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托槽隐形矫治对错牙合畸形伴牙周病患者的牙周健康影响研究

2022-12-01王士成刘善忠

中国美容医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箱型菌斑矫治器

肖 巍,王士成,刘善忠

(廊坊市人民医院口腔内科 河北 廊坊 065000)

传统的固定矫治器具有复杂的托槽、钢丝和带环等结构,为牙菌斑创造了长期滞留的位点,大大提高了白斑、龋病和牙周炎的患病风险[1-3]。这一问题引起了大家广泛重视,有观点认为,为避免上述副作用,接受固定矫治的患者需要在治疗期间遵循严格的口腔卫生维护方案[4-5]。与之相反,活动矫治器在摘除之后其口腔内的生理自洁作用与常人无异,理论上不易滋生和滞留菌斑。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于1997年在美国诞生,该技术自问世以来就以其舒适、美观、便于清洁的优势得到了正畸医师及患者的青睐[6-9]。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主要通过覆盖在所有牙齿以及牙龈边缘的塑料透明夹板实现牙齿的移动,该系统结合了固定和活动矫治器的特性[10-12]。理想情况下,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除了在进食、刷牙和引用含糖饮料之外均需要佩戴。本研究对比患者在接受这两种矫治技术后的多项牙周指数,旨在初步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系统对牙周健康的维护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7年9月-2020年9月在笔者医院正畸科接受治疗的60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女43例,男17例。其中30例(女21例,男9例)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年龄18~49岁,平均为31.1岁;30例(女22例,男8例)接受固定矫治(选用美国Ormco公司的Damon金属自锁托槽矫治器),年龄17~51岁,平均年龄为30.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的所有患者在正畸治疗前均已进行了完善的牙周基础治疗,牙周健康状况普遍改善,并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得到持续维护。至少在上下颌均连续佩戴矫治器6个月以上,固定矫治器的托槽至少覆盖24颗牙面,仅选取粘接托槽的牙齿进行牙周状况评估,从正畸治疗开始至结束期间连续评估3次,每次间隔10~12周。所有患者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治疗期间未服用抗生素及菌斑抑制剂,且均遵循牙周基础治疗后卫生宣教建议的口腔清洁习惯。

1.2 评价指标:采用Löe & Silness提出的GI、PI和PBI分别记录牙龈炎症、菌斑堆积和龈乳头出血状况,口内检查则通过测量特定牙齿的SPD来完成。

1.2.1 根据牙龈边缘的颜色、形态、质地和有无出血等临床表现来评估牙龈炎症情况,即GI,具体评分标准如下:0=正常牙龈;1=轻度炎症(轻微的牙龈颜色变化及水肿,探诊不出血);2=中度炎症(牙龈发红、水肿,探诊出血);3=重度炎症(明显的发红、水肿,有自发出血倾向或溃疡)。

1.2.2 通过龈乳头探诊时的出血情况判断PBI,具体评分标准如下:0=牙龈健康,探诊无出血;1=少量点状出血;2=沿牙龈缘可见多个出血点,连成出血线;3=探诊后临间隙牙龈三角区广泛出血;4=探诊后大量出血,出血延伸至牙龈边缘,伴随血滴形成。

1.2.3 通过观察及探查龈缘附近牙齿表面的菌斑堆积量判断PI,而不采用菌斑显示剂,具体评分标准如下:0=牙面无菌斑;1=可见菌斑薄膜;2=游离龈和龈沟内可见带状斑块,牙间隙处未探及;3=牙间隙处可探及较厚的斑块沉积。

以上三种指标评估的牙位均为从中切牙至第一磨牙的唇(颊)舌(腭)侧,其中上颌右侧和下颌左侧象限选取颊(唇)侧评估,上颌左侧和下颌右侧象限选取腭(舌)侧评估。利用Hu-Friedy®牙周探针沿牙体长轴在各个牙面进行仔细探查,记录每个象限中第一前磨牙和第一磨牙的近中、远中、唇(颊)侧及舌(腭)侧的SPD,若前磨牙被拔除,则用同象限的尖牙代替。为了更客观地比较GI、PI和PBI的结果,利用如下公式对每位患者的平均牙周健康状况打分:牙周健康状况得分=患者所有评分之和/评估牙位数量。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记录GI、PI、PBI和SPD四种指标平均评分的第一四分位数值(25%)、中位数值(50%)、第三四分位数值(75%)、最小值、最大值、平均数及标准差,绘制Box-Whisker-Plots箱线图比较组间差异,并采用t检验分析,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GI、PI、PBI和SPD评分结果及Box-Whisker-Plots箱线图分别如表1~4和图1~4所示。对箱型图中各异常值进行核实,均在正常范围内,出现原因可能与患者个体差异相关。

图1 两种矫治方式在连续三次评估中GI指标及GI指标平均值的Box-Whisker-Plots箱型

表1 两种矫治方式在连续三次评估中GI指标的变化

图2 两种矫治方式在连续三次评估中PBI指标及PBI指标平均值的Box-Whisker-Plots箱型

第一次随访检查时,治疗组与对照组间的GI、PBI、SPD相似,PI则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图1A、2A、3A记录了GI、PI、PBI的中位数值自第一次评估之后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降低,表1~3所记录的平均值也表现出了相似的趋势,无托槽隐形矫治组各个指标的降低趋势相较于固定矫治组均更加明显,而如图3B所示,两组在PI指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图3 两种矫治方式在连续三次评估中PI指标及PI指标平均值的Box-Whisker-Plots箱型

表2 两种矫治方式在连续三次评估中PBI指标的变化

表3 两种矫治方式在连续三次评估中PI指标的变化

表4 两种矫治方式在连续三次评估中SPD指标的变化

图4 两种矫治方式在连续三次评估中SPD指标及SPD指标平均值的Box-Whisker-Plots箱型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和固定矫治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伴牙周病患者进行了正畸治疗,患者的多项牙周健康指标通过记录和统计学分析得到了直观评价。对接受两种矫治手法治疗期间的慢性牙周炎患者进行了完整而系统的牙周健康状况评估,通过记录和统计学分析得到了直观评价。随着正畸治疗的进展和正畸方式的改进,牙菌斑、牙周出血状况和龈沟探诊深度都有了一定改善。然而,该研究的缺陷在于纳入的患者在开始治疗前,其牙周健康状况尚可或已接受了系统牙周基础治疗。因此,本研究并未讨论牙周健康状况较差患者在正畸治疗中的各项指标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结果和结论的全面性。

所有患者GI、PI和PBI三项指标的初始平均值均大于0,SPD大于2 mm。在第一次评估时,两组患者仅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与固定矫治器佩戴后清除菌斑比较困难有关。随着治疗的推进,患者在随后的两次筛查中各项指标均不断降低,这得益于牙周基础治疗中卫生宣教对患者口腔清洁习惯的改善。

由于活动矫治器便于摘戴的特性,该矫治方式在理论上更利于牙周健康的维护[13-16],但如本研究结果所示,两组GI、PBI和SPD三项指标并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这可能与正畸医师在治疗前往往会建议牙周条件较差的患者选择活动矫治器有关,固定矫治器治疗组的初始牙周状况可能更好。相反,也有观点认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整个牙齿及牙龈缘的覆盖会引发食物残渣和糖分的堆积,从而引起牙龈慢性炎症[17],而矫治器边缘也会对游离龈产生磨损性刺激。

综上所述,接受固定矫治的患者PI明显高于无托槽隐形矫治,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无托槽隐形矫治对菌斑的抑制效果相比于传统固定矫治更加显著,该结果为慢性牙周炎患者矫治方式的选择提供了借鉴。

猜你喜欢

箱型菌斑矫治器
Twin-Block矫治器在正畸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新型上颌垫矫治器治疗乳前牙反的临床应用
大学生牙龈炎龈上菌斑的微生物群落
箱型柱内隔板电渣焊焊缝超声波检测工艺探讨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固定矫治器用于口腔正畸治疗的临床比较
龈下菌斑对慢性牙周炎患者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的影响
超高车辆撞击预应力箱型梁桥上部结构的动态响应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检测
固定矫治器佩戴健康宣教方式的持续改进
箱型梁剪力滞效应的解耦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