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农村留守老人家庭养老的优化对策研究
2022-12-03王军丽
□王军丽,洪 阳
(贵州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养老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安居乐业,更关系到社会稳定发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60 岁及以上人口为264 018 766 人,占我国人口总数的18.70%。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60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 个百分点[1]。据2018 年《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研究报告》,我国农村留守老人规模达1 600 万人[2]。这个数字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寿命延长而不断增长。留守老人这一弱势群体更加需要社会的关注与关怀。
当前,家庭养老依然是农村留守老人的主要养老方式。家庭养老以家庭中子女对老人予以经济供给、生活照料及精神关怀为主[3]。现阶段,青壮年前往经济较发达城市务工的跨地区流动趋势难以逆转[4]。这使得依靠家庭养老的留守老人受到经济压力、精神关怀不足及养老照顾服务短板突出等多方面的冲击。这些问题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凸显,对大众“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期许产生了较大影响。
1 农村留守老人家庭养老困境
1.1 农村留守老人经济收入有限,养老经济压力大
当前农村老人收入来源主要由3 个方面构成,即劳动所得、子女孝敬及养老金。2014 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显示,这3 项占比分别为16.12%、21.68%、46.18%[5]。从收支情况出来看,2014 年我国农村老年人年人均收入达到7 621 元,农村老年人保障性收入占比36.0%,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家庭转移性收入等非保障性收入合计占比64.0%,城乡老年人人均消费支出为14 764 元[6]。由此不难看出,农村老年人收支失衡,支出远大于收入,老年生活经济保障令人担忧。
从子女经济支持来说,有孝心的子女通常会主动给老人钱和物,而朴素的留守老人受父代责任伦理的影响,很少主动向子女索要钱和物品[7]。这和我国养老文化密不可分。以“责任伦理”为核心的养老文化,强调老人要依靠自己的能力获取生活收入,把减轻自己给子女的压力作为长辈应肩负的责任[8]。一般情况下,有孝心的子女在过节时才会给钱、给物,而这笔经济支持对老人生活帮助有限且不稳定。
从收入来看,劳动所得建立在老人体能比较好的基础上,以土地耕种获得的收入为主。在身体水平较好的情况下,老人耕种土地可以获得一定的收入维持生活。随着年龄增长,老人体能下降,当无力劳作之时,因土地流转困难、撂荒现象频发阻断其主要经济来源,导致老年生活没有保障。因此,推进土地流转工作对增加老年生活经济保障十分必要。
从养老金来看,大部分农村老人缺乏交养老保险的意识。国家对60 岁以上的农村老人给予固定养老金,这项补贴为每个月100 元左右[9]。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 号)的规定,“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 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居民,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2014 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显示,农村可以领取养老金的老年人有70.79%,能够依靠养老金生活的老人仅有71.22%。因各地财政情况不同,养老金也存在较大差别。养老金收入稳定,却难以维系日常生活。
随着年龄增长老人的体能不断弱化,其获得经济收入的渠道逐渐收窄,养老经济压力愈加增大。老人经济来源维系日常生活尚且吃力,若面对医疗开支等较重经济负担时,养老压力将会骤增。据调查显示,2014 年城乡老年人人均消费支出为14 764 元,医疗费支出占比12.8%。相较于城市老年人而言,农村老年人医疗费用支出的压力更大。78.76%的农村老年人自诉患有高血糖、糖尿病、类风湿等慢性疾病。这些慢性疾病需要服用日常药物维持身体健康,除医疗报销部分外,剩余部分的支出依然负担较重。若发生较大疾病需要住院,则老人难以承受医疗费用支出的巨大压力。农村地区对于慢性疾病的预防和康复服务较少,健康预防工作明显滞后。健康状况影响老年生活质量,健康管理对农村老人而言十分必要。
1.2 对老人精神关怀不足
农村留守老人普遍存在缺乏安全感、感到孤独及空虚等问题。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相关研究显示,在1 004 万人的独居老人中,缺乏照料者占比18.4%,存在长期孤独感、不幸福及有寻短见想法的老人占比分别为53.6%、21%、7.5%。子女外出务工,一年回家次数有限,虽然对家庭物质条件起到一定的提升作用,但忽略了对老人的精神关怀。子女偶尔打个电话成为与家中老人维系亲情关系的纽带。多数老人较体谅子女工作和生活辛苦,很少主动联系子女,一般可以自己解决的事情很少麻烦子女,老人与家庭成员缺乏情感沟通。
留守老人情感输出和交流渠道有限。日常生活中,老人缺乏精神交流和互动,供他们精神交流的渠道较少[10]。据《2017 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我国有各类老年活动室35 万个,其中乡级行政区划单位约有3.9 万个[11],平均1 个乡不到9 个老年活动室,这个数据距离“每个村都有活动室”的目标相差较远。在农忙之余,看电视、找邻居聊天是农村老人的主要消遣方式。生活方式单一且比较单调无趣,语言交流和情感输出渠道的缺乏加重了老人的心理孤独感和精神空虚感。长期如此,将会严重影响老人晚年生活质量[12]。
1.3 农村养老照顾服务需求与供给不匹配
农村提供的助餐、助洁及陪护等养老服务紧缺,农村养老服务业发展缓慢,难以与日益老龄化、高龄化留守老人的照顾需求相匹配。
一方面,养老照顾需求迫切。养老照顾需求服务包含提供托老、购物、送餐、家政服务、陪护及健康教育等。据《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简报(2015 年)》显示,城镇老年人自诉需要照护服务的占比由2000 年的8.0%上升到2015 年的14.2%,增长了6.2 个百分点;农村老年人自诉需要照护服务的占比则从2000 年的6.2%上升到2015 年的16.5%,增加了10.3 个百分点,农村老人比城镇老人对需求照顾服务的增幅更快。
另一方面,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缓慢。《2017 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有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0 万个、农村社区服务站7.5 万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站)覆盖率15.3%。农村养老服务机构是公益性机构,盈利空间有限。地方养老服务扶持政策有限是社会力量参与较低的主因[13]。农村养老服务和基础设施发展缓慢,社会力量参与较低,养老服务政策缺乏,使得养老社会服务难以在农村顺利开展。
服务机构的缺乏给老人日常生活带来较大影响。生活照顾上,家庭生活照顾主要由身体较好的一方肩负,老人孤立无援,难以得到喘息空间,降低了老年生活幸福感。老人日常饮食以吃饱为主,不注重营养搭配,给身体健康状况埋下隐忧,影响老年生活质量。
2 农村留守老人家庭养老优化对策
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意义重大,关乎老人幸福晚年。2018 年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提出,应适应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形势,加快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2.1 多元化增收减负,为养老保驾护航
优化土地资源,激发潜能稳增收。2014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指出,“实践证明,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促进土地流转是优化土地资源的重要保障和前提。土地流转活跃的地区农业产值明显较高,土地流转能为农民带来10%以上的收益净增值[14]。
应提高土地流转活跃值,畅通土地流转渠道,避免土地撂荒,多措并举增加收入来源。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明确土地产权主体,减少土地流转纠纷。规范土地流转合同,清晰流转内容,确保流转土地有序有据,保护双方利益。探索建立土地流转平台,提高土地流转效率。建立土地流转平台,以政府为主导,引入并规范社会资本参与,有效把控市场参与风险,提高土地流转效率增加收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承接农业生产耕种业务,吸收非农户籍市场群体实现有机作物种植,充分利用当地剩余劳动力拉动经济发展。
提高新农合报销范围,增强医疗保障能力,探索扩大医疗报销范围、报销比例,减轻医疗费用支付负担。增加对个性化中医方剂、灸法、推拿、火罐、中药药物穴位贴敷等中医药技术服务的医保报销倾斜,发挥中医药对慢性疾病治疗便捷、舒适性高及花费低的优势。增强中医科的保障投入及督导落实,争取医保基金支付全覆盖,以优质专业的中医药服务为老年人健康护航。
加大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服务力度,切实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合理利用已有医疗教育资源,促进慢性疾病预防和康复服务工作推进。深入农村开展医疗保健及疾病预防知识讲座,提升老人健康养老知识水平,促进老人健康生活。
发挥乡镇卫生所的作用,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对辖区65 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提供每年1 次健康管理服务,包括生活方式与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健康指导。建立健康档案,提供连续、综合、可追踪的个人及家庭健康管理服务,及时发现并干预老年人健康风险,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提高其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
加强医联体建设,完善老年健康管理体系。医联体指的是区域医疗联合体,即以分级诊疗的形式,将此区域内村卫生室、乡镇卫生所及更高级别的医疗机构联合形成的医疗团体[15]。加强医联体建设,可以聚合医疗资源,解决基层医疗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提高老年人慢性疾病诊治的效率和质量。整合与健康相关的所有要素,规范老年健康管理行为,如指导饮食、用药及运动等,覆盖整个生命周期,惠及广大老年群体[16]。以老年人为重点关注对象,建立跨学科队伍,加强人才体系和信息化建设,优化区域内医疗资源分配,共享健康管理数据信息。通过多学科互助协作,解决老年人健康问题,促进医疗卫生服务高效化、舒适化。鼓励综合医院的老年科、中医科以及中医院的专家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坐诊及提供技术指导,使老人获得专业优质的服务,降低医疗成本。以老人健康服务为本,做好联动平台服务、完善管理制度及经济利益合理分配等工作,保障医联体有序运行,造福老年群体[17]。
2.2 加强老年人精神关怀,充盈老年精神生活
凝心聚力,加强老年人精神关怀。民政部《关于加强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的意见》(民发〔2017〕193 号)提出,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是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爱服务体系的完善关乎广大农村留守老年人的晚年幸福生活。鼓励乡村医生和商超人员送温暖,为腿脚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村干部可定期对留守老人入户走访,了解其生活所需,以问题为导向提升为民服务质量。探索建立免费使用的公共网络视频点,为留守老人和在外务工子女提供情感交流平台。
拓展老年人精神交流渠道,满足养老精神需求。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对缓解老人孤独感有一定帮助[18]。增设老年文化娱乐实施,如棋牌室、健身活动室等,提供留守老人情感沟通的平台。要考虑农村“空心化”的情况,合理科学规划选址,以方便老人使用为主,避免闲置造成资源浪费。可以充分利用村集体资源,整合村集体闲置的房屋资源,设立老年文娱活动室,如增设图书室、广场舞场地、乒乓球桌等,丰富老年人文化活动,提供老人欢聚聊天场地,纾解老人留守生活中的寂寞感和孤独感,满足其精神养老需求。
2.3 增加政府对养老服务的重视程度
提高政府对养老服务的重视程度,提高社会养老参与深度,健全社会参与养老服务的政策体系。发挥政府在养老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出台多项养老服务优惠政策,做好全方位管理服务工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扶持民办养老机构有序发展。完善管理经营制度,规范市场竞争行为,减少发展成本,提升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产业的积极性[19]。《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48 号)提出,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优化营商环境,引导和激励养老服务机构诚信守法经营、持续优化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完善农村养老服务制度,以制度管控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农村养老服务产业是福利性产业,制定养老服务价格标准要以普惠为原则,让普通百姓能够接受、可以负担且消费得起,有消费才有市场,有市场产业才能良性发展。
多元化发展养老服务。引入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业,需要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52 号)提出,健全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的政策体系,扩大多方参与、多种方式的服务供给,增强家庭照护能力,优化居家社区服务。
增设农村养老日间照料点。以家庭养老的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饮食、保洁、购物、医疗等方面发展养老服务,增设老年食堂、老年宿舍,改善老人饮食、照顾等条件,提高老人生活质量。培养农村养老照顾服务人才队伍,提供家庭照顾“喘息服务”,满足生活照顾需求,解决在外务工子女不方便照料父母的“燃眉之急”,让其在外更加安心工作。鼓励农村有条件的商超、卫生室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送货上门、上门问诊等服务。
3 结束语
为了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家庭养老问题,应从经济收入、精神关怀及养老服务需求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满足农村老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以实际行动践行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提升农村老人晚年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