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农民工职业教育研究

2022-12-01李美长

继续教育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农民工供给制造业

李美长

(九江职业大学,江西 九江 332000)

供给侧改革优化了要素供给,改变了农民工就业结构,提升了农民工专业技能要求,需要农民工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培养农民工职业技能。

一、供给侧改革农民工就业新困境

供给侧改革就是要破解生产领域存在的供给质量不高、发展不平衡等突出问题,供给侧改革对经济运行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但短期内对我国经济发展存在负面影响,产生改革阵痛,影响农民工就业和发展。

(一)制造业农民工就业困境

表1 制造业和农民工就业人数[1]

表1显示:制造业就业人数的80%是农民工,农民工总量的30%在制造业,制造业是我国农民工就业大户,农民工既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也是供给侧改革影响较大的对象。2016年,制造业就业人数达到高峰为10318.6万人,其中,制造业就业农民工为8592.2万人;2017年,制造业就业人数和制造业农民工人数开始下降;2018年相对2016年制造业就业人数减少了364.5万人,而制造业农民工人数减少了547.0万人;制造业农民工占制造业总人数比重从2017年的83.20%下降到2018年的80.82%,从事制造业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百分比也从2017年的29.9%下降到2018年的27.9%。制造业就业人数下降说明供给侧改革制造业规模在萎缩,制造业减少的人数小于制造业减少的农民工人数说明供给侧改革制造业从业人员不仅规模在缩减而且结构在更新、人员在优化。在供给侧改革“减法”中,低中技能水平农民工存在转岗就业威胁;在供给侧改革“加法”中,中高技能水平农民工存在技能更新和适应性挑战。

(二)转移第三产业农民工就业困境

从我国外出农民工从业行业人员比例(见图1)可以看出: 2012—2018年特别是供给侧改革后,在第二产业占比下降的同时,居民服务业、住宿餐饮业和其他行业占比上升,大量农民工向第三产业流动,从供给方面实现了对市场需求的自动调整,明显缓解就业压力。从第一和第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农民工大多数不能符合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高端服务业、新兴服务业要求,因而直接导致农民工就业非正规化和非专业化困境加剧。

图1 外出农民工从业行业人员比例[2]

(三)返乡回流农民工就业困境

图2 农民工总量及外出农民工总量变化[2]

图2显示,2012—2018年农民工总量上升速度比外出农民工总量上升速度快,从侧面反映了外出农民工的就业岗位需求趋于饱和,回流创业和本地就业农民工比例在增加。选择返乡回流创业农民工无论是涉农还是非涉农创业,都是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信息和资金储备的人才,可以作为农村创业、乡村振兴带头人进行培养,带动农村脱贫致富,但农民工整体素质没有根本改变,在农民工返乡创业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农民工文化素质过低、技术和能力提升难、返乡创业意愿不强、工匠与创客精神缺失等困境,阻碍了返乡就业创业的进程。

二、农民工职业教育供给与需求不平衡

面对供给侧改革、经济调速换挡、现代制造业智能化浪潮冲击,农民工没有足够的信心和底气应对技能和就业岗位的挑战,而两栖于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行为表明他们也不情愿回到农村、回到传统农业。供给侧改革农民工迫切需要学习充电、改造提升平台,但是传统农民工职业教育供给与需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能为农民工提供优质职业教育。

(一)农民工职业教育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发展不平衡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一直秉承“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的办学理念,专业设置虽然能随着产业发展动态调整,但供给被动迎合需求表现突出。农民工对新业态、新工艺和新技术的需求不能及时被职业教育转化成教学热点、教育重点和人才培养方案。职业教育的无效供给和职业岗位的有效需求无法匹配,造成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农民工职业教育供给主要集中在中低层次,致使中低层技能农民工过剩,而高层次高技能农民工职业教育严重不足,高层次技术技能农民工培养缺乏,农民工接受农村职业教育却得不到自己需要补充和学习的技能,导致“就业难”和“技工荒”并存。

(二)农民工职业教育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融合不充分

农民工职业教育校企融合总体处在浅层次初级阶段,学校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企业合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廉价劳动力,校企双方没有形成合作双赢的命运共同体。技能人才培养没有成为企业破解人才需求的主要途径,在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等方面主动参与力度不大;校企深度融合没有成为学校破解人才培养难题的重要手段,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实习就业等方面依托企业改革力度不够。企业能工巧匠到学校兼课很少,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锻炼没有形成制度。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的交融不够,农民工职业教育没有专门设置工匠精神课程,农民工无法从农村职业教育实践和短暂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中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增强团队意识、感悟工匠精神,农村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融合不充分。

(三)农民工职业教育供给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我国目前正处于产业升级转型阶段,但由于资金、设备、师资等原因,农村职业教育转型滞后,“线上+线下结合的农村电商技术,现代高端服务业、新兴服务业的现代服务技术,智慧农业、特色农业的现代农业技术,智能生产、汽车维修等现代工业技能”等农民工迫切希望掌握的新技术严重缺失。在教学中,理论教育占据重要位置,重理论、轻实践现象明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发展不平衡。校内实践教学缺乏岗位技能实践、企业管理环境;校外实践教学缺乏实习层次和实践梯度,产教融合发展不充分等。

三、农民工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创新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改革不断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对高技能农民工需求迫切,及时掌握高技能实现稳定就业也是农民工愿望。这就希望农民工职业教育能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及时培养高技能农民工。

(一)农民工职业教育理念的改革创新

1.终身教育理念

供给侧改革农民工熟悉的传统工业逐渐消亡,新业态、新行业、新职业不断迭代。供给侧改革对社会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人们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跟不上科学发展的潮流,意味着一生一个职业、一生一个岗位、青少年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终身受用的时代宣告结束。为了满足不同阶段生存发展的需求,每个人都必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进城农民工既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学习融入城市的生活方式,还要学会随时随地线上线下的学习方法等。只有把终身教育作为不断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才能获得真正职业认同和发展[3]。

2.工匠精神理念

“海淘”“海购”的出现意味着国人对“中国制造”并不满足,既折射出我国制造业产品质量不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缺少国际知名品牌等现实问题[4],也折射出培养专注敬业的生产者和企业家以及创优质品牌、铸一流企业、打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供给侧改革农民工职业教育要在专业教学上结合传授知识和技能训练,着重培养农民工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3.供给引领理念

农村职业教育要以市场为依托,及时捕捉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并及时转化成教学内容实现与需求侧的精准对接。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要有预见性和前瞻性,预测供给侧改革、产业转型升级人才变化,创新供给引领需求,更好地发挥现有资源的价值。

(二)农民工职业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

农民工就业根本出路在于不断提升自己理论和技能水平,农民工理论技能水平提升在于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途径。

1.现代学徒制

我国农民工不仅基础文化知识薄弱,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是零碎和单薄的,要从根本上提升农民工职业能力必须治标治本相结合。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教师、师傅联合传授,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是农民工全面提升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的理想方式。一方面,学员在工作现场通过师傅手把手传授学得技能,这就使得文化基础知识单薄的农民工学习现代高科技智能技术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现代学徒制周期3—4年,有1/3—1/2的在校理论学习时间,因此,现代学徒制不是简单的就业培训而是综合的职业教育,不是一次性的终结教育而是阶梯化的终身教育,不仅看重短期的就业和收入,还看重长远的向上流动的机会。对于立志于制造业等第二产业专业发展、能化解“工学”矛盾的新生代农民工,现代学徒制是一种理想的培养模式。对知识、技能考核达到要求的学员,除了颁发技能证书以外,还可以颁发相应学历证书。

2.O2O教学模式

O2O是“互联网+教育”的体现,它把完整的教学过程分为在线的线上教育和传统课堂的线下教育两条线进行。O2O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借鉴学习平台自主碎片化学习,成功突破了传统教育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效地化解了农民工学习的“工学”矛盾,为农民工学习深造提供了可能;O2O教学以知识点为单位将知识进行碎片化,每个知识点制作成一个微视频,适合单薄基础的农民工学习。在具体教学中,线上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碎片知识点,并通过平台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实时互动,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对知识进行查缺补漏[5]。线下教学(面授)教师主要是通过引导式教学将分散的知识点主线串联起来,这样就大大缩短了线下授课时间,使得教师能够有更多的精力指导学生的实践。实践教学场所既可以是学校实训室,也可以是深度合作企业,还可以是学员创业的公司和示范典型的田间地头等;线下教学时间可以安排在农民工休息和节假日或者是季节性实践操作时间等。这种教学模式适合想提升职业技能又不易化解“工学”矛盾的新生代农民工,是供给侧改革农民工职业教育主体。

3.终身教育1+X模式

1+X终身教育以学分银行为依托,农民工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化整为零地不断接受职业教育,有效解决工作与学习、生活与学习的矛盾,学员完成相应模块学习可将学分存入学分银行,当累积到规定学分即可“支取”相应职业证书甚至学历证书,类似于银行的零存整取[6]。农民工参与的零存整取职业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把农民工参与的零存整取全部职业教育统称为1+X终身教育,其中,为取得不同种类、不同等级的上岗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等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而接受的职业教育称为“X”,为取得学历证书而接受的职业教育称为“1”。农民工取得较低层次的证书后,当需要获取更高层次的证书时,只需要再获取两证书相差的学分即可[6]。1+X终身教育很好地解决了农民工基础文化知识千差万别、职业目标和学习目的各不相同,特别是学习时间高度不确定、学习场所的流动性很大等问题。学员能够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地点及学习内容,学习制度更为灵活、更加弹性,适合有一定专业基础愿意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而家庭负担较重的农民工。

(三)农民工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

1.积极培养互联网+现代制造业实用人才

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是破解生产要素和资源环境瓶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农民工在制造业就业人数比重大人数多,为传统产业植入互联网基因,农村职业教育要加大力度促进制造业农民工技术改造和智能化转型。积极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结合,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嵌入创新创业、工匠精神培养,让农民工学习融入车间、厂房和工地,并从中感悟劳动人民的艰辛和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的内涵,积极培养高技能农民工队伍。

2.主动加强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

现代服务业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对从业人员要求较高专业技能。很多转移农民工只能在工厂从事简单重复的工作或者在服务行业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因此,农村职业教育要根据农民工就业的发展变化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及时开设面向第三产业的专业,如现代物流、居民社区服务、数字经济服务、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专业,加大第三产业就业农民工培训。让他们尽快掌握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成长为专业人才,让他们既能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也能更好地获得更大、更有利的发展空间。

3.着力培养乡村振兴新型农民职业技能

伴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特别是青壮年人口的大量迁移,农村从业人员以中老年人、农村妇女为主体的留守农民和返乡回流就业创业农民工居多,乡村振兴实用人才青黄不接。农村职业教育首先要为乡村振兴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会干事、能干事、有情怀、有实绩的乡村振兴领头人;需要以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为引领,培养适应农业现代化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培育优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区域新兴特色优势产业;需要实现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帮助贫困家庭子女改变命运,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推动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为此,农村职业教育需要积极调整和优化传统专业,做到专业精准对接产业;主动开设乡村振兴、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急需的农村电子商务、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农村种养加技术等新型专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领乡村振兴需求,满足农村职业教育需要。积极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为富有潜力矢志不移的青年农民、贫困农民创造“回炉锻造,不断提升”的机会。

猜你喜欢

农民工供给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