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2022-12-03北京市陈经纶中学申军娟冯淑娟

华夏教师 2022年16期
关键词:苏州园林说明文图画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 申军娟 冯淑娟

一、教学背景

(一)课程标准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说明文阅读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提取主要信息,把握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明确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还要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等要求。

基于以上要求,引导学生查找相关图片,印证作者在文中体现苏州园林特点的语句,建立图片与文本内容的联系,理解文本内容,体会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学生结合文章说明顺序为照片排序,梳理文章说明顺序,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使自己的思维走向深刻。在阅读和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和自然之趣,在感受图画美的基础上,学生通过为文章有关段落配上合适的古诗词,深入体会苏州园林诗意之美,以此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补充材料将大观园和苏州园林进行比较阅读,发现江南园林与皇家园林风格的不同,在比较基础上,探究江南园林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二)学习任务分析

《苏州园林》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艺性说明文,与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法布尔的《蝉》、毛宁的《梦回繁华》同在一个单元。本单元的文章在体裁上都是说明文,阅读中国建筑、园林、绘画艺术的文章,可以了解我国人民在这些方面的卓越成就,感受前人的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力。

《苏州园林》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了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教学上运用图片与文本互相印证的方法,建立文字阅读与图片的联系,形成图文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掌握阅读文艺性说明文的方法。此外,本文的语言精美,在教学上我还给学生设计了一个为文章段落配上古诗词的任务,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同时,学会调动学习积累,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系。课文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苏州园林之美的奥秘之门,引领学生感受苏州园林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建筑形式,体会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美。

(三)具体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对说明文并不陌生,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说明文,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初步了解了阅读说明文的方法,为学习《苏州园林》一文打下了一定基础。苏州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范,中国园林艺术与诗画艺术相通,中国园林一向被誉为如诗如画。《苏州园林》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在作者叶圣陶笔下,苏州园林富有诗情画意,引领学生体会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就成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开发苏州园林的图片资源,让学生用图片印证书中的文字,来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从而突破教学重点。这篇文章在介绍苏州园林特色的同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一点不容易理解,成为本课教学难点。教师应通过补充材料,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模拟采访园林的设计者,结合文本内容,感知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

2.学生通过模拟采访园林的游览者,借助图片和诗句,感受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

3.学生通过模拟采访园林的鉴赏者,结合补充材料,探究苏州园林蕴含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策略

1.教学重点及突破策略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模拟采访园林的游览者,借助图片和诗句,感受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

突破策略:设置学习情境,学生通过模拟采访园林的游览者,抓住文中关键语句,用图文印证、为文配诗的方法,体会苏州园林图画美和诗意美的特点,感受苏州园林独具特色的建筑之美。

2.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模拟采访园林的鉴赏者,结合补充材料,探究其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突破策略:设置学习情境,学生通过模拟采访园林的鉴赏者,结合文章内容,阅读补充材料,探究苏州园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

教学任务 教师为主的活动 学生为主的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一感知图画之美设计学习的真实情境,小组分工合作,组内结合采访目的,设计采访问题,模拟采访设计者,了解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模拟采访过程中,组员结合文章内容,并用线上图片资源进行解说,用图片印证说明文字,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之美。学习情境:中国园林如画如诗,在世界造园艺术中独树一帜。至于苏州以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号称宋、元、明、清四大名园,已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继承园林文化遗产,班级准备编辑一份有关苏州园林的小报,如果你是小报的编辑,试着完成以下任务。活动设计:采访设计者采访目的:了解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采访问题:采访问题示例:作为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的设计者,你追求的设计理念是什么?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并用园林的图片进行解说。这一环节中,学习情境的设计,整合了八上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继承传统文化遗产的意识。活动设计让学生通过模拟采访设计者,了解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这一活动的设计整合了八上第一单元新闻单元中采访的任务,体现单元内容整合。教学程序环节二感受诗情画意设计学习情境,组内模拟采访游览者。采访中,组员结合文章内容,并用线上图片、诗句进行解说,用图片印证说明文字,体会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活动设计:采访游览者采访目的: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特征的。采访问题:。采访问题示例:如果你游览了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你感受到园林为了达到图画美的目的,有怎样具体的讲究?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并用园林的图片或相关诗句进行解说。这一环节学生充分利用线上图片、诗句的资源,在分享交流中提升学生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学生通过在情境中模拟采访的活动,增强学习的乐趣。这一环节学生充分利用线上补充资源,深入探究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和传承的素养。环节三探究文化之美设计学习情境,组内模拟采访鉴赏者。采访中,组员结合文章内容和补充材料,探究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活动设计:采访鉴赏者采访目的:探究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采访问题:采访问题示例:如果你是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的鉴赏者,你认为苏州园林的主人造园致力追求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和补充材料进行探究。【补充材料】苏州园林作为古代的私家园林,形成了“独享、萧疏、宁静”的特点。园林主人设计主导思想是“避嚣烦”“寄情赏”。作为理想的人居环境,苏州园林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园林是“文人园”,它是以诗情画意做主导思想的。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引导学生结合《红楼梦》中大观园的有关内容,和苏州园林进行比较,对中国园林的特点形成更清晰的认识。江南园林有别于皇家园林,通过苏州园林和大观园的比较阅读,发现两者的异同点,对苏州园林的特色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教学程序环节四比较园林异同课堂检测:比较异同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被认为是南北名园的综合”。阅读《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描写楼台轩榭、假山池沼和花草树木的内容,与课文所写的苏州园林比较异同,完成下面的判断题。(在括号中打“√”“×”)1.“曲径通幽”处的设计也像苏州园林一样,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美,有假山隔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 )2.“沁芳亭”的设计受苏州园林的影响,讲究假山池沼配合的艺术美。( )3.“潇湘馆”的设计受苏州园林的影响,粉垣、翠竹处讲究色彩配合的淡雅美。( )4.“稻香村”也像苏州园林一样,都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5.“省亲别墅”的设计受苏州园林的影响,亭台轩榭的布局都讲究自然之趣。( )作业设计(任选其一)实践类作业:小组结合课上学习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完成一份有关苏州园林的小报,继承园林文化遗产。阅读类作业:推荐阅读《陈从周园林随笔》中的《说园》,写一段鉴赏性文字,进一步体会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100 字左右。(提示:教师已将推荐阅读文本资源发在超星平台,学生可以将鉴赏性文字发在超星平台,相互学习。)个性化作业:陈经纶中学本部初中未来要建一座园林式的校园,向同学们征集设计方案,请写出你的创意设计,200 字左右。(提示:同学们的创意设计发在超星平台,大家相互借鉴。)板书设计苏州园林图画之美自然之趣淡泊宁静

四、教学反思

(一)创设恰切的学习情境 整合单元学习资源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给学生创设了恰切的学习情境,使课文学习内容和现实生活环境建立了有益的联系。为了更好地完成小报,小组四位同学需要先完成模拟采访任务,因此,给小组成员进行了角色分工。

学习情境的创设整合了八上单元之间的学习资源,综合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本节课学习情境的设计,整合了八上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内容。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内容是身边的文化遗产,正好苏州园林有九座园林已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学生对此比较有兴趣,因此设计相关学习情境,让学生完成有关苏州园林的小报,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继承园林文化遗产。另外,整节课采访活动贯穿始终,这一活动的设计整合了八上第一单元(新闻单元)中采访任务的内容,体现单元学习内容和方式的整合。活动设计让学生通过模拟采访,从而充分感受苏州园林的建筑之美。

(二)设计丰富的语文活动 感受园林诗情画意

本节课设计了丰富的语文活动,使学生学习过程充满乐趣。这节课结合苏州园林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背景,让学生从园林设计者、游览者、鉴赏者的不同视角审视苏州园林,采访活动贯穿始终。小组分工合作,结合采访目的,设计采访问题,实施采访,通过采访园林设计者、游览者、鉴赏者,充分理解苏州园林的特征,探究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

采访园林设计者和鉴赏者的环节,学生结合采访目的,设计采访问题,给学生参与课堂带来生机,提供了很大的生成空间。课堂上学生提出了很多贴近课文内容又切合学习情境的问题,并进行了模拟采访,活动兴致很高,完成度也非常理想。在丰富的语文活动中,学生感受到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也感受到园林主人淡泊诗意的人生追求。采访鉴赏者这一环节学生充分利用线上补充资源,深入探究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提升了学生文化理解和传承的素养。

(三)搭建学习支架 提供学习路径

《苏州园林》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搭建了可供选择的学习支架,使学生能很快找到进入文本的方式和路径。

1.设计采访任务

在《苏州园林》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给学生设计了三个采访任务,学生需要结合教师提供的采访目的设计自己的采访问题,并进行模拟采访,让采访对象回答自己提出的采访问题。在提出问题和回答深层次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走向了深入。

在课堂实施中,学生结合文本,提出了令人惊喜的问题,比如,有一个小组提出:“课文反复中出现‘图画’一词,这与园林设计者的设计理念有什么关系?”在回答时,小组成员将“画”这个字进行了拆分,看到“画”字的中间有一个“田”字,联想到园林主人对田园自然之趣的追求与向往。

2.提供采访问题示例

根据脑科学研究助力学生学习七大学习原理之二:样例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相结合,样例学习已解决问题的例子)和自己解决类似问题之间的交替学习,比单纯独立解决问题更有效。

教师在学生采访园林设计者、采访游览者、采访鉴赏者的环节,不仅给学生提供了采访目的,而且给学生提供了采访问题示例,这样就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优秀生可以结合文本,结合补充材料,设计出富有创新性的采访问题;薄弱生可以参考教师提供的问题示例,进行模拟采访。既给学生搭建了切实的学习支架,同时又不限制学生,给了学生很大的生成空间。

3.提供图文互证、为文配诗的句式

图文印证的学习环节中,教师在超星平台讨论区设置了相应的学习任务,小组将自己查找的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发布在超星平台讨论区,这样全班同学就可以直观地看到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学习支架,简洁陈述图片信息,并从课文中找到对应的文段,这样在整合图片、文字信息的基础上,更清晰地感受到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

为文配诗的学习环节中,学生结合教师在超星平台提供的诗句,又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诗句,为文段的具体语句配上合适的诗句,充分感受到苏州园林的画意诗情,也更充分体会到课文诗意典雅的语言特点。这一学习环节中,学生调动已有学习经验,调动积累的古诗和课文情境相呼应,也就是把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调入本节课新的学习情境当中,让已学的知识和本节课的内容形成良好的互动,建构了新的意义。

(四)提供学习资源 比较文化异同

学习《苏州园林》一课,为了检测课堂学习效果,教师在超星平台给学生提供了《红楼梦》大观园的相关阅读材料,学生结合链接材料和苏州园林进行比较,体会苏州园林和皇家园林文化的异同,以更好地巩固课堂所学。

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大观园的设计受到苏州园林设计理念的影响,更加体会到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当然,大观园也有不同于苏州园林的特点,如“省亲别墅”就体现了皇家园林富丽堂皇的特点。通过苏州园林和大观园的比较阅读,发现两者的异同点,对苏州园林的特色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猜你喜欢

苏州园林说明文图画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来来来,一起装修数据库——说明文也能很生动
说明文阅读专练
苏州园林的秋,美得太惊艳
苏州园林修复面貌之谜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