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的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内涵、原则和价值研究
2022-12-02倪焕敏徐黎明
倪焕敏,徐黎明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江苏 常州 213147)
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高职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高职课堂教学改革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高职教育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教材学习为主、以教师为中心,采取“单向讲授”的教学方法和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学生为本、成果导向、持续改进为核心的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教育理念[1],是推动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教育思想力量,基于OBE教育理念进行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可将高职教育改革推向纵深发展。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诸如超星学习通、雨课堂、智慧职教云等智慧教学平台和腾讯会议、微信、QQ、钉钉等师生跨空间互动交流工具,为OBE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开展了基于OBE教育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但很多教师对OBE教育理念的内涵及其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应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知不够,也缺乏与此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导致对OBE教育理念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实际课堂教学质量尚未得到根本提升。因此,开展OBE教育理念的内涵、作用和价值研究非常关键。
1 基于OBE的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内涵
1.1 OBE的起源
自1981年美国学者Spady在其所著《成果导向教学管理:以社会学的视角》中首次提出OBE这一术语以来,美国大部分州的学校相继应用OBE理念进行教学改革,试图改善教学效果;新西兰、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也逐渐应用和推广OBE理念,取得了很好的实践反馈;2004年我国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在为提升大学竞争力和教学质量而提出的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中,就包含推行基于OBE的课程改革要求;2005年我国香港地区的大学就开始系统实施基于OBE的教学改革。2006年我国开始构建与国际实质等效,同时与工程师评定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倡导并实施OBE的基本理念;2013年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预备成员国后,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中更是大量应用了OBE理念[2]。我国在本科和高职院校的高等教育应用类专业与学科中已在一定程度上开展了基于OBE理念的教学改革。
1.2 OBE的内涵
OBE又称成果导向教育,是指教育系统的组织和运作都围绕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考虑资源的合理聚集和使用,以学习产出作为动力,整个课程活动和学业评价活动聚焦并被定义在每一个学生学习成果的成功展现上,确保学生获得在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中取得实质性成功的经验,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基于OBE的教育模式是一种以教育产出效果作为教学评估主要导向的教育模式,具有明确的学习成果预期愿景、深入互动的教学活动、注重过程性的学习成果评价等特点。在这种教育模式中,首先要求教师对各个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的学习成果有较清晰的预期,然后以成果为导向,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学生达到这些结果,从而主要解决如下4个问题:(1)学生在毕业时要取得什么样的学习成果;(2)学生要取得这些学习成果的原因;(3)学生如何能取得这些学习成果;(4)怎样判断学生已取得这些学习成果。
1.3 基于OBE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内涵
基于OBE理念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专业建设与课堂教学两个层面。在专业建设层面的教学改革,需要将专业毕业要求应覆盖的内容分解成若干个作为学生预期产出的能力指标,并将每个能力指标的达成分解到相应的课程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活动中去,通过这些能力指标来确定整个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中每个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的适切性,使教学目标与能力指标相一致,从而促进学生成功达到能力指标的要求,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而课程教学是由每一堂课组成的,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OBE教育理念,以此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课堂教学,让教师依据能力目标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依据课堂教学目标来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设计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路径,并通过对学生形成的课堂学习成果进行多样化评价,来了解课堂教学效果,然后根据课堂教学效果达成情况不断动态改进教学,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达成“知识、能力和素质”三维学习目标。因此,基于OBE的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了什么”,而不是关注教师“教了什么”,“以学生为中心”,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成效,强调每个学生都是有才能的;实施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方法与多样化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取得应有的学习成果。
2 基于OBE的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则
2.1 成果导向
基于OBE的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要遵循“教育利益相关方需求→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反向设计的原则,即从教育利益相关方需求或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打通专业与职业之间的鸿沟,将行业(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进行无缝对接,构建支撑结果达成的课程体系,使由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解出来的若干条具体、明确、可直接或间接检测的毕业要求的每一项,均在课程体系中有明确的课程支撑。因此,课程体系中的每一门课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此时需要把这些教学目标分解到每一堂课中,由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来支撑这门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每一堂课的有效学习,获得这门课程预期的学习成果,当完成课程体系全部课程的学习后,就能具备毕业要求的能力结构,从而达成专业预期学习成果目标。
2.2 以学生为中心
基于OBE的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强调以学论教,把高职院校的教师定位成学生学习路径的设计者,为让所有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提供必要的帮助,对学生的成功学习和成长肩负责任。需要预先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根据其智能结构和类型来组织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内容结构,以帮助学生达成学习成果;需要充分开发和设计教学资源,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必需的学习资源,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适当调整课堂教学时间和学习时间,从而使成功的机会惠及所有学生;需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学生预期取得的最终成果为起点,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来进行反向教学设计,以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来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展示,从而将他们的学习目标聚焦在学习成果上;需要以预期的学生学习成果为起点,来制订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这个评价标准面向的对象是所有学生,主要关注学生达成学习成果的内涵和学生个人的学习进步,不强调学生之间的比较,对于达标学生的数量和比例等不设限制,从而为高职学生人人成长、人人出彩保驾护航。
2.3 持续改进
基于OBE的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强调持续改进提升。一方面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需求变化,高职院校需要结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持续改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跟踪行业、企业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改进毕业要求;要根据毕业要求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在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从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多个教学质量影响要素着手,考虑课堂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要根据课程性质和课堂教学的时间顺序,来优化设计每堂课的学习成果,注重由简单到困难,层层递进,保证整体成果覆盖初级成果,从而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不断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身的综合能力得到培养,获得这门课程的预期学习成果,最终达成专业预期学习成果(毕业要求);要建立课堂教学质量监测、反馈调控、诊断改进的“闭环”质量改进机制,让授课教师明确地聚焦于最终希望学生能学会做什么,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质量监测的反馈情况[3],不断优化调整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施策略,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要让行业企业与授课教师全程参与从课程体系设计到教学环节把控的整个过程,并建立持续畅通的反馈机制,通过客观、全面和有效的反馈,从根本上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积极应对挑战,有效协助学生成功学习,获得不断进步和更好的学习成果。
3 基于OBE的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
3.1 有利于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基于OBE的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以关注教师的教变为关注学生的学,以学生预期能力的养成为导向,多维度增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尽可能营造环境和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我探索和自我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改变原有传统教学模式中单向灌输的方式,采用互动式教学增强课堂整体的灵活性。可在课堂中合理设置问题难度鼓励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疑问,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贯彻差异化教学,适时调整课堂教学方式及内容;可增强整体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通过灵活安排课堂教学环节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依据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设定分层教学目标,通过设计梯度任务来动态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强化学生的薄弱环节,保证课堂教学效果[4]。可依据学习预期达成的目标规划课堂教学,用多元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建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自主能动性,充分领会学习的意义与价值,为形成理论知识与综合技能结合的复合性能力而努力。可采用多元和分级评价标准来改变传统教学只注重对记忆能力的考查,给予学生明确的期许与动力,使其获得努力的方向,从而强调自己要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由于基于OBE的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将社会、用人单位等利益群体期望的能力作为学校教学目标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在课程设置的活力得到激发的同时,更能促进毕业所需的学习成果的达成,从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可持续提升。
3.2 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基于OBE的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相互交织的过程,是一个双主体的活动,教师既是教学的主体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既是教师教的客体,又是自己学习的主体[5]。教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践行者和推动者,是直接影响和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主导力量。在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具有充分的主动权和灵活性,可以参与者、构建者的身份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能“开处方”的“医生”,可以通过学习成果的产出判断学生可能在某方面存在的弱点与不足,然后相应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从而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精力投入、教学资源投入的成效,是用学生的成果产出来反观和检验的,包括学生要获得怎样的成果,如何让学生获得这些成果,如何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有效获得这些成果,如何证明学生已经获得这些成果等,因此需要教师从投入产出来强化投入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依据投入产出来改进投入方式和过程,这种改进不是短暂和一次性的,是不断改进并持续伴随整个课程教学过程,而这个改进的过程,正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6],这种以成果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指向与要求,将形成推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制度力量,自始至终规范着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而成为教师专业化课堂教学能力提升的动力。
3.3 有利于整体提升我国高职教育质量
高职教育质量是指高职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情况,往往落脚于课堂教学质量,最终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当今教育强国改革政策的重要取向是将高职教育质量定位成以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以促进学生获得职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宗旨。我国提出的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离不开优秀的办学和教学资源条件、高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的校企合作与协同育人水平和突出的协同创新能力,而这些为OBE理念在高职教育课堂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毕业生的强竞争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社会的高认可度、对地方和行业的高服务能力,是基于OBE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宗旨。OBE理念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可以从教育质量的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促进我国高职院校建设目标的达成[7]。因此,基于OBE的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可以契合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成为我国高职院校进行理论与实践创新的重要抓手,从而将OBE不仅作为教育理念和教学设计理念,而且转变为教学模式落实在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门课程的每一节课堂中,从而整体提升我国高职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