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策略探析
2022-12-02谌湘闽
谌湘闽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4)
课程思政要纵深推进、高质发展,就要牵住教学评价的“牛鼻子”。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1]。笔者根据文件要求,结合教学实践,聚焦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出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以期为高职院校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1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既要充分汲取课程评价、教学评价、大学生德育评价、专业评价的有益因子,又要兼顾课程思政(存在形式、实施方式、成果表达等方面)的特殊性[1]。因此,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并不是在原来的课程评价体系中简单新增课程思政的观测点,而应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引下,重新构建课程的评价体系。但在具体实践中,目前对于课程思政的评价存在重教师轻学生、重结果轻过程、重定量轻定性等不良倾向。
1.1 评价内容重教师轻学生
以往的评价工作更多关注教师的行为,如教学目标达成、教学内容质量、教学方法选用、教师师风师德。这种单一要素评判与评价的目的,与课程思政的要求是相违背的,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效果。评价内容“重教师轻学生”的倾向难以让教师真正树立起“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严重阻碍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忽略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亟须的创新与探索,最终会阻碍课程思政的内涵提升。
1.2 评价标准重结果轻过程
在对课程思政的评价工作中,目前最常见的处理方式是,结合督导听课、同行听课、学生评课的结果,给出课程的终结性评价,即静态的一次性评价。教学工作既是技术,也是艺术,需要留有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即兴发挥常常也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过度强调终结性评价,必然会禁锢教师教学的非预期发挥。过程性评价才能用“为了育人而教学”替代“为了考评而教学”。
1.3 评价方法重定量轻定性
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和行为的养成具有长期性和抽象性,很难通过一次性教学评价直观、细致地展现出来。但在目前的评价体系中过度强调采用量化的方式进行精准评价。与之对应的矛盾则是:如果考评结果不能精准精确,则评价无价值。如果过度强调描述性评价,则考评结果容易“泛化”,出现大而化之、流于形式、评而无果的现象。正确处理这对矛盾,要从准确把握不同教学活动的特征入手,预设评价结果的形式,根据某次具体评价活动的目的,选用恰当的评价方式。
2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原则
在“三全育人”视域下,直面上述提到的问题,构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应当遵循“突出育人导向,强化过程控制,坚持多元综合”的原则。
2.1 突出育人导向
首先,评价对象要从评价教师向评价课程转变。课程包含的教学要素比较齐全,能够综合反映教学情况,故应当以课程为主要评价对象,以课程是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评判优劣的依据,如课程整体进度、教师教学表现、学生接受情况、课堂互动效果等。其次,评价角度要从考查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向考查学生收获成长情况转变。考查教学任务完成情况是最直观、最常用的办法,却忽视了学生发展的因素,有缘木求鱼之嫌。教学评价要破冰前行,评出好课、评出实效,就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考查学生收获成长的角度切入,如听取学生感受,观察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元素的掌握及运用情况,了解教师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因材施教情况,在学生评课的问卷中设计更能体现学习体验的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合作状态、关注状态、思考状态、成效状态[2]。
2.2 强化过程控制
把握教学阶段特点,开展针对性评价。教育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课程教学实施也有其步骤和节奏,如:在学期伊始处于顶层设计阶段,要高度重视把关定向;在学期中处于贯彻实施阶段,要着重关注课堂效果;在学期结束处于总结梳理阶段,要重点聚焦学生知识的增长和品格的塑造。另外,要贯穿教学各阶段,开展系统性评价。教学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个阶段采取的评价手段、得到的评价结果不能互相割裂,要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一次评价的结果不代表评价的完结,而是下次评价活动的开始,同时也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提供指导。开展系统性评价,需要科学构建完整的评价机制,做好通盘设计。
2.3 坚持多元综合
坚持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结合。课程思政理念下的课程教学,既是某一次具体教学工作的实施过程,又是由多次具体活动构成的系统,因此需要将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结合起来。静态评价主要指向评价对象的现状,如学期中某堂课的质量,学期末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动态评价表明评价对象的发展能力和发展趋势,如结合一段时间以来学生的“知、情、意、信、行”的变化来评价教学效果。同时,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并重。忽视定性评价,就会模糊方向与目标,没有定量评价,就会使评价抽象、空洞,因为需要两者并重,共同发挥作用。定性评估用于判断效果的好与坏、影响的积极与消极,特别是评价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塑和行为养成的作用,具体方法为答辩、访谈座谈、审查教案、督导听课、查看学生课堂互动记录等。定量评估用于对评价对象进行数据上的整理分析,特别是评价知识讲授和任务完成情况,具体方法为调查问卷、统计学期考试成绩、统计课堂互动手段和频率等。
3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策略
课程思政涵盖教师、教材、课程、专业、质量评价、学生、保障机制等教学要素,由此,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评价应该是多维度、多层次的系统[3]。基于三大评价原则,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要指向育人成效,有效融合“控制-量化”模式和“观察-理解”模式[4],构建评价体系,具体操作策略包含以下三个环节:
3.1 以学情分析、教学设计为对象的前置评价
增设前置评价环节,检测关口前移,评价督导前置,是基于把关定向、加强引导、集中统筹的考虑,确保教师从课程教学之初就思考专业知识讲授和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考核,真正做到精心设计、对教学负责、对育人尽责,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目的。前置评价结论以描述性结论为主,也可以根据需要给出量化性结论。相关观测点和组织实施方法见表1(p45)。
表1 前置评价的相关观测点和组织实施方法
3.2 以教学过程、教学相长为主要对象的观察评价
在学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以课堂为“主渠道”的课程教学,教学成果体现为学生的学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成长进步。教学评价围绕这一情况展开,实施过程中既要注意将抽象的要求细化落地,又要避免陷入“痕迹主义”的泥潭而干扰教学。在学期中组织观察评价,是基于过程控制、纠偏正向、督导激励的考虑,以确保教学质量。该观察评价结论需要根据评价方法灵活给出描述性结论或者量化性结论。相关观测点和组织实施方法见表2。
表2 观察评价的相关观测点和组织实施方法
3.3 以教师表现、育人实效为主要对象的总结评价
在学期结束后,进入课程反馈总结阶段,这一阶段的评价方向要着重反映“突出育人导向”原则,从衡量课程最终目的的实现程度来开展评价活动。相关观测点和组织实施方法见表3。
表3 总结评价的相关观测点和组织实施方法
4 结语
课程教学在发生深刻变革,基于课程思政的评价机制也要紧贴这一形势,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及时改进优化、不断发展创新。评价体系的改进创新首先要围绕育人目的进行,抓住了育人目的就抓住了教学评价的根本;其次要坚持实事求是,充分考虑教学实际,否则评价机制只会是空中楼阁,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反馈、不断调整的过程,只有这样,评价机制才能日趋科学完善,为更好贯彻课程思政理念、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创造有利条件、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