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子宫内膜癌浸润肌层深度及原发灶体积预测其淋巴结转移

2022-12-02唐文伟田忠甫顾海磊张新露黄泽波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原发灶肌层盆腔

姚 尧,唐文伟,田忠甫,顾海磊,张新露,黄泽波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放射科,江苏 南京 210004)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 EC)是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呈升高趋势[1]。淋巴结转移是影响EC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2],术前准确判断EC淋巴结是否转移对制定手术及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临床对常规行淋巴结清扫术以评估EC淋巴结状态的价值存在争议[3]。本研究观察依据术前MRI所示EC 浸润肌层深度联合EC原发灶体积预测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21年5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经术后病理确诊的255例EC患者,年龄30~74岁,平均(54.7±7.8)岁。纳入标准:①接受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确诊EC;②于术前20天内接受盆腔MR检查。排除标准:①MRI或临床资料缺失;②病灶体积过小,无法进行影像学评估;③合并其他部位恶性肿瘤。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Philips Achiva 1.5T超导型MR扫描仪、16通道相控阵腹部线圈行盆腔扫描,范围自髂血管分叉处至耻骨联合下缘。参数:轴位T1WI,TR 400 ms,TE 10 ms, 层厚4 mm,层间距0.4 mm;轴位T2WI,TR 3 046 ms,TE 90 ms,层厚4 mm,层间距0.4 mm;矢状位脂肪抑制T2WI,TR 3 700~4 000 ms,TE 75 ms,层厚4 mm,层间距1 mm;轴位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TR 3 000 ms,TE 64 ms,层厚5 mm,层间距0.4 mm,b值0、800 s/mm2。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以流率2.5 ml/s注射钆对比剂(欧乃影,0.5 mmol/ml) 0.2~0.3 ml/kg体质量后采集轴位动态对比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MRI, DCE-MRI),TR 6.9 ms,TE 3.4 ms,FA 10°,层厚2 mm,层间距-1 mm,共采集6期相(含蒙片),每期60 s;之后采集矢状位延迟增强T1WI,TR 400 ms,TE 10 ms,层厚4 mm,层间距0.4 mm。

1.3 图像分析 由具有5年以上盆腔MRI诊断经验的2名主治及以上职称医师在不知晓病理结果的情况下独立阅片,根据DWI和DCE-MRI判断EC肌层浸润深度,浸润深度≥1/2子宫肌层为深肌层浸润,<1/2子宫肌层为浅肌层浸润;意见不一致时提请另1名具有10年以上影像学诊断经验的主任医师加以判定。

由2名医师共同阅片,参考轴位T2WI及DCE-MRI识别病灶。采用ITK-SNAP 3.8.0软件(www.itksnap.org),沿矢状位延迟增强T1WI所示病灶边缘,避开积液及囊变等逐层手动勾画ROI(图1),软件自动计算EC原发灶体积;以相同方法于软件自动生成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图中勾画病灶ROI,测量EC原发灶全域ADC值。

图1 患者女,55岁,EC(深肌层浸润),左盆壁淋巴结转移 A.延迟增强T1WI示宫腔内病灶轻度强化; B.手动勾画病灶ROI(红色区域)示意图; C.三维图像显示EC原发灶体积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统计分析软件。以±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描述不符合正态分布者,组间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采用χ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以Kappa检验评估术前MRI所见 EC浸润肌层深度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Kappa≤0.20为一致性差,0.20

2 结果

255例EC均为单发病灶。25例(25/255,9.80%)淋巴结转移(转移组),包括5例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20例盆腔淋巴结转移,共67枚盆腔转移淋巴结及16枚腹主动脉旁转移淋巴结,230例(230/255,90.20%)无淋巴结转移(未转移组);91例深肌层浸润、164例浅肌层浸润。

2.1 一般资料 转移组患者血清癌抗原125(cancer antigen 125, CA125)、人附睾蛋白4(human epididymis protein 4, HE4)及MRI所示深肌层浸润占比均高于未转移组(P均<0.01),且EC原发灶体积大于未转移组(P<0.01)。组间其余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2.2 MRI判断EC浸润肌层深度 255例中,术前MRI判断深肌层浸润78例、浅肌层浸润177例;以淋巴结病理结果为标准,术前MRI评估EC肌层浸润深度的准确率为84.71%(216/255),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较好(P<0.01)。见表2。

2.3 联合模型及其效能 将单因素分析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肿瘤原发灶三维体积、CA125及HE4与因变量均满足线性假设(P均>0.05),且纳入变量间不存在共线性(容忍度>0.10,方差膨胀因子<10.00),结果显示,MRI中EC肌层浸润[OR=7.82,95%CI(2.67,23.12),P<0.01]、肿瘤原发灶三维体积[OR=1.02,95%CI(1.01,1.04),P=0.01]为E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表3),以之构建联合模型的回归方程,即Logit(P)=-3.73+0.02×肿瘤原发灶三维体积+2.06×MRI中EC肌层浸润,Hosmer-Lemeshow检验示联合模型的拟合优度较佳(χ2=7.07,P=0.53)。

ROC曲线显示,MRI中EC肌层浸润及肿瘤原发灶三维体积预测EC淋巴结转移的AUC分别为0.77及0.78,均低于联合模型(AUC均=0.83,Z=2.61、2.27,P<0.05、=0.02)。见表4及图2。

3 讨论

EC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相关,术前预测EC淋巴结是否转移对于制定手术方案至关重要。常规以淋巴结清扫术评估EC淋巴结状态可增加下肢水肿、淋巴囊肿等并发症发生率[4-5]。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指南强调,术前评估EC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意义,故提倡采用个性化淋巴结清扫方式[6]。

评估EC肌层浸润深度的手段包括术前MRI、术中冰冻病理和术后病理等。既往研究[7]表明,术前MRI、术中冰冻病理评估EC肌层浸润深度结果均与术后病理高度一致,且其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中,术前MRI评估EC肌层浸润深度与术后病理的一致性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RI所示肌层浸润深度是E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臧萍萍等[8-9]指出,EC浸及深肌层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提示可能需要行淋巴结清扫及辅助治疗;本研究结果与之相符。

表1 EC淋巴结转移与未转移患者一般资料及病灶参数比较

表2 术前MRI判断EC肌层浸润深度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

表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E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

表4 单一参数及联合模型预测EC淋巴结转移的效能

图2 MRI所示肌层浸润深度、EC原发灶体积及二者联合预测EC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

CORONADO等[10]认为EC原发灶体积是其淋巴转移的危险因素。肿瘤原发灶体积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已被多项研究[11-12]证实。MAIR等[11-12]报道,舌癌及非小细胞肺癌原发灶体积是预测其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标志物,预测效能优于肿瘤长径。KANG等[13]基于术前MRI、组织活检结果及血清CA125建立EC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发现EC原发灶长径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但模型的预测效能未获提高,可能原因在于肿瘤形态不规则,仅以长径不能准确反映原发灶体积。本研究结果亦显示EC原发灶体积是其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与上述研究结果相符合。

HE4为E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血清HE4及CA125与EC分化、肌层浸润等有关[14-15]。本研究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E4及CA125 均与EC淋巴结转移有关,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二者均非E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有待进一步观察。

淋巴结可能存在反应性增大及微转移等,导致MRI根据其短径判断是否发生转移并不准确[16]。本研究所获联合模型的AUC大于单一根据MRI所示EC肌层浸润深度及EC原发灶体积,提示其诊断效能较高;以0.17为阈值,小于阈值提示EC淋巴结转移风险低,可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及个体化治疗。

综上,术前MRI所示肌层浸润深度联合EC原发灶体积可预测其淋巴结转移。但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观察,样本量较少,且转移组与未转移组样本分布不均,有待后续进一步观察。

猜你喜欢

原发灶肌层盆腔
腹腔镜下原发灶切除术在转移性结直肠癌中的应用
妇科超声见盆腔积液诊断探讨
乳腺癌原发灶与转移灶内雌激素受体及孕激素受体水平变化分析
初始不可切除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策略
以盆腔巨大包块就诊的宫颈微偏腺癌2例报告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前腹部超声检测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的临床价值
同期经尿道手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效果观察
肺癌伴不同肺叶结节的外科诊治分析
盆腔积液怎么办
非肌层浸润膀胱肿瘤灌注治疗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