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实践路径研究
2022-12-02包英杰张宝石
包英杰,张宝石
(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贵州 都匀 558000)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着极其深厚的理论底蕴,它彰显的是人类对美好社会和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无数志士仁人和大众为摆脱现实的苦闷、绝望、彷徨而选择的一种精神诉求路径。伴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生产力的进步和生产关系的调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理想到制度的历史性飞跃,实现了从少数人或少数政党的意识形态跃居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意识形态领域异常错综复杂,新时代更需要进一步“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场所,是各种思想、思潮、观点交流交锋的特殊战线,而高职院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本科高校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明晰新时代加强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重要现实意义,加强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实践路径,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1 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理论之维
哲学史上,“意识形态”概念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培根,尽管他没有明确使用意识形态这一概念,但在他的著作《新工具》中关于“四假象说”的讨论已经显露了意识形态的端倪。后来,法国启蒙学者孔狄亚克、爱尔维修、霍尔巴哈等人关于传统偏见的批判,为特拉西建立意识形态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特拉西是最早使用“意识形态”一词的思想家。在特拉西这里,意识形态指的是一门新的观念的科学。后来,拿破仑在1812年兵败俄国以后,把法军的失败归咎于特拉西观念学的泛滥,并说观念学是一种虚幻的形而上学,至此意识形态的词义变成一种负面的东西。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批判继承了前人的意识形态学说,并从“现实的人”角度阐发了自己关于意识形态的观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详细论述了“意识形态”这一观念科学存在的历史依据、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而后来列宁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提出并详细阐释了意识形态与领导权的关系,认为对领导权的占有是夺取革命胜利的关键之基点。此后葛兰西进一步丰富和扩展意识形态与领导权的内涵和外延,第一个提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概念,并将其表述和理解为“文化霸权”。当下,意识形态领导权主要特指为社会生活中的个人、群体或组织对居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的认同和践履。本文所论述的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则是指高校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过程中对居于主导地位的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价值目标等所具有的感召力、认同感和引领情怀,并内化为行动之源,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渗透,敢于批判和斗争。因此,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对正确理解意识形态领导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意识形态是精神分工的直接产物,是反映人的物质生产的社会意识。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了现实的人们进行物质生产的前提和基础。人作为最大的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诸方面的内容。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的反映,由现实的人决定。人在推进生产力水平提升进程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意识形态内容。
第二,意识形态领导权具有阶级性,是阶级利益的体现和反映。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反映的是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因而,意识形态的工具性功能就是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占统治地位的将是越来越抽象的思想,即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因为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从这个视角出发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
第三,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相对独立性,具有自身发展的规律特点。意识形态对于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活动,对于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具有相对依赖性,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它把阶级、集团,尤其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内化为人们的思想、情感、意志,并支配人们的行为,从而影响社会政治结构,并进而影响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
第四,灌输———意识形态领导权功能得以发挥和强化的重要渠道。马克思主义回答了“向何处去”的历史难题,揭示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的历史必然性,实现了科学性与阶级性统一。但是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天生就存在于人的观念世界中,而是不断进行教育的结果。这就意味着,必须要有作为统治阶级的专门从事意识形态教育的群体,由这些群体通过一定渠道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传授给其成员。列宁认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意识”。这就是说,自发的工人运动是不可能形成社会主义思想,需要靠外部灌输进工人的头脑中,形成指导工人实践的观念意识。而进行意识形态灌输,就必须有相关群体和机构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及时总结出现的新观点、新方法,同时吸收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优秀文化,进行改造,使之符合工人阶级的实际和需要,从外部灌输进去,使工人阶级树立无产阶级意识,明确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通过分析可以看到,意识形态来源于社会的现实存在,同时又作用于现实的社会实践中。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就是整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必须从当时的社会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人类生存、生活的基本条件中寻找答案,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在当今中国,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通过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子自觉认同社会主义道路、制度、文化、理论,做社会主义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并将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中。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发展,以“三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迅速成长,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拓展了人们交往、交流的方式,甚至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这意味着在新媒体时代,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新媒体的特性,具备运用新媒体的思维,采取人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思政教育,推动传统思政教育话语向新媒体语境下思政教育话语转换,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效果。
2 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面临的挑战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形式,也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结构与社会面貌。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接续发力,表明我国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发展阶段。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全球生产力和财富分配,世界格局和政治经济秩序进入新的调整期或动荡期,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各种社会思潮和文化相互渗透,冲击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所有这些都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面临的历史性课题,既是挑战,也是发展机遇。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和建设场所,使作为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在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方面面临内与外两重挑战。
对内而言,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面临的挑战有诸多方面,一是履行“一岗双责”的部分环节、程序和考核评价指标尚不完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更应强化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在日常工作中,“两张皮”现象仍较为突出,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存在走过场等现象。二是处理突发舆论事件能力不足,经常采用封、删、堵等手段,工作理念陈旧,创新意识不足,从而导致无法取得认同,致使不信任感漫延,削弱了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三是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队伍素质不够高,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判断能力、鉴别能力和选择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理论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对错误思潮和不正当言论的批判能力有待进一步强化。四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已成为新的主战场,但部分高职院校受人力、物力和财力限制,导致网络基础设施陈旧,智慧化校园、信息化校园建设力度不大,无法适应新的挑战。
对外而言,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面临的挑战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国面临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扩展与思想渗透从未停止并且愈演愈烈。从意识形态方面看,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形成时间不长,在发展过程中难免因曲折与反复而处于低潮,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放弃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与演变[1],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过程中,这种演变的外部压力将变得具体而直接。其中一些错误思潮如普世价值等披着民主、自由的外衣,肆意攻击党的领导,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抹黑社会主义制度及其优越性。高职院校学生由于自身政治理论基础不强,世界观、价值观非常容易受其影响,尚未稳定的理想和信念易受其动摇,进而影响其认同感和向心力、凝聚力。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也日益成为各种社会思潮进行文化传播和价值渗透的主战场,并在新媒体中某些错误思潮的推波助澜之下,频繁、快速传播各种看似合理实则充满“带节奏”的资讯。此外,高职院校的少数教师利用论坛、课堂等,化身西方一些错误思潮和观点的传播者和鼓吹者,潜移默化地将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点传播给青年学生,导致他们盲目崇拜西式民主和文化,造成主流核心价值观弱化或边缘化。一些网络“大V”制造有争议的议题,同时利用庞大的粉丝群体渲染舆论,试图削弱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摧毁青年学生尚未成熟的价值规范,对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形成严重挑战。
3 新时代加强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实践路径
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高职院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场所,必须强化顶层设计,加强政治引领和制度执行力,澄清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完善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隐性与显性教育,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3.1 强化顶层设计,加强政治引领,落实“一岗双责”
高职院校党委班子、基层党组织,必须总结和反思过去意识形态工作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教训,面向未来意识形态工作,改进工作方法,强化顶层设计,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一岗双责”机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一是高职院校党委班子、基层党组织,要时刻保持政治敏锐力、判断力和执行力,做到守土有责和守土尽责,对标对表执行各项指标,时刻关注论坛、讲堂、“三微一端”的舆论动向,对个别师生所持有的错误社会思潮和思想观点敢于亮剑和发声。二是加强政治引领,夯实理论基础,深刻领会、掌握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论述,在具体工作中杜绝“两张皮”现象,切实为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生把好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关口。
3.2 澄清错误思潮,加强舆论引导,落实“三项工程”
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总体向好,处于主导地位。但是,干扰改革的杂音犹存,甚至在一些领域愈演愈烈,而这些杂音主要来源于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就必须主动澄清错误思潮,加强舆论引导,落实“三项工程”。为自身寻求合法性,任何社会思潮要辐射广泛的受众,必须获得多方面的价值认同[2],而辐射的渠道之一就是各类宣传载体,因此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要充分落实“三项工程”,各高职院校要主动分析和研判各类错误思潮,明晰当前师生的思想动态,加强各类宣传阵地的治理,打造和培训一批高素质宣传队伍和思政工作队伍,抓牢线上和线下舆论宣传的主导权,发挥宣传阵地的育人功能、引导功能,传播正能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由于共同的价值体系,作为制度化的精神力量,为社会成员提供相似的文化想象和普遍话语。一定程度的共识,是任何社会群体存在的先决条件[3],牢牢掌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则是形成此种先决条件的核心。
3.3 加强载体建设,推动“三教改革”,落实“三全育人”
意识形态工作载体是指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在意识形态工作过程中所运用的,能承载、传导意识形态工作内容信息,并对工作对象化的客体产生影响,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容信息进行反馈的一种可控方式和外显形态。意识形态工作的载体必须具有可控性、传导性和承载性,同时作为链接主体与客体并协调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良性互动的现实要素,其还必须具有有效性与外显性特质,因此,加强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重视语言载体、活动载体、传媒载体和管理载体等,以适应师生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变化。
近年来,职业教育愈发为社会所重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加强教师、教材和教法改革,统称为“三教改革”,这是社会的需要,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证明自身存在价值的需要,更是强化主流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因而,“三教改革”应与“三全育人”紧密结合,将专业知识、技能实训与价值观教育紧密融合,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牢牢掌握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根据当代青年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设置话语议题,创新意识形态教育形式,丰富意识形态教育内容,不断增强凝聚力、引领力和感召力。
总之,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是神秘的精神支配,而是统治阶级运用国家力量进行思想统治的方式”[4]。意识形态领导权是意识形态教育的核心,事关国家安全,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因此,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实践应做到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针对新情况、新特点、新理念进行研究和部署。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思路,注重增强公信力和解释力,从而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