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PSS 的教职工健康体检数据分析研究
——以宁波大学为例

2022-12-01梅逸飞马均治汪凯悦胡巧霞何文明邹日强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宁波大学高尿酸教职工

梅逸飞 ,马均治 ,尹 慧 ,刘 缨 ,汪凯悦 ,胡巧霞 ,何文明,邹日强*

(1.宁波大学 医学院附属医院,浙江 宁波 315020;2.宁波大学 工会,浙江 宁波 31521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和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影响着我国居民的健康水平,从而引起疾病谱的变化[1].针对体检数据分析的研究并不少见,例如针对65岁以上老年人群、石化产业人群、航天职业人群等不同特定人群的体检数据分析[2-4].由于职业不同、人群差异、甚至地区及风俗习惯不同均可能导致疾病谱的差异,因此对特定人群的健康体检数据分析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必要性.

以往相关研究主要涉及工厂、企业等特定人群,针对高校教职工人群的体检数据分析较少,且多注重理化损害、传染病等,重点往往不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方面.随着疾病谱的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许多疾病已经可以通过健康体检进行预防或早期干预.高校教职工承担着人才培育、科学研究等重要任务,他们的健康状况不容忽视.

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自2018 年开始,组织各学科专家,包括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等,对宁波大学在职教职工的体检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本研究基于2018—2021 年宁波大学在职教职工的体检结果,对体检结果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近些年不同性别和年龄阶段教职工的健康状况;同时根据高校教职工的健康特点,分析了部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这一特定人群中的演化,旨在为宁波大学在职教职工的健康水平和疾病防治,以及高校教职工健康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8—2021 年期间在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参加体检的宁波大学在职教职工作为研究对象,每年参加体检的人数不同,剔除数据不全者,具体参加体检的人数见表1.

表1 2018—2021 年参加体检的教职工人数 个

1.2 体检项目

体检项目包括: 血压、心率、心肺检查、腹部检查等;辅助检查包括: 胸部CT、心电图、肝胆胰脾肾B 超、前列腺B 超、妇科B 超等;实验室检查包括: 空腹静脉采血化验,如血常规、血脂、血糖、肾功能、肝功能、肿瘤标记物等.

1.3 诊断标准

(1)空腹血糖: 6.10 mmol·L-1≤空腹血糖<7.00 mmol·L-1为空腹血糖受损,空腹血糖≥7.00 mmol·L-1为糖尿病[2].

(2)血压: 成人收缩压≥140 mmHg 和/或舒张压≥90 mmHg 为高血压[3].

(3)血脂: 总胆固醇>5.20 mmol·L-1和/或甘油三酯>1.70 mmol·L-1和/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12 mmol·L-1为血脂异常.

(4)心电图: 除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外,其余结果均为异常,包括心动过速、房颤、ST 段改变、T 波改变等.

(5)尿酸: 男性尿酸>428 ummol·L-1,女性尿酸>357 ummol·L-1为高尿酸血症.

(6)超声或影像: 乳腺异常包括乳腺增生、乳腺结节等;前列腺异常包括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结石等;子宫及双附件异常包括子宫息肉、卵巢囊肿、附件异常回声等;此外甲状腺结节、脂肪肝、肺结节、肾结石等根据超声或影像专业相关诊断标准.

(7)动脉硬化包括胸部CT 提示的主动脉硬化、冠状动脉硬化以及动脉血管彩超提示的动脉斑块形成等.

(8)幽门螺杆菌阳性: 根据C13 或C14 呼气试验结果及相应的诊断标准.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3.0 统计软件对教职工体检结果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018—2021 年教职工体检异常分布情况

2018 年教职工中检出率最高的前10 种疾病或指标异常依次为血脂异常(50.72%)、甲状腺结节(34.03%)、心电图异常(21.17%)、肺结节(20.60%)、乳腺增生(20.16%)、高尿酸血症(19.72%)、高血压(15.00%)、肾结石(10.78%)、高血糖(6.80%)、脂肪肝(4.28%),详见表2.

表2 2018 年教职工前10 种疾病或指标异常检出率

2019 年教职工中检出率最高的前10 种疾病或指标异常依次为甲状腺结节(45.30%)、肺结节(44.05%)、血脂异常(24.01%)、子宫或双附件异常(23.10%)、高尿酸血症(21.29%)、乳腺异常(21.01%)、心电图异常(18.69%)、幽门螺杆菌阳性(16.14%)、动脉硬化(14.89%)、前列腺异常(14.67%),详见表3.

表3 2019 年教职工前10 种疾病或指标异常检出率

2020 年教职工中检出率最高的前10 种疾病或指标异常依次为血脂异常(50.09%)、甲状腺结节(47.19%)、肺结节(44.56%)、高尿酸血症(31.13%)、乳腺异常(20.96%)、子宫或双附件异常(20.42%)、前列腺异常(16.70%)、心电图异常(14.52%)、肝功能异常(13.79%)、幽门螺杆菌阳性(12.16%),详见表4.

表4 2020 年教职工前10 种疾病或指标异常检出率

2021 年教职工中检出率最高的前10 种疾病或指标异常依次为甲状腺结节(51.41%)、肺结节(51.05%)、血脂异常(49.17%)、高尿酸血症(34.10%)、心电图异常(24.08%)、乳腺异常(21.05%)、前列腺异常(20.91%)、幽门螺杆菌阳性(20.33%)、子宫或双附件异常(19.83%)、动脉硬化(19.25%),详见表5.

表5 2021 年教职工前10 种疾病或指标异常检出率

2.2 主要疾病检出率的性别差异

乳腺增生检出者全部为女性教职工,前列腺异常为男性特患疾病.除去上述两种异常,2018 年检出率最高的前10 种疾病或指标异常中血脂异常、肺结节、心电图异常、高尿酸血症、高血压、肾结石、高血糖的检出率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女性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肝检出率无性别差异(P>0.05),详见表6.

表6 2018 年不同性别教职工主要疾病或指标异常检出率比较

剔除子宫或双附件异常、乳腺异常、前列腺异常后,2019 年检出率最高的前7 种疾病和指标异常中肺结节、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幽门螺杆菌阳性、动脉硬化、心电图异常的检出率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结节检出率女性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7.

表7 2019 年不同性别教职工主要疾病或指标异常检出率比较

剔除子宫或双附件异常、乳腺异常、前列腺异常后,2020 年检出率最高的前7 种疾病或指标异常中血脂异常、肺结节、高尿酸血症、肝功能异常、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检出率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女性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异常检出率无性别差异(P>0.05),详见表8.

表8 2020 年不同性别教职工主要疾病或指标异常检出率比较

剔除子宫或双附件异常、乳腺异常、前列腺异常后,2021 年检出率最高的前7 种疾病中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肺结节、幽门螺杆菌阳性、动脉硬化的检出率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女性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异常检出率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9.

表9 2021 年不同性别教职工主要疾病或指标异常检出率比较

2.3 不同年份体检检出疾病或指标异常情况比较

2018—2021 年宁波大学在职教职工历年检出率均排在前10 位的疾病或指标异常的有: 血脂异常、甲状腺结节、肺结节、心电图异常、乳腺异常、高尿酸血症,历年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甲状腺结节、肺结节和高尿酸血症的检出率有逐年升高趋势,详见表10.

表10 2018—2021 年教职工主要疾病或指标异常检出率比较 个

2.4 不同年龄段教职工主要疾病或指标异常检出状况

将参加体检的教职工按年龄分为小于30 岁、30~39 岁、40~49 岁、大于等于50 岁4 组,分析不同年龄段主要疾病的检出率,结果见表11.从表11 可以看出,2018 年血脂异常、甲状腺结节、肺结节、心电图异常、高血压、肾结石、空腹血糖升高、脂肪肝的检出率随年龄增长呈现升高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血压的检出率增长趋势尤为显著(χ2值最大).高尿酸血症及脂肪肝的检出率随年龄增长无明显升高(P>0.05).

表11 2018 年不同年龄段教职工主要疾病或指标异常检出率比较 个

2019 年血脂异常、肺结节的检出率呈现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0 岁及以上教职工中甲状腺结节、心电图异常、动脉硬化、前列腺异常的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P<0.05).子宫双附件异常、乳腺异常的检出率在40~49 岁年龄段最高,详见表12.

表12 2019 年不同年龄段教职工主要疾病或指标异常检出率比较 个

2020 年肺结节、前列腺异常的检出率随年龄增长呈现升高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0 岁及以上教职工中血脂异常、甲状腺结节、心电图异常的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P<0.05).子宫双附件异常的检出率在40~49岁年龄段最高.高尿酸血症及肝功能异常的检出率随年龄增长无明显升高(P>0.05),详见表13.

表13 2020 年不同年龄段教职工主要疾病或指标异常检出率比较 个

2021 年前列腺异常的检出率有随年龄增长呈现升高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0岁及以上教职工中肺结节、甲状腺结节、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的检出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P<0.05).乳腺异常、子宫双附件异常的检出率在40~49 岁年龄段最高.心电图异常、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检出率随年龄增长无明显升高(P>0.05),详见表14.

表14 2021 年不同年龄段教职工主要疾病或指标异常检出率比较 个

3 讨论

大学在职教职工是大学科研创新和教学的主力军,在科研及教学工作的双重压力下,加上亚健康生活方式,极大地影响了教职工的健康状况.本次健康体检调查结果显示,血脂异常、甲状腺结节、肺结节、高尿酸血症、乳腺异常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影响教职工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了使教职工能够更好地投入工作,为社会创造价值,单位及教职工都应该更关注健康管理,及时体检,早发现早处理,适当调整生活方式,为持久健康地工作和生活打好基础.

纵观历年检出率前10 种疾病或指标异常,甲状腺结节、肺结节、血脂异常的检出率每年均排在前4 位,在宁波大学在职教职工历年体检中这些疾病或指标异常的检出率居高不下,其中甲状腺结节和肺结节的检出率有逐年增长趋势.

甲状腺结节分为良性与恶性两种,其中绝大多数是良性结节,早期无明显的临床表现.研究发现,在健康人群中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为20%~76%,其中约5%~10%会发生恶性病变[5].2019 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甲状腺癌发病率为10 万分之14.60,其中女性发病率为10 万分之22.56,位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第4 顺位[5].2018~2021 年期间,宁波大学在职教职工中,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在34.03%~51.41%之间,且每年均为女性检出率高于男性,与我国流行病学数据趋势相符.辅助检查的判别十分重要,特别是结节的低回声性、钙化、不规则或浸润性边界以及结节血管分布的增加是恶性结节的重要预测因素[6].研究表明[5],年龄是甲状腺结节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另外,性别、肥胖、血糖水平以及碘摄入量等均可能与甲状腺结节的发生及恶变有一定的相关性[5].有研究发现[7],甲状腺滤泡细胞中存在雌激素受体,17b-雌二醇可刺激甲状腺细胞的生长,表明性别差异可能是由于雌激素的作用.也有研究表明[8],同型半胱氨酸升高会增加患甲状腺结节的风险.宁波作为沿海城市,海鲜等含丰富碘元素的食物摄入量相对较多,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可能相对较高.基于大部分为良性结节,建议广大教职工控制碘的摄入、保持心情舒畅、针对结节进行定期复查和随访.

肺结节在宁波大学在职教职工中检出率逐年升高,且男性高于女性.肺结节同样分为良性与恶性,大多数是良性的.作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肺癌年轻患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恶性肺结节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对改善肺癌的预后具有很大作用[9-10].现有许多研究正在不断探索判别肺结节良性或恶性的方法,希望能够通过简单的无创方式尽早发现早期肺癌,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率.有研究表明[11-12],肺结节的直径、m-CT 值、空泡征、毛刺征等形态特点对判断结节良恶性起到辅助作用,多数情况下需结合各个方面特征进行综合判断.教职工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避免吸烟等危险因素,对已发现的肺结节应该重视,按期复查和随访,尽早发现并治疗有恶性倾向的结节.

检出率高居不下的还有血脂异常,这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工作方式的改变有关,宁波大学在职教职工大多数生活水平较高,且因工作需要容易久坐、缺少锻炼,血脂偏高的人群不在少数.血脂异常以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或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为主要表现.研究表明[13],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会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众所周知,肥胖、高血压以及年龄等因素与高脂血症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高脂血症可能会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造成不良的后果[14].Chien等[15]研究表明,重度抑郁人群比普通人更容易发生高脂血症,且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增加发生高脂血症的风险.有研究表明[16-17],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如低脂饮食、增加锻炼、控制烟酒摄入等,可以有效地减少高脂血症的发生率或改善已有高脂血症人群的血脂水平,尤其对有家族遗传的高脂血症患者,早期干预尤为重要;同时一些人工智能及网络算法的参与也可为人们监测和预见血脂异常可能带来的风险起到积极作用.宁波大学在职教职工大多可以通过改善不良生活方式降低血脂,一些顽固性高脂血症或有家族遗传背景的高脂血症人群可以在合适的药物帮助下有效控制血脂水平,尽早干预,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综上,宁波大学在职教职工的健康情况需要进一步得到重视,鼓励并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调节教职工的工作压力,每年监测异常指标,并提供一定的专业健康指导,可能会对提高教职工的健康水平起到积极作用,使教职工能在更好的身体及心理条件下完成科研和教学工作,助力学校的“双一流”建设.

本研究以宁波大学为例,对高校教职工的健康体检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揭示了这一特殊群体的健康状况的部分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及借鉴意义,可为进一步研究及制定更好的高校教职工健康管理策略提供一定的参考.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 由于2019年体检数据系统的更新,导致2018 年以后的数据收集方法与2018 年数据收集方法存在差异.另外,可能是因为2020 年起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教职工参加体检的总人数较其他年份有所减少.同时,因为小于30 岁的教职工人数远少于其他年龄段,因此对不同年龄段组间的检出率分析可能存在一些误差.

猜你喜欢

宁波大学高尿酸教职工
渭南师范学院“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教职工书画作品选登(一)
高尿酸患者用药多讲究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年选题要点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稿约
高尿酸血症的治疗
集大教职工抗疫优秀作品选登
从教职工福利谈高校工会工作的创新
A Personal Tragedy The professionalism of Stevens
Research on College Education Based on VR Technology
浅谈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