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学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与有机融合
2022-12-03雷恩骏涂发妹赵黎丽
雷恩骏,涂发妹,赵黎丽
(南昌大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6)
引言
医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1]南昌大学麻醉学专业课程团队是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和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2018年以来,一直致力于麻醉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在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和有机融合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加强课程教学团队的思政建设
高校的师资培训工作是建立高水平师资队伍的有效保障,直接关系高校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多年前,南昌大学麻醉学专业对授课教师的上岗条件要求相对宽松,在“大思政”育人格局下,显然不利于新时代创新麻醉学人才培养。如今,南昌大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麻醉学专业依托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江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重点课题等高水平教学改革项目,在师资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获得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优秀基层党支部、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江西省师德先进集体、江西省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一)坚持立德树人
“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已成为好教师的标准和路径。麻醉学专业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专业教师立足于革命老区,致力于立德树人、传道授业,以课程思政传承红医精神,在教学中注重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团队从解决教学理念入手,突破麻醉学专业课程教育过程中的传统框架,在传授麻醉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重点强调课程思政教育的“润物细无声”。
(二)教授和教学名师走上讲台
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时,知识点蕴含思政元素的挖掘及其与知识点的有机融合是重点和难点。“育人”先“育德”,教授和教学名师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教学经验,更能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通过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二级教授等“大先生”的言传身教,有效解决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近年来,专业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学生,例如,获得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同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党员、团员、三好学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等。
(三)将课程思政列入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南昌大学组建了一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家和教师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督导队伍,通过审阅各类教学文件,深入课堂听课,开展同行和专家评议,实现了课程思政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麻醉学教研室对于课程思政意识较薄弱、课堂教学质量差的教师,依据授课质量标准给予严厉处罚,如扣除部分教学绩效、年度师德师风考核不给予优秀评价等。通过零容忍,使课程思政成为教师教书育人的一种自觉行为。
二、课程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与选取
教学团队以专业课程为载体,充分挖掘自身固有的德育元素和思想政治资源,遵循课程教育教学规律,通过言传身教,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思政的全方位育人。
(一)回归课程的内在价值追求
1.充分释放课程育人功能。麻醉学专业的课程属于自然科学课程,能否显现出课程的价值性,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在专业教学活动中既要带入专业的认知判断,还要具有对人才培养的基本理解,以及对国家方针政策和育人目标的准确认知。通过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中体现出的爱国主义、家国情怀、民族精神、职业道德和团结协作等,将育人元素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引导麻醉学专业学生重视人文与科学、精神与物质、事实与价值,实现知识传播与价值引领的双重目的。
2.摒弃传统教育理念。传统教育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中重记忆、重考试而轻创新探究的教学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无法适应未来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麻醉学专业课程引入“新医科”的理念,树立“大思政”的育人理念,深度挖掘与之密切相关的课程思政元素,实现课程育人功能的全贯通和全呈现,并形成了教育合力。
(二)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的内在要求
1.为人师表。任课教师从自身行为规范做起,处处严于律己,为学生做表率。言行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用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的心灵来影响和教育学生。倡导履行新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架构学生与社会、个人与国家沟通理解的渠道,构建师生同频共振的相处模式。
2.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不是放任对待学生,而是体现一种人文情怀。从深层次、哲学高度、自由存在的意义,以及从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意义上去实施。麻醉学教学团队针对学生的诉求,以精准医疗、无痛医院等现代医学理念,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思维方法、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仁厚的爱心。
3.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道德判断是人们进行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的一个环节。在课程教育过程中嵌入爱国主义教育、医德医风、医师法等内容,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使其认识到医疗道德和医疗安全的重要性。
4.提升大学生的意识形态辨别力和战斗力。当前,面对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形势,多数大学生存在意识形态辨别力和战斗力不强的问题。引入校训、院训,解决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不足的问题,使医学生能弘扬传统医德,懂得与医疗相关的法律法规,廉洁行医、无私奉献,从而全面提高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引导学生树立“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的意识。
(三)课程思政元素的选取
1.突出家国情怀,强调责任担当。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应该有责任、有担当,最终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麻醉学类专业课程中,很容易挖掘到党和国家意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职业精神、专业认同、“四个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比如《临床麻醉学》的第四章《气管和支气管内插管》,以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重症病人的呼吸管理与治疗,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突出麻醉医师的使命与担当,从而促进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国家情怀和责任担当。
2.学习科学观,学会做事的原则。医学相对于文科专业而言,更强调科学严谨、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和创新。专业课程无论是在理论知识层面还是在实践操作方面都很容易挖掘思政元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自然而然地将认识论和方法论教给学生,并且以自身勤奋钻研或者他人创新进取为榜样,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比如针对麻醉手术的术前评估,必须严格按照规程和规定进行,容不得半点马虎和差错,由此可以引导学生做事情要科学严谨、遵守规则和规定等。
3.修炼个人品格,明白做人的道理。在专业课理论知识讲授和实践操作环节,通过课程思政引导学生提升观察、思考、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并引导学生思想、情感、态度、行为的正确走向,即通过课程思政将做人的道理传授给学生。比如临床麻醉学专业的知识内容会涉及术前访视与临床麻醉操作技术等内容,访视中要求关爱病人的需求,评估应准确无误,仪器设备要性能优良,操作者要技术精湛。由此,可引导学生,身为麻醉医生要仁心仁术、德高术精,在“新医科”背景下需要掌握现代尖端医疗仪器设备的使用技能等。
(四)具体挖掘措施
1.科学设计资源挖掘框架。通过介绍麻醉学科的发展历史,挖掘科学精神的本质;通过钟南山、屠呦呦等著名科学家的先进事迹,挖掘科学家对祖国、对人类的责任担当,引导学生刻苦学习课程知识。
2.明确资源挖掘内容。(1)结合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形势,以讲述抗疫英雄故事、角色情景转换、设置抗疫讨论专题等形式,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讲授相融合,加强对在线互动、课后辅导、学生在线留言回复等教学环节的正确价值引领,如弘扬“伟大抗疫精神”,重点突出“气管插管敢死队”的英雄事迹。(2)引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诠释麻醉学的核心价值——救护生命。实现课程思政资源与专业课程相互映衬、相互支撑的价值取向,对课程思政元素进行深度挖掘和提炼。(3)强调学校和课程特色。南昌大学的所在地南昌市发生过震惊中外的“八一南昌起义”。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前身为部队医院,有着光荣的历史。因此,教师团队扎根红土地,大力宣扬红色文化和传承“红医精神”。同时,根据麻醉学课程的特色,其课程思政重点宣扬“生命至上”和“舒适化医疗”。(4)注重加强医者仁心的教育。当前,在社会物欲横流的诱惑下,医学生存在人文关怀缺失的问题。我国自古就有“医乃仁术”的说法,“仁”是指关爱人的思想品德,即现今所倡导的人文关怀。病人是患病的“人”,是有情感需求的,更需要人文关怀。教育学生成为一名好的麻醉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还要给病人以足够的尊重和同情,善于与病人沟通,富有爱心,寻求与病人情感上的共鸣,让病人感受到麻醉医学充满温暖。
三、思想政治资源与课程的有机融合
针对多数教师以“说教、生切、嫁接”等方式将挖掘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痛点问题,教学团队多次进行了集体备课。强调思想政治资源与课程“逻辑性、深层次、自然化、全方位融合”,使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内容真正发生了充满挑战性和艺术性的“化学反应”。
(一)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知识层面配合补充、理论层次衔接递进、价值引领效力凸显。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在内容上集中凸显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特点。比如,根据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管控的常态化,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其思政元素蕴含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言传身教
关注课程背后的人性考量、价值关怀、战略定位等更高层次、更多维度的价值意蕴。通过授课教师的成长经历、事业成功经验等,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麻醉学专业课程的价值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医德医风,确立服务国家、服务广大患者、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理想。
(三)自然渗透
将蕴藏在麻醉学专业课程中的丰富思政元素,如科学精神、人文关怀、医疗道德、志愿献血、绿色麻醉、人文麻醉、舒适化医疗等与专业内容有机融合起来,培养具有担当精神的时代新人。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强调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不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讲“政治课”,而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多元化融合
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等协调育人平台;建立第一临床医学院党委领导、部门协调、院系主导、党支部推动、教师参与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团队与不同专业的教师加强交流互动,从整体上统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避免教学过程中各自为政甚至机械重复的现象。
(五)课程思政实践
利用江西省示范性重点志愿服务扶持项目《“心手相连 点亮生命”心肺复苏普及网络推广计划》,广泛深入地开展了课程思政实践,让学生在公益活动中感悟医生的工作使命与意义。在实践中,学生学会了利用项目或参加大学生“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并获得多种奖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并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四、实现路径
1.搭建课程思政资源共享平台。建立麻醉学专业课程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示范效应。定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成果评比,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优带劣、以强带弱,将优秀教学设计案例编撰成册予以共享,提升整体课程思政能力。
2.完善体制机制并着力落实。(1)建立领导机制。成立“课程思政与医学人文”研究中心,统筹规划,调动各方,全盘考虑课程思政的教学管理机制、运行机制、考评机制等顶层设计。(2)形成学科交流互动机制。组织跨学科课程思政研讨会、集体讨论备课、召开专题研讨,从而高效、系统地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3)建立考评、激励和监督反馈机制。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教学效果考核,并与职称晋升挂钩。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1)激发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意识。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传道、授业、解惑“三位合一”,明确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责任。(2)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能力。结合自身的学科背景、知识经验、专业特长、研究旨趣、智慧特质等进行个性化挖掘,形成各自的讲义,并深度融入课堂教学。
结语
本文围绕麻醉学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针对课程知识点蕴含思政元素的挖掘与知识点有机融合的重点和难点,展开研究与实践。提出了以加强课程教学团队思想政治建设、回归课程内在价值追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言传身教等方面为切入点,深度挖掘麻醉学专业课程的知识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强调有机融合,以期为医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提供思路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