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乡村振兴视角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方式探究
——以“红船精神”为例

2022-12-04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红船精神红船校园文化

王 琦

(福建警察学院 法律系,福建 福州 350007)

思政教育作为高校教学体系中的基础内容,如何提升思政教学效率,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问题。很多学校尝试从教学形式方面入手,寻找思政教育创新方向,却忽略了高校思政教育精神内核的拓展。部分高校仅仅以书本作为开展思政教育的基础,缺乏理论创新,使得思政教育活动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教学效率始终徘徊在较低水平,浪费了大量教育资源。想要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就要积极拓展思政教育理论内容,以多元化的思政理论为基础,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令思政教育与大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进而达到提升思政教学效率的目标,而“红船精神”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价值,是丰富思政教学理论的重要内容。

1 高校思政教育助推乡村振兴内在机理研究

尽管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朝着 “稳中向好”趋势前进,但城乡发展不平衡仍然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与城市相比,乡村地区在教育、医疗、文化等产业方面较为落后,当代大学生对于乡村的真实发展情况也缺乏了解,大多数大学生倾向于在城市寻找就业机会,不愿意参与乡村建设。想要实现乡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必须要依靠高素质人才,而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其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产生了紧密的关联。

乡村振兴战略内容覆盖范围广泛,形式多样,高校所开展的很多学科,都与乡村振兴内容有着较为直接的联系。因此,高校所开展的思政教学活动能够与乡村振兴战略内容有效融合。以思政教育作为纽带,激发大学生到乡村创业,实现个人价值的热情。从宏观层面来看,高校思政教育推动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要充分发挥高校的思政教育主渠道作用,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进行全方位阐述,向大学生介绍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价值以及实践路径。站在思政教育角度来看,想要确保思政教学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就要确保思政教学内容的先进性,要依据现实的时空背景对内容进行优化与更新,确保思政教学内容具有时代特点[1]。当前社会发展宏观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必然之选,大学生需要了解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景,明确自己所肩负的时代责任,引导大学生自觉成为振兴乡村的主力军。

其次,借助思政教学活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以及对于参与乡村建设工作的热情。借助思政课堂,系统讲解当前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让大学生熟悉乡村发展基本情况,引导大学生将本专业知识与乡村发展进行关联,为大学生开展乡村创业活动,参与乡村建设指明方向。

最后,将乡村振兴与高校思政教育进行深度融合,符合思政教学活动发展趋势。新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想要取得长足的进步,就要积极尝试以课程思政,代替传统的思政课程。具体而言,就是要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以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总结思政知识,将思政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之中。而乡村振兴战略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拥有大量的实践课题,大学生在参与乡村振兴工作时,会接触各式各样的乡村社会实践,这就成为推行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理想契机。思政课程与乡村振兴的结合,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政知识,提高大学生道德素养,还能够帮助大学生积累丰富的乡村实践经验,一举多得。

2 “红船精神”的思政教育价值分析

2.1 倡导大学生成为新时代的追梦者

大学生想要在参与乡村振兴过程中有所作为,就要具备奋斗精神,成为新时代的追梦者。奋斗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随着时代的不断更迭,奋斗精神已经内化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缺少了奋斗精神,大学生就无法独立面对困境,无法树立起强大的自信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斗精神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并持续发扬,逐渐成为“红船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开展思政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基于新时代特点,大力提倡奋斗精神,以艰苦奋斗作为实现大学生个人价值以及社会责任的基石。乡村地区环境复杂,大学生在建设乡村过程中会面临各式各样的问题,如果缺少了奋斗精神,大学生就会变得畏首畏尾,裹足不前。因此,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时,要积极发扬 “红船精神”,帮助大学生养成坚定的思想信念,面对困难毫不动摇,努力拼搏,通过奋斗创造幸福的人生。

2.2 倡导大学生成为新时代的缔造者

除了奋斗精神之外,“红船精神”的另一个核心要素就是创新精神。乡村经济想要持续发展,就要遵循社会发展宏观背景,积极创新。以多元化的产业结构为乡村经济发展持续注入新鲜血液。大学生思维活跃,眼界开阔,在创新精神的鼓励下会积极尝试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以及对于乡村经济发展的独特见解,提出一些大胆的创新性发展策略。通过不断打破常规,推陈出新,激发乡村经济发展内在潜能,激活乡村的隐性优势,实现乡村创新发展目标。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要意识到“红船精神”中创新精神的重要价值,通过各式各样的乡村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让大学生以最为直观的方式了解创新精神对于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大学生建立自信心,为乡村发展提供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2]。

3 “红船精神”与高校思政教学融合方式

3.1 将“红船精神”融入思政课堂

中国共产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而“红船精神”就是红色文化的典型代表,继承并发扬红船精神是帮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发展,提升大学生归属感以及荣誉感的重要举措。高校要利用好思政课堂,将“红船精神”作为讲解思政知识的切入点,发挥“红船精神”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一方面,思政课程作为高校教学体系中重要的基础课程,能够令思政教师在相对固定的时间与空间内,系统性地讲解思政知识,帮助大学生在头脑中构建起思政知识基础框架,通过思政课堂向大学生传播正确的思想意识,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具体开展思政教学活动过程中,思政教师要围绕三个根本问题,将“红船精神”融入思政课堂。即“什么是红船精神”“为什么要继承并发扬红船精神”“如何在实践中贯彻红船精神”,以这三个问题作为主轴,帮助大学生了解“红船精神”的具体内容,以及在新时代背景下发扬“奋斗精神”与“创新精神”的必要性。为了确保思政教学的完整性,绝大部分高校所使用的思政教材其内容侧重于记录重大的历史事件,以重大历史事件为基础,印证各种思政知识的正确性,但是对于“红船精神”的介绍较为有限[3]。针对这一问题,思政教师在备课时要搜索与“红船精神”有关的史料,并通过多媒体教具以较为直观的方式向大学生阐述“红船精神”的时代意义以及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

例如,教师在讲述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时,可以举出“开垦南泥湾”的例子。先通过史实资料以及地图,向大学生介绍该事例的背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扫荡围攻,以及国民党顽固派的包围封锁,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难,发扬奋斗精神以及乐观主义精神,积极转变工作方向,提出“革命就是生产,生产就是革命”这一伟大口号,中国共产党党员王震率领三五九旅入驻南泥湾,开展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军民大生产活动。在介绍完相关史料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大学生深刻领会“奋斗精神”对于推动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所起到的突出贡献。同时,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困境,与当前中国发展所面临的外部压力进行对比,激发大学生的忧患意识。

另一方面,将“红船精神”融入思政课堂,能够形成“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思政教育新格局。高度理论化的思政知识较为枯燥,如果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开展思政教育活动,很容易引起当代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需要突出思政知识的文化性,以红色文化作为基础,将思政知识与大学生实际生活充分融合。令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能够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特别是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时,引导大学生自觉运用思政知识解决现实难题,体现红色文化的实践价值。

例如,高校利用暑假寒假组织假期考察活动时,可以由思政教师以及辅导员牵头,开展“重温红色路线,感受红色文化”活动,带领大学生深入乡村,参观乡村保留的红色遗迹,学习红色文化。通过近距离的接触,让大学生体会“红船精神”的历史厚重感,将思政理论与历史事实进行有效融合,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3.2 将“红船精神”融入校园文化

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而想要实现这一根本任务,就离不开“红船精神”的支持。思政教育是一项漫长的工作,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实际工作中,高校管理者以及思政教师要做好顶层设计,通过多种方式为大学生创造基于“红船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令“红船精神”渗透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进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效果。校园文化是学校“软实力”的集中体现,每个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符合学校发展目标的校园文化。“红船精神”作为一种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在构建校园文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具体而言,“红船精神”与校园文化的结合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校园文化的形成需要以各式各样的实体物品作为基础,能够承载校园文化的实体物品种类丰富,大多数为校园中常见的物品。相关教职人员可以积极尝试将以“红船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元素进行抽象化的概括,通过高度概念化的凝练,将“红船精神”的思想内涵赋予各种实体物品。特别是教室、自习室、食堂等学生经常出没的场合,就在这些场景中的醒目位置设计与“红船精神”有关的物品,提到对于大学生持续开展思政教育的效果。

其次,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精神文化。相关教职人员要对如何发扬“红船精神”的问题给予高度关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被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所包围,其中一些片面甚至错误的信息,会动摇大学生的思想信念。想要解决这一问题,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借助新媒体平台,定期为大学生推送优质的思政内容。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思政教师以及辅导员可以利用线上平台与大学生实时沟通,对于时政热点新闻进行分析与讨论,运用思政知识理念对时政热点新闻进行深度剖析,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取向。此外,通过线上平台可以将大学生凝聚成一个整体,然后分享学习思政知识的感悟与经验,互相帮助,发挥集体优势,进而形成“人人爱思政,人人学思政”的良好氛围[4]。

最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发扬“红船精神”的重要载体。将“红船精神”与文化活动结合,能够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例如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唱响‘红船精神’,共筑红色梦想”主题晚会,以班级为单位围绕“红船精神”排演歌曲、小品、诗朗诵等节目,在欢声笑语中渗透红色文化,令大学生在欣赏精彩演出的过程中接受红色教育。

3.3 将“红船精神”融入自我教育

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逐渐形成自我意识,能够以更为客观的视角审视自己,在此阶段自我教育观念也逐渐形成,良好的自我教育观念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主观积极性,在离开学校之后,依然坚持自主学习,不断精进专业技术以及思想水平。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类所进行的自我教育,其本质在于对于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经历过刻苦学习以及大量的社会劳动,才能收获自豪感,这与“红船精神”不谋而合。因此,在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过程中,要巧妙融入 “红船精神”,培养大学生主动接触红色文化、了解红色文化、吸收红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的意识,为“红船精神”的继承与发扬奠定基础。

一方面,通过自我学习提升大学生思政水平。当代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难以作出取舍,很容易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而动摇理想信念,陷入“极端个人主义”或者“伊壁鸠鲁主义”的泥潭之中。这种背景下,大学生更需要以“红船精神”作为精神指引,巩固信念防线。例如,高校思政教师以及辅导员以学期为单位,开展“红船精神读书会”活动,鼓励大学生通过图书馆或者互联网寻找有关“红船精神”的经典著作,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红色经典文学作品,并总结读书体会。每周通过线上平台分享读书经验,每个月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红色文学学习沙龙”,以面对面的方式交流自我学习心得以及对于红色文化的感悟。通过阶段性的读书学习,逐渐引导大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意识,并将学习红色文化作为自主学习的重要基础,确保大学生在参加工作之后,依然可以抽时间阅读红色经典文学作品,提升自身政治觉悟以及思想水平。

另一方面,以“红船精神”作为指引的自我实践,其目标就是要“知行合一”。当前社会背景下,只进行理论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经过大量的社会劳动实践,印证“红船精神”在当前时空背景下的具体作用。特别是“红船精神”中的“奋斗精神”以及“创新精神”,让其成为引导大学生投身乡村建设的重要纽带[5]。

四、结语

乡村振兴背景下,想要让乡村得到快速的发展,就要激发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活动时,要积极融入“红船精神”,学习“红船精神”过程中,积极尝试将“红船精神”融入自我教育,将“红船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将“红船精神”融入思政课堂,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大学生认清乡村发展现状,引导大学生利用专业知识以及优秀的创新思维,对乡村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与升级,凭借顽强的奋斗精神克服发展乡村经济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又一个难题,推动乡村经济稳步发展并实现自我价值。

猜你喜欢

红船精神红船校园文化
红船
雕红船
红船向未来
一叶红船
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究
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究
我校再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红色寻宝 感悟“红船精神”
红船精神如何推进文化校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