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2-12-02□李正
□李 正
2012 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1)等文件,大力倡导中高职院校积极联合企业开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目的是通过中高职院校与企业双方介入,充分利用中高职院校的教育环境与企业的实践学习资源,使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起来,培养出理论素质较高、技术应用能力与适应能力较强的实用型人才。
一、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意义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具体是指在教学计划中包含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系统的技能实践训练,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强调“学中做、做中学”,将学习和工作有机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工学结合”,关系职业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回答好这两个问题,将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较好的指导价值。
(一)“工学结合”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要强化实践环节,实践是“工学结合”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必须在实践中培养。只有让学生在岗位上真正地工作和实践,才能有效地培养出动手型、技能型人才。中高职院校要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校内实训,同时也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企业的顶岗实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
(二)“工学结合”有利于完善中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
中高职院校根据企业急需的人才招聘类型,结合国家及当地社会发展政策,及时预测企业发展对岗位员工的需求状况,在此基础上调整专业结构,优化教育资源,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机制,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急需人才。通过“工学结合”,可以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也可以获得企业培养经费支持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改善办学条件,促进中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
(三)“工学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目前,虽然我国很多中高职院校部分专业具有成功的“工学结合”案例,但大多数职业教育还是采取传统校园教学为主、毕业实习为辅的形式,很多学生很难真正了解企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增加了就业难度。因此,近年来中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成功开展“工学结合”机制的研究与应用,将会大幅度提升学生就业率。
二、国外“工学结合”管理模式
(一)德国的“双元制”管理模式
德国的职业教育主要由两类高等教育机构实施,一种是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一种是职业学院。所谓“双元制”,一元是企业,另一元是职业院校。职业院校均以“双元制”为基本模式,校企合作贯穿办学的全过程。学生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轮流在学校与企业接受理论与实践学习,安排相对灵活的时间表,学以致用。学生在企业培训的时间与在职业院校理论学习的时间占比约为7 ∶3,是世界上较早形成“工学结合”成熟培养模式的国家之一。
(二)美国的“合作教育”管理模式
19 世纪初美国开始实行“合作教育”。学生进入学校学习半年后,之后的时间交替进行实际训练和校园理论学习,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校与企业的各项任务。到毕业前半年,集中到学校授课,最后完成毕业计划,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之间不断替换,促进理论与技能水平的螺旋提升。
(三)俄罗斯的“教学生产联合体”管理模式
俄罗斯职业教育分为职业预备教育、初等职业教育(1 年-2 年)、中等职业教育(1 年-2 年)、高等职业教育(2 年-3 年)和大学后职业教育。俄罗斯为了解决劳动力需求与毕业生就业之间的矛盾,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参与学科建设与课程开发,利用地区行业性资源优势,组建产教集团或“职业教育资源中心”开展校企合作,更多地推动了企业在校方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企业设置了“学生工位”,参与制订学校的教学计划,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
(四)日本的“产学合作”管理模式
日本学校内的职业教育分为高等职业教育与初等职业教育,具体有高等专门学校(5 年制)、专修学校(2 年-4 年)、短期大学(2 年-3 年)等类型。针对不同的教育阶段,日本校企双方具有不同的合作形式。高等职业教育阶段,主要表现为企业向职业院校捐赠物资吸引优秀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企业为职业院校实习提供设备与场地;企业高级人才与学校研究人员相互交流、互动,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共建“开发研究中心”。中等职业教育阶段,采用产学合作的方式进行,即定时制高中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一方面学生是高中的学生,另一方面又是企业的受训生。产学合作是联系职业院校与产业界的纽带,根据企业产业领域的发展要求,培养了大批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
三、我国开展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只在少数中高职院校的部分专业做得较好,但从整体看,大部分中高职院校还存在与企业结合度不高、培养的学科专业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学生只注重在校理论学习,忽视了社会实践学习的重要性,不能充分了解企业岗位需求对技能水平的要求,动手能力较弱,理论与实操不能有机融合,毕业后无法有效融入社会,增加了就业难度。
四、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政府政策的引导力度
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要起到“指挥棒”和“桥梁”作用,制定完善的职业发展路径体系,做好与职业本科、硕士的衔接与培养工作;作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媒介,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形成中高职院校与企业“结对子”相互协作的办学模式;通过提供土地、税收、补贴等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建立产业园,开展校企合作,形成中高职学生的实践中心。同时,政府还需出台相关政策,引导教育经费多用于实践培养,加强中高职院校实践设备的配备、管理与更新;引导企业主动为学校投资实验设备,明确收益,让企业在“工学结合”中受益,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让企业成为人才投资的一部分。另外,还要加大学生的引导力度,让他们清楚自己的发展路径,明白自己的就业前景,热爱实践,利用好第二课堂,有力促进“工学结合”培养计划落地实施。
(二)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强强联手
中高职院校要主动调研专业发展市场需求情况,设置专业课程委员会,吸纳优秀企业高级人才加入其中,以企业需求为牵引,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式、教学课程设计等,设置适应现代职业需求的专业。企业要积极主动地加入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在中高职院校设立项目孵化基地,以点带面,既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场所,又可以利用学校资源为企业带来创新。另外,企业也要主动设置“学生工位”,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等活动,选配优秀有耐心的企业教师指导学生在企业的学习,在教学中将企业的最新技术和成果加入教学内容中,不断推动学生的新知识、新技术更新。
(三)强化中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中高职院校招聘的新进教师,在教授实践课程之前必须到专业对口企业挂职学习,从实践中完善理论知识,在达到预期的实践目标后,可以开展实践课程教学。二是中高职院校要聘请企业中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到学校讲课,结合理论知识有针对性地对生产实际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情况和实际工作中的一些难题。三是鼓励教师参与专业技术职务和技能技术职务同步晋升,形成复合型教师队伍,培养出一支既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职业操作水平的“双师型”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