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精准健康理念的全程肺康复模式在肺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2022-12-02罗娟曾谷清通信作者尹金芝全翠芳
罗娟 曾谷清(通信作者) 尹金芝 全翠芳
421001南华大学护理学院1,湖南衡阳
421001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心血管外科2,湖南衡阳
肺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较高,近年来,肺癌发病率呈年轻化趋势,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手术是肺癌的主要治疗方案,目前以肺癌根治术较为常见,但该手术仍会对机体存在一定影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运动耐力降低等症状,这些症状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产生焦虑、抑郁情绪[1-2]。因此,针对肺癌根治术后围手术期患者采取有效的肺康复护理干预,有助于进一步优化患者的肺功能,减少并预防术后并发症[3-4]。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基于精准健康理念的全程肺康复模式在肺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20 年3 月-2021 年1 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90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干预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5例。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41~74 岁,平均(61.25±4.36)岁;肿瘤TNM 分期:Ⅱ期33例,Ⅲ期12例;病理类型:鳞癌5例,腺癌40例。干预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43~77 岁,平均(59.85±5.26)岁;肿瘤TNM分期:Ⅱ期32例,Ⅲ期13例;病理类型:鳞癌6例,腺癌39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诊断为肺癌(后经病理检查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②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治疗者;③年龄18~75 岁;④具备听、说、读、写能力;⑤患者及家属均同意加入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手术方式为全肺切除、开放手术、楔形切除、肺段切除或未行淋巴结清扫而仅行采样者;②合并心肌梗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③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NYHA)≥Ⅲ级者;④外周动脉病-间歇性跛行,步行显著受限者;⑤骨关节病患者,步行距离<300 m;⑥经培训后不会使用微信相关功能者。
方法:(1)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在患者入院后为其发放健康教育宣传单,并由责任护士完成对患者住院期间的评估,指导问卷填写,并对其进行常规围手术期肺康复指导等。(2)干预组采取基于精准健康理念的全程肺康复模式。①成立基于精准健康理念的全程肺康复小组:小组成员主要由胸外科医师、康复科医师、营养师、护士长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康复方案的制定及项目指导。②评估与宣教:依据患者整体及自身状况对其进行病情讲解及心理评估等,采取针对性个体化教育与集体宣教相结合的方法,依据循序渐进的方式介绍疾病相关知识、手术治疗的优越性及健康理念等内容。③个体化康复指导:a.术前3~7 d依据患者耐受程度对其进行短期高强度的康复训练,以呼吸训练(呼吸操、深呼吸训练器、有效咳嗽咳痰、吹气球、缩唇/腹式呼吸)与运动训练(上下肢功率车、爬楼梯)为主;通过对术前肺功能进行评估,判断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等级,结合深呼吸训练器(激励式肺活量测定器)目标吸气量参数表、手术切除肺组织的范围来确定个人目标吸气容量值、训练类型、训练时间、训练频率和强度,再根据患者的运动适宜心率进行动态调整。运动强度为在避免运动风险的前提下达到尽可能高的可耐受运动强度。b.术后当天至胸腔引流管拔除前,可依据患者具体恢复情况指导其进行床上四肢肌肉训练、呼吸肌训练、吹气球、深呼吸训练器及步行等低强度训练,训练频率从5~10 min/次,2 次/d 开始,逐步恢复到术前训练。c.拔管后至出院前,依据患者术后康复情况逐渐向术前的训练方案进行过渡。d.家庭肺康复,叮嘱患者在出院后每周进行3~5 次的肺康复训练,并依据自身状况选择骑自行车、慢跑、散步、呼吸操及爬楼梯等锻炼方式,持续30~60 min/次,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宜,术后锻炼时可采用便携式脉氧仪对患者的脉率及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若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心慌或血氧饱和度<95%的情况,需立即停止活动,静卧休息。为准确记录步行距离与步数,可叮嘱患者在运动时携带手机。④营养干预:借助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表准确了解其营养状况,并依据患者病情恢复状况、饮食习惯以及日常活动情况等进行饮食方案调整,叮嘱患者多食用新鲜的水果、蔬菜,戒辛辣,多食富含纤维及高蛋白类食物,对于存在严重营养不良者,可通过氨基酸、脂肪酸营养输注等方式,改善其营养状况。⑤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沟通,了解其心理变化,对存在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者及时给予心理疏导。⑥出院后干预:护理人员每周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加强与患者沟通,密切关注患者的康复情况,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调整康复方案,并叮嘱患者按时到院复查。
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切口感染、心律失常及肺部感染。②比较两组心理状况,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进行判定,分值越高说明其抑郁、焦虑情况越严重[5]。③比较两组生活质量,采用36 条目健康量表(SF-36)对患者的躯体、社会、角色及认知功能进行评估,各项评分0~100 分,分值越高说明其生活质量越高[6]。
统计学方法:数据应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两组干预前后SDS、SAS 评分比较:干预前,两组SDS、S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SDS、S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SDS、SAS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SDS、SAS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干预前,两组社会功能、躯体功能、角色功能及认知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社会功能、躯体功能、角色功能及认知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讨论
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且发病趋势越来越年轻化,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肺癌根治术是治疗肺癌的主要方法,但由于心、肺连接较为紧密,手术创伤较大,致使患者术后肺功能降低,极易导致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因此,在肺癌患者进行根治术治疗期间,选取一种合理、有效的干预方法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及热点。
基于精准健康理念的全程肺康复模式则属于新型的护理干预方法,通过对患者自身状况及病情进行详细了解,有利于护理方案的针对性、科学化实施,对患者术后康复具有促进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将基于精准健康理念的全程肺康复模式应用于肺癌根治术患者中,可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利于预后恢复。基于精准健康理念的干预模式属于优良的护理干预方案,经研究显示,对患者实施精准健康理念的全程肺康复模式,能够促使患者达到预期目标,提升术前应对能力,减少甚至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加速病情康复,改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对肺癌根治术患者实施基于精准健康理念的全程肺康复模式,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应用并予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