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延安时期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案例融入中医药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思考

2022-12-02初晓倩张娉研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延安时期中医药

刘 娜 ,初晓倩 ,张娉研

(1.辽宁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87;2.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1 将延安时期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案例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中医药院校是中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关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下简称“概论课”)的教学目标,2021版概论课教材明确表述为:为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有更加准确的把握;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历史变革、历史成就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坚持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几百年方略有更加透彻的理解;对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有更加切实的帮助[1]。

在思政课课程体系中,概论课除了学分最多(6学分)、学时最长(108学时)之外,还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综合性强。概论课一般开设在大学三年级上学期,以思政课课程体系的其他课程的前期学习作为基础,例如: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作为价值导向,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历史教学和“四个选择”的结论作为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武器,以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作为鲜活素材。二是跨度大。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为主线,覆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成果,具体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是理论性强。需要从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理论逻辑的多重维度,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的一脉相承和创新发展的关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综上所述,概论课无论是对于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其难度、深度和广度都是相对较高的。概论课教学的育人目标是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但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因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源”和“流”,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药院校作为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创新的重要阵地,作为推动中医药事业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理应从“大思政”的战略高度和格局,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将高等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中医药院校中医药文化育人资源的优势结合起来,找准结合点、培育生长点,是在概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把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同中医药院校专业特色和办学实际结合起来,这也是中医药院校思政课教师必须予以关照的新时代课题。基于上述问题,本文结合概论课的教学实践积累,将延安时期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案例融入中医药院校思政课教学,从价值进路和融入路径展开探讨。

2 将延安时期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案例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分析

2.1 延安时期:中国革命的“落脚点”与“出发点”

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延安时期可谓是一段厚重的光辉岁月。1935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中国革命进入以延安为中心的重要时空。毛泽东同志曾对陕北和陕甘宁边区给予高度评价:一个是落脚点,一个是出发点[2]。从1935年10月到1948年3月,是中共中央以延安为中心不断发展壮大并走向成熟的13年,也是党领导的28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的延安时期,贯穿着革命与建设的双重逻辑。首先,从革命的逻辑看,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抗战圣地、理想圣地、民主圣地和人才圣地[3]。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历了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从国内革命战争走向领导抗日战争,再到争取和平建国和解放战争的初期,为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从建设的逻辑看,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陕甘宁边区为核心,依托全国抗日民主革命根据地所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以《新民主主义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三大纲领为指导,开展局部执政,为建设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全国政权积累执政经验,更为全国开展新民主主义建设树立了模范样板。也正是在延安时期的革命与建设的双重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从战争与革命、文化与民生等多重维度,本着高度的文化自觉,尊重、保护、利用中医药文化,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其中的经验做法和方针政策,也为中医药高等院校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讲好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案例素材。

2.2 将延安时期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案例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价值进路

2.2.1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党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光辉历程,对今天的路线和政策有更好的认识 毛泽东强调:“我们是用整个党的发展过程做我们研究的对象,进行客观的研究,不是只研究哪一步,而是研究全部;不是研究个别细节,而是研究路线和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医药事业发展,大体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中医药事业发展采取了团结中医、推动中西医结合的方针。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这一时期,新中国将“团结中西医”作为卫生工作三大原则之一,提出对于中医这一宝贵遗产,必须批判继承,提出“组织西医学习中医”“整理祖国的医学遗产”。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之前,党和国家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是“中西医并重”,即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长期并存。第四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对于如何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医药这一问题始终给予高度重视。整体是部分的整体,部分是整体的部分。延安时期的历史跨度长达13年,占据新民主主义革命28年历史的近一半时间,更是中国共产党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党提出了很多重大深远的方针政策,进行了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建制探索和尝试,例如:早在1938年,陕甘宁边区政府(以下简称“边区”)就成立了以“改良中药,中药科学化”为宗旨的第一个医药社———陕甘宁边区保健药社[4],经营采取看病、制药、卖药三位一体模式;1944年,在延安疫情防控和救治中,中国共产党就将西医中的公共卫生预防措施与中医诊治、中药汤剂相结合,取得了抗击疫情战斗的胜利;1945年3月,陕甘宁边区成立了中西医药研究会,等等。这些探索和尝试,既是对井冈山时期和中央苏区时期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发展,又为新中国党开展中医药事业的建设提供了先期尝试和有益参考。综上所述,延安时期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是党领导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思政课教学而言,思政课教师将案例融入思政课教学中,能更加理直气壮、有声有色地讲好思政课,有助于引导学生消除文化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负面影响,破除片面倚重工具理性和“技术决定论”对大学生的遮蔽,使他们进一步认清党领导下的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光辉历程,听党话跟党走,知来处明去处,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

2.2.2 引导学生用“全面的历史的方法”作为方法论武器,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要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方法论武器,将延安时期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历史,放在5 000多年中华文明史、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180多年中国近代史中,并结合世界文明史、世界现代化史中认识考察,在大历史观中看延安时期中医药事业发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究竟如何以正确的历史观看待这一段历史?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是根本前提。正确的研究方法就是“全面的历史的方法”,毛泽东同志将其生动地解释为“古今中外法”。“古今”就是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中外”就是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例如:对于延安时期党领导下的中医药事业发展史,首先,从“古今”来看,一是要看到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星火燎原”之势和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这是中国共产党认清领导中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积极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时代转换的重大背景。二是要看到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自近代以来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随着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观念经历了“文化自满”到“文化自卑”的剧烈震荡,特别是在1922年北洋军阀颁布的教育方案中,将中医药学排斥在正规教育之外的“漏医案”和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叫嚣“国医在科学上无根据”,施行“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的“废医案”,中医药事业可谓命运多舛。相对于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对中医的轻视和否定,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中央苏区时期和延安时期,对中医药卫生事业采取了利用、保护和发展的态度。其次,从“中外”来看,首先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进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之处。例如:“自由人联合体”与“天下大同”,选择能为人类谋福利的事业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正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中的文化自觉。正是源于中国共产党作为根植于中华大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文化自觉,中国共产党毅然担当起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和创新者的文化使命,针对近代以来3次“中西医之争”中医被贬低、被边缘化的历史境遇,中国共产党的态度,既不是文化保守主义,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而是各取所长、中西医结合的态度。延安时期,毛泽东针对西医贬低、轻视中医的问题,向著名民主人士、知名中医李鼎铭先生“窑洞问策”,征求他对陕甘宁边区医学发展的谏言。在充分吸取李鼎铭先生关于“中西医各有长处,只有团结才能求得进步”的建议基础上,1944年5月24日毛泽东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医和西医要建设统一战线,“这两种医生要合作”。

2.2.3 引导学生通过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时代新人的责任感、使命感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生动的教科书。高度重视发挥党史思政育人的功能,运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剖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也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和有效手段。延安时期中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历史中,蕴含着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用好、讲好、讲活这些人物和事件,对于中医药院校培育大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延安时期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相关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开展问题导向的案例教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概论课中的理论,透过历史事件和人物,认清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讲好党的为民故事,增强学生对党的情感认同和政治认同。例如:可以将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党领导的抗疫经验做法加工成教学案例,引入概论课“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等内容的学习中,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现将案例内容概述如下:1937年初,毛泽东在参加“延安卫生运动周”活动时强调“卫生运动不是一个人的事,要大家都来做”[5],必须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三亿六千万农民既是现阶段中国军队的来源,又是中国民主政治的主要力量,因而“所谓国民卫生,离开了三亿六千万农民,岂非大半成了空话?”1944年春,延安地区一度流行伤寒、回归热,党中央秉承中西医相结合的方针,组织发动群众,开展广泛的群众性卫生防疫运动,注重引导中医发挥自身优势。陕北中医界名士、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为此专门邀请延安中医名家毕光斗等人共判疫情,综合施策,群防群治,取得了抗击疫情的胜利,传统中医药在卫生防疫中发挥出耀眼光芒,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卫生防疫工作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特色。

综合上述材料,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中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等内容,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关于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有关理论,展开分析讨论,使学生从历史与现实的启迪中,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史观和真切的人民情怀,理解中医药文化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结合当下中国共产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战疫”文化的历史基因和民族特色,明确自身作为中医药院校学生肩负的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的时代使命。

3 将延安时期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案例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路径选择

3.1 要从“结论”到“问题”,以问题导向强化教学的启发性和贯通性

在互联网、自媒体、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影响下,智慧课堂技术深刻地嵌入了教学全过程。无论是线下“面对面”模式的课堂教学,还是线上用户对“用户+系统”的在线教学,从课堂管理—课堂教学—课堂反馈的全过程,智慧课堂技术都实现了深度浸润。教学系统供应商提供的教育技术,教育企业开发的案例库和课程资源库,无疑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便捷高效的使用体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智慧课堂系统应用的预设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以教师为主体的中心地位,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的设问、质疑、启发等环节被弱化,学生得到的是结论,而不是基于问题的启发。从这个意义上说,要真正将延安时期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案例融入中医药院校的思政课教学,特别是在教学案例搜集和设计中,必须对相关人物、事件、制度、思想等多个维度的教学元素进行整合和重组,以问题链的形式精心设问,才能引导学生达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的境界。例如: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著名中医药人士李鼎铭这个人物,学生对他提出的“精兵简政”的建议比较熟悉,而对于他提出的中西医结合的观点和对延安疫情防控的重要贡献,则知之甚少。这就要求教师在案例设计过程中,对材料进行深度加工和整合,从研究型学习的高度,启发学生思考李鼎铭先生的事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哪些理论和政策,当代启示又是什么?

3.2 要从“出场”到“在场”,以社会实践增强教学的沉浸感和现场感

信息时代虚拟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丰富了教育技术和手段,延展了教育教学的场域,也促使教师和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在虚拟技术构成的智慧课堂中,师生从肉眼可见的具象的人转变为虚拟的、以网络系统用户和影像化形式存在的数字化的人。思政课也同样面临着上述教育场景由实体化到虚拟化转型的挑战。但无论是虚拟技术引发的“身体缺席”,抑或是主体“不在现场”,都无法取代思政课现场教学的独特魅力和价值,相反,思政课现场教学场景中的人物和环境,都是一种极为宝贵的、稀缺的教学资源。如何依托社会实践开展现场教学,增强案例教学的在场感和沉浸感,是思政课面临的新挑战。一是要搭建思政课社会实践的基地平台。学校要构建“大思政课”格局,通过三下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红色之旅等多种形式的实践项目载体,把思政小课堂努力延伸到社会大课堂,以小分队、研学小组等形式,与延安大学泽东干部学院等基地共建对接,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培训,引导学生真正走进延安时期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红色历史,强化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自觉和传承中医药文化的使命自觉。二是要提升教师的现场教学能力。现场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除环境等物质形态的教学元素之外,最重要的当属教师自身的教学综合素养。基于此,思政课教师应当树立明确的教师生涯意识,注重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有效融入思政课现场教学中。

3.3 要从“参与”到“共创”,激发学生的教学主体自觉

案例教学的独特魅力在于通过讲好故事,有效整合教学有效要素,实现教育教学效能的最大化。思政课案例教学要将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等诸多相统一实现有效整合,一个重要前提在于从学生参与到师生共鸣的转变。例如:以学生数60人的教学班为例,在新民主主义纲领的这一内容教学中,教师采取了问题链研究型学习+学生团队参与式的组织形式展开教学。首先,教师按照教学计划,提前1~2周,设置问题链作为研究型学习的问题目标,例如:教师以党领导下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为切入点,设置了如下问题链: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作用和地位?中西医结合抗击新冠疫情体现了党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是什么?党领导的中医药事业发展视角下,中西医结合方针的历史溯源?其次,教师以问题链的3个问题作为小组学习任务,组织学生将教学班分为3组,每组约为20人,围绕小组学习任务开展研究型学习,并在2周后进行汇报展演,每组汇报时长10分钟。汇报形式除3~5分钟的述评之外,还有PPT辅之以人物志、历史剧等表演形式,从计划撰写到编导排演,再到服装道具筹备,全部自主完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集体智慧。经过学习,学生立足延安时期党领导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事实,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等多重维度,更加透彻、深刻地理解“中西医结合”方针的历史由来和现实意义,激发了学生与思政课的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猜你喜欢

延安时期中医药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开心一刻
一战时期蛰豪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