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希望同在,与美好同行

2022-12-01张亚凌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22年41期
关键词:杨同学同仁写作文

张亚凌

“我与《作文周刊》”?

诚惶诚恐地写下这几个字,一琢磨,哪能这样说,实属有些狭隘了!

《作文周刊》影响了求学时的我,也影响了我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们,又带动了我身边一批又一批语文老师快速成长……怎能簡单地说“我”与《作文周刊》?

应该是我,我们,与《作文周刊》的故事吧。

1988年,我上高中,在县城杨同学家里看到一厚沓报纸,用针线装订在一起,还特意做了封皮,看上去很是珍惜。出于好奇,我小心翼翼地翻开,那是我的目光第一次碰触到“作文周刊”这四个字。“你跟我写作文的差距,就源于这份报纸!”杨同学神秘地说。可不,她是语文课代表,作文常被当作范文在几个班轮流传阅。

与《作文周刊》虽相见恨晚,但到底还是相遇了,这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缘分,不在早晚而在深浅。

几年后,我走上讲台,欣慰的是我和学生们的一篇篇文章从陕西的一个小镇出发,跨过黄河,刊登在《作文周刊》上。印象最深的是初一时在全年级成绩垫底的小男孩,因为在《作文周刊》上发表了一篇作文,竟奇迹般地从自卑的尘埃里一次次拔节,奋力向上。

“我娃常说,我的作文都上了报纸,被全国学生看到,就不信还能学不好!”这是孩子考上重点大学后,母亲专门来到我家表示感谢时反复转述的话,也是孩子用来激励自己的话。

十五年前,这位母亲大概没想到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学,以至于她逢人就说是我改变了她的孩子。这份谢意我实在受之有愧,哪里是我?分明是《作文周刊》给孩子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激发了他的自信和潜能,再加上日复一日的努力,才让他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七年前,我身边团结了一群热爱生活、喜欢文学的同仁。我们携手走进《作文周刊》,我们和我们学生的文章活跃在《作文周刊》上,正应了那句话:“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如此说来,真要讲我与《作文周刊》的故事,要从我这个圆心出发,以我从教28年来我的学生、我的同仁,他们的学生以及许许多多的家长为半径,都会有道不尽的故事——以热爱的名义去画希望与美好的圆。

猜你喜欢

杨同学同仁写作文
师爱无边促成长
师爱无边促成长
写作文的烦恼
Clinical Effective Evaluation of Tongren Dahuoluo Pill(同仁大活络丸) on Knee Osteoarthritis by Musculoskeletal Ultrasound
用中医诊疗法写作文
写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写作文
养生之道早知道——乐氏同仁药膳
学生戒除网瘾列谈
——用真情与沟通唤回迷失的灵魂
秋凉天寒,乐氏同仁教您如何煲汤进补
秋冬来,宜进补!乐氏同仁提醒大家及时进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