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文化和灵芝的药用历史及研究发展思路
2022-12-01包海鹰李志军
包海鹰,李志军
(1.吉林农业大学农业农村部北方食用菌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长春 130118;2.吉林农业大学药用菌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重点研究室,长春 130118)
灵芝作为我国传统菌物药,具有浓厚的“芝”文化色彩和较高的食药用价值,在我国古代本草著作中对其药用价值[1]和历史渊源[2]均有记载。纵观我国特有的“芝”文化传承和灵芝的药用历史发展脉络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对我国“芝”文化的整理和归纳,有助于理清灵芝的药用历史沿革。本文对我国特有的“芝”文化、灵芝的药用历史沿革和未来发展前景等进行了整理、概述和前瞻,旨在为灵芝按中医药特点开展现代研究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 作为灵芝药用根基的中国“芝”文化
1.1 “芝”字的来源
“芝”字是形声字,始见于战国文字,上部结构为“艹”字。小篆文字中,“芝”字的上部结构变为俩个对称的“山”字,意为长在山上的神草。到了汉朝文字中,“芝”字结构延续,字形却有变化,呈扁平形字。演变到楷书中,“芝”字基本成型,不同的是上部“艹”结构已从中间断开,此后直至发展到了现代汉语,其结构和字形均无变化。《说文解字》(卷一)(艸部)中记载[3]:“神艸也。从艸从之”,并注“神草也”。
1.2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芝”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芝”已在文学作品中出现[4]。《楚辞·山鬼》中记载:“采三秀兮于山间”,“三秀,芝草也”。《楚辞·谬谏》中有“拔搴玄芝兮”,并注为“神草也”。春秋末期的《孔子家语·在厄》中的“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芸”和战国末期的《荀子·王制》中的“好我芳若芝兰”都是用来比喻人品的高洁和气节。《礼记·内则》中记载的“芝栭,菱,椇,枣,栗,榛,柿,瓜……”,把芝栭与菱、枣等并列,体现出初步的分类学思想。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三秀”“玄芝”“芝草”“芝栭”等名称。
汉代文学作品中有较多关于“芝”的记载[5]。“灵芝”一词最早见于东汉张衡的《西京赋》:“浸石菌於重涯,濯灵芝以朱柯”,薛综注释为“石菌、灵芝,皆海中神山所有神草名,仙之所食者”。《汉书·扬雄传》中的“于是乘舆乃登夫凤皇兮翳华芝”和《汉书·司马相如传》中的“咀噍芝英兮叽琼华”。前者指形如灵芝的菌盖样的东西,多指车盖;后者具有咀嚼芝英仙草之意。在《瑞应图》中把芝草的习性记载为“王者敬事耆老,不失旧故,则芝草生”。汉代班固的《白虎通义》也载有“德至山陵,则景雲出,芝实茂”。王充在其《论衡》中对芝的记载生动而反映了当时对“芝”的价值的认识,如“土气和则芝草生”和“芝生于土,芝草延年,仙者所食”较为经典。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收集史料集体编写而成的一部哲学著作《淮南子·说训篇》中有“紫芝生于山”语句,出现了“紫芝”。汉朝的《长歌行》(汉乐府)中的“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导我上太华,揽芝获赤幢。来到主人门,奉药一玉箱。主人服此药,身体日康疆”,作者以诗歌形式记录了“芝”的保健康寿作用。东汉王延寿在他的《鲁灵光殿赋》中有“朱桂黝倏于南北,兰芝阿那于东西”和“芝栭欑罗以戢孴,枝牚杈枒而斜据”,前句形容柔和谐美地布满东西南北的珍贵的朱草、桂木和祥瑞兰草、灵芝;后句描述了鲁灵光殿的小斗拱上绘有精巧灵芝图案的样子。关于灵芝的形状,《汉书·武帝本纪》中的“甘泉宫内产芝,九茎连叶”和《汉书·宣帝纪》中的“金芝九茎,产于函德殿铜池中”的记载,均描述了灵芝有“茎”“叶”之分,相当于现代的菌柄和菌盖;九茎连叶、金芝九茎则可能表达菌柄与菌盖间相连的整体形状。魏晋时期曹植的《灵芝篇》中再次出现“灵芝”一词,即“灵芝生王地,朱草被洛滨”[6]。
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唐宋时期诗词达到了一个高峰。在唐代大量诗词中,出现了不少有关于“灵芝”的记载,也许是与魏晋时期诗歌一脉相承[7],如唐代李义府的《宣正殿芝草》中记载:“明王敦孝感,宝殿秀灵芝”;拾得的《诗》中的“寒山为伴侣,松下啖灵芝”;骆宾王在《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中的“灵芝紫检参差长,仙桂丹花重叠开”;孟浩然的《寄天台道士》中的“焚香宿华顶,裛露采灵芝”;韦应物在《送丘员外还山》中的“灵芝非庭草,辽鹤委池鹜”;王维的《奉和圣制天长节赐宰臣歌应制》中的“德合天兮礼神遍,灵芝生兮庆云见”;杨炯在《巫峡》中的“美人今何在,灵芝徒有芳”;吕岩的《七言》中的“灵芝无种亦无根,解饮能餐自返魂”、“九鼎黄芽栖瑞凤,一躯仙骨养灵芝”;杜甫在《木皮岭》中的“西崖特秀发,焕若灵芝繁”,除此之外出杜甫在《九成宫》中也有“其阳产灵芝,其阴宿牛斗”。在宋代诗词中也多次出现了“灵芝”或“芝”[8],如曹勋的《恭进德寿芝草》中的“椒掖冲襟奉玉宸,灵芝茎叶出氤氲”;宋太宗《逍遥咏》中的“灵芝出见少人知,此是含玄故不疑”;和岘的《六州》中的“膏露降,和气洽,三秀焕灵芝”;向子諲的《西江月·几见芙蓉并蒂》中的“几见芙蓉并蒂,忽生三秀灵芝”;陆游的《江亭》中的“此行便问天台路,剩采灵芝换病颜”;黄庭坚的《水调歌头》中的“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均描述灵芝为神秘稀有的仙草,而在陆游的诗里间接的记录了灵芝的药用价值。南宋时期的《世说新语·言语》中记载:“譬如芝兰玉树”,用于形容高品质、高品位、有气节的人。择要辑录《大宋天宫宝藏》内容的一部大型道教类书《云笈七签》中有“口衔灵芝,降於形中,是谓真仙之术”的记载,也是把灵芝当作了仙人用的仙草。《尔雅翼》是我国南宋学者罗愿编纂的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也是一部解释动植物名物词的专著,“五雅”之一,书中有“芝,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养命则五石之链形,六芝之延年,养性则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治病则大黄除实当归止痛”,对“芝”进行了详实的解释。另外,在宋代的《六书略》有“隶作,象芝出地”的记载。
元朝时期,马钰在《巫山一段云·黄鹤松间睡》中写到“白牛困卧紫灵芝,丹凤宿瑶池”,出现了“紫灵芝”这一词[9]。清代,在山东招远县县志中有较多有关“瑞芝”记载,如“七年六月,先师庙栋生紫芝一本,三岐”“顺治十年夏六月,张凤羽家寝室栋生紫芝”、“瑞芝诗三十”“瑞芝集序”“瑞芝堂跋”等。在招远县有许多带有“芝”字的地名,如芝山、芝水、芝阳、芝泉、芝阳山、芝阴山、梦芝村等,但只记载有“芝”、“瑞芝”和“紫芝”,未见“灵芝”的相关记载和称谓[10]。
1.3 灵芝的艺术作品
关于“芝”的描述,不仅体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还在古代书画、玉铲、雕刻等艺术品上更有直观的展现。早在汉代就出现了关于“芝”的石雕图案,宋代有“采芝”玉铲(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藏),铲体刻有“玉之精,琢而成,三山五岳隋成行,采芝采卉得长生”的篆文[11]。在辽代和元朝有关于“芝”壁画,例如“元朝山西永乐宫壁画玉女献芝图”(图1.a),说明此时“芝”已象征吉祥。清朝时期,是清代宫廷画家意大利籍郎世宁的《百骏图》中巧妙栩栩地展现了灵芝。明清时期有象征吉祥的“如意”木雕等。民国时期,徐悲鸿绘有“采芝图”,在这些艺术品中,体现了我国古代艺术家们对“芝”的独特艺术表达。这些艺术作品反映出中国古人对“芝”的崇拜,把其看成吉祥如意,健康长寿的代表。
1.4 有关“芝”的传说故事
据道光《武夷山志》载:上古唐尧时期老翁,武夷开山鼻祖——彭祖“遁迹养生、茹芝吸露”,因常食武夷芝草,寿120多岁,驾鹤西去,尊为中华养生鼻祖,其食芝养生秘诀被武夷山人传承至今,成就了武夷山长寿之乡的美誉。《列仙传》卷上“彭祖者,姓篯名铿,……历夏至殷末,八百余岁。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还有瑶姬精魄化为灵芝的传说,据《山海经》记载的“姑瑶之山,化为瑶草”,后人有“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台。精魂为草,实曰灵芝”之说。另外,麻姑献寿灵芝酒的传说其实在晋·葛洪《神仙传》卷七中早有记载为“麻姑,建昌人,……麻姑在绛珠河畔以灵芝酿酒,为王母祝寿”;还有《白蛇传》中的“白娘子盗千年灵芝救许仙”的故事和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派徐福率领三千童男童女到东海瀛洲采摘灵芝仙草的传说。
总之,“芝”自古以来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美好、祥瑞、气节、长寿。中国特色“芝”文化浓厚且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三秀”“玄芝”的名称。汉代之前文学作品中以“芝”为主,汉代出现了“紫芝”和“灵芝”,并在魏晋时期诗词和唐诗宋词中得以延续。除诗词外,有关“芝”的传说故事也体现着自古中国人对健康长寿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诗词、传说、艺术品都说明当时的人们已对“芝”的药用价值有了普识,并把这些认识以不同的文学艺术的形式进行了表达,也是“芝”“灵芝”药用历史的侧面考证。
2 中药灵芝的药用历史沿革
从本草学角度研究和探讨真正作为中药的灵芝的药用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五帝、夏朝时期。浙江省余姚市发现的古代遗址埋深5~10米,距今8000年左右的文物发现有疑似灵芝的块状物,专家推测可能是多年生的扁灵芝(树舌)。1974年在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内发现的辽代彩绘中的人物面部圆润,赤足袒腹,披兽皮,围叶裳,负竹篓,举灵芝,行于山石间,画中人可能是神农氏。这些都说明远古时期,中国古代先人已经认识或利用“芝”类药材。
在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12]中记载的365味药中有“六芝”,依次为青芝、赤芝、黄芝、白芝、黑芝和紫芝。三国时期的医药学家吴普的《吴普本草》[13]中载录的6味菌物药中“芝”类中药有“紫芝”。
东晋时期医药学家葛洪《肘后备急方》[14]中无有关“芝”的记载,但其《抱朴子·内篇》记载有“夫芝菌者,自然而生,而仙经有以五石五木种芝,芝生,取而服之,亦与自然芝无异,俱令人长生,此亦作金之类也”,说明东晋时期已经有了“芝”的栽培。
南北朝时期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15]中也有“六芝”详细的记载:“青芝,味酸,平。主明目,补肝气,安精魂,仁恕。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龙芝,生太山。赤芝,味苦,平。主治胸中结,益心气,补中,增智慧,不忘。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丹芝。生霍山。黄芝,味甘,平。主治心腹五邪,益脾气,安神,忠信和乐。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金芝。生嵩山。白芝,味辛,平。主治咳逆上气,益肺气,通利口鼻,强志意,勇悍,安魄。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玉芝,生华山。黑芝,味咸,平。主治癃,利水道,益肾气,通九窍,聪察。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玄芝。生恒山。紫芝,味甘,温。主治耳聋,利关节,保神,益精气,坚筋骨,好颜色。久服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木芝。生高夏山谷。六芝皆无毒,六月、八月采”。
唐朝时期,甄权《药性论》[16]中共记载的13味菌物药中有紫芝。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17]在(草药上部)中有“薯蓣(紫芝为使,恶甘遂)”,说明当时用紫芝已经很普遍。苏敬等编撰的《新修本草》中对“六芝”进行了详细描述。《千金翼方》[18]也有“六芝”,主要引用了《本草经集注》中“六芝”的记载。
五代、宋、金、元时期,也有关于“六芝”的记载,如《蜀本草》[19]、《本草图经》[20]、《大观本草》[21]中记载了“六芝”(青芝、赤芝、白芝、黑芝、黄芝、紫芝)。
明代,兰茂的《滇南本草》[22]记载有“灵芝草、此草生山中,分五色。俗呼菌子。赤芝,味甘,无毒。治胸中有积,补中,强智慧。服之轻身;白芝,味辣。无毒。治一切肺痿痨咳,力能延年;黑芝,味咸,性平。无毒。补肾,通窍,利水,黑发;黄芝,味甘、辛,性平。无毒。熬膏久服,轻身延年;青芝,味咸。无毒。治眼目不明”。在查阅大量的本草学著作时发现“灵芝草”一词首次出现在《滇南本草》中。同一时期卢和的《食物本草》[23]、刘文泰的《本草品汇精要》[24]、李时珍的《本草纲目》[25]中都只记载了“六芝”。陈嘉谟的《本草蒙筌》[26]中沿用了兰茂的“灵芝草”这一药名,其下附有六芝:“灵芝草(附青芝、赤芝、白芝、黑芝、黄芝、紫芝)。色分六品,味应五行。气禀俱平,服饵无毒。青芝如翠羽(一名龙芝),应木味酸,产泰山,专补肝气。兴仁恕强志,明眼目安魂。赤芝如珊瑚(一名丹芝),应火味苦,产衡山,善养心神。增智慧不忘,开胸膈除结。白芝截肪可比(一名玉芝),味辛应金。华山生,益肺定魄,止咳逆,润皮毛。黑芝泽漆堪伦(一名玄芝),味咸应水。常山出,益肾驱癃,利二便,通九窍。黄芝与黄金类(一名金芝),嵩岳山多。紫芝与紫衣同(一名木芝),高夏山有。并味甘应土,咸逐邪益脾。坚骨健筋,悦颜驻色。六芝俱主祥瑞,夜视光彩映人。烧不焦,藏不朽。久服延寿,常带避兵。世所难求,医绝不用。但附其说,俾识其详”。
在清代,本草著作中“芝”“六芝”“灵芝草”都有相关记载。清代沈李龙的《食物本草会纂》中有“芝”下列为青芝、赤芝、白芝、黑芝、黄芝、紫芝。汪灏的《广群芳谱》[27]中有“芝,芝神草也,一名三秀,一名菌蠢”,收载的“芝”类中药有青云芝、龙仙芝、金兰芝、九曲芝、火芝、月精芝、夜光芝、萤火芝、白云芝、云母芝、商山紫芝、九光芝、七明芝、凤脑芝、五德芝、万年芝等。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28]中只有“云芝茶”的记载。吴其濬在其《植物名实图考长编》[29]中收载了“芝”,下列为六芝。叶志诜的《神农本草经赞》[30]收录在裘庆元的《珍本医书集成》(一)中,此书中有“六芝”的记载。陈梦雷的《古今图书集成》[31]中共记载123味菌物药,其中带有“芝”字的名称较多,包括赤芝、黄芝、白芝、黑芝、紫芝、石芝、木芝、草芝、菌芝、肉芝、木威喜芝、飞节芝、木渠芝、黄檗芝、建木芝、参成芝、樊桃芝、麻母芝、珠芝、独摇芝、牛角芝、龙仙芝、龙御芝、白符芝、朱草芝、五德芝、玉脂芝、七孔九光芝、萤火芝、石蜜芝、石桂芝、石脑芝、凤凰芝、燕胎芝、黑云芝、五色龙芝、五方芝、天芝、地芝、人芝、山芝、土芝、金芝、水芝、火芝、雷芝、甘露芝、青芝、云气芝、白虎芝、车马芝、太乙芝、素芝、千岁芝,陈梦雷的诸芝中除了“六芝”之外,其它无所考证。另外,在冯楚瞻的《冯氏锦囊秘录》[32]中有“灵芝草,色分六品,味应五行。青芝应木专补,肝气与仁恕,强志明眼目安魂。赤芝应火,善养心神,增智能不忘,开胸膈除结”,基本延续了明代兰茂、陈嘉谟的关于“六芝”的记载。
现代药学书籍中已失去了“六芝”的特色用法,“灵芝”名称使用普遍。199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编纂的《中华本草》[33]中有灵芝、密纹薄芝、热带灵芝的记载。2006年发行的《中药大辞典》[34]第二版中记载有“灵芝,为多孔菌科灵芝属真菌灵芝、紫芝等的子实体”。翁维健编写的《中医饮食营养学》[35]中有记载“灵芝草”,为多孔菌科植物紫芝或赤芝的全体,又称“芝”“灵芝”。性味肝、平,归肾、心经。具有补肾益精,止咳平喘,养心安神的功效,同时记载了中药灵芝的应用方法。
灵芝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36,37]中的记载,在1977版中只收载了成药“灵芝片”,从2000版才开始有中药“灵芝”的独立记载,并明确来源为“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赤芝Ganoderma lucidum (Leyss.ex Fr.)Karst.或紫芝Ganoderma sinense Zhao,Xu et Zhang的干燥子实体。全年釆收,除去杂质,剪除附有朽木、泥沙或培养基质的下端菌柄,阴干或在40-50℃烘干”,直到2020版一直沿用[38]。
总之,在药用历史沿革方面,中药灵芝从最初的“芝”“六芝”“紫芝”逐渐演变为“灵芝草”“灵芝”。笔者查阅《伤寒论》《金匮要略》等[39,40]大量古籍文献发现在古代经方中未见含有“芝”的方剂。灵芝的研究有必要根据其药用历史沿革,更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和重要的药用和食用价值。
3 传统中药“六芝”的现代考证研究
根据现代考证,古代的传统菌物药“六芝”中,赤芝为Ganoderma lucidum[38]的成熟子实体,又称为丹芝、红芝,性平味甘,主要归心经,其次还归肺经、肾经和肝经,具有补气安神,止咳平喘等功效,主治心神不宁,失眠心悸、肺虚咳喘等症[41];紫芝和黑芝为Ganoderma sinense的不同发育阶段的子实体[42],前者性平味甘,归肾经,主耳聋,利关节,坚筋骨等功效,而后者性平味咸,归肾经,可利水道,益肾气,通九窍等功效;白芝为香栓菌Trametes suaveloens的成熟子实体[43],性平味辛,归肺经,具有通利口鼻,益肺气,止咳平喘等功效;青芝为云芝Trametes versicolor的成熟子实体[44],性平味酸,归肝经,有补肝气,安精魂,明目等功效。未见黄芝的考证研究报道。“六芝”的现代考证研究为其应用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4 中药灵芝的未来研究和发展思路
近年来,灵芝产业日趋发展,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发展前景广阔。未来中药灵芝的发展应在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下,走具有中国中医药特色的“六芝”研发之路。
4.1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为中医药发展“把脉”“开方”,更为新时代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指明方向。传统中药是个大宝库,其中也珍藏着多彩的菌物药,如按五行六色分类的六芝,有待于我们按传统中医药理论特点和用法进行现代研究和开发利用。
4.2 重视基础,研究深入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自然科学技术方法研究传统中药六芝,不偏离其药性根本,在药效和理论上有所创新,阐明六芝不同的物质基础和药效机理,为传统中药六芝赋予新的科学内涵,以指导临床应用。
4.3 依据科研,创新产品
根据科学研究的客观成果研发有益于健康的芝类新产品,经得起历史考验,有益于百姓健康。目前市面上已出现名录繁多的灵芝产品,然而无论从产品种类还是科技含量上来看,均迫切需要进一步按中医药理论为前提的深度的开发及应用研究。系列六芝创新产品的推出,需要坚实的基础研究成果。
4.4 尊重生态,循环发展
发展过程中重视以保护“六芝”原生态为前提,科学合理地循环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发展“六芝”产业要尊重地域特色,要规划发展,可持续发展。同时,要注重“六芝”的新品种选育,实现“六芝”药材稳定的高品质生产,让产业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
4.5 灵芝产业,乡村振兴
在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中,科学引导东南西北的灵芝产业,使其成为中国乡村振兴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大力挖掘我国特有的“芝”文化,把“芝”文化建设和农副加工品以及旅游等产业结合起来,推动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
4.6 彩芝绽放,造福人类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要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中医药宝库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服务于人民健康。六芝的用法只属中国,是中国独有的中药灵芝文化,所以我们应该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药物和健康产品的研发之路,彰显中国医学的优势和魅力,人类健康有中国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