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混合式教学实践探索
——以“温度”教学为例

2022-12-04福建省晋江市西园街道小桥小学肖清俊

学苑教育 2022年31期
关键词:负数温度素养

福建省晋江市西园街道小桥小学 肖清俊

核心素养的落实不仅仅需要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而且必须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为保障的。传统课堂上,学生停留在浅层学习状态,缺乏与教师的互动和对问题的深度思考,忽视提升自己深层次学习的能力。新冠疫情的常态化,使师生线下课堂受到很大的冲击,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成为一种实际的需求。因此如何进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混合式教学设计和实践,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从教学理念、内容、模式、学习方式四个方面出发,融合“福建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相关应用,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进行了设计,形成一种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学习者能够自主地学习,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课前导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混合式教学模式特别重视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强调学生要带着问题进课堂,教师更需带着学情进课堂。传统教学中,由于受到学生自控力和课堂时间的限制,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对所有教师来说都是一个难题。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助手”发布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前导航单的引领下,完成课前学习与知识的自主建构;对不能理解的知识点,自行查阅相关资料或利用人人通的“班级探究”进行在线交流,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人人通的“班级探究”是师生的线上临时课堂,时间一般设置在家长上班前或下班后的时段,方便学生全员参与,时长一般不超过10分钟。家校借助聊天功能及时沟通,通过讲解、抢答、答疑等强化所学内容,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深度交流。此外,教师再通过“课前导学”对课前作业进行批改,评选优秀作业,最后根据后台数据分析学生的共性问题,并作为备课的主要依据。这样的课前设计,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并提出了更多有价值的研究问题,这种师生都“有备而来”的课堂为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比如在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温度》的教学中,老师通过教学助手开发的“共享资源”“精品资源”“一师一优课”等优质教育资源模块,充分利用这些优秀资源,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线上教学情景,通过教学助手的“同步备课”模块,调用相应的资源进行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这样的备课方式不仅省时而且高效。教师再根据学情对教学知识点进行研究和总结,利用人人通的“课前导学”模块设计课前导航单:1.观看天气预报小视频,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北京的气温。2.在温度计上标出北京的两个气温。3.0℃有温度吗?4.结合你的生活经验,按温度的高低,给它们排个序:零下4℃、零上17℃、零下17℃、0℃。5.关于温度,你还知道了什么?教师将课前导航单通过教学助手发给学生并进行一定的指导,学生在人人通根据要求进行作答。老师利用人人通进行作业批改并进行等级评价,对学生作业质量较差的,教师都会“打回”并要求订正。评选的优秀作业将其一键共享到班级群中,让其他同学观看、学习,激发其他同学向优秀学生看齐。教师还会对这些优秀的作业表扬并留言:“你真厉害!”或者是“你真有两下子!”线下作业的批改场景得到了充分的还原。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盲点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抓关键,避免了面面俱到,低效甚至无效地重复“炒冷饭”。教师从中挑出典型作品作为课堂上思辨的素材。这些素材来自学生,让学习者感到熟悉亲切,从心理上拉近了学生与课堂的距离,使他们能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同时,教师也通过“班级探究”讨论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可以得到有效发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也更加明确学生的学习意向,了解学生的学习情感,进而把握好学情,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实现“以学定教”。课前的自主学习让孩子们带着思考进课堂,为后续环节的顺利开展作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课中探究——培养学生深度思考能力

课中活动是推动学生深入学习的重要阵地,在课前由于学生对新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课中老师可以进行有选择、有重点的讲授。学生的探究时间相对充裕,对数学问题能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交流,学生从浅层的思维变为深层的学习,从而更深刻地领悟数学的本质。教师在课中创设合适的情境,导入课前发布分层的合作探究任务,设计与本节课教学重难点相关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探究环节对小组进行个性化指导,进一步促进学生内化知识。学生在协作、合作过程中逐步做到从浅层学习迈向深层应用,提升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增强了小组协作能力。根据学生差异,为他们制订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并进行辅导,接着展示他们的协作成果,发现存在的问题,促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形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提升小组合作意识。同时,教师利用互动课堂中的“随机挑人”“小组评分”等活动,让知识在学生之间传递和碰撞,激发学生在互动环节中相互分享和交流观点。这样学生在听取别人意见的过程中,也能批判和反思自己的理解和想法,促进学生思维的生成和改进,从而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发展思维能力,培育数学核心素养。

比如教师在课中利用“互动课堂”进行《温度》的课堂教学,课伊始,教师创设“小小播报员”播报五个城市的天气情况的情境,组织学生通过交流反馈课前导航单中的问题,引出温度的单位摄氏度。接着,通过“计时器”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上台在屏幕上寻找零下5℃和零上5℃。让学生在汇报中,用自己的话总结记录零下5℃和零上5℃这两个温度的同与不同,发现这几种记录的方法虽然不一样,但都表示一对相反意义的量。最后再通过“投票器”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一种记录温度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以及积极思考后得到的体验。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们讨论负号能否省略,并通过“随机挑人”选择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再通过“蒙层”呈现总结:在数学上,为了简便可以把正号省略不写,直接记作5℃,但是负号不可以省略,渗透了符号意识。此时,学习的任务开始深化,学生不仅要探索零上和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也要感受温度计上0℃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操作实践、讨论争辩中进一步丰富对0的认识:0在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中起到分界的作用;0在数量上表示没有;0在尺子上表示起点;0在数位中可以占位。紧接着,教师创设了4个温度排序的情境,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将零下4℃、零下17℃、0℃、零上17℃标在温度计上,再将这四个温度按照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各小组继续标温度、排序。在此环节中,我利用“互动课堂”的“随堂拍摄”,选择几位有代表性的作品,组织每位学生给作品投票点赞。事实上,这一任务已不再是本课时所要求的内容,但由于有了课前的前置性学习,将学习向深度进发的时间和空间更多地留在了课堂上。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更丰富,学习方式更多样,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让学习者共同成长,促进数学深度学习,提升学生数学的深度思考能力。

三、课后拓展——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课后作业不仅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还应该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扩展延伸,是学生更深入学习的开始。教师在课后分析课堂数据,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将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践能力相结合,给不同学生推送不同的作业,就能更好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真正实现学生个性化的选择。教师通过人人通的“活动广场”布置给学生画单元思维导图或数学知识小报等形式的作业,师生对作业进行短文字的评价,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不断调整,让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的自我成长的角色,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教学持续一段时间后,教师利用教学助手中“智能检测”的组卷功能,结合课时内容编制适当题量和一定分值的测验进行测试,及时了解学生阶段掌握情况,查缺补漏。选择题和部分客观题属于系统智能批阅,免去了教师巨大的阅卷量。学生完成后,教师通过后台数据查看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一步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对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提高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习惯养成”布置笔算练习或者错题订正,后台自动统计学生坚持打卡天数和打卡情况,任务式的驱动学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运算能力。课后的拓展任务将学生的课堂学习引向生活应用,让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和提升,让学生在迁移应用的过程中再次完成一轮自主的深度学习或者开启下一轮的深度学习,这样的系统设计能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和持续发生,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比如教师在课后将《温度》这节课的课堂录屏推送到云端,学习从线下延伸到线上,这样对那些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的同学可以在家通过回看,进行复习巩固、反思内化,弥补知识的缺陷。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理解、形成概念,让数学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同时,教师课后根据课堂反馈情况通过教学助手布置了《温度》的课后作业,并要求学生拍照上传到“活动广场”。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或者借助网络搜集的资料上传并分享交流,促进学生多层次、多方面的学习。任务如下:1.比较图表上面温度的大小。(☆☆)2.收集生活中运用到负数的例子,谈谈负数在其他领域发挥的作用。(☆☆☆)第一题,教师通过让学生写图表上的温度并比较它们的大小,让学生再次体验用带符号的数表示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并检测学生比较温度的大小的能力。通过符号化的过程,感受用“+”和“-”表示正、负数的简洁性,渗透符号意识,体会数学符号的价值。第二题通过收集负数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负数的认识离不开现实生活的例子,负数的产生,某种意义就是源于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感受负数在不同领域应用的价值,帮助学生对负数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提升数学应用能力。最后,教师还布置一项合作性学习的任务:六人学习小组,阅读课外知识,组织学生合作阅读“你知道吗”,使学生了解负数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了解负数的发展史,要求学生制作简单的PPT并上交。学生在负数发展历史的学习中合作制作PPT,改变以往的个人学习方式,在合作交流中提高数学史的学习兴趣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智慧教育背景下,课堂教学开始进入线上和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对教师而言这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混合式教学不仅混合了线下面授和线上教学,而且混合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授课和辅导方式。教师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化合理的学习环境,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变革,提高学生的探索热情和想象力,提升信息素养。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及时评价,反馈和调整教与学,提高教学效果,形成激活课上,延伸课下的智慧教学模式。它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者在这个学习过程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了线下与线上教学各自的优势,真正实现了信息化和小学数学的有机融合,也改变了教师授课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负数温度素养
一张票的温度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城市温度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停留在心的温度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学好乘方四注意
历经艰辛的“负数”
非负数|a|、a2帮你轻松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