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缓释肥施用模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2022-12-01刘秀秀陈露婷徐鹏杜同庆惠琳陈惠华

农技服务 2022年10期
关键词:开花期拔节期叶面积

刘秀秀,陈露婷,徐鹏,杜同庆,惠琳,陈惠华

(睢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 睢宁 221200)

睢宁县位于江苏省西北部,隶属徐州市,该县农业产值占比较大,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耕地面积10.34万hm2,常年种植小麦7.4万hm2、水稻3.67万hm2、玉米2.8万hm2。小麦是当地主栽的粮食作物,小麦常规施肥存在氮肥施用量大、施肥次数多、施肥方式落后的问题,普通农户主要是人工撒施,劳动强度大;种植大户主要使用撒肥机,但拔节肥撒施易踩压,产量遭受一定损失。缓释肥肥效释放平稳、持效期长[1],氮素养分规律性缓慢释放,利于构建适宜的群体结构,群体与个体发育协调性好。前期发苗相对较缓,中期苗壮稳健,后期秆壮,叶片功能期长、叶挺、不早衰[2],为小麦争取大穗、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为小麦生产的节本、增效以及减氮等提供科学依据,设计不同的施肥模式,于2020—2021年在睢宁综合示范基地种植,进行不同缓释肥施用模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示范,并通过大面积示范筛选出适应于大面积生产、节本增效的推广模式。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小麦品种:徐麦818,徐州佳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氮肥:硫包膜缓释肥(汉枫缓释肥有限公司,N∶P2O5∶K2O=26∶12∶12,60 kg/667m2);普通尿素(含氮46.3%)。

1.2 试验设计

小麦播种时间2020年10月23日,用种量11.5 kg/667m2,播种方式为机条播。试验共设7个处理,其中1个为空白对照,6个施肥模式,3次重复。每个小区面积1 107.22 m2,间隔0.6 m。

模式1:尿素5∶1∶2∶2,氮肥措施为基肥19.44 kg/667m2、分蘖肥3.89 kg/667m2、拔节肥7.78 kg/667m2、孕穗肥7.78 kg/667m2;磷钾肥补施用量(基施)为磷肥69.23 kg/667m2、钾肥13.85 kg/667m2。

模式2:100%缓释肥1次基施,氮肥措施为基肥缓释肥69.23 kg/667m2。

模式3:60%缓释肥基施,40%尿素拔节期追施;氮肥措施为基肥缓释肥41.54 kg/667m2,拔节肥尿素15.55 kg/667m2;磷钾肥补施用量(基施)为磷肥27.69 kg/667m2,钾肥5.54 kg/667m2。

模式4:60%缓释肥基施,40%缓释肥返青期追肥;氮肥措施为基肥缓释肥41.54 kg/667m2,返青肥缓释肥27.69 kg/667m2。

模式5:模式3减氮15%;氮肥措施为基肥缓释肥35.31 kg/667m2、拔节肥尿素13.22 kg/667m2;磷钾肥补施用量(基施)为磷肥33.92 kg/667m2,钾肥6.79 kg/667m2。

模式6:模式4减氮15%;氮肥措施为基肥缓释肥35.31 kg/667m2、返青肥缓释肥23.54 kg/667m2。

空白对照:不施氮肥,磷钾肥补施用量(基施)为磷肥69.23 kg/667m2,钾肥13.85 kg/667m2。

1.3 考察项目

试验期间观察记录生育期、基本苗、越冬期地上与地下部分长度、次生根、种子根、鲜重和干重,越冬期、拔节期总茎蘖数、穗期株高、穗长、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等指标,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考种综合考察各项指标,试验数据取每个模式3次重复的平均值。

1.4 示范应用

选取试验中较好的模式在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王集镇赵集村、庆安镇杨圩村大面积进行示范种植,并与常规施肥进行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缓释肥施用模式的小麦生育期、基本苗数及苗情素质

2.1.1 生育期从表1可知,不同缓释肥施用模式对小麦全生育期没有影响。全部处理于2020年10月23日播种,出苗期为10月28—29日,拔节期、齐穗期和成熟期为次年3月16—18日、4月22—23日和6月9日。

表1 不同缓释肥施用模式的小麦生育期 月/日

2.1.2 基本苗数 从表2可知,不同缓释肥施用模式的基本苗数差异不显著,对照的基本苗为26.09万苗/667m2,模式5、模式3、模式1、模式4、模式2、模式6的基本苗分别较对照减少17.36%、10.92%、9.89%、9.70%、5.44%、3.76%。

2.1.3 茎蘖动态 从表2可知,不同缓释肥施用模式的越冬期总茎蘖,模式3最高,为64.61万 蘖/667m2;模式2其 次,为62.5万蘖/667m2,模 式6第 三,为61.19万 蘖/667m2。模式3、模式2、模式6之间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模式4,其余模式间无显著差异。对照的越冬期总茎蘖数为50.79万蘖/667m2,模式3、模式2、模式6、模式1、模式5的越冬期总茎蘖数较对照高27.21%、23.06%、20.48%、6.93%、4.43%,模式4较对照少13.41%。拔节期总茎蘖数,模式1最高,为148.24万蘖/667m2,显著高于模式2、模式4、模式5、模式6和对照;模式3其次,为134.45万蘖/667m2,与模式1、模式2、模式4、模式5之间无显著差异,显著高于模式6和对照;模式6与对照、模式2与模式4、模式5之间无显著差异。拔节期总茎蘖数,对照为96.58万蘖/667m2,模式1、模式3、模式2、模式5、模式4和模式6分别较对照高53.49%、39.21%、30.53%、27.53%、24.64%和4.36%。

表2 不同缓释肥施用模式的茎蘖动态

2.1.4 苗情素质从表3可知,不同缓释肥施用模式的越冬期地上部分,模式1最高,为22.34 cm;模式3其次,为21.36 cm;模式1与模式3之间无显著差异,模式1显著高于模式2、模式4、模式5和对照;对照最低,为17.77 cm,与模式6之间差异显著,显著低于其余模式。越冬期地下部分,模式2最高,为8.09 cm;模式6其次,为7.75 cm,模式2与模式6之间无显著差异,均显著高于模式1、模式3、模式5。对照第三,为7.27 cm,显著高于模式5。除模式2和模式6高于对照外,其余模式均低于对照。

2.1.5 苗麦素质从表3可知,不同缓释肥施用模式的次生根、种子根、鲜重和干重分别为2.80~3.50个、5.28~6.26个、23.99~35.50 g和4.80~7.10 g。其中,次生根,模式3最多,模式6其次,模式1第三,均在3.00个以上;种子根,模式6最多,模式2其次,模式3第三,均在5.70个以上;鲜重,模式3最大;干重,模式3最大;对照越冬期次生根数量为2.80个,种子根数量为5.50个,鲜重为23.99 g,干重为4.8 g。模式6、模式3、模式2根系较多,麦苗素质较高。

表3 不同缓释肥施用模式的苗情素质

2.2 不同缓释肥施用模式的穗期株型结构

从表4可知,不同缓释肥施用模式的株高为80.54~91.93 cm,模式4最高,模式3其次,模式4、模式3较对照高14.14%、11.01%,模式4、模式3显著高于其余模式,模式4与模式3之间差异显著。穗长,为8.52~10.19 cm,模式5最长、模式4其次,模式5和模式4分别较对照长19.60%、13.50%;模式5、模式4显著高于其余模式,模式1、模式2、模式3、模式6之间无显著差异,模式5与模式4之间差异显著。通过穗期株型结构调查,模式4的穗期株型结构较好。

表4 不同缓释肥施用模式的穗期株型结构

2.3 不同缓释肥施用模式的叶面积指数与叶绿素含量

从表5可知,不同缓释肥施用模式开花期和乳熟期的叶面积指数、开花期和乳熟期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存在差异。

在一定范围内,小麦的产量随叶面积指数的增大而提高。叶面积指数较小时,光合作用能力低,制造和积累的干物质少,达不到高产目标要求;当叶面积增加到一定限度后,田间郁闭,光照不足,光合效率减弱,产量反而下降。从表5可知,不同缓释肥施用模式的开花期和乳熟期叶面积指数分别为4.04~5.62、2.53~5.18,开花期和乳熟期的叶面积指数均为对照最低,且显著低于各模式处理,均为模式4最大,模式3其次;对照开花期、乳熟期的叶面积指数分别为4.04、2.53,模式4、模式3开花期叶面积指数较对照高1.58%、1.44%,乳熟期叶面积指数较对照高2.65%、1.64%。

小麦叶绿素含量是判断小麦氮素含量需求以及小麦病害的重要参考依据。从表5可知,不同缓释肥施用模式的开花期和乳熟期叶绿素含量分别为48.12~55.37 g/L、41.25~51.51 g/L,开花期和乳熟期的叶绿素含量均为对照最低,且显著低于各模式处理,均为模式4最大,模式3其次;对照开花期、乳熟期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分别为48.12 g/L、41.25 g/L,模式4、模式3开花期叶绿素相对含量较对照高7.25%、5.1%,乳熟期叶绿素相对含量较对照高10.26%、8.77%;模式4、模式3的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较高。

表5 不同缓释肥施用模式的叶面积指数及叶绿素含量

2.4 不同缓释肥施用的小麦产量结构

从表6可知,不同缓释肥施用模式的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存在差异。不同缓释肥施用模式的穗数为33.09万~47.51万穗/667m2,模式5显著低于其余模式;模式3最多,为47.51万穗/667m2;模式1其次,为47.33万穗/667m2;模式3与模式1之间无显著差异,均显著高于其余模式;对照为37.13万穗/667m2,模式3、模式1分别较对照高27.96%、27.47%。穗粒数,为27.62~36.63粒/穗,对照最少,显著低于各模式;模式5最多,且与其余模式差异显著;模式3其次,为34.47粒/穗,与其余模式差异显著;模式5、模式3穗粒数分别较对照多32.62%、24.80%。千 粒 重,为43.79~48.40 g,对照最重,且与各模式之间差异显著;模式6其次,为47.71 g;模式4第三,为47.45 g,模式6与模式4之间无显著差异,但二者显著高于其余模式,模式6、模式4千粒重较对照低1.43%、1.96%。产量为422.09~620.91 kg/667m2,对照最低,显著低于各模式,模式3最高,模式4其次,模式3与模式4之间无显著差异,但二者显著高于其余模式,模式3、模式4分别较对照高47.1%、45.44%。模式3、模式4的增产效果较好,在大面积推广上,模式3追施时期拔节期易干旱,尿素肥效达不到预期效果;而模式4追施时期返青期雨水多且施肥时间宽泛,便于施用,所以选择模式4在全县大面积推广示范应用。

2.5 模式4的示范应用效果

从表7可知,模式4在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王集镇赵集村、庆安镇杨圩村大面积示范应用的穗数与常规施肥无显著差异,其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均显著高于常规施肥。

表7 淮北地区模式4大面积示范的产量结构

常规施肥的穗数为43.42万穗/667m2,王集镇赵集村模式4的穗数较常规施肥增加高0.02%,庆安镇杨圩村模式4的穗数较常规施肥低0.12%;常规施肥的穗粒数为31.72粒/穗,王集镇赵集村、庆安镇杨圩村模式4的穗粒数较常规施肥分别高8.23%、9.80%;常规施肥的千粒重为47.42 g,王集镇赵集村、庆安镇杨圩村模式4的千粒重较常规施肥分别高5.53%、6.24%;常规施肥的产量为596.86 kg/667m2,王集镇赵集村、庆安镇杨圩村模式4的产量较常规施肥分别高7.51%、9.66%,大面积示范应用模式4的增产增效效果较好。

3 结论

缓释肥养分长期缓慢释放,适应于大面积生产,更容易满足作物的氮素需求,是速效氮肥的最佳替代品,通过不同生态条件下缓释肥减施增效模式示范试验,在相同施氮量条件下,模式3、模式4的基本苗数分别为23.24万苗/667m2、23.56万苗/667m2,较对照相低10.92%、9.70%;模式3越冬期的总茎蘖数、拔节期总茎蘖数分别为64.61万/667m2、134.45万/667m2,较对照高27.21%、39.21%;模式3、模式4的产量分别为620.91 kg/667m2、613.89 kg/667m2,分别较对照高47.1%、45.44%,模式3、模式4缓释肥减施增效模式综合效果较好,在减少施肥次数上有明显优势;在返青期施用时可机械化作业撒施均匀,减少人工踩踏,减少施肥用工成本,避免了小麦种植关键时期用工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大户不会看苗施肥的实际问题,提高肥料利用率。但在大面积推广上,模式3追施时期拔节期易干旱,尿素肥效达不到预期效果;而模式4追施时期返青期雨水多且施肥时间宽泛,便于施用。因此,模式4(缓释肥60%基施,40%返青期追施)的综合效益最高,其缓释肥用量比正常施肥用量减少10%左右,产量增加10%左右。

猜你喜欢

开花期拔节期叶面积
高寒草原针茅牧草花期物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水稻叶面积指数与产量关系研究进展
夜间增温对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干旱胁迫和施钾量对大豆叶片补偿效应影响研究
四川水稻分蘖-拔节期低温连阴雨时空特征
2种水培观叶植物叶面积回归测定①
2021年山西省小麦返青拔节期主要病虫发生趋势预报
2017年铜川市樱桃开花期推迟的温度分析
麦田欢歌
牡丹不同品种开花时间的差异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