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目标为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
——以人教版英语教材九年级Unit 7 复习课为例
2022-12-03温碧华
温碧华
(厦门第一中学,福建 厦门 361000)
美国教育专家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提出,衡量“理解”的一个基本指标是能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环境和挑战中,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以基本问题打开学生的理解之门,[1]以目标的问题为导向,以评价为准绳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能有效实现新知迁移。笔者在设计与实施人教版英语教材九年级第七单元复习课时,从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学生认知水平出发设计开放式的、能引发思考的基本问题。在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围绕预设问题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从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锻炼自学能力、理解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
一、设定目标,整合教材
教学设计是教师理念和实践的结合体,建立在教师自我认同基础上的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能够让教学过程鲜活起来,让课堂有灵魂和动感。[2]传统教学设计目的性和方向性不强,一方面,许多教师依然基于经验进行教学,教学目标笼统不明确,缺乏针对性,偏重知识的灌输,只关注教师的教而忽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锻炼。另一方面,课堂活动与评价活动虚假繁荣,虽然课堂热闹非凡,但是评价方式单一、指向不明,不能对学习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分析,也没能指导教师适时调整教学。容易在实施的过程中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教师或者教学实施者难以做出及时和准确的调整。因而,在一开始就有确定的目标和方向,形成了一个宏观的框架,以帮助师生准确定位,也方便教师调控课堂。
为了避免陷入传统的低效模式,在新课程标准及其相关理论指导下,笔者在设计与实施“谈论规则”这一话题时,采取了如下具体措施。
一是制定了多维的教学目标,设计了多元的教学活动:首先,语言知识和技能层面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正确运用“should(not)be allowed to”“be allowed to do”等与描述规则相关的句型结构,唤醒“too...to”“so...that...”“not...enough”等句式结构,并能加以用于阐述理由,初步掌握阐述自己观点的议论文框架。其次,思维能力层面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在一些规则问题的讨论中,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层面,学生能够通过视听等资源了解中外文化中公德的意识和礼仪的常识,通过辩论,碰撞思维,互相学习,增强反思自己行为的意识,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并遵守规则。
二是教学方法上,基于培养目标的问题设计,构建教学流程图(见图1),着眼于学生这一主体,架构学习任务与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思考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各种活动。使之与同伴一起就该主题进行充分讨论互动,随着教学活动的推进,感知与分析、创意与生成等各层次的思维与能力都得到锻炼与发展,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二、问题设计策略
人的思维始于问题。当人遇到问题并希望能够解决问题时,这就推动他们去思考问题的答案,寻求解决问题的知识。根据问题情境提出各种假设,设法验证这些假设,这就是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3]因此,问题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积累,从学生的角度提问题,从现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生活实际和认知规律,围绕真实性、趣味性、层次性、挑战性和创新性设计问题,开展教学活动。
(一)问题设置贴近学生心理
1.策略一
根据九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利用人心理上的信号功能,课堂之初,播放安妮塔·兰弗洛唱的“The Mom Song”的有趣视频。这首诙谐有趣的英文歌的歌词列举了唠叨妈妈的日常各种令人窒息的唠叨与催促。
The Mom Song
Get up now
Get up out of bed
Wash your face
Brush your teeth
Comb your sleepy head
Here's your clothes
And your shoes
Hear the words I said
Are you hot?
Are you cold?
Are you wearing that?
...
You don't need the reason why
Because I said so
I'm the Mom
视频一下子就引发正处在青春期的学生的强烈共鸣,达到心理唤醒,点燃兴趣,自然进入话题“规则”,触动学生对“规则意识”与“自由至上”这对矛盾的关注与思考。
2.策略二
将谈论“规则”所需的目标语言,如“should(not)be allowed to”“too...to”“so...that”“not ...enough”等镶嵌在家庭、学校、博物馆等学生熟悉的活动实景中,既丰富问题的外在条件,也贴近学生心理,学生容易从心理上接纳。再以谈论“规则”为主线,以听、说、辩论为学习形式,搭好脚手架,引导学生将这一话题知识系统化,并能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为后续大任务的实施做好充分的语言和思维的铺垫。
3.策略三
笔者所在学校每年都举行学生座谈会,邀请学生对学校建设等方面提出看法和建议。如设置问题“在教室里可否吃零食”,这是个常见且有争议的问题,学生学习兴致高昂,课堂上讨论热烈,各持己见。最后总结,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公众场合可适当解决必要进食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增强参政议政的主人翁意识。再设置问题以“Food in class or not”为题的议论性短文,这样过渡顺理成章。通过短文写作,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在谈论“规则”这一话题时的思维品质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情况,能较好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达到学科育人的目的。
(二)问题设置符合认知规律
1.策略一
在谈论“家规”这一分话题中,笔者请学生根据图片(如图2)的提示,用“should/shouldn’t be allowed to…”完成句子。
这是个基础知识问题,80%可以独立完成,利用人心理上的感染功能,通过教师的引导,同学间的交流、互助、鼓励和持续的评价,情绪相互影响,让每个学生都能包含激情参与其中。体验用英语表述问题,分享思考,陶冶情操,完成本节课重点句型的既定目标,逐步形成对“规则”主题的认知,树立信心。
2.策略二
在分话题小结阶段,引导学生观察图一中句子的规律,流利表达有关自主决定、着装打扮、课外兼职等家规目标语言。
这是个较为简单的应用问题,有了策略一基础知识的铺垫,设置策略二,层次合适,符合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能较为顺利地迁移运用“should(not)be allowed to do”等表达个人观点和情感原因的句型,增强自我实现的价值感,获得继续前行的动力。
3.策略三
在谈论“公共场所”这一分话题时,先播放参观博物馆需注意的“礼仪”,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参与小组讨论,进一步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再鼓励学生表达规则的句型:“You are(not)allowed to...。”笔者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完成活动的状况进行自我评价,包括包含语言知识和技能(图3),情感态度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评价。比如,日常在公共场合自己的行为是否妥当。目的让学生学会遵守社会规则,做文明学生,提高个人修养。
将视听习得的博物馆规则的目标语言类比应用于图书馆场景,让学生熟练运用“You are(not)allowed to...”句型,巩固提升目标语言的表达。在谈论图书馆标志的具体含义的基础上,增加原因句型的表达(图3)。起到承上启下,为完成大任务学习做铺垫。
笔者应用心理学的迁移功能,鼓励学生进行语言迁移运用和原因讨论,关注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进行分层评价。对于积极参与其中的学习薄弱生,哪怕只能简单重复目标语言而没能阐述原因,也肯定其参与性,减少对语言准确性和观点创新性的要求。积极及时的课堂评价,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主动性,不断参与解决新问题,发展能力,培养核心素养。
(三)设置问题具有挑战和创造性
1.策略一
在谈论学校规则的分话题中,通过展示校园座谈会的图片,再现“校长座谈会”这一真实情境。学生按小组分角色模拟校长和学生对话的情境。在“校长”与“学生”的口头对话练习时,展示采访表达的基础模板内容:
Headmaster:Hi,everybody.As we all know,it’s important for students to obey rules.But I know,in your opinion,some of them are not so reasonable.So,what school rules do you think should be changed? And the reasons?
A:Good morning,Mr.Zhou.I think…because...
B:In my opinion,...
C:In my view,...
本环节的设计,激发学生内驱力,通过采访更多的学生,丰富教学方式,让更多的学生主动思考和挑战问题。引导学生成为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针对校规校纪中他们认为不合理或是有待商榷的条款展开讨论。学生在创设的真实语境中,自然输出,畅所欲言,他们的思维与表达得到激发,大量地使用目标语言输出有价值的观点。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关注到自己的表达是否辞能达意、是否流畅,进而形成自我评价。在倾听他人表达时,结合教师给出的流利度、准确度和合理性等评价标准,对他人的发言给出评价。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教师关注到每个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应用情况,及时点拨、评价、反馈、帮助,最后让学生总结、分享成果,达成令人惊喜的课堂生成。
2.策略二
这个口头活动,既是活动也是评价。在实施大任务时,笔者充分认识到学生是语言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是否赞成在课上吃东西”这个辩题,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尝试运用本节课所学内容:Food in class or not?(表1)
表1
这一任务基于新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陌生环境中的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但这一类超越文本的迁移创新类活动,对学生能力要求最高。因此在设置目标和教学活动,笔者给予学生支架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既有基础的框架,帮助较弱的孩子完成活动;同时又在框架中留白,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创造性地使用目标语言、表达观点。在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激发了自信,培养主人翁意识。从准确性、流利度、反应快速、音量等方面设立评价标准,为学生评选“最佳辩手”提供依据。
3.策略三
通过多元、充分的笔头练习和口头活动之后,顺利地引入“Hamburger writing”这一写作方法,提供模板(图4),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建立赞成或反对的框架,阐述自己的观点。将自己上面充分讨论的内容书面表达出来。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笔者也提供样板2 的框架,为他们创造发挥的空间,鼓励这些学生更加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理由。
课堂活动结束,教师评价时,笔者充分肯定了学生观点的碰撞,对权威和标准的质疑精神尤为可贵。同时,从另一个角度对学生价值观进行引导,形成“It’s important to have rules and all of us should obey the rules to have a better world.Do remember NO RULES,NO STANDARDS!”的共识,加深了对“规则”这一主题的理解。
三、结语
在教学中,笔者秉持英语学习活动观,以目标为引领,以目标的问题为导向的理念贯穿始终,力求达到目标、问题、学习和评价的有机融合,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探究主题意义的情境和空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活动,整合性地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进而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策略,主动表达个人观点和态度,解决“Food in class or not”这一真实问题,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