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乐先辈

2022-12-01洪千惠

中华瑰宝 2022年12期
关键词:国乐丝竹琵琶

近代民乐演奏和教育家周少梅,一生致力于民族音乐的教育与研究,为丝竹音乐从传统到现代转型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培养出吴景略、刘天华、吴伯超等一大批优秀的民族音乐家。

在20世紀初推进中国民族器乐艺术现代化进程中,江阴乡贤周少梅专事二胡、琵琶演奏技艺的改进和丝竹乐的编创,堪称现代民族音乐划时代的拓荒者和探索者。然而,这样一位有重要历史贡献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术界却少有提及。

丝竹世家

周少梅(1885—1938年),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今江阴市)顾山镇的丝竹世家。顾山是江阴、无锡、常熟交界之处的繁华市镇,历来丝竹盛行。周家是顾山镇有名的丝竹世家,创设的“顾山丝竹社”为顾山最早的一支国乐队伍。从周少梅的祖辈开始,周家就一直以家族传承的方式教习丝竹音乐,到了周少梅这一辈,已经是第六七代传承了。他的父亲周靖梅擅长演奏二胡、京胡、琵琶等多种乐器,尤以琵琶见长,年轻时已是远近闻名的“琵琶圣手”。周靖梅继承顾山丝竹社社务后,负责社内演练曲目,培植后进,社外率领乐队于顾山、沈舍里、北漍等处集会演奏丝竹。周靖梅有6个儿子,周少梅是最小的一个,父亲对他宠爱有加,授他丝竹技艺。周少梅8岁开蒙进书塾,研读圣贤书,常伴书香,浸润在丝竹雅乐中成长。

周家原是清流的读书人家,祖上亦是高门大户。但后来家道中落,周靖梅为维持生计,做起职业艺人,跑堂会,赶集场。周少梅与三哥逸卿自小便常随父亲参加丝竹活动,也曾于庙会、戏班登台演出,或在北漍华丽装扮的龙船上演奏。清末连年的天灾兵祸,再加上父亲年迈,周家的家境越发艰难,周少梅不得不在13岁就前往苏州的排须店学习戏剧道具的制作,当学徒糊口。但是他心里始终惦念着丝竹,偷偷在排须店仓库里习琴。在苏州做琴师的三哥见他如此痴迷,便常悉心教导指点他。

1907年,周靖梅逝世,顾山丝竹社群龙无首,但每年清明集场的民乐演奏,顾山人还是异常重视的。尽管此时周少梅已在无锡华氏荡口镇鸿模学校任国乐指导老师,但他仍坚持每年利用寒暑假组织乐手,在原有顾山丝竹社乐手的基础上,吸收其他的国乐爱好者,共计20余人,定期在城隍庙殿内进行合乐,排演江南丝竹。乐社从1908年起定期合乐,固定活动。直至1935年,周少梅才正式宣布重新成立乐社,命名为“香山丝竹社”。

周少梅的音乐志向是能群奏群谐,这在他《国乐讲义》三册的弁言中有所体现:

窃愿吾人各得正当之娱乐,以陶冶情感,使苦心劳力之余,以音乐自娱而游闲于艺事。所以,利用闲暇之力也。至于幽雅之音,丝竹之艺,能群奏群谐并坐并听,济济乎一堂,抑扬彻九霄,岂非人生之至乐,天下之至美哉,是余之素志也。余与锡中诸子唱和有年,雅音幽韵,积已成帙。惟我国古今曲调綦多,兹编所得,不过千一而已。以诸子之请,姑先出此册,后将继续付印也。

香山丝竹社在周少梅的带领下,活跃于江阴集场、庙会、龙船竞渡等民俗活动中,并且迎来乐社发展历程中最为辉煌灿烂的“洋八弹”时代。在此期间,周少梅编写了《顾山清明曲》《拜香》《采莲》等曲目。当时的骨干成员有陈俊民、勇士横、张洪元、周济民等。北漍学艺者江永基老先生曾说:“那些苦难岁月中,跟周先生学琴是最大的快乐。”但好景不长,1937 年日军全面侵华,顾山沦陷,城隍庙社址内的乐器、曲谱都被烧为灰烬,香山丝竹社也随着战火解散了。为维持生计,周少梅被迫游荡奔走于四方,隔年病逝。

民乐教育生涯

周少梅虽然是丝竹好手,却从不仰仗在民俗活动中演奏过活。他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国乐教员的工薪。

清末以来,创办新式学校之风兴起,无锡地区新式教育的发展也深受影响。1905年,无锡荡口镇华鸿模将华氏祠堂里的华氏书院改为新式学堂—果育学堂,这也是无锡开办最早的新式学堂之一,慕名延聘周少梅为国乐指导员。就是从这里开始,周少梅踏上了民乐教育之路。他先后任教于无锡第三师范学校、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无锡中学、省无锡中学、私立无锡中学、无锡女中等学校。后来还曾担任常州五中、辅仁中学、无锡县立初中、无锡洛社师范私立常州中学、武进女子师范、苏州中山体专等多所学校的国乐指导员,将丝竹带进学校课堂。

国乐教员在当时的江阴是颇受尊敬的知识分子阶层,与赶堂会的艺人相较,这份职业多了份“体面”。以胡琴来说,江阴乡谚称其为“叫花胡琴”,言下之意都是叫花子讨生活的。对于年少就有声名的周少梅来说,能有一份体面的,又是专职自己所喜爱的丝竹工作,做国乐教员是最好不过的。所以,即便对香山丝竹社多方指导,他也未曾专职“弄傢什、赶集场”。

在江阴,周少梅有诸多亲授弟子,如须心陬、叶秉仁、陶鸿茂、蒋贻谷、吴兆雍、祝世匡、宗震名等。据叶秉仁回忆,周少梅教学非常细致认真,有教不会决不罢休之毅力和耐心。宗震名在私立无锡中学上学时同周少梅学琴,每周三、周六下午上课,从17岁开始学习了5年。周少梅要求他“手、指、眼、心四体一位”,体会“练习时四座观众,上台后目中无人”的表演境界。

周少梅的国乐教育,以江阴为中心,以中小学的国乐教育实践为土壤,辐射到无锡、常熟、南京、苏州等地,形成放射状传承脉络。他所教授的学生众多,有不少在高校任教。刘天华、钱仁康、吴景略、闵伯骞成为音乐大家;童孜弦、勇士横、陈俊民都曾在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及实验中学任音乐教师;江阴华士镇的徐骏佳后来考取了百代唱片公司乐队。

起初,周少梅在鸿模高等小学教授二胡、琵琶乐器时,国乐课程大多设在课余时间,像兴趣爱好小组一样。之后他在无锡、常州、苏州多地学校任教时,学校训育处会在学期伊始张贴告示,学生自主报名,少则十几人,多则三四十人不等。在每周一到周六的下午和晚上,老师和学生在空教室或阅报室围着课桌或乒乓球台教学与练习。在授课过程中,周少梅要求学生先拍板哼曲,然后拍板上乐器演奏,授课内容遵照由简到繁的顺序。在宗震名的回忆中,周少梅对没有基础的学生很重视基本功的训练,先练音阶,拍板念谱,再练小曲。由于同时兼任多所学校的国乐指导老师,周少梅在教学中逐渐形成了三本教材—《乐乐集》《国乐谱》《戏曲谱》,三册合成《国乐讲义》,还有一本《雅韵集》,是用简谱编写的,可惜未能流传下来。

周少梅的生活过得清贫。顾山北漍见过他的人至今都感叹“他是个清苦的穷老师”。时人印象里,他常穿一件破旧褂子,前后背着布袋,前袋装二胡,后袋装琵琶,辗转在北漍、顾山、港下、王庄、东湖塘一带,教乡民们拉二胡、弹琵琶。授徒时,每人发一本油印的《国乐讲义》,收几个铜板,苦中做乐。后来他生活窘迫时,就依靠教材来换取些微薄的收入。

创作与改良

周少梅勤奋好学,虚心求教,曾向常熟的汪旭学习琵琶,向常州中学校长童斐学习昆曲。他还不断向民间艺人请教琵琶、二胡、三弦、笛、箫、笙等管弦乐器技艺。他的演奏风格刚健古朴、细腻流畅,年轻时即成为江南知名的丝竹能手,各地乐团、学校常请他去演奏、教学。除“香山丝竹社”外,周少梅还参与或组织“暑期国乐研究会”“国乐研究会”等社团,着力于国乐技艺的切磋交流。他也曾向接触西方乐器的学生刘天华学习过古琴演奏技法和二胡曲,两人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探讨乐器演奏技巧和记谱方法。刘天华曾多次邀请周少梅到北京演出和指导教学工作,周少梅对刘天华在北京大学的国乐改进实践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周少梅潜心改革民乐的管弦器乐。他在二胡制作技师的支持下,经过反复实践,加长了二胡的琴杆,加大了琴筒的尺寸,将只在上把位演奏的二胡创制成上、中、下三个把位演奏的“三把头胡琴”,使二胡的演奏音域扩大,音色和音量得到了显著改变,并改编创作了《虞舜薰风曲》《顾山清明曲》《划龙船曲》《苦中乐》《苦中行》等二胡曲。他对二胡的大胆革新,为现代二胡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还创新发展了琵琶单弦拉戏、三弦拉戏,演奏时深受欢迎。

周少梅最早将当时的民族民间音乐带入正规学校的课堂。教学之余,他潜心收集整理流行于江南地区的民间乐曲、戏曲音乐,并改编了一些练习曲、独奏曲,用于教授学生的讲義和资料。在3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他编撰了《国乐演奏》《国乐谱》《国乐练习曲》《戏曲谱》《京剧曲谱》《京戏练习曲》《周少梅国乐谱》《周少梅曲谱》等多部教材。刊印的《国乐讲义》收录周少梅收集整理的138首器乐谱和戏曲谱,在记谱方法上,将工尺谱与简谱结合使用,并详细注明演奏方法和注意事项,成为留给后人的宝贵民族音乐资料,对民族音乐普及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周少梅一生致力于民族音乐的教学、研究和推广,对丝竹进行改革创新,在他的引领下,民族器乐二胡、琵琶发展成为独奏乐器。在“叫花胡琴”“卖唱琵琶”的年代,他将民族民间音乐带入中小学校课堂和大学讲台,形成乐派,使古老的民族乐器获得新生。他以精湛的技艺、深厚的艺德,以器载道,赢得了人们的尊崇敬重,成为名副其实的国乐先驱。

洪千惠,供职于北京市密云区青少年宫。

猜你喜欢

国乐丝竹琵琶
El instrumento predilecto de la música folclórica china La pipa es una combinación perfecta entre herencia e innovación
诗韵二胡,国乐传承
论丝竹玩友——群落生态视野下的乐人群体考察(上)
“江南丝竹”的“合乐”传统及其文化阐释
结束铅华归少作,屏除丝竹入中年——读《竹太空心叶自愁:近体诗词习作习得录》有感
窈窕淑女琵琶妹
紫丝竹断弦歌落
On Musical Forms —— One of Presentation of the Social Ideology〔*〕
我的“反弹琵琶”
琵琶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