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思想文化与大学生德育工作融合研究

2022-12-02张成华颜培正崔清华崔永明薄晓菲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中医药德育工作育人

张成华,颜培正,崔清华,方 荟,孙 刚,崔永明,薄晓菲

(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5)

大学德育工作对指导学生全面发展以及构建“三全育人”教育格局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大学期间接受良好德育有助于为学生全面发展蓄力,完善的德育工作也有利于高校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工作。作为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数千年健康养生理念的中医药思想[1],不仅可以作为疾病治疗理念,还可以为德育工作提供方法指导。而中医药文化内涵丰富,可作为德育工作的内容发掘,启示我们当前的德育工作中问题的解决方向与方法。因此,深入挖掘中医药思想文化并融入大学生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1 中医药思想文化与大学生德育的内在关联

1.1 中医药的观念系统契合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伴随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中医药始终重视修心、修身、修德,形成独特的生命观、价值观、疾病观、养生观、治疗观、中医道德精神等,其中蕴藏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精粹。

奠定中医理论基础的《黄帝内经》,倡导人们淡薄地位和名利,提倡“高下不相慕”,心不为外物所动,使自己的行为合于“道”。此处所提的“道”除指“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养生之道外,细思而深究,还应当包括道德之道。从扶正道德的层面做起,才能根本防御疾病,这也就是《黄帝内经》提出的“德而不危”[2],而这也正呼应了德育的初衷,即与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不谋而合。融合了众多中华民族哲学思想的中医生命观、价值观、世界观,是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价值判断的重要工具。

中医疾病观是中医整体观念的集中体现和表达,此观念不仅是治病的法门,同时也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参考。从中医整体观视角来看,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人体与自然、社会环境均具有整体协调性[3-4]。其与“三全育人”这一立德树人的要求有异曲同工之妙。“三全育人”重心在于“全”,意在将育人工作赋予整体性,从机械分裂转向整体协调整合。整体观念还认为时间也具有整体连续性[4],在此视角下,育人工作应当持续不断,全方位覆盖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在学校是学生,在社会是公民,在家庭中是家庭成员,德育工作三方皆有责任。因此,也应当同时大力推进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育人,以达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中医道德精神中不乏优秀的值得传承与弘扬的精神意志品质。如精勤不倦的学术态度、普救含灵的仁爱思想、大医精诚的人生追求、治未病的忧患意识等[5]。将中医道德精神融入大学生德育工作,有助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1.2 中医药思想对德育工作的开展可以起到指导作用

中医药学的思维方式与方法论等,不仅可以应用在治病上,对于德育工作的开展也可起到借鉴指导作用。中医将人体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放在重要地位[6]。在德育工作中融入整体观念可以指导教育者把遇到的问题放到大环境中,而不是只把目光局限于问题本身。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首先是辨证,要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来分析判断是何种性质的证。接下来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来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在德育工作中需要收集大量关于已存在问题的种种资料,正如医治患者需要辨证一样,唯有辨清问题的本质和发展趋势,论治起来才会更有实效。

“治未病”思想指导德育工作防患未然。《黄帝内经》有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即告诉人们未病先防,反映到生活中可以引述为做任何事都要未雨绸缪。在德育工作中,也要运用好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将许多在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想在前面,提前准备好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防患于未然。

取象比类思想指导德育工作认知与实践。《黄帝内经》记载了人们通过对于天地自然的了解推导出的人体脏腑经络肢节的一些特征,又把人的生长发育及寿命与古代的象数思维相联系。人们观察自然以掌握规律,又将这些规律应用于实践,同时不断在实践中总结规律,这便是取象比类法的要旨[7]。取象比类思想倡导的这种对事物的认知方法给予德育工作者认知事物和归纳总结的灵感,将这种思想运用在德育工作中能快速地整体把握事物,并且在运用规律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归纳方法。

1.3 中医药文化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丰富的内涵

中医药学凝结着丰富的医学精神和伦理道德,流传千年不朽,形成独特的中医药文化。其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中医药物质文化可承载德育的内容而成为德育载体。比如器具设施、文化典籍等,人们在发现、创造这些物质文化时添加了许多中医药文化的主观信息,使得这些物质载体被赋予了中医药的特征与内涵。中医药物质文化载体多样、内容丰富,在德育中融入中医药物质文化,可让学生接触和感受到中华文明中璀璨的文化瑰宝,可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增强文化自信,这将对德育工作的开展大有裨益。

中医药精神文化可作为德育工作内容进行发掘。精神层面文化如创新精神、求真务实等均可推动德育工作更好进行,如贯穿中医药发展历程的创新精神。中医提倡“师古不泥古”,从《黄帝内经》《伤寒论》直至今日中医有效抗击新冠病毒,无不体现着中医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求真务实是中医药的立身之本。中医药体系的建成有赖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对于人体生命现象持续不断地观察总结和积累,过程中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又有对自然、宇宙、人体的不断探索与创新,是求真的更高境界[8]。

中医药传承至今,少不了前人的奠基和后人的求索,精神串联起中医药的脉络,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精神力量。

2 高校德育工作现状

2.1 德育考核机制僵化

目前,高校德育评价机制不科学、考核僵化的现象明显。现阶段高校德育工作考核以简单数据和指标作为评价标准,缺乏实证、理论和实践检验,数据结果往往与实效脱节,也就导致结果常常与原因相悖[9-10]。学校只单纯追求思想道德教育的数字化结果,对德育工作的评估不是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来检视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11],忽视德育过程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水平。这样僵化的考核机制使得德育工作失去了立德的基础和育人的魅力。

2.2 德育作风松懈不务实

虽有德育工作评价办法,但德育工作的效果实则具有较大的隐蔽性,由此也就导致德育工作中会出现两个弊端:其一是“短期行为”,当有新的任务或指标下发,德育就会被重视一段时间,而过了这段时间再次恢复松懈状态。其二是“各为其政”,目前高校常常是德育课只重视德育课上的德育,学院只重视学院德育指标的评测,德育实施分散孤立,未能做到相互联系形成总体。各自只为在短期内完成各自的德育任务,由此也就导致德育工作者出现不务实的松懈作风[12]。

2.3 德育内容浅薄、形式单一

当前,德育内容与形式的单一表现在只强调学生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中“应当如何”或“不能如何”,甚至只在学生行为失当后再进行追究和责难,这与德育的基本逻辑线相悖。德育本应是一个对于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发生整体性作用和影响的过程。而现今这种过分外化的德育不能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去解决问题,自然也就不能有效地施加教育影响,同样也无法积极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前瞻性作用[11]。这种内容浅薄、形式单一的低效教育会不可避免地使德育仅仅停留在表层。

2.4 德育方法缺乏人文关怀

当前,正处于各行业转型期,利益多元交织,在物质生活面前,学生的精神生活相对贫乏。而在此背景下的德育实践,放松了对思想道德的正确引导,深陷于狭隘的功利主义囹圄[11]。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所以,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痼疾,充分指向人文精神,加强人文关怀,在提出构建德育方法时,应当注重教育对象的精神需求。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丰富其人文内涵,彰显其人文精神[13]。

2.5 德育效果知行脱节

当前,大学生德育中存在单纯灌输性的教育方式。在绝大多数高校面向学生的德育工作中,学生往往处于从属地位而被动地接受教育,缺乏参与的自觉与热情,难以对道德价值进行正确判断和自主选择[11],仅仅被动输入各类既定的思想道德规范和观念原则,把德育简单理解为传统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14]。学生难以把接受的思想品德教育落实到日常生活的行为中,德育工作效果无法内化于心、外见于行。也就出现了许多思想道德考核中还不错的学生,现实中许多行为却不能反映出其良好的思想品德。接受过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大学生难以知行合一,说明当前德育工作效果不尽如人意。

3 中医药思想文化对大学生德育新途径的启示

3.1 体制体系

3.1.1 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借鉴中医“大医精诚”思想,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建立健全立德树人的机制,有助于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让教师和学生不再只追求表面指标,有助于真正落实德育工作。

3.1.2 传承师徒育人形式 参考中医师承方式,开拓德育工作新途径。中医自古就有师承的体制,这种体制有助于教师倾囊相授,也有助于学生惑有所解,使得师生的关系不再是单纯的讲课者与听课者的关系,也可以发挥名家名师的模范引领作用。而更亲近的师生关系也有助于德育工作开展。伴随新媒体不断发展,还可以通过线上来宣传中医名家风范,将医德与仁心融入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职业道德,感染更多学生。这种途径可以遍及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落实,增加了人文关怀,同时也有了具体的模范引领,有助于学生实现知行合一。

3.1.3 形成德育体系 凝聚各方德育力量,形成德育体系。正如中医药是一个庞大体系,德育工作也应当形成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有其整体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多元教育方法、丰富教学内容等。更重要的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变化,并结合形势与变化,产生实质性的、能真正被学生接受并且产生实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整合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多方资源与力量,形成矩阵和体系,最大化地发挥出德育作用。

3.2 教育者

3.2.1 深入挖掘德育载体 利用中医药文化,深入挖掘德育工作载体。在德育载体建设与挖掘过程中,创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和中医药文化氛围,提升环境育人功效。比如,可以开展中医药特色活动,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营造了校园氛围,还可以在活动引导下,让学生主动深入了解和学习中医药文化。发挥中医药物质文化的重要德育载体功能,利用中医药物质文化构筑环境育人平台,有助于德育与校园文明建设相结合,更好地实现“三全育人”。

3.2.2 增设中医药文化课程 利用中医药思想文化,开拓德育工作新内涵。中医药文化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内涵。例如,开展中医药文化课程,有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医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同时在中医药文化的加持下,也可进一步加大德育的力度。

3.2.3 巧用媒介形成宣传阵地 推广中医药文化,于无声处以文化人。在校园内,将中医药文化渗透于生活中,形成特色走廊文化、教室文化、食堂文化、宿舍文化等。在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熏陶中,不仅使学生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并且提高了学生的修养[15]。

3.2.4 注重利他精神的培养 “大医精诚”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其中孙思邈提出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引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这种利他精神是中医精神之精粹,也是许多中医人追求的高尚境界。将这种大医精诚精神引入德育工作,会加深学生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也会使这种利他精神更加具象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意识与境界。

3.3 学生

3.3.1 学习医家医德 充分发掘中医文献中的医德资源,学习历代医家的道德典范。古人云“医无德者,不堪为医”。中医医德理念内涵丰富、特质鲜明,其核心思想包括医乃仁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精诚合一,德术并重的治学观;普同一等,皆如至亲的医患观等,是新时代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宝贵资源[16]。学生在学习医德的同时能够不断规范自身的言行。

3.3.2 提高学习自觉性 中医治病的过程中,患者是否配合对治病效果有重要影响,在德育工作中同理。学生能否积极配合,提高参与的自觉性和热情也是影响德育工作最终成果的关键因素。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建设正确思想意识关键时期的大学生,要主动地学习先进思想、优秀文化,在思想上多留存“正气”。对接受教育应摆正心态,变被动为主动,才能真正让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3.3.3 建立强烈的责任意识 在中医药文化中,对医务工作者有着极高的道德要求[17],其中责任意识必不可少。责任是指面对集体、社会和国家的需要时能够挺身而出,积极承担的一种担当。当前,是否具有责任意识已然成为衡量当代大学生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标准。当代青年学子应当建立强烈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的建成才能真正担起时代与国家之大任。

猜你喜欢

中医药德育工作育人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公益性家庭教育服务中小学德育工作实践研究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小学大德育工作模式的实践研究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