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2022-12-03欧阳少心曾江辉

山西农经 2022年1期
关键词:农产品融合农业

□欧阳少心,曾江辉

(长江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荆州 434000)

现代农业是一个集科学技术、现代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具有创新型、出口型、集约型规模的经营特点。从新理论角度来看,我国当前农业发展已经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这种变化存在很多契机。现代农业是健康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再生农业、观光农业的统一,是田园综合体和新型城镇化的统一,是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的统一,既是对农业发展的创新,又是对传统农业的继承。

当前我国正在走经济转型发展道路,农业发展面临着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唯有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发挥好科技创新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驱动作用,才能有效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发挥好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发挥好科技创新的正外部性,提升农村产业的科技含量,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强大支撑[1]。

1 湖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取得的成效

1.1 融合方式逐渐增加,商业模式不断丰富

湖北省农村产业融合以农业作为基础,通过一二三产业连接、聚集、渗透及交叉重组,完成农村资金、技术、资源跨界的第二次分配,不仅促使了新业态出现,同时让农村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当前,农村产业融合模式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产业扩张融合、产业交叉融合、技术渗透融合3 种模式。

产业扩张融合模式主要由“企业+农户”“企业+生产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3 种类型构成,这些整合模式可以产生两种商业模式。一是农产品加工企业,重点企业通过发展产业链来凸显农产品附加值;二是专业的经济合作社,把所有分散的农民聚集到一起,进行统一安排,实行标准化生产,减少农业生产支出成本,提高农民的议价能力。

产业交叉融合模式主要包括“农业核心+第二产业”“农业核心+第三产业”“农民+核心企业+其他产业”3 种,能够增强农业服务功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例如把农业当作核心,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第二产业功能价值,或者和第三产业融合,利用农业资源及农村生态环境,开发度假村、休闲、培训、会议等业态,增加第三产业的功能。该模式不仅为农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还可以确保生态环境不被破坏[2]。

技术渗透融合模式主要包含“农业科技企业+农户”“基地和科研院所+农户+基地”两种模式,技术渗透模式的目标是依靠新技术产生的“涟漪效应”,强化产业内部的结合,提高农业生产力。这里具有代表性的模式是智慧农业,不仅缩小了产业间的差距,而且增加了农业不同区域的技术能力,完成了精准农业、智能农业、集约化农业共同发展。

1.2 利好政策不断,农村产业融合迎来发展契机

自2015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以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以来,有关发展农村产业融合的利好政策不断,中央及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政策制定部门根据不同农村产业主体,从财政补贴、税收政策以及金融扶持政策等方面制定了若干政策助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体政策措施如下。

2011 年,中央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5 000 万元,用来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社。同时,原农业部推广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项目”,对示范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30 万元资金支持,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标准化项目提供20 万元资金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资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暂行条例》规定,农林牧渔产业不需要缴纳房产税与土地使用税。《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从5 个方面加大对农村合作社金融扶持力度。《关于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金融保险服务指导意见》落实金融保险扶持政策,解决了农村合作社贷款难、融资难问题。

1.3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科学技术驱动效应

基于绿色发展理念,我国农村地区应减少生产污染物。由于农业生产活动本身污染性较小,农村地区只需坚持现有的发展惯性,坚持“取之于自然,还之于自然”的理念,实现农业活动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同时,政府应着重治理秸秆焚烧等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问题。然而,绿色发展不仅意味着在生产活动中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也包含了以较少投入获得较多收益的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科学技术支持。科学技术推动了农业产业链延伸,实现了农业产业多功能化发展,促进就业和农民收入的提升,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3]。

1.3.1 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

在过去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农民需要向农业企业购买种子、化肥等种植所需原料或工具,之后便可以通过单纯的体力劳动将原料转化为农产品,然后将农产品销售给前来收购的商人,便完成了整个农业流程。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农民可向前整合生产原料、工具,向后延伸到农产品再加工销售、农业服务,从而促使农业活动形成完整的生产链。在延长生产链之后,既可以降低农民生产使用种子、化肥的成本,又可以使农民参与到农产品再加工的生产活动中,为农民提供更多增值的途径。

1.3.2 实现农业多功能化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日益富足,我国人民逐渐在精神文化上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农村一直保持着较好的生态环境,使得以农村文化为核心的观光旅游成为城镇居民出游的一种选择。然而农村文化吸引城镇居民的主要原因只是新鲜感,在实质上并非先进的文化类型。当前农村虽然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但文化效益较为落后。为此,应当通过创新进一步改善农村文化产业环境,通过媒体技术向农村地区传授先进文化。

1.3.3 促进就业和农民收入提升

在农业产业链延伸后,一方面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单纯的体力劳动,促使劳动力转移;另一方面将为农民提供更多技术型就业岗位,促使劳动力提升综合素质。在增收方面,科技创新能够显著降本提速,极大地提高农产品利润率。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可以减少中间商,使农民收入显著提升。

1.3.4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随着科学技术渗透到农业生产活动中,农村将逐步发展出以农业为核心的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体系,在资源集聚的基础上加速农村城镇化。随着农村与城镇经济上的差异进一步缩小,同时在物流、工业化农业等行业的发展下,实现了资本、人才等方面的流动,进而缩短了地区生产力水平、人力资本等方面的差距,加速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2 湖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产业融合层次低

近年来,随着湖北省农村工业的发展,产业结构不协调、产业管理水平不高、龙头企业规模小、以初级加工为主的问题更加突出。目前,我国对农村产业融合的管理模式不够细致,第三产业服务业起步较晚,受到的关注度不高[4]。

湖北省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较小,特别是集约化和深加工程度不深。传统的产销模式是直接销售初级产品,只重视生产链接,仍处于初级产品加工阶段,没有精深加工意识。农产品质量检测覆盖面窄,无法从源头上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

服务业起步晚、竞争力弱。土地租赁需要产业整合,不能保证大量农业设施成为抵押物,导致银行贷款规模非常有限,融资渠道狭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正在逐步显现。

2.2 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

目前,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完善,主要是权益保护体系不健全,农村利益边缘化的风险较高。这两个因素导致土地流转效率不高,农村发展长期被动进行,缺乏参与规划权和谈判权,加剧了损失,也影响了资源共享。

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或合作社仍处于贸易关系松散状态,企业与农业基地的联系不紧密,当地农民增收前景不明确。目前,股权制度、投资合作社等密切关联利益的占比较低。“风险分担”和“利益分担”无法直接体现,这是因为该体系产业链上的所有环节都是在市场上“背靠背”进行的,农户难以分享龙头企业的利润。市场价格波动也相应增加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风险。

重点企业使用的生产加工方式未体现企业氛围和企业形象。重大税费缴纳没有相关优惠政策,也不能在收购中发挥主导作用。企业只负责加工销售,并没有标准化管理,表明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能力有待提高。

2.3 扶持政策不完善

在财政政策方面,我国没有支持龙头企业或合作组织与农村产业进一步融合的政策。大量土地、设施因政策无法保障所有权,导致直接融资问题愈发严重。在产业政策方面,有效保障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框架体系不完善,相关政策需要突破现有的限制。在工商资本对农业政策的投资方面,从事农业生产的工商企业仍然受到食品安全、耕地利用、利益竞争和环境破坏等制约。

3 湖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稳步提高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程度

为有效推进规模化专业农场和家庭农场,提高经营效率,建立产业整合机制,加快实施土地改革,应积极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制订土地流转标准。一是加快农村土地改革,完成村民土地承包权确认工作,并且双方的权益必须得到保障。二是引导和改变土地流动性,设立土地出让制度,制订公平合理的土地出让价格,供双方参考。三是规范双方土地流转行为。确认土地出让双方具备土地出让资格后,录入双方个人信息,明确双方同意合法、合理地出让协议后,双方签字确认。四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家补贴鼓励居民积极流转自有土地。

3.2 健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

为建立健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湖北省应从大局出发,充分发挥独有的资源优势。湖北省要在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自己的特色优势产业,进行整合发展。比如,可以发展优质水稻产业,种植优质玉米;如果要重点发展畜牧业,可以发展牛、野猪和肉鸡等。对于有优势的产业,可以提高作物的转化率和生产效率。当前想要发展水稻产业,必须稳定控制水稻产量与质量,相应调整水稻品种结构,稳定水稻种植面积,建立大米品牌。畜牧业也是如此,可以优化畜牧业的品种结构,将玉米种植与畜牧业结合起来,发展以优质玉米为基础的优质畜牧业。

3.3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扶持政策

完善财政和税收政策以支持农村产业集成开发,这是支撑农业农村发展的着力点,对农民的就业和收入增长起重要作用。给予龙头企业或合作组织和农村产业金融补贴或基金支持。金融政策是促进湖北省农村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关键一环,应把重点放在解决融资困难上,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和支持金融机构增加供应服务,拓宽农村融资渠道。湖北省应完善农村信用贷款担保政策,加快建设产业政策体系,整合农村三次产业。

3.4 坚持市场导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湖北省乡村旅游市场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按照“农业+生态”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推动乡村旅游与农产品生产、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打破传统的单一旅游方式,让游客在不同的旅游主题中找到乐趣。国家应鼓励农村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或由农户与企业联合成立乡村旅游相关协会,通过大力宣传、吸引游客,增加农民收入。与此同时,对本地食品安全、卫生、住宿等方面制订严格的管理标准,促进农家乐与民宿的联合发展,扩大乡村旅游的经营范围,促进产业融合升级。以此为基础,探索区域间共同发展模式,根据村庄功能的不同,分别发展吃、玩、住等产业,有效实现湖北省乡村旅游产业共同发展。这样做不仅能促进村庄之间的合作,优势互补,还能避免不同村庄之间的恶性竞争,扩大经营范围,实现村庄共同发展。

乡村旅游是城乡一体化建设和产业融合的重要推动力。要促进乡村旅游的城乡合作发展,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为产业融合提供保障。应制订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户经营服务观念,充分发挥地方区域特色和民俗文化优势,吸引社会投资,加大对湖北省乡村旅游新业态项目的投资力度。

猜你喜欢

农产品融合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融合菜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