且儿童语言障碍诊断治疗资源在我国严重不足。对于成年人则要以康复训练为主,当今我国残疾人联合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务院扶贫办等组织相继构建了以国家级听力语言康复中心为首的听力语言康复训练服务网站,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对农村地区的服务会更加完善。

3.3 挖掘农村语言文化资源

首先是语言本身。语言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比较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语言资源保护工作对普通话与各地方言进行全方位的抢救性调查记载,其中,中国语言资源保护项目采录系统保存与呈现了当前已调查搜集的大量方言资源信息。对乡村语言本身的调查,不仅要记录语言的原始面貌、具体的分类标准和语言的分布特征,还要判断语言的变化和濒危程度。本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文字系统。主要与汉语和其他少数民族语言有关,应该重视不同地区独特的文字现象,可以参考华东师范大学汉字研究与应用中心建立的世界上最完整的“汉字信息库”。第二,词汇体系。具体来说,有暗语、歇后语、常用语和民间谚语等农村特有的词汇体系,如传统农业术语等。

其次是语言文化。我国是全球语言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在文化发展战略中有着先天的优势。当前要着重调查和研究口头文字,比如神话、歌谣、民间脍炙人口的说唱、史诗以及传说等口头类的文学作品,可参考我国民间文化艺术家向协会建设的人类最大口头文学遗产信息库,同时,要注意不同地区特殊的地域历史文化和名人事迹。此外,还应注意其他种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戏曲、地方名文化、姓氏、传统礼仪、民间医药等方面的表达,当前一期语言保护工程设立了将近一百个语言方言文化站点,农业农村部门共设定一百个农业文化遗产,国务院公布了1557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可参考这些来查缺补漏,注意对各地特色文化的汲取。

最后是语言生活。与以往的扶贫攻坚相比,乡村振兴战略覆盖范围更大、涉及领域更加宽泛。我国农村社会语言学研究一直很少重视对普通农村社区和群众的调查,无法为乡村振兴语言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和理论支撑,因此,今后应扩大和深化调查的范围和内容[5]。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是农村地区。包含人口特点、语言文化、地理位置、经济能力、是否拆迁合并等。其二是农民个体户。包含性别、年龄、收入水平、是否搬迁、文化水平等。其三是语言生活。主要指各个领域的语言使用、语言规划和语言态度。其四是语言与其他元素的关系。指语言要素与文化、教育、经济的联系程度。其中,农村地区和农民个体户这两个方面主要和语言使用背景情况有关,将其与语言生活和语言要素相结合,从四个维度来进行调查,借此来全方位地了解与掌握农村地区和广大农民的语言实践运用情况。

3.4 开发农村语言文化资源

和城乡融合密切相关的农村文明振兴是我国应对国际化挑战的重要基础,《振兴规划》强调,乡村地区的文明建设应参考和借鉴城市文明和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在有效保护和大力弘扬的基础上,创新、转型发展,赋予更多时代内涵,不断拓展表现形式,确保文化自信的提升具有优质载体。换言之,就是要密切关注农村地区,用现代思维来建设乡村文明,这是至关重要的载体,应大力开发语言文化资源[6]。

首先,学术类的开发。语言文化资源在农村生态文明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包含丰富的地方特色知识,可为不同学科提供原创素材,有利于我国知识的创新。用地方特色语言体系增强我国学术话语权,详细阐述我国发展历史,讲述好中国故事。还要积极培养相关科学研究人才,建设农村地区语言文化资源信息库和博物馆。

其次,教育类的开发。农村语言文化资源与各种类型教育体系相互融合,有利于深化传统文化教育、科研实践教育和劳动教育内涵,有利于提高农村自治和道德治理水平,有利于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和创新。教育发展模块具体包括师资培训、课程规划和课程构建。在师资资源培训上,政府可以带头鼓励地方高校和社会专业组织帮助培养农村语言文化传承人;在课程规划方向上,高校根据教育对象的性别、实际需要和年龄制定有针对性的课程;在课程构建方面,高校可以灵活运用不同类型的空间来开展课堂教学。

最后,则是产业类开发。农村地区语言文化资源可以促进其产业的进一步整合,也能催生农村产业的新形态,让各地区的农村实现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目前有两个发展方向值得借鉴。一是文化旅游发展,即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和生态旅游产业。二是文化创意开发,利用本地语言要素,开发设计出个性化包装、文化创意产品、引导系统与文学创作等。各地要按照先调研、后发展的步骤,在各地开展乡村振兴语言工作,用跨学科思维组织和记录农村地区的语言和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乡村地区特色化知识内容以便构建我国本土化学术话语体系,不断汲取农村文化精髓,提升农村地区自主治理和道德治理能力,努力创新农村语言文化促进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精准识别乡村文化内在核心,科学开发与利用农村独特优势,以文化振兴引领乡村人才振兴、组织振兴、生态环境振兴以及产业振兴。

4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对语言种类、语言层次、语言功能的发挥提出了更高要求,语言推动乡村文化振兴需要挖掘乡村语言的独特优势,这是一项长期系统化的工程项目,应制定好规划然后在有序推进。并且这项工作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要以农业为本、因地制宜、因时而变的基本原则,积极与农村各地的其他规划一同推进。

猜你喜欢

语言农村服务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语言是刀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