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性脑出血CT影像分割在老年脑梗死合并脑出血病灶中的计算效果
2022-12-02黄萌喻晓刚刘玲
黄萌,喻晓刚,刘玲
脑梗死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发生缺氧、缺血性坏死,并产生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1]。临床上,根据脑梗死发病机制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等,而脑血栓形成占脑梗死的60.0%。既往研究表明,脑梗死好发于老年人,其病因基础为动脉粥样硬化,其次为高血压病、吸烟、饮食不当等[2],持续的病情发展将会增加脑梗死性脑出血发生率,增加临床诊疗难度。因此,加强老年脑梗死合并脑出血患者出血量精准计算,对制定有效的措施干预具有重要意义[3]。自发性脑出血CT 影像分割是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方法,能确定患者脑卒中类型,判断颅内出血部位、范围及体积,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4]。同时,患者出血量计算能引入深度学习的影像分割方法,可将不同区域的像素进行有效分割,有助于区分不同的组织[5]。因此,本研究以老年脑梗死合并脑出血患者为对象,探讨自发性脑出血CT影像分割在老年脑梗死合并脑出血病灶中的计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老年脑梗死合并脑出血患者189例,纳入标准: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6],且均伴不同程度脑出血;年龄≥60 岁,均可耐受头颅CT 检查;具有完整的化验单和随访资料。排除标准:具有明确的脑部外伤、凝血功能异常或伴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认知功能异常、血液系统疾病或器质性疾病;亚急性、慢性硬膜下出血或脑部器质性疾病。所有患者根据出血量分为3 组:①<5 mL组41例,男24例,女17例;年龄45~81岁,平均(60.39±6.41)岁;病程1~7 h,平均(4.23±0.61)h;出血部位为实质内出血15例,脑室出血1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 例,混合型出血2 例;②5~25 mL 组92例,男51 例,女41 例;年龄44~83 岁,平均(61.41±6.47)岁;病程1~6 h,平均(4.29±0.66)h;出血部位为实质内出血30例,脑室出血3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5例,混合型出血3例;③>25 mL组56例,男34例,女22例;年龄42~85岁,平均(62.78±6.53)岁;病程1~7 h,平均(4.31±0.71)h;出血部位为实质内出血23例,脑室出血2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混合型出血2例。
1.2 方法
1.2.1 头颅CT 检查 入院后所有患者均采用西门子128 层64 排螺旋CT 完成头颅CT 检查:管电压110 kV、管电流300 mA、扫描层厚2 mm、间隔5 mm,设定螺距1 mm,矩阵为512×512。检查时患者头先进,先行常规平扫,必要时行CT增强扫描。对于增强扫描患者,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85 mL,注射速度为4 mL/s,注射完毕后延迟20 s 后进行扫描。将最终获得的数据、图像传输到后处理软件中进行后处理[7]。
1.2.2 出血部位标注 主要从两个阶段进行:①第一阶段,由具备10年工作经验的医生,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排除非自发性出血患者,并根据患者的主诉初步标记出病灶的轮廓、类型及出血部位。借助自主研发的标注平台中标注工具,完成病灶标记的调整、缩小或放大。②第二阶段,由具有2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副主任医师对第一阶段进一步审核,标记出漏标记的病灶,删除误标记的病灶,进一步完成修整或确定病灶的轮廓、类型及位置,并由高年资医生进行审核,借助多田公式完成出血体积计算[8,9]。
1.2.3 病灶体积的计算 将头颅CT获得的图像由医生对出血区域完成轮廓的勾勒,并完成影像分割(金标准);采用人工智能检测方法构建模型,借助多田公式完成出血体积计算,根据出血量分为<5 mL 组、5~25 mL 组和>25 mL 组,分析构建模型与金标准的绝对和相对误差,获得模型预测的Dice指数。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4.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模型预测的Dice指数分析
自发性脑出血CT影像分割模型在老年脑梗死合并脑出血病灶中Dice指数为0.82,与“金标准”符合率较高。脑实质内出血、脑室出血、混合型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Dice指数为0.85、0.87、0.69、0.72,说明自发性脑出血CT 影像分割模型在脑实质出血上效果佳,见图1。
图1 自发性脑出血CT影像分割模型与金标准比较
2.2 模型与金标准的绝对和相对误差比较
所有患者均完成模型与金标准病灶出血量计算,结果表明,3组模型计算和金标准绝对误差、相对标准差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0);<5 mL 组、5~25mL 组和>25 mL 组绝对误差模型计算出血量均低于金标准(P=0.000);<5 mL 组相对误差中模型计算出血量高于金标准(P=0.000);5~25 mL组和>25 mL组相对误差中模型计算出血量低于金标准(P=0.000),见表1。
表1 模型与金标准的绝对和相对误差比较(mL,±s)
表1 模型与金标准的绝对和相对误差比较(mL,±s)
组别<5 mL组5~25 mL组>25 mL组F值P值例数41 92 56/ /绝对误差模型计算0.56±0.11 1.53±0.23 7.52±0.81 7.391 0.000金标准0.64±0.15 1.66±0.26 19.35±0.77 9.051 0.000组别<5 mL组5~25 mL组>25 mL组F值P值相对误差模型计算0.34±0.08 0.13±0.03 0.10±0.01 10.491 0.000金标准0.28±0.06 0.25±0.09 0.23±0.07 8.956 0.000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脑梗死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且患者发病后脑出血发生率较高,远期预后较差[10]。既往研究表明,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类威胁人类的主要疾病,具有患病率高、死亡率高及治愈率低等特点,成为居民死亡的重要原因[11]。因此,加强老年脑梗死合并脑出血病灶计算,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自发性脑出血CT 影像分割在老年脑梗死合并脑出血病灶中体积计算中得到应用,且效果理想[11]。本研究中,自发性脑出血CT影像分割模型在老年脑梗死合并脑出血病灶中Dice指数为0.82,与“金标准”符合率较高。自发性脑出血CT影像分割是一种基于CT 影像学的检查方法,采用人工智能检测分析系统构建模型,基于全卷积深度分割网络,能对输入的影像数据进行体素级别分析[12]。同时,模型构建时借助CT数据和影像能实现多方位标准化测定,包括:最优窗宽、窗位选择等,必要时可联合三维矫正变换。既往研究表明[13]:自发性脑出血CT影像分割以U-Net 作为骨干网络,通过多个模块可增强骨干网络的拟合能力,促进网络全局信息的建模,如信息卷积、稠密空洞卷积等,均能提高病灶体积的计算精度和准确度。本研究中,3组模型计算和金标准绝对误差、相对标准差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0);从本研究结果看出,自发性脑出血CT影像分割用于老年脑梗死合并脑出血病灶中误差相对较小,且出血量越小,误差越小。既往研究表明,深度学习技术是基于脑CT 的一种新型方法,能实现疾病的检出、分类,借助脑CT 能实现病灶的分类与识别[14]。国外研究表明,借助热力图能解释分类模型中脑出血图像的识别位置,可获得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度[15]。为了进一步分析自发性脑出血CT影像分割用于老年脑梗死合并脑出血病灶中计算效果,本研究将构建模型与金标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建立的分割模型与金标准准确性较高,不同位置、不同类型出血病灶,模型均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分割性能良好。
综上所述,自发性脑出血CT 影像分割用于老年脑梗死合并脑出血病灶中能准确地计算病灶体积,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