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测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新进展
2022-12-01刘莎武荣关婧
刘 莎 武 荣 关 婧
(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冠心病的疾病因素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现粥样硬化所致,进而致使血管腔闭塞或狭窄,诱发心肌的缺氧或缺血,甚至坏死。目在临床中,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冠心病成为危及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疾病[1]。而且此病的发病率与病死率长期以来居高不下,据有关统计指出,2018年时我国现有的心血管患病者共计高达2亿以上,其中冠心病占据1100万[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作为一种炎症性的疾病,此病的诱发因素相对较多,例如抽烟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等,从而诱发血管内膜的损伤以及继发性的炎症反应,致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而此病在炎症以及应激反应的双重作用下,血栓形成诱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而炎症以及相关因子在冠心病的发生以及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并且对于炎症因子的定性和定量监测也为冠心病的预测提供思路。
目前在冠心病的诊断过程中,常用的诊断指标包括血清肌钙蛋白T以及肌钙蛋白I,尤其在早期予以诊断检测时,对于预后的评估有着重要作用[3]。另外,考虑到冠心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在临床中指出有多种血清生化指标可以被纳为冠心病的预测指标,例如基质金属蛋白酶9、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等,不过以上引进的检测指标标志物测试费用相对来说十分昂贵,并且不易获取;且由于研究的时间较短,因此无法确定统一的诊断标准[4]。而血常规作为实验室中的经典检测项目,其中诸多指标的检测证明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发生机制以及疾病严重程度相关,这些指标均有望成为心血管疾病的检测指标,因此本文对血常规在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展开深入讨论,现综述如下。
1 红细胞分布宽度和冠心病的关系
红细胞的分布宽度属于一项红细胞异质性指标,在以往的临床诊断中,通常被用于贫血性疾病和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中。当红细胞分布宽较高时,提示着红细胞的大小出现不均匀;而体积的差异性较,则提示了红细胞正在加速破坏,也说明患者的造血功能已发生异常。在临床大量的研究中,也进一步指出红细胞分布宽度的诊断和冠心病预后密切相关。在王宇鹏[5]等人的研究中发现,冠心病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要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并且表明了红细胞分布宽度和冠心病之间存在的关系。而卢群[6]等人的研究中指出,冠心病患者中红细胞分布宽度较高时,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要明显高于红细胞分布宽度正常的冠心病患者。所以这也从另一方面指出,红细胞分布宽度对于冠心病患者死亡率的影响极大。另外也有部分研究指出,红细胞分布宽度的变化可能受到患者血管内的炎症因此影响,因为炎症因子会导致红细胞稳态改变,并进一步通过影响铁代谢来抑制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缩短了红细胞的存活时间,致使红细胞分布宽度水平上升。而除了炎症反应外,氧化应激反应也会这红细胞分布宽度和心血管疾病出现关联。而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均属于炎症因子相关。在未来的临床研究中,应当将红细胞分布宽度纳入冠心病检测中,不过对于具体的检测数值应当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2 平均血小板体积和冠心病的关系
在当前研究中发现,冠状动脉血栓的形成通常是由于血管内皮损伤以及粥样斑块破裂导致。而血小板的激活通常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而血小板活化状态和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密不可分的关联。因为血小板在高水平的血栓烷A2、表面促进蛋白以及β-血栓球蛋白作用下,其体积将逐渐变大,并进一步发生形态学以及功能学的变化。从而参与到血栓形成以及血小板体积变化,可能反映血管内血栓形成趋势。在当前大量研究中进一步指出,平均血小板的体积能够反映血小板的活化程度。当然,这一指标也被认定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标志物,同时也能够被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监测以及预后评估中。在赵孟利[7]等人的研究中指出,冠心病患者中平均血小板体积较大时,患者容易进展为高危性的心肌梗死,同时平均血小板的体积水平也直接关切到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程度,在后续的随访中发现,平均血小板体积和不良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也呈现正相关。
当平均血小板体积增大时,人体血小板的代谢活性相较于健康人群有明显提升。所以也有学者推测,血小板的体积增大后会进一步导致血栓的形成,由此也可以进一步发现,血小板体积从侧面能够反映出患者对于血小板治疗的反应性。刘文武[8]等人针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潜在危险因素进行研究时发现,结果提示低、中、高阿司匹林血小板反应性患者的平均血小板体积相比较而言,并无统计学差异。目前在大部分的研究中也指出,平均血小板体积值通常和血小板的积压除以血小板总数得出。但是由于临床检验中的计数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且不同的实验室参数范围不同,且平均血小板体积的数值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患者的性别、年龄、遗传因素等。如女性平均血小板体积通常要略高于男性,而这些外部因素也导致平均血小板体积作为独立预测因子时具有不确定性,所以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平均血小板体积可以作为预后预测的因素。但是在受介入治疗的患者中,平均血小板体积可以在长期的随访中得到检测,而平均血小板体积的检测临床价值,仍然需要在后续展开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对该项指标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中深入讨论。
3 血小板和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和冠心病的关系
在冠状动脉斑块形成期间,炎症反应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发病早期时,炎症因子能够促使聚合细胞的增生,致使血小板增多病活化,进一步激活凝血瀑布效应,致使机体血栓形成。同时急性心肌缺血患者在发病后,他们的体内通常会产生儿茶酚胺、皮质醇等激素,这是淋巴细胞数值显著下降。再选择血常规检测时,血小板和淋巴计数比值将淋巴细胞和血小板整合成一个指标,一方面可以反映凝血功能是否亢进,与此同时也能够监测炎症反应是否增强。所以在选择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比值检测时,对于患者机体内的炎症反应能够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在殷昌斌[9]等人的研究中,发现针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比值水平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着相关性。在研究结果中指出,针对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而言,他们的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比值的水平显著高于普通人群。白云[10]等人的研究中指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在手术结束后,血小板和淋巴细胞计数比值上升与死亡率明显相关。
4 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计数比值和冠心病的关系
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过程中,炎症反应是极为常见的特征。在选择血常规检测时,指标中的白细胞各亚型通常可以作为炎症反应的观察指标,其中血型炎症标志物和冠心病之间存在的联系较大。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比值能够准确地反映患者炎症反应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而且这一检测指标也广泛被应用于临床验工作中。除此之外,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计数比值,在当前的研究中发现同样和冠心病患者的关系十分密切。例如耿硕章[11]等人的研究中指出,淋巴细胞计数能够显著降低心血管风险,而单核细胞计数升高,会导致老年心血管死亡危险因素上升。段金霞[12]等人的研究中应用超声计数来评估冠心病患者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计数比值的关系,发现这一检测指标和斑块的易损性呈正相关。其中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计数比值,能够间接地反应冠心病患者血液斑块状况,灵敏度超过70%。苏虹[13]等人在研究中指出,相较于健康人群,冠心病患者的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计数比值降低,与Syntax评分成负相关,所以这一指标通常可以应用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和复杂程度的鉴别中。
5 MVP和淋巴细胞计数比值与冠心病的关系
血小板体积和淋巴细胞计数常常作为血常规检测中的常用项目,而MVP和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往往能够反映患者体内的炎症过程以及血栓形成水平。在帕丽达·阿布来提[14]等人的研究中发现,MVP和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有着较高的预测价值。另外MVP和淋巴细胞计数比值,也和冠心病患者的院内死亡率相关。当MVP和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大于4.31时,患者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将显著上升。而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低,死亡率显著上升。吕浙棋[15]等人在研究中还发现,当冠心病患者MVP和淋巴细胞计数比值上升时,冠状动脉血栓的负荷相对来说更重。在选择治疗后发生无复流现象的风险更高,死亡率增加。由此可见,MVP和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可以作为冠心病患者长期或短期的独立预测因子。近年来,在国内的一些学者研究中也进一步指出,MVP和淋巴细胞计数比值用于评估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对于病变的严重程度有较大价值,但是针对这一指标在冠心病的研究中仍然处于初步阶段,所以在后续需要经过大量的研究来证实其临床的使用意义。
结语
血常规在临床中属于十分常见的检测项目,它的特点具有检测快捷方便,同时不会增加临床成本,无论在城市或基层医院均能有效开展。人体血液中几乎所有的细胞成分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发生机制相关,而这些指标也逐渐成为预测冠心病以及评估冠心病的关键标志物。除此之外,这些指标还能够对心力衰竭等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对于临床预后有着重要意义。但是从当前的临床研究来看,针对这些标志物是否参与了心血管疾病病理和生理过程,对于他们的相关机制实际上尚未得出统一定论,在后续仍然需要经过大量的研究来进一步证实。总体而言,针对冠心病患者而言,通过选择血常规各项指标协助检测时,对于疾病的早期预防有着重要的意义,也能够对治疗方案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