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社会科学在卫生软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回顾与展望

2022-12-03张开宁赵俊光

卫生软科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跨学科卫生

张开宁,赵俊光

(1.昆明医科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省健康与发展研究会,云南 昆明 650228)

健康社会科学(Health Social Sciences)是20世纪后半期以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方向和研究路径[1],倡导医学和健康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密切合作,解决健康与卫生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健康社会科学的发展脉络与应用成果,为加强健康社会科学在卫生软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对策建议。

1 健康中国战略与卫生软科学研究

良好的医疗卫生与健康既是人类发展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健康中国2030”(Healthy China 2030)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2]。

众所周知,人类健康不仅涵盖生理和心理层面,更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因此,健康和卫生问题的认识及解决,因其复杂性要求相关研究及应对方案不仅需要采用传统的生物医学方法,也应综合应用心理学、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特有的视角、理论与方法。

基于此,致力于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理论与方法阐释健康卫生现象、破解政策服务难题的卫生软科学(Soft Science of Health)备受重视,正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软科学研究以促进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侧重于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往往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是一种多学科、多层次、综合性的科学研究活动[3]。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新时期,卫生软科学更显现出以人类健康特别是卫生政策及卫生健康服务为研究主题的特征,以及在跨学科理念和多学科交叉合作的操作层面所具有的独特潜力,展现出社会科学与医学及健康科学密切合作的巨大空间及广阔前景。

2 健康社会科学的本质及基本特征

20世纪后半期以来,对人类健康更深入的认识及研究加速了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密切结合的趋势。由此,国际学术界产生了一个崭新的方向和重要的学科群——健康社会科学。健康社会科学强调人类健康特别是卫生政策及卫生健康服务往往涉及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倡导复杂性理论(Complexity Theory)概念和方法的运用,以及跨学科的(Transdisciplinary)合作[4]。因此,健康社会科学在卫生软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健康社会科学研究不仅特别关注以往常涉及的流行病学、临床医学等医学领域,更高度重视在研究人的社会属性方面具有天然优势的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经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并将后者的理论和方法与医学结合,开展跨学科合作,以达到对人群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综合性认识,从而使干预服务更具针对性、有效性。

综上,面对科学研究中学科日益精细化的趋势,整合性研究及跨学科合作得到高度关注。科研中学术方向愈加精准和聚焦固然能够保证研究的深度,但也往往存在使研究视野受限,对复杂问题的理解不够全面的风险。健康社会科学研究致力于跨学科合作,有助于弥合社会科学和健康科学之间的鸿沟,进而获得对人类健康和卫生问题的全方位把握。

健康社会科学跨学科的本质与卫生软科学所强调的多学科综合应用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且二者都聚焦于人类卫生与健康,特别是对复杂的健康和卫生问题的研究,并尤其重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多领域研究视角与范式的纳入。在卫生软科学研究所关注的卫生管理、卫生服务、养老与老年保健、疾病预防与控制等领域中,健康社会科学的分支学科如卫生经济学、医学人类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等相互补充,在阐释疾病的发生和传播过程、医疗服务的供需、健康政策的规划与实施等方面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目前,健康社会科学已成为健康和卫生问题研究领域崭露头角的一条重要路径,已在卫生软科学研究中显现出强大生命力和广阔前景。

3 国内外健康社会科学进展与成果

3.1 全球健康社会科学网络型学术组织的建立与活动

20世纪后期,一批国际学者对如何建立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合作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1992年1月,国际学术界正式成立了全球网络型学术组织“健康社会科学全球论坛”(the International Forum of Social Sciences in Health,IFSSH)。次年,IFSSH颁布了第一号工作文件(Working Document NO.1),阐明了IFSSH的目的、组织和功能,并制定了全球6个方面的核心规划(Core Agenda):建立和健全机构、实施能力建设活动、开展研究与项目、重视宣传与舆论引导、关注政策倡导与资源分配、加强全球交流与合作[5]。

此后,IFSSH每年定期召开指导委员会会议(Steering Committee Meeting),总结当年成果,设计未来规划,适时改选论坛成员。同时,在卡耐基基金会(Carnegie Corporation)、国际健康发展研究委员会(Council on Health Research for Development)等诸多国际知名组织支持下,IFSSH在全球开展了一系列实质性活动(Global Substantive Activities),例如健康社会科学案例研究比较研讨会、健康社会科学课程、健康社会科学能力提升讲习班等。全球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由此聚集起来,进行健康社会科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与交流。

在区域层面,IFSSH也做出了行之有效的努力。1993-1996年,IFSSH在欧洲、北美、非洲等区域陆续设立了7个区域性网络学术组织(Regional Networks)。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健康社会科学全球论坛亚太网络”(Asia Pacific Network of the International Forum of Social Sciences in Health,APNET)成为一个跨学科合作的重要平台。自1992年起,APNET每两年举办一届亚洲太平洋地区社会科学与医学大会(Asia Pacific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Conference,APSSAM,以下简称“亚太SSM大会”),有力地促进了亚太地区学者及机构的合作。

进入新世纪,健康社会科学网络型学术组织继续有序发展。2005年,IFSSH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办了以“新千年的健康挑战”为主题的全球大会(World Meeting),并着力规划了一项大会宣言,旨在于千年之交为健康社会科学目标领域的优先研究事项提出政策建议。卫生软科学领域的若干重要议题在大会的37个分主题中得到体现,如“卫生部门改革和医疗保险:老问题和新方向”“医院和病人护理的未来”等[6],促进了全球研究者对卫生软科学领域的关注。

3.2 中国健康社会科学研究的探索发展与贡献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者就开始深度参与全球健康社会科学学术活动。例如:1992年起开始出席全球健康社会科学相关学术会议;1994年在泰国曼谷翻译出版了IFSSH一号文件中文版本;1998年进入APNET指导委员会,开始参与科研管理工作。

进入新世纪,中国健康社会科学影响力继续提升。2002年,我国学者开始担任APNET第四届秘书长职务,秘书处随之迁到中国昆明。同年10月,秘书处联合北京大学举办了第六届亚太SSM大会,这是亚太地区健康社会科学盛会首次在中国举办。本次会议规模空前,共征集到论文752篇,吸引了亚太及欧美共28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名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齐聚昆明[7]。2004年前后,中国学者将第五和第六届亚太SSM大会论文摘要集译为中文,分别在中山大学出版社和中国人口出版社出版。

与此同时,中国健康社会科学的组织建设与学术探索也在持续进行。例如,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者就成立了以发展健康社会科学为宗旨的民间学术组织,集结了一批跨学科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常年坚持开展研究与交流[8]。二十多年来,来自北京、上海、云南和广东的一大批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紧密合作,在体制内外围绕着重大健康与卫生问题持续、系统地进行跨学科研究,产出了一系列健康社会科学成果,其中包括健康社会科学系列丛书。

近年,中国学者继续与联合国机构密切协作,在健康社会科学理论及方法的指导下开展科学研究。例如,2011-2020年,国家商务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甘肃、四川、云南三省开展了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Conditional Cash Transfer,CCT)项目,中国学者深度参与其中的设计、实施、督导与评估各环节。项目以健康社会科学视角切入中国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妇幼保健议题,通过向贫困家庭提供现金补贴,刺激、引导了最脆弱人群的行为改变与维系,提高了边远山区、贫困人群妇幼保健水平。2019 年,该项目入选联合国与中国减贫扶贫40年最佳案例集[9]。

4 我国健康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及实例

4.1 密切结合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中的软科学问题

20世纪后半期,计划生育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均带有明显的生殖医学特征。然而,计划生育服务及其管理又是围绕着人群开展的,其中很多关键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如果没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合作与参与研究,就会如同隔靴搔痒。20世纪末期,全球学术界提出了生殖健康(Reproductive Health)的新概念,我国人口、计划生育以及健康社会科学研究者与世卫组织密切合作,在生殖健康和计划生育服务及其管理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成果显著。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成为全球的一个亮点[10,11]。

生殖健康包括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其中,艾滋病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如何减少和消除对艾滋病感染者与患者的歧视,以及扩大艾滋病的干预覆盖面,正受到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面对这2个具有显著社会属性的公共健康问题,只有将其置于社会、文化、心理等范畴中综合审视,才可能制定出更有效的政策措施。因此,在健康社会科学视野下进行艾滋病研究,具有特殊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我国健康社会科学研究者对此做出了特殊的努力和贡献。例如,围绕艾滋病防治中综合干预覆盖面过窄和与艾滋病相关的社会歧视严重两大难题,“云南医疗改革与健康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设置了医学社会学、卫生经济学、社会医学等6个子课题,从多个跨学科视角对其分别进行阐释。同时,以学科碰撞和融合的方式,组织健康社会科学各分支学科带头人进行了深层次和综合性的分析研讨,力求反映健康社会科学的整体性及前沿性。

课题研究结果直接应用于艾滋病的有效防治,具有实际的社会效益。例如,研究明确指出一亿多农民工并非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该结论不仅为国家直接节省了数额巨大的安全套生产与发放的直接和间接开支,也在保护工友身心健康方面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课题学术观点还被中央媒体报道,对我国艾滋病防治与应对起到了积极作用。

4.2 针对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问题开展研究

上世纪末起,我国健康社会科学得到了迅速发展,产出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其中,在针对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养老需求与供给问题的研究中,健康社会科学显示出了综合性分析复杂健康与卫生问题的独特优势。

例如,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养老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学术观点,需要用实证调研证明。有学者认为既然老龄化形势严峻,在民族农村地区也需要大兴土木兴建养老机构;有的专家则强调养老模式需要综合考虑各地社会文化因素,因地制宜。

事实上,在老龄化问题相当现实和紧迫的民族地区,政府千方百计用宝贵公共资源建起的养老机构却频遭“冷遇”。例如,德宏州瑞丽市某地将镇政府办公场所开辟为社会福利院,设置了105个床位,并专门配备了当地傣族和景颇族炊事员、开辟菜地组织老人劳动。该福利院领导积极制作影片集,动员老人到福利院安享晚年,甚至可以免费试住。然而据研究显示,只有15位老人住在福利院里,其中也没有一位是傣族老人。

健康社会科学工作者敏锐地发现上述现象,围绕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养老问题申请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综合人口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医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分析了农村居民对机构养老服务的客观需求和影响因素,以及机构养老服务利用率低下的原因,为优化养老服务公共资源配置、科学合理决策提供了详实依据与有针对性的建议。研究显示,尽管养老机构为老人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合理的膳食等各种条件,但少数民族内部有世代相传的养老传统,最为推崇居家养老。即便没有后人赡养,村寨在保障老人权益、组织赡养五保户老人方面也做了相当好的工作。

因此,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大规模建设养老院、福利院时,一定要进行慎重论证,避免照抄照搬其他地区模式,而要把宝贵的养老公共资源用到刀刃上。例如,在傣族农村群众中,高血压患病率很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同时,奘房是傣族农村老年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场所。因此,在农村傣族地区应该尽快投入公共资源积极进行高血压病防治,同时采用适当方式支持傣族老年群众在奘房交流互助。

可见,面对西南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机构养老需求与供给严重错位的重大现实问题,如果没有健康社会科学的参与,单一学科的阐释难以把握此健康与卫生问题中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

5 展望与对策建议

5.1 当前复杂的健康和卫生议题亟需健康社会科学研究的参考

例如,新冠疫情防控问题。2019 年12月至今,新冠病毒在全球蔓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疫情背后关涉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单纯依靠流行病学、病毒学视角如管中窥豹,很难将涉及社会行为的疫苗接种、口罩使用、基层医务人员流失等问题深入推进。而这些问题的搁置,使得疫情防控工作遭遇诸多障碍。社会科学的失声、跨学科合作的缺乏无益于防控体系的有效建设。

再例如,远程医疗的“热”和“冷”现象。国务院和国家卫健委、发改委等相关部委多次出台政策推进远程医疗发展,不少企业也作为第三方参与其中,为技术平台的运营管理付出了大量人力和财力。远程医疗服务的供给侧呈现火热态势。然而,在交通不便、医疗资源匮乏、最应受惠于该项政策的边远农村地区,现代化设备和相关资源往往闲置,远程医疗服务“遇冷”。显而易见,这不仅是一个生物医学问题,更关系到远程医疗各主体的价值理念和行为逻辑,这些主体包括了患者及其家属,以及远程医疗的邀请方、受邀方及运营管理方。对此,如果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卫生经济学等健康社会科学分支团队参与调查研究,必然会发现更全面、更深层次的原因,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和方法,开启远程医疗服务的新局面。

5.2 健康社会科学发展尚面临诸多实际挑战

当前,交叉科学研究发展面临着不少困局,例如,形成交叉研究文化难、建立深度交叉合作难、获得交叉研究资助难、评估交叉研究成果难、获得学界社会认可难等[12]。作为交叉学科的健康社会科学在应对健康与卫生问题时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

例如,健康社会科学跨学科的本质使得研究者个人和团队都需要经历考验。从个体研究者的角度看,获得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这两类完全不同的专业背景就已经有相当难度,这种学科跨度很容易让求学者望而生畏。而即便拥有极大热情,不同学科思维模式的转换、多种研究理论与方法的习得,都势必需要大量时间和心力的投入,这对年轻学子来说充满挑战。而对跨学科团队而言,不同学科之间在概念、理论、方法等诸多层面可能存在着天然的、本质性的差异。这可能导致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存在障碍,对一些关键问题无法做到完全相通的理解,同时在研究视角和方法的选择上也可能无法顺利达成共识,阻滞跨学科合作进程。

此外,在学科精细化的大背景下,科研工作者研究方向的确定、高校专业的划分、科研机构的设置和管理等都呈现愈加专业化的趋势,健康社会科学倡导的跨学科理念在当前的学术环境中缺乏更多的发挥空间。再加上健康社会科学还未在学术界成为一个普遍共识,使得其课题申请、成果评定、论文发表、论著出版、职称晋升等环节存在特殊困难,很难持续地有所建树。

5.3 促进健康社会科学研究的对策建议

5.3.1 在卫生软科学领域持续开展健康社会科学研究

健康社会科学强调不同领域学科的交叉合作,相较于传统的医学与健康研究,尤其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参与。作为卫生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研究模式,健康社会科学有着单一学科无可比拟的优势,能够通过跨学科协作实现对健康与卫生问题更全面的解读与更深入的阐释,应当得到重视与支持。

目前为止,健康社会科学已经在生殖健康、感染性疾病、人口老龄化应对等传统的重要健康领域中贡献了成功经验。当前,随着我国人口结构、人民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健康与卫生形势呈现新局面,卫生软科学领域的研究问题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例如,在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智慧养老得到社会各层面高度重视,其中涉及的医疗服务供给、适老科技普及等议题还需多学科视角的解读。健康社会科学在卫生软科学领域的研究中还大有可为。

5.3.2 大力开展健康社会科学的普及倡导和相关培训

由于跨学科的复杂性及当前学科精细化的趋势,健康社会科学在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个普遍共识。更现实的情况是,面对复杂的健康与卫生现象,单一学科可能意识到自身的局限,但也苦于接触不到更切实有效的应对思路和方法。

由此,进行健康社会科学的普及与培训就显得至关重要。当前的健康社会科学研究者与相关机构有责任积极将学科理念和研究成果进行传播,促使更多人认识到健康社会科学在面对健康与卫生问题时的巨大潜力,进而吸纳有意愿的优秀学子和年轻学者参与到健康社会科学研究中。云南省健康与发展研究会与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共建的健康与社区发展研究中心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该中心以运用健康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为鲜明特色,坚持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在国家级哲学与社会科学课题方面继续扩大成果,高质量实施政府及国际合作科研项目,践行着健康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与范式。

5.3.3 在科研课题设置和资金申请方面给予必要的倾斜

申请和实施研究课题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必要环节。但由于健康社会科学在既有学科体系中还未占有共识性位置,其学科建设进程也远没有系统化,导致在课题申请、成果评定方面存在特殊困难。

因此,建议国家及地方各类研究基金精心开发相关课题申请指南,适当放宽学科限制,对健康社会科学可能做出突破性成果的重大现实健康和卫生问题,在科研课题设置和资金申请方面给予必要的倾斜,为相关研究提供更多资源支持。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跨学科卫生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智取红领巾
卫生歌
讲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