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近现代水利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期刊
——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会刊研究
2022-12-02王红星陈昌春王思聪
季 山,王红星,陈昌春,王思聪
(1.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 210044; 3.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郑州 450046)
0 引 言
中国水利工程学会1931年创办的会刊《水利月刊》,不仅在当年,还在当代仍可见其影响。据统计,1917-1948年,中国创办了50种水利科技期刊[1],其中创办最早的是《河海月刊》,1917年由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今河海大学前身)创办[2];办刊时间最长的(17年)即为《水利月刊》。它保留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研究中国近现代水利科技乃至水利事业的发展等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然而,已有一些文献虽然作了一些介绍和研究[3-4],但过于简略且有疏漏之处。为了适应社会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增强办刊自信,有必要对其作进一步的研究。
本文根据现存的实刊和有关背景资料进行考证、统计和对比,探索分析会刊的创办背景,刊名沿革,办刊理念和办刊宗旨,出版委员会、编辑和作者状况;剖析其办刊成效——极具特色的《编辑者言》栏目,位居中国近现代50种水利科技期刊前列的学术影响,对中国近现代水利事业的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阐述会刊留给当代期刊的办刊启示。会刊作为近现代水利科技期刊办刊楷模,值得学习借鉴和传承发展。
1 《水利月刊》的创办背景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外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内受军阀和反动政府的压迫,国民经济或停滞或遭受破坏,加之洪涝旱灾害频繁,民不聊生。社会上出现了一批仁人志士,主张走“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道路,研究科学技术的学术团体应运而生。地学会、中国工程师学会、中国农学会、地质学会等相继成立,这些学术组织均出版自己的会刊。政府方面,成立一些水利机构,如全国水利局、扬子江水道讨论委员会、华北水利委员会、导淮委员会等。1915年,没有外国人参与的中国第一所水利高等院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成立,并出版科技期刊。1918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地方水利学术团体——江苏水利协会开始活动,出版会刊。然而,水利人才分散在各个系统,尚无全国性水利学术团体以交流学术经验。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李仪祉、李书田等本着“及时自觉,组织起来,研究水利”的初心,借鉴中国工程师学会和苏皖地方水利学术团体等办会经验,于1931年4月成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水利学术团体——中国水利工程学会(该会也无外国人参与发起)。至此,中国近现代水利事业——行政机构、教育、信息出版、学术团体等内涵进一步展现[5]。此外,不平等条约造成的河口海岸水道等管理事权部分回归[6]。中国水利工程学会成立后,其社会功能很快呈现。有关发起人回忆道:“一时水利工程人士,闻风云集,颇得切磋之益,更与水利机关,密切配合,协力推进水利建设”[7]。1931年7月,会刊《水利月刊》诞生,见图1。其后曾三易其名。
图1 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会刊创刊号(上海图书馆收藏)
2 刊名沿革
由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全国报刊索引”网站等得知,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会刊有145期,现存140期。对其整理见表1。
表1中,正确刊名是笔者认定的,依据实刊封面或首页刊名与内页天头刊名一致的原则。1917年《河海月刊》及2022年《水利学报》都遵循此约定俗成的原则。此外,《水利月刊》创刊号发表李书田的《水利月刊》创刊词和该期《水利月刊广告》可作旁证。会刊先后有4个刊名,宠统地称会刊是《水利》或《水利月刊》是不准确的。
表1 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会刊刊名沿革
1943年《水利特刊》2卷1期称《水利通讯特刊》改称《水利特刊》,且前者只出12期,后者出50期。据此,本文将《水利通讯特刊》并入《水利特刊》。本文所指会刊,即为《水利月刊》《水利特刊》和《水利》。刊名变化反映时局的变化。
3 办刊理念和办刊宗旨
“水利救国”是孙中山先生的遗教[8],会刊引用作为办刊理念,并进一步加以阐述:“我们研究水利事业,主要的目的,就是帮助民众,在政府领导下,求水利之振兴”,“尤其是抵抗外侮的时候,必须先充实国民经济建设,除铁路公路实业而外,即为水利”[9]。会刊以“研究学术,促进水利建设”为办刊宗旨,刊发“学理有所新得,事业有所新展,法令有所新颁,考察有所新获”的文章[10]。
在民族危亡时刻,会刊的办刊理念和办刊宗旨,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对日寇侵略,爱国爱民,追求科学真理,未惨杂任何功利目的,符合民意,切合国情,为社会大众和水利工作者接受,形成共识。因而办刊之后即受到重视和欢迎:《水利月刊》“出版伊始,以内容丰富,又适值全国灾声一片,各界对于水利问题,格外重视,已极一时之风行”[11]。“半载以来,奋斗挣扎,已渐为国人所认识,是皆海内明达热心赞助之所致”[12]。“本年度水利月刊,按月提前出版,材料丰富,印刷精美,且刊行合订本,尤为外界所欢迎”[13]。“本刊去岁刊行黄河堵口专号第一集,始有真实记录以供国人之研究。专号销售之多,开本刊从来未有之记录”[14]。
4 出版委员会、编辑和作者
4.1 出版委员会和编辑
研究认为,出版委员会相当于当代期刊的编委会,提出和把握办刊大方向,举一例。进入全面抗战初期,沈百先(时任会长,《水利通讯特刊》总编辑)就提出:寄希望于“西南各省,为抗战建国之根据地,发展灌溉以增加民食军粮,整理水道以便利物资运输,测量水道地形,增设水文测站,扩充水工试验,以为治本设计之准备,均属刻不容缓之要领”[15]。这是全面抗战时期大后方水利建设的大方向,也是会刊办刊大方向。先后出任出版委员会委员和编辑共21人,其中正副会长3人,董事7人,出国留学11人,全部具有8年以上水利及土木工程经验。李仪祉、汪胡祯、孙辅世、沈百先之前有编辑科技期刊的历练,可见出版委员会成员和编辑队伍阵容强大。1931-1937年,导淮委员会设计主任工程师汪胡桢出任首届出版委员会委员长兼任编辑,可由平均每两期撰写一篇《编辑者言》及1986年写的一段回忆加以证实。推测其后的3位出版委员会委员长孙辅世、徐世大、谭葆泰也兼任编辑工作。从现在要求看,汪胡桢、孙辅世等所做的编辑工作,无可挑剔,可圈可点。
4.2 作 者
本次统计,《水利月刊》《水利特刊》和《水利》发表要目文章第一作译者185名,发表572篇论译著。其中,7位正副会长率先垂范,发表90篇,约占总数的20%。发表1篇的作译者103人,占作译者总数的55.68%。根据普赖斯经验公式求得核心作译者(个人发文量5篇以上)30人,其中28位具有8年以上水利和土木工程经验(正会员),2位具有3年以上水利及土木工程经验(仲会员)。《水利月刊》阶段,中文论著独著篇数331篇,2人合著、集体合著和无署名作者58篇,独著比例远高于合著比例。《水利特刊》和《水利》阶段,独著比例更高,与所处时局缺少切磋条件有关。
5 办刊成效
5.1 《编辑者言》栏目极具特色
38期《水利月刊》,以篇首位置刊载《编辑者言》,其作用是:
1) 导读。“如今年吾国有几椿不可磨灭的成绩,足供记述,尤其是当日寇逞凶的年头。第一件为江淮汉运大规模工赈的成功。短短七八个月,完全利用人工,做成一亿几千万立方公尺的土方”。“第二件事为陕西的泾惠渠。李(仪祉)会长二十余年百折不挠,终于把二千余年的水利故迹修复了。干旱苦燥的渭北,又有‘决渠成雨荷锸成云’的景象,值得赞叹”。“第三件是海河治本工程,今年伏汛以前告成了”[16]。又如“本期登有徐世大君明渠流量观测方法之检讨一文,足以从事水工试验者之借镜,深望学者注意研诵也”[16]。
2) 点评。如“本期刊载的全国经济委员会《水利工程计划编制办法》一文,实为有见之作,以作为水利设计之准绳”[16]。又如“汉王景治河之文,解释者已非一人,然终不能令人释然无间者,则以技术的理解不能透辟所致。今读李(仪祉)先生文,庶可以无此遗憾矣”[16]。又如“冯楼之役开始时所取方法多受欧籍工程师之影响,故失之过创;贯口之役,则多受传统方法之影响,故失之过执。及事濒于危始改变策略,卒底于成”[16]。又如“滚水坝下冲刷之防护为水利工程上极于解决之问题,近年经各国水利工程师之努力,已有相当成就。读张光斗君一文,可以知之”[16]。
3) 指出工作或论著的不足。如江苏过去一年中水利工程有不可磨灭的成绩,“一反数十年来能言不能行之积习;沈百先先生主持其事,特为本期撰《一年来江苏水利建设》一文,故其言格外亲切有味”[16]。又如“砂内水流属于土力学领域。张光斗根据Hickox研究结果,著为一文,并将其实验结果,持与比较,因知其理论较Darcy为完备。但其式尚未至尽善尽美时期,而有待吾人继起而推阐之”[16]。又如本期载方宗岱《水工试验与土工》一文,“知水工试验尚有理论与事实上之缺点。盖欲使从事水工试验者,设法避免,以符精益求精之旨”[16]。
4) 表扬后起之秀。如“沙玉清为水利工程有志青年之一,今始赴德研究水工试验学术,以为国用,其志诚足嘉尚。临行前发表《黄土渠槽设计》一文,以公同好”[16]。又如“覃修典系清华大学土木工科毕业生,现在美国专攻水利,本会后起之秀也。本期所登《筑堰之地基选择》系其读书札记之一”[16]。
38期《编辑者言》除3篇外,均系汪胡桢所撰。彰显汪胡桢忠实贯彻会刊“水利救国”的办刊理念,深厚的学术底蕴以及精读论著爱岗敬业、坚持真理(不怕得罪人)甘为人梯的编辑职业操守。《水利特刊》和《水利》未把《编辑者言》办下去。
5.2 学术影响位居前列
当代期刊的学术影响常用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文献计量指标来表征。然而近现代水利科技期刊除后期的《水利月刊》文后附有参考文献外,均无参考文献,无法应用常规的方法。笔者另辟蹊径,采用以《水利论文索引》[17]以及书刊网络为统计源来计算总被引频次。
5.2.1 以1935年《水利论文索引》为统计源的总被引频次[18]
《水利论文索引》引用《水利月刊》等11种水利科技期刊1923年9月至1935年6月发表的论文,统计各刊的总被引频次,见表2。可见,《水利月刊》总被引频次位居各刊之首,学术影响最大。
5.2.2 以1980年后出版的书刊网络为统计源的总被引频次[18]
以1980年以来出版的水利书籍、《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以及百度百科等为统计源,得出近现代水利科技期刊总被引频次,见表2。可见,《水利月刊》的总被引频次仍位居第一。受统计源资料限制,上述总被引频次的统计是粗略的,但仍能看出期刊学术影响的相对大小。
表2 《水利月刊》等总被引频次统计
5.3 对中国水利事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从对中国近现代水利事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社会影响层面的视角进一步论述会刊的办刊成效。钱正英院士指出,中国水利工程学会,“在团结水利科学技术工作者、促进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其会刊《水利月刊》《水利特刊》《水利》作出的重大贡献,是学会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发表纪实调研文章。如《全国一片水灾声》《黄河水灾视察报告》《柳州凤山河灌溉工程纪实》等,引起重视,促使政府采取赈灾救灾防灾等措施。
2) 记载了治水历史。从灌溉,导淮,黄河堵口,北方大港乃至黄河模型试验,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试验,水利行政改革等近现代水利大事件,《水利月刊》等都有翔实的记载,为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3) 引进国外先进的水利科学技术,“启我民智”,为我所用。如引进德国水工试验所、德国决口堵塞、印度堆石坝、澳大利亚灌溉工程理论和方法,介绍美国水力学、水文学和测量学研究进展等。
4) 总结中国历代治水经验和理论,推进治水方略的研究。如发表《中国古代之灌溉事业》《我国最近之灌溉事业》《治理黄河之历史观》《扬子江水灾原因及标本整理之商榷》《海河治本计划大纲》等。李仪祉关于黄河治理的创新性观点,“改变了几千年来单纯着眼于黄河下游的治黄思想,把我国的治黄理论和方略推进了一大步”[20],在“当时指导江河治理中起了重要作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现实意义”[20]。
5) 指导水利工程建设,促进水利高等教育发展。《水利月刊》等发表的关于陕西泾洛渭梅四惠渠灌溉工程勘测、设计、施工、管理等报告和计划,为工程建设起到了指导作用。《水利月刊》《河海月刊》等发表的论(译)著,被当时的高校师生作为“最实际的教材来学习”,并被教师作为编写讲义教材的素材。
6) 初步勾绘了中国大江大河的治理轮廓(规划)。全面抗战前夕,“淮河,海河,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江河都有了比较全面的治理轮廓和重点工程查勘研究”[21],为当代七大江河流域规划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
7) 造就作者队伍,培养水利人才。《水利月刊》等185位作者中,有新中国成立后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汪胡桢、严恺、张光斗、黄文熙、张瑞谨,以及中国水利学会会长副会长的张含英、须恺,一级教授刘光文、林平一,老专家学者孙辅世、高镜莹、郑肇经等。另有100位只发表1篇文章,他们多出生在1910年以后,经生产、教学和科研历练,会刊培养,成为勘测规划设计、科研院所和高校院系领军人物。学生会员毛昶熙,1940年有1篇文章入选“耕砚优秀论文竞赛”。他是1956-2018年中国水利学会会刊《水利学报》核心作者,位居第6位论文高产作者之列[22]。
8) 参与大水利学科的构建。以中国比较成熟的水工建筑物分支学科为例,1915年河海工程专门学校首开水工建筑物课程,自编《河工学》《水工试验》《河渠工学》等讲义教材,在《河海月刊》上发表《汉水及其堤工》[23],《新式之护岸埽工》[24],《德国水工著述调查》[25]等论著,出版李仪祉先生专著《水功学》[26]。之后,《水利特刊》发表《土坝之设计》[27],《堆石坝之设计》[28],《印度式堆石坝之设计》[29]等论著,《华北水利月刊》《黄河水利月刊》等发表若干水工建筑物方面的论著,中央大学水利系把水工建筑物视为主要专业课,1 000多位中国水利工程学会正、仲会员至少有一二百位经受水利工程学科生产和教学锻练,形成水工建筑物学科人才梯队,表明学会会刊等参与水工建筑物分支学科体系雏形的构建。至于比较成型的中国水工建筑物分支学科体系,在上世纪90年代后才逐步得以呈现。
对比同时期水利科技期刊,会刊的社会影响多方面且更为深刻扎实[18]。
5.4 办刊成效斐然的原因
综上可见,会刊创办成效斐然,分析原因如下:①中国水利工程学会董事会在民族危亡时刻,引用孙中山先生“水利救国”作为会刊办刊理念,未掺杂任何功利目的,符合民意,切合国情;②出版委员会阵容强大,把握办刊大方向,编辑坚定贯彻“研究学术,促进水利建设”的办刊宗旨,有深厚学术底蕴,爱岗,甘为人梯;③广大作者热爱水利土木事业,以李仪祉“公余之暇,即埋首思研,从未稍掇”[30]以及在“工棚里燃烛读书写作”[31]的精神,困境中艰苦奋斗,寻求真理;④论著不泥古,不崇洋,贯穿严谨求实,诚信创新精神和前瞻意识,学风端正,文风补实;⑤办刊起点高。有之前创办的《河海月刊》《华北水利月刊》等办刊经验作为借鉴。办刊历时长,发表论著多。有较强的办刊意识。
5.5 留给后代期刊的办刊启示
从会刊办刊成效斐然的原因中,可以归纳出留给后代水利乃至其他学科期刊办刊启示:
1) 践行没有功利目的的办刊理念和写作目的。
2) 倡导李仪祉“在工棚里燃烛读书写作”的精神。
3) 力求严谨求实创新诚信的学风和文风。
4) 坚守洁身自律的编辑操守和勤俭办刊精神。
重温及践行这些办刊启示是有现实意义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水利期刊办刊不讲功利,写文章不讲名利,水利期刊界还是一片净土。曾几何时,有些期刊的办刊理念办刊宗旨被亵渎了,写作目的被歪曲了。虽然这些现象并非水利期刊的主流,但已经到了需要加以整治并建立期刊伦理规范的时候了。
6 结 论
本文研究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会刊的方方面面,得出如下认识:①会刊三易其名。查对实刊封面和内页天头得知,不同时期会刊刊名为《水利月刊》《水利特刊》和《水利》。笼统地称之为《水利》是不准确的;②办刊理念和办刊宗旨。在民族危亡时刻,践行“水利救国”的办刊理念和“研究学术,促进水利建设”的办刊宗旨是完全正确的,彰显了水利前辈的爱国情怀;③出版委员会、编者和作者。出版委员会由当时水利领军人物组成,提出和把握办刊大方向。编辑和作者爱岗敬业,创造一股学风端正、文风朴实的氛围;④汪胡桢办出了特色栏目《编辑者言》。深受读者和作者欢迎;⑤另辟蹊径求得的总被引频次,表明该刊学术影响位居中国近现代50种水利科技期刊之首;⑥会刊论著被学习、引用、改进和发展,对中国近现代水利事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称会刊为中国近现代50种水利科技期刊佼佼者实至名归,其办刊理念,编者和作者读书写作,文风和学风,编辑职业操守和艰苦办刊等方面,值得当代水利及其他行业科技期刊学习借鉴,弘扬传承。可喜的是,中国水利学会会刊《水利学报》,不用扬鞭自奋蹄,在践行弘扬和发展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会刊留下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中作出了表率,在当代科技期刊界享有崇高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