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读者、文本
——中国网络翻译小说目标语接受系统分析①

2022-12-01张雅雯吕世生

翻译界 2022年1期
关键词:大众小说文本

张雅雯 吕世生

南开大学

1 引言

自2014年年底中国网络翻译小说于海外兴起以来,短短七年间吸引全球数以千万计的读者。截至2020年,中国网络翻译小说海外读者数量达到8,300万,这一数字在未来仍将呈上升之势,到2021年预计达1.45亿(艾瑞咨询,2020)。中国网络翻译小说在没有国家机构或资本力量的驱动下,在如此短时间内掀起中国文化“走出去”70年历程中的一个高潮,与美国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并称“世界四大文化奇观”(解辰巽,2016),成为中国在文化领域的“新第五大发明”(张颐武,2018),对全球文化系统产生广泛影响。中国网络翻译小说取得如此突破性的接受效果,其传播接受机制如何尚未完全厘清。这一现象之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意义亦引人深思。

中国网络翻译小说的接受成功引发了学术界的众多思考。学者曾尝试从文本维度切入,以翻译策略(王才英、侯国金,2018)、译文风格(马换娜,2017)、题材内容(吉云飞,2016;郭竞,2017;吴赟、顾忆青,2019)等不同视角解释中国网络翻译小说如何满足目标读者的需求。近年来学者转向关注社会文化语境因素的作用:陈彦旭(2018:95)指出反智主义社会思潮对目标读者接受的驱动作用。彭红艳和胡安江(2020)提示关注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和目标读者的兴趣、心理和反应对中国网络翻译小说接受效果的制约。既往研究从单一维度解释中国网络翻译小说接受成功的原因,虽言之有理,但未能以系统视角综合考量其接受机制。再者,既往研究普遍缺少理论框架和数据支撑,致使大量研究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据此,本研究以“理解的前结构”为理论基础,结合语料库工具,讨论目标语接受系统中社会文化语境、目标读者、翻译文本各维度的特点与互动关系,揭示中国网络翻译小说接受成功的奥秘。

目标读者对他者文本接受的实质,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接受主体(目标读者)的“前结构”(vorstruktur)与他者文本的接触与反应。海德格尔(1987:183-184)认为,前结构是历史文化在接受主体头脑中的反映,由“先行具有”(vorhabe)、“先行看见”(vorsicht)和“先行把握”(vorgriff)构成。“先行具有”是业已存在的与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相关的制约因素,即社会文化环境和历史条件。“先行看见”是与读者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相关的制约因素,如价值观、文化素养、阅读经验等。“先行把握”是在前二者影响下读者形成的对文本的期待。目标读者对文本的选择标准和接受程度是“先行具有”“先行看见”和“先行把握”中先行给定了的,是上述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简言之,目标读者对他者文本的接受实质是文本本身的特性与特定社会文化语境塑造出的目标读者前结构的契合,契合程度越高,文本就越容易被目标读者所接受。

2 中国网络翻译小说目标语接受系统分析——基于社会、读者、文本三个维度

2.1 变革中的目标语社会文化语境

中国网络翻译小说的目标语文化系统正经历着变革。其一,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世界中,精英与大众的矛盾日益尖锐。大众渴望突破现实藩篱,反抗精英宰制,而自身文化系统内原本扮演这一角色的大众文化难以满足大众需求,需诉诸他者文化以填补这一真空。其二,互联网加速文学传播的同时,也正在使大众读者成为决定文本价值的关键。上述社会文化语境为中国网络翻译小说进入目标语文化系统提供了便利条件。

当下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面临诸多挑战。作为中心的美国已经进入了“双钻石型”的“新阶级社会”(张海东,2019)。精英构成的“小钻石”垄断大量资源,在政治、社会、文化各领域把握话语权。中产阶级衰落,与原本处于底层的大众一起构成“大钻石”。底层“大钻石”在规模上日趋庞大,而话语权却式微,社会不平等加剧。种族主义、阶级分化等制度性歧视愈演愈烈,阶级日趋固化,大众越来越难有出头之日。精英与大众之间的分裂与冲突致使反智主义等社会思潮甚嚣尘上,倡导自由平等的“美国梦”岌岌可危。全球化及互联网推波助澜,使如此社会思潮从一国一地蔓延至欧美各国。

近几十年来,在美国这一桥头堡的带动下,大众文化风靡全球。令读者毫不费力产生满足和愉悦,是大众文化中文本阅读的直接目标。而读者阅读大众文本的深层动因,在于从文本中找寻理想的“另类现实”,象征性地解决现实痼疾,实现个人欲望,获得心理慰藉。如约翰·费斯克(Fiske,1989:25)所言,大众文化必须同时包含“宰制性的力量”(forces of domination),以及反驳那些宰制性力量的机会,同时,大众文化必须关系到大众切身的社会境况,才能引发大众读者共鸣。然而,纵观当下英语文化系统中的《冰与火之歌》等西式奇幻小说,虽以架空世界和宏大场面刺激读者的感官,内容上依然以主角在血统、神权规约之下夺权、复仇为主线,没有逃出西方神话和中世纪神学的窠臼,少有对大众通过奋斗以反抗现实的价值传达。内容与读者现实经验相关性趋弱,对宰制性力量的反驳更显无力,难以满足读者对“另类现实”的憧憬。

互联网促进文学的全球传播的同时,正在瓦解文学中的宰制性力量,重构文学模式。传统文学模式中,作者/译者占据中心地位,批评权力掌握在少数文化精英手中,大众读者在这一模式中处于边缘,只能被动接受文化精英的价值判断。网络时代是一个读者趣味决定文本的时代(欧阳友权、曾照智,2020)。互联网的天然平等属性打破了自上而下的权力结构,大众读者从文化精英手中夺取了决定文本意义与价值的话语权,读者接受成为衡量文本价值的尺度。在这一趋势下,文学的首要目标从作者书写自我转变为满足读者需求。中国网络翻译小说作为大众造就、大众批评、大众享有的文本,颠覆了文化精英的垄断,与大众反抗宰制性力量的心理不谋而合。

2.2 内外因共塑的目标读者

社会文化语境奠定了目标读者对文本在意识形态、诗学观念上的偏好,是为前结构形成的外因。而在内因方面,目标读者与中国网络小说读者在年龄、教育背景、社会地位等方面的相似特性塑造了二者共同的阅读动机——兴趣优先,娱乐至上,决定了目标读者在文本表现形式上的偏好——文本浅白、形式亲切的大众文本。这一发现使得中国文化元素这一既往研究所认为的中国文学作品魅力来源,在中国网络翻译小说的目标读者期待中排在次要位置。

有学者曾指出,中国网络小说忠实的目标读者群是最渴望在虚拟世界实现成功幻想的低年龄、低收入、低社会融入度的“三低”底层失意群体(邵燕君,2016:25)。这一群体将阅读视为娱乐,文学素养有限,对彰显教化和审美价值的经典文本有着天然的抵触情绪。同时,这一群体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形成期,渴望彰显个人价值,但受到现实中种种宰制性力量限制,只能寄希望于大众文化建构的虚拟世界。这一论断同样适用于中国网络翻译小说。艾瑞咨询在《2017年中国网络文学出海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2017》)以及2019—2021三份年度《中国网络文学出海研究报告》中分别描绘了中国网络翻译小说的读者画像,35岁以下的未婚青年是读者中的主力,在读大学生和具备本科学历的上班族占比较大。另有学者发现亚裔、非裔、西班牙裔等少数族裔读者多于同年龄段的白人(郑剑委,2018)。综上,这一读者群体可定义为“海外青年大众读者”,在西方社会中同样属于“三低”人群,客观上具备与中国网络小说读者阅读水平和期待相近的可能。白皮书和报告中的数据进一步证实了这一推测:超九成的受访者的阅读目的是“单纯出于喜欢”,其次是“缓解压力”和“打发时间”。可见,海外青年大众读者和中国网络小说读者一样,期待从喜闻乐见的文本中获取愉悦和慰藉,作为疏解现实压力的娱乐方式。

“先行看见”的阅读经验使读者形成“先行把握”的惯性,影响读者对阅读文本的选择,这在以娱乐为目的的阅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海外青年大众读者大多出于兴趣或打发时间而阅读,追求轻松畅快的阅读体验,不愿为解读文本而劳心费神,倾向于顺应阅读经验产生的惯性,选择形式亲切熟悉的文本。ACGN①Animation(动画)、Comics(漫画)、Games(游戏)、Novel(小说,特指日本轻小说)的 缩写。以及西式奇幻小说等全球风靡的大众文化为海外青年大众读者群体积累了“先行看见”的阅读经验,使得这一群体偏爱具备大众文化特征的文本。相较于强调中国文化特色的经典文本,中国网络翻译小说融合了动漫游戏中的升级打怪以及西式奇幻小说中的超自然力量等大众文化元素,在表现形式上更为海外青年大众读者所熟悉和接受。

文化猎奇并非海外青年大众读者阅读的主要动力,《白皮书2017》以及2019年和2020年两份年度报告的数据均显示,仅有20%左右的受访读者表示是出于了解东方文化的目的而阅读中国网络翻译小说。海外青年大众读者年龄偏低,文学素养、阅读经验和中国文化积淀不及汉学家等专业读者,这一“先行看见”的不足对他者文化的接受形成双刃剑。一方面,由于海外青年大众读者缺乏理解中国文化元素必要的前结构,超量的中国文化元素不仅不能发挥他者文化的吸引力,反而对读者造成信息过载,引发抗拒。另一方面,这一群体对中国文化普遍持积极态度。《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9年)》(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对外传播研究中心,2020)显示,在各年龄段受访者中,18—35岁的青年群体对中国的整体印象最好。这种不甚了解却不排斥的开放心态,为海外青年大众读者接受中国网络翻译小说乃至中国文化奠定“先行把握”的前提。

2.3 与读者前结构契合的文本

文本符合目标语文化的意识形态和诗学观念,与目标读者的前结构相契合,是文本被目标读者所接受的基本条件。《斗破苍穹》(Battle Through the Heavens)①译文来源:https://www.wuxiaworld.com/novel/battle-through-the-heavens;原文来源:https://book.qidian.com/info/1209977。《五行天》(The Avalon of Five Elements)②译 文 来 源:https://www.webnovel.com/book/6838665602002705/The-Avalon-Of-Five-Elements;原文来源:https://book.qidian.com/info/3638453/#Catalog。等中国网络翻译小说以简明浅白的文本,兼顾目标语文化接受性和源语文化求真性的翻译策略,求同于目标语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价值传达,实现与海外青年大众读者的前结构相契合。

2.3.1 简明浅白的文本适应目标读者阅读水平

从《斗破苍穹》和《五行天》中各抽取3组连续10章,每组为20,000英文词左右的样本,构建容量为11.38万英文词的语料库(见表1),以第三代布朗家族语料库之一的CROWN语料库中编码为K-P(Fiction: General/Mystery/Science/Adventure/Romance)的小说类子库作为参照,使用WordSmith6.0、AntConc等语料库工具分析文本特性。

表1 文本抽样信息

标准类符/形符比②标准类符/形符比(standardized type-token ratio,STTR)即计算文本每1,000词中不重复的词形数与总词数的比率后计算各组平均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大规模语料的词汇范围。(standardized type-token ratio,缩写为STTR)数值越高,说明词汇变化丰富,反之则说明词汇重复率较高,更易理解。使用WordSmith 6.0对两部作品的抽样语料的统计结果平均分别为40.45和43.87,均略低于参照库的46.55(见表2),说明相较于美式英语原创小说,中国网络翻译小说词汇变化幅度更小,阅读起来较为轻松。

表2 文本抽样标准类符/形符比

(续表)

语篇可接受性是从综合词汇和语法角度衡量文本阅读难易程度的指标①福莱士易读指数(Flesch-Kincaid Reading Ease)、福莱士难度级数(Flesch-Kincaid Grade Level)、迷雾指数(Gunning-Fog Index)均为常用语篇可接受性计算指标。福莱士易读指数满分为100,分数越高说明语篇在文本上越容易理解,一般难度英语(文本平均句长为15-20词,平均词长为2个音节)的文本分值为65。福莱士难度级数对应美国学校年级,正常水平为7.0-8.0,即美国学校七—八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迷雾指数用来测算读懂文本所需正规教育年数,指数越高说明难度越高,平均水平为6,即读懂一般文本需要接受6年正规教育。。两部作品抽样文本福莱士易读指数均为69左右,福莱士难度级数平均分别为7和8,迷雾指数分别为9.4和9.7(见表3),这意味着具备中学7—8年级水平,接受9年左右正规教育的读者即可阅读,与《白皮书》《报告》关于读者学历的数据一致。表3中标准类符/形符比的数据说明中国网络翻译小说用词简单,在词汇层面符合海外青年大众读者的阅读能力水平。

表3 文本抽样语篇可接受性

(续表)

平均句长①平均句长(mean sentence length)是文本中所有句子(以“.”“!”“?”结尾计算)的平均长度,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文本语句的复杂程度。可被视为一种目标语文化系统中“先行具有”的表达习惯,对这一习惯的偏离度体现译文与目标语文化的融合度。《斗破苍穹》的平均句长约为15个单词,《五行天》为13个单词(见表4),略高于参照库的12.51个单词,这说明中国网络翻译小说在句式上接近英语的表达习惯。

表4 文本抽样平均句长

中国网络翻译小说在语法上贴近美式英语原创小说文本“先行具有”的语言习惯,用词较为简单,避免了既往经典文本译文中常出现的生僻词汇和复杂句法,符合文学素养相对薄弱的海外青年大众读者的阅读能力。

2.3.2以翻译策略拉近文化距离

他者文化元素冲击着读者的前结构,产生特殊的审美效果,是翻译文本魅力的来源,同时也形成了潜在的接受障碍。异化还是归化,忠实还是接受,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在文化元素翻译策略问题上的争论焦点。以源语文化为取向的译本虽保留了中国文化的原汁原味,但接受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而当下取得良好接受效果的中国文学作品英译本则一边倒地采取归化策略,甚至牺牲部分中国文化元素以达到接受效果。忠实与接受似乎难以两全。在这一困境中,中国网络翻译小说的译者是如何抉择的?

主题词表(Keyword)反映文本中具有显著主题性的高频词汇,其翻译策略对译文风格影响显著。使用AntConc的主题词表功能,笔者得出两部作品文本抽样部分的主题词表如下(见表5)。

表5 文本抽样主题词表对比

由表5可见,除了主角萧炎的姓名音译“xiao”“yan”外,“dou”(斗)、“qi”(气)两个中国文化元素音译分别位列高频主题词第三、四位,可见此二词为《斗破苍穹》中的核心概念。核心概念的音译在完整保留了源语文化色彩的同时,也在无形中为读者制造了接受障碍。但从《斗破苍穹》英译本在海外青年大众读者中受欢迎的情况来看,音译并没有像往常一样为读者制造接受障碍。究其原因,需将高频主题词带回译文的上下文语境一探究竟。

例1:“斗之力,三段!”(《斗破苍穹》第1章)

“Dou Zhi Li, 3rd stage!”①本文中所有译例皆保持其在网站上的原貌。由于中国网络翻译小说的质量标准不及纸质书印刷出版的质量标准,译例偶有拼写和语法错误属正常现象,特此说明。(斗之力,which is the internal fighting energy or qi that wuxia often refer to. See http://en.wikipedia.org/wiki/Qi for more information.)(Battle Through the Heavens, Chapter 1)

译者在开篇首句音译“斗之力”这一《斗破苍穹》中的核心概念,对不甚了解中国文化的海外青年大众读者形成冲击。鉴于此,译者增补注释,简要解释“斗之力”与武侠小说中常见的“内力”“气”互为近义词的关系,并以维基百科“气”的词条作拓展,以副文本填补目标读者前结构中“先行看见”的空白,建构接受所需的前结构基础。这一策略类似于经典文本中常见的“厚翻译”(thick translation),不同的是此类注释数量不多,且仅以寥寥数语简要解释概念,而非大量增补信息,不会对海外青年大众读者以娱乐为目的的阅读造成干扰。

术语专栏(Glossary)②详情请见https://www.wuxiaworld.com/page/general-glossary-of-terms.是Wuxiaworld网站另一种特色副文本。术语专栏提供诸如“气”等文化概念,以及人称、俗语等常见文化元素的解释。海外青年大众读者通过查阅术语专栏积累“先行看见”的中国文化知识,调整自身前结构以应纳新信息,再返回文本继续理解。在这样的“未知—查阅—已知”的循环过程中,读者的前结构得以调整,逐渐对中国文化从陌生到熟悉、接纳,进而产生兴趣。

与Wuxiaworld网站的“异化+副文本”的策略不同,起点国际网站充分利用了目标读者的前结构中对于本民族文化的鲜明取向,以目标语文化中相近概念比附中国文化元素,凸显文化共性。

例2:大家以后进入蛮荒,有可能会遇到各种元蚁,大家就需要小心。如果遇到元蚁的迁徙队伍,千万不要招惹它们。(《五行天》第117章)

When you all enter the Wilderness in the future, you’ll be able to see many different types of elemental ants, and you all have to be careful. If you see elemental ants migrating in a group, do not provoke them.(The Avalon of Five Elements, Chapter 117)

Elemental(元)是《五行天》的主题词表中除主角姓名Ai Hui(艾辉)之外频次最高的主题词,是作品中负载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译者根据“元”在作品中的含义,以elemental译之,相关概念如元蚁/元力/元食等,以elemental搭配ant/energy/food表示。另一核心概念“蛮荒”译为the Wilderness,使读者联想到荒原的图景,构建对故事描绘的架空世界的想象。

恰当的翻译策略应旨在帮助读者填补前结构中接受他者文化所需的“先行看见”的不足,使读者在适当范围内调整自身前结构,以接纳新信息。在目标读者前结构的合理范围内,Wuxiaworld网站以异化翻译的中国文化元素引发读者好奇,同时以注释、术语专栏等副文本推动海外青年大众读者逐步走近中国文化,是目标读者取向的翻译策略创新。起点国际网站的归化翻译策略注重挖掘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共性,拉近中国网络翻译小说与海外青年大众读者的距离。上述两种翻译策略殊途同归,在保留中国文化元素完整性的前提下实现海外青年大众读者对文本的接受,在一定程度上证明接受效果不需以牺牲中国文化元素为代价。

2.3.3 从快感互通到价值求同

译文风格和翻译策略反映中国网络翻译小说与海外青年大众读者阅读水平的匹配,若要实现成功接受,还需要主题特性与海外青年大众读者阅读期待的匹配。如上文分析,海外青年大众读者有着明确的阅读期待:在幻想世界中打发时间,实现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欲望,缓解压力,这决定了快感是海外青年大众读者的基本追求。“只有阅读快感被调动起来之后,才能塞进精神‘私货’。能够接下这‘私货’的人,就获得了高级享受,不能接下的人,也能获得基本满足”(邵燕君,2016:23)。经典文本以展示中国文化与目标语文化之间的差异带来的审美和思想价值为第一要义,显然与海外青年大众读者的阅读期待错配。面对这一读者群体,中国网络翻译小说首先展现出全球共通的大众文化表现形式,使海外青年大众读者感到亲切,为后续调动阅读快感奠定基础。中国网络翻译小说呈现出“与ACG文化自发联通性”和“世界流行文艺的天然同盟性”(吉云飞,2016:117)的大众文化特征,引发海外青年大众读者的兴趣。《斗破苍穹》《五行天》等玄幻小说继承了西式奇幻小说的架空世界,融合漫画的人物设定和游戏的战斗升级桥段,以读者熟悉的大众文化话语重塑“斗之力”“元蚁”等中国文化元素,形成具有中国文化色彩的大众文本,有效地化解读者由于“先行看见”的中国文化积淀缺失而产生的迷茫和抗拒,为进一步接受中国文化奠定基础。

海外青年大众读者与中国网络小说读者同属“爽文学”的目标群体。由于人性相通,中国网络小说读者的“爽”可以跨越文化,被海外青年大众读者所感。“爽”源于对读者心理需求的满足,其直接的心理需求在于以曲折离奇的情节获得刺激,而深层的心理需求源于以阅读弥补现实。中国网络翻译小说以道路曲折、前途光明的叙事“套路”保证直接的“爽”的实现:主角多为正直善良的少年,凭借奋斗攻坚克难,最终获得贵人“金手指”(助力主角成功的法宝、秘籍、武功等超自然能力)相助,登上巅峰。《斗破苍穹》主角萧炎原本是少年天才,却在12岁丧失了修炼能力,斗之力只剩下三段,受到众人耻笑,接连遭遇退婚等挫折,立下“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Thirty years east, thirty years west, don’t you dare bully me because I’m poor now.)的誓约,潜心修炼,在药老等一众“金手指”帮助下,最终晋升主宰之境。《五行天》主角艾辉出身旧土,坚信“我命由我不由天”,从剑修道场学徒、蛮荒苦力的磨难而幸存下来,经历血灾之变、元力被夺等磨难,隐姓埋名三年,建立松间派,立下战功。这两部作品符合典型的中国网络翻译小说的“套路”,以打斗场景的惊险刺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冲击海外青年大众读者的“先行把握”的期待,使读者出于好奇而继续阅读。后文的化险为夷、不断升级弥补读者内心的挫折感,使读者获得满足感,以致沉迷于此,忘记时间的流逝,实现打发时间之目的。中国网络翻译小说中的困难都是阶段性的,均能被主角成功解决,最终完满的结局使读者产生“一切尽在掌握”的控制感,心理满足达到巅峰。代入感加深海外青年大众读者的身份认同,强化“爽”的切身体验。海外青年大众读者或如艾辉出身低微,或如萧炎突遭变故。草根特性和艰难处境促使读者将个人命运投射到主角命运,产生共鸣,遂将个人期待寄托于主角身上,而主角的无往不利使读者仿佛看到自己的现实难题得到解决,掌握了主宰命运的权力,深层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获得现实慰藉。

中国网络翻译小说多将背景设定为架空的奇幻世界,为海外青年大众读者暂时脱离“先行具有”的社会文化、探寻“另类现实”创造可能。架空世界之所以“另类”,是因为其脱离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超自然的魔法、修真等在现实中无法立足的设定因此在架空世界内逻辑自洽。读者可以在架空世界暂时逃离现实,肆意施展想象。“现实”在于架空世界并非空中楼阁,而与现实历史存在映射,与读者经验形成关联,达成象征性地反抗宰制性力量之目的。在《斗破苍穹》中,人物地位根据斗之力分为天、地、玄、黄四个等级,等级之内再进一步细分,各级别之间力量差距悬殊且难以逾越,是当下社会阶层分化的映射。与现实不同的是,在架空世界中,个人价值得以无限施展,不被阶层、种族等因素约束。萧炎即便作为族长的儿子,由于斗之力下降,依然遭受众人的贬损。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只有增强自身实力,在森严的等级体制中越级挑战。现实性观照使萧炎的越级挑战具有突破现实社会阶层的象征意味。在代入感的作用下,萧炎的挑战成功代替读者实现以一己之力改变现实的欲望,使读者看到“英雄不问出处”“奋斗改变人生”的可能性。从直接的感官刺激到深层的心理慰藉,中国网络翻译小说由表及里,满足海外青年大众读者的阅读期待。

架空世界吸引海外青年大众读者超越“先行具有”的文化壁垒,探寻共通的价值。在中国网络翻译小说中,勤劳、坚韧、勇敢、正义等人类共通价值观贯穿始终,是支撑主角走向成功的内生动力。《五行天》中的艾辉,天赋虽低但勤学苦练,破格进入五行天修炼,虽有机缘相助,亦是其艰苦奋斗所得。《斗破苍穹》虽将“金手指”的超自然力量作为解决一切的关键,但萧炎获得“金手指”相助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信念的坚守。相较于以文化上“求异”刺激读者,中国网络翻译小说以价值观上的“求同”突出人类共通的价值情感与人文关怀的力量,拉近与海外青年大众读者的距离,进一步化解其对中国文化的刻板印象。在代入感的作用下,人类共通价值观渗透读者内心,使读者在获得阅读快感和心理慰藉的基础上,感知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的跨文化普适性,进而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目的就此达成。

3 结语

中国网络翻译小说的接受成功,是目标语文化接受系统中社会文化语境、目标读者、翻译文本各维度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外因的社会文化语境与作为内因的自身特性共同塑造了海外青年大众读者的前结构。目标语文化系统中反智主义等社会思潮盛行,大众对精英的垄断反抗愈加强烈,促使海外青年大众读者一面追求愉悦的阅读体验,一面渴望在大众文化构建的“另类现实”中反抗宰制性力量,实现个人价值。面对英语文化系统中的大众文本难以满足需求这一困境,在全球互联网的推动以及对他者文化的开放态度作用下,海外青年大众读者主动将目光转向中国网络翻译小说。中国网络翻译小说以简明浅白的译文风格、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爽”字当头的内容设置、全球共通的价值传达等文本特征呈现出鲜明的目标读者取向,与海外青年大众读者的前结构相契合,实现接受成功,揭示出文本的跨文化接受依赖于社会文化语境、目标读者、翻译文本各维度的互动,不能简单归因于其中之一。

中国网络翻译小说开辟了一条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众路径,以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和简明浅白的语言为突破口,以适当的翻译策略为辅助,以普适性的价值传达为引领,在满足海外青年大众读者阅读期待基础上,激发这一群体探寻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的兴趣。这一成功经验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带来启示。首先,应注重契合目标读者的前结构特性,这是实现接受成功的基础。其次,应注重目标读者接受与中国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正确把握中国文化元素的内涵,接受效果不应以牺牲中国文化元素为代价。最后,应注重文化传播的循序渐进,避免“以我为主”的单向灌输,力求以目标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满足目标读者阅读期待的基础上逐步引发其对中国文化的好感和兴趣。

猜你喜欢

大众小说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