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明苏州徐景文紫芝园营造考*

2021-07-12徐一书云嘉燕

广东园林 2021年3期
关键词:造园山石假山

徐一书 云嘉燕

XU Yi-shu,YUN Jia-yan*

徐氏园林,即为明代中晚期活跃于苏州地区的直塘徐氏家族所建园林,包括东园、西园、紫芝园等[1~2]。在晚明苏州阊门外徐氏家族诸多园亭中,紫芝园是极具代表性的一所。明代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刻书家徐默川,在其弟徐少泉博得王氏拙政园三年后,在苏州阊门外上津桥处兴修园林,即徐默川紫芝园①徐默川所修园林,其名已佚,“紫芝园”为徐景文重修园亭后王稚登所取,故一般将徐默川所修园林亦称为徐默川紫芝园,徐景文重修后紫芝园称为徐景文紫芝园。如无特殊强调,本文中“紫芝园”指徐景文紫芝园。。据记载,其园“文太史为之布画,仇实父为之藻缋”②文太史即为文徵明,仇实父为仇英。,诸多文人题名作画,一时甲于吴下。徐默川晚年家道衰落,园林残破,“往来出入,不问主人使泉石”。明代万历十四年(1586年),徐氏一脉振兴,徐默川之孙徐景文“登高华,涉清要”,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重修徐默川紫芝园,诗人王稚登为其撰记,取园名“紫芝园”,即为徐景文紫芝园。徐景文在其祖父园林基础上兴修建筑,增设假山石,其园亦以山石闻名吴下,时人称其“假山徐”[3]。明代崇祯年间,徐景文构讼,园林易主东林党人项煜。崇祯十七年(1644年),项煜归降李自成,苏州民众迁怒于其私宅。一代名园紫芝园最终被付之一炬,仅有少量山石幸存,现今亦无处寻觅[4]。

紫芝园存世不足百年,但其仍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作为徐氏家族晚期造园作品,紫芝园是徐氏造园思想的集大成者,加之其主体由文徵明所构画,是徐文两大造园家族造园思想之结合。晚明时期恰逢园林营造手法深刻变革之际,画意原则逐步确立与普及,体验与画意并重,园林面貌更趋整体与自然[5]。徐景文紫芝园具有较为典型的晚明剧变时期造园手法转向的色彩,体现了较多晚明园林特点,具有较高的复原研究价值。

1 研究背景与复原依据

近年来晚明苏州园林复原研究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在诸多晚明名园得到复原的同时,复原研究的切入点与方法愈发丰富,使园林复原研究愈发严谨,园林面貌得到更大程度的复现。复原研究也不局限于园林复原,更是与造园手法、设计布局等研究相结合,成为对晚明苏州毁佚园林的综合研究。如云嘉燕从文献研究出发,对文氏造园的重要代表—文震亨香草垞进行平面复原[6];杨玥炜结合对求志园的复原,对其复古派造园内涵进行释义[7];梁洁通过定位现存石刻,结合相关文献对寒山的布局进行复原[8],以及通过考古、遗构、图像、文献等多方面资料,对寄畅园晚明水景面貌进行复现[9]。

相较之下,学界对于紫芝园的关注度较低。魏嘉瓒在《苏州古典园林史》中对徐氏造园关系进行梳理,并对紫芝园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概述与勘误[2];顾凯在《明代江南园林研究》[5]中对紫芝园进行了进一步描述,且对徐默川紫芝园与徐景文紫芝园进行区分。此外关于紫芝园研究较少,部分研究还存在混淆徐默川紫芝园与徐景文紫芝园的错误。总体而言,紫芝园作为吴下名园,其研究深度与其历史地位不符,亟需对其进行复原研究,为关于晚明徐氏园林的进一步研究作铺垫。

紫芝园在诸多文献中均有提及,但大多仅揭示其存在,对其平面复原并无实际帮助。本文主要以王稚登《紫芝园记》为基础[3],辅以徐树丕《识小录》[3]与范允临《芝石徐公行状》[1],对紫芝园平面进行复原。《识小录》中有关于紫芝园的简要概述,《芝石徐公行状》对徐默川紫芝园的平面布局有一定介绍,为已知对徐默川紫芝园的唯一描述。《紫芝园记》以游记的形式,通过其游线顺序对紫芝园各景致方位进行记述,对于紫芝园平面复原具有较大帮助。

2 选址位置

历史文献中关于紫芝园位置的记载大多较为模糊。《紫芝园记》记载:“太仆家在上津桥[3]。”《识小录》中亦记载:“唯上塘有紫芝园独存[3]。”上塘,即河流南部街巷之称。综合此两处记载可推断,紫芝园大致位于苏州阊门外上津桥南。据《苏州古典园林史》[2]记载,紫芝园在阊门外上塘石磐巷。石磐巷即今枫桥路南折段[10],位于上津桥南,正对上津桥。此处记载与《紫芝园记》与《识小录》记载相一致,较为可信。《崇祯吴县志》所载《吴县境阊西图》中明确记载了上津桥之位置,上津桥南石磐巷东有一处建筑,据图载其并非紫芝园[11]。因《吴县境阊西图》中仅对部分寺观建筑进行标注,而同在阊西的徐氏诸园并没有在图上得到体现,故可推断崇祯年间石磐巷以东有寺观建筑而非紫芝园。

综合文献记载与图像资料可以得出,紫芝园位于上津桥南石磐巷西(图1),即今华贸中心以西,枫桥路与其南折段交汇处(图2)。紫芝园选址于此,大致有两方面因素。1)宗族观念。徐渊一脉徐氏家族在阊门外甲第连云,初代园主徐默川将紫芝园营造在此,与传统宗族聚居观念相吻合。2)商业氛围,此与徐默川的知名刻书家身份相契合[9]。明代中后期,文人开设书坊,从事出版业以获取利润,刻书家开始具备文人与商人的双重身份[12]。加之徐氏经商之传统,徐默川选择商户众多、商业氛围浓厚的上塘地区营建园亭[10],亦是出于对其刻书与经营的考虑。此外,据《吴县境阊西图》载,紫芝园周围水网密布,这为园林水景营造提供便利。

图1 《吴县境阊西图》中紫芝园推测位置

图2 当代紫芝园推测范围

3 园景复原

3.1 总体布局

据《芝石徐公行状》记载,紫芝园“地方十许亩”[1]。《紫芝园记》中对总体布局有如下记载:“大都紫芝桥之内,宫室栋宇为政,政在靓深桥之外,峰峦洞壑亭榭池台为改,改在秀野,此则经营位置之大筑也[3]。”可知紫芝园呈现出宅园分离的布局特色[4,9]。对于紫芝园家宅与园林的相对布局,有“南宅北园”与“南园北宅”两种观点①《明代苏州园林史》认为紫芝园总体空间布局是南宅北园,《明代江南园林研究》记载(紫芝)池北为生活建筑区,池南为园林主要景致营建所在。。《紫芝园记》中记载:“太仆家在上津桥,负阳而面阴[3]。”紫芝园宅园主要由紫芝池进行划分,《紫芝园记》中亦有“紫芝桥南叠石为峰”“稍西折而南”等记述[3],可知其主要景致均位于紫芝池以南,故可以推断,紫芝园总体呈南园北宅之模式。

家宅区以建筑为主,是徐氏日常居住之所。《紫芝园记》记载:“循梁而入,有门翼然,堂曰永祯,文太史手书……沉沉莫可窥矣[3]。”永祯堂、五云楼、友恭堂均位于紫芝池北,为家宅一部分。友恭堂后“深房曲室,接栋连栭,沉沉莫可窥矣”[3],与家宅建筑形制较为吻合。园亭区是紫芝园精华所在,据《紫芝园记》记载,“园凡若干亩,居室三之,池二之,山与林木蹬道五之,峰三十六,亭四,洞三,津梁楼观台榭岛屿不可计[3]。”其中假山面积较多,约占全园面积的一半以上[9],是紫芝园冠绝吴下之所在。结合对文献与紫芝园总体布局的分析,对《紫芝园记》中关于景点方位的描述进行整合(表1),得出紫芝园大致平面拓扑关系图(图3)。

图3 紫芝园平面拓扑关系图

3.2 园林景观要素复原

3.2.1 建筑要素布局

紫芝园庭园建筑位于大池以南,包括了延熏楼、迎旭轩、东雅堂等建筑,其中东雅堂为核心建筑。《紫芝园记》记载:“紫芝桥南叠石为峰……左轩右楼,楼小于轩,轩名迎旭,楼名延熏。轩在东,楼在南也。稍西折而南至一小门,名入林,梁石而渡,名卧虹,堂曰东雅……[3]”即延熏楼与迎旭轩分列紫芝桥南部东西两侧,经入林门、卧虹桥可至东雅堂①结合王稚登游踪,从仙掌峰至东雅堂应经卧虹桥。。东雅堂为紫芝园庭园的主要会客场所,与王氏拙政园若墅堂相似,处于主景区,周边景观要素较为丰富,与假山石隔水相望。在《芝石徐公行状》中已有东雅堂的记载[1],且徐默川刻书皆以东雅堂为名[9],可推断东雅堂作为紫芝园的主体建筑,与徐默川紫芝园东雅堂存在一定传承关系。据《紫芝园记》记载,“堂西书室,佅名为太乙斋……循池而右楼名白雪,水槛名遣心……而登一亭,临池三峰环列,曰浮岚[3]。”太乙斋作为园主书房,位于东雅堂西侧。在假山区域,有浮岚亭等立于山上。白雪楼与遣心槛位于东雅堂西侧,太乙斋西南侧②结合王稚登记述顺序,白雪楼与遣心槛游踪应在太乙斋之后,此处池水应为东雅堂前池,故白雪楼与遣心槛应位于东雅堂西,且位于太乙斋西南,可循池而至。。

其余建筑除留客楼与玄览楼外,均位于假山之中,其位置高下关系并不明朗。《紫芝园记》中记载:“池右折汇于东雅之前,岩岫参差,磴道屈曲,而登一亭,临池三峰环列,曰浮岚。……径尽,有亭名隔尘。逶迤而入,修篁蔽日,暑气不到。楼在竹中,曰留客……过北穿径入水洞,广可三五寻,下临幽涧,束腓仄趾而渡,名浮波……折而上,东向一亭,三峰在侧,曰清响亭……园尽处,傑阁嵯峨,曰玄览[3]。”故浮岚亭大致临池,山势较低;浮波渡临碧沼,清响亭位于其东北位置;留客楼位于隔尘亭附近,而玄览楼大致位于庭园较为偏僻处。

《紫芝园记》侧重对于建筑方位的记载,对单体建筑形制刻画较少,仅东雅堂一处有少许着墨:“栋宇坚壮闳丽,爽垲榱题,斗拱若雁齿鱼鳞,夏屋渠渠,可容数百人[3]。”可见东雅堂开间众多,且施加斗拱。明代对斗拱使用有诸多限制[13],太学生徐默川应不得在自家私宅上施用大量斗拱,故此东雅堂应非徐默川紫芝园中的东雅堂,而是徐景文在原基础上重修或以原堂名来命名新建堂屋③《苏州古典园林史》记载徐景文中举年份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此处记载有误。《芝石徐公行状》中记载:“(徐景文)乙酉举与乡,丙戌成进士,观政于廷尉”,可见徐景文中举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在重修紫芝园(1596年)时徐景文已是朝廷官员。。

3.2.2 水系复原

据《紫芝园记》记载,“园南向,临大池”“池右折汇于东雅之前”“过小石梁,临以碧沼”[3]。紫芝园中有池二处。一处为入口的大池,其先向南折,流经延熏楼与入林门之间,穿过卧虹桥,后在东雅堂前汇聚为大水面④大池“右折汇于东雅之前”,可以判断东雅堂前与永祯堂前为同一水体形成的两处大水面。。水面被假山环绕,池水向西延伸至白雪楼与遣心槛前。还有一处为假山区域的碧沼,其附近有小石梁与浮波渡。

晚明园林理水手法产生较大变化,由追求方池转变为方池曲水相结合,最终形成现今所见的曲水形式。在徐氏家族中期造园作品徐廷祼园中就已出现了规则性水池搭配曲折水道的理水方式,体现了方池向曲水的转变[14]。紫芝园修建在其之后,且此时已经出现计成、张南垣等人对于曲水的推崇[15]。结合紫芝园建筑布置可知,其带有较为明显的晚明剧变后期特点,在尚未转变完全的同时,与前代有着较大差异。故紫芝园水面形制应为方池结合较为曲折的水道,且方池亦非四方,而是向自然水体过渡的曲方结合的平面形式。

3.2.3 假山石与植物布局

《紫芝园记》明确提及的假山石布局有3处:“紫芝桥南叠石为峰,曰五老,余易名仙掌。巨灵奇迹,纵非蜀道移来,亦仿佛汉宫承露,金铜仙人五指排空耳”“堂后小山二,古松一,蚪枝偃蹇,数百年物”“池右折汇于东雅之前,岩岫参差……东向一亭,三峰在侧,曰清响亭”[3]。其一位于紫芝桥以南,名为仙掌峰,由诸多石峰构成,雄伟高大。其二位于东雅堂后,由两块山石组合而成,并有古松配景。其三为大片的假山石,位于全园最南,占据较大面积,是紫芝园的精华所在。据《紫芝园记》记载,“岩岫参差,磴道屈曲……俯而西过石门,曲径临流,飞岩夹道,峭石巑岏……山势正典,东雅相向……三峰在侧,曰清响亭[3]。”假山大致分布在东雅堂前,形成“堂—水—山”的景观序列,其上有蹬道可供游人穿行,石峰林立,洞窟繁多。假山石上的游线曲折,连接有诸多景致,其间游览主要欣赏山石奇秀外形之美。除却石峰石门,亦有修建在山上的亭。亭山石环绕,居高临下,在此可俯瞰园景。假山环绕的低洼处设有水池碧沼,诸多构筑依水修造。

《紫芝园记》对植物的描写较少,通过仅有的记载(表2)可知:仙掌峰与钓台处松树成荫;过排云门的下山石径两旁古树参天;留客楼、浮白轩等处有着大片的竹林,建筑掩映其间。

表2 《紫芝园记》关于山石植物的描述

综合上述分析,对紫芝园做出平面复原(图4)。

图4 紫芝园平面复原想象图

4 营造特征分析

4.1 造园理念及特点

徐默川紫芝园为文徵明所构画,相较徐景文紫芝园,徐默川紫芝园的景物布置更加疏朗。至徐景文时,紫芝园建筑密度较高,景观风貌亦略为繁密。为实现对城市山林的营造,紫芝园由对写实山林的刻画转变为对写意自然的欣赏。相较拙政园等同期园林,其在写意山水营造上有着更精湛的技法,假山中的蹬道与不同尺度假山石的布置等均体现了其在写意营造上的较高成就。但紫芝园的写意营造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其并非对自然景色的极力缩小,但也没有跳出对于自然山色模拟再现的桎梏,如其假山虽未极力压缩体量,并设蹬道等模拟真山的游赏体验,但仍以石峰观赏为主,未能和画意实现较好融合。其体现了对画意营造的探索,是苏州古典园林向成熟画意表达发展的见证[15]。

4.2 景观要素特征

紫芝园景观要素具有较强的过渡色彩。其身处晚明,此时期造园手法与理念均产生较大变化[15]。紫芝园具有部分明中期造园手法的残影,但又与晚明剧变所形成的最终形式略有不同,是晚明造园手法逐渐成熟过程中的过渡园林,诸多造园手法的变迁与探索均可在紫芝园中得以体现。

紫芝园中建筑单体较多,其在结构形制、布置手法等方面相较明中期园林均有一定进步。建筑物的增加在丰富园林景观的同时,挤压了山石植物等自然景观的营造空间,使得园林总体面貌不似明中期园林那般疏朗闲适。与此同时,廊在紫芝园中已有出现,位于生活建筑处,《紫芝园记》记载“右为长廊,数百步以达于园[3]。”此时已经有廊的简单运用,但主要集中在建筑密度较高处,在园林中并没有关于廊的记载,园中各建筑之间联系仍较为松散[16],且廊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分隔空间之作用,可见此时对廊的运用仍处于较不成熟的探索阶段。

《紫芝园记》中记述了多处假山,其体量与布置形式各不相同,体现出紫芝园高超的叠石技艺。石峰是假山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假山叠石的特色所在。此叠石之法并非将自然山石极力向小叠造,故紫芝园假山群具有较大体量,体现出山石一体的叠山风格。在紫芝园重修之时,以张南垣、计成为主要推动者的新型叠山技法兴起,叠山家更加注重山石的画意,而逐渐减少对石峰的欣赏[17]。此技法最早出现在徐泰时的东园中周丹泉所堆假山[15]。东园营造在紫芝园重修之前,而紫芝园假山并未受到太大画意的影响,较为可能的原因是紫芝园假山的堆叠仍然受到了徐默川紫芝园假山石的影响,在增添山石的同时保持了假山整体风貌的一致性,故而在叠山手法上稍显落后。

相较建筑与山石,紫芝园水体与植物存留的记载较少。结合水系复原,拥有多个水面的紫芝园大致采用了方池曲水的水体布置形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过渡性。此时期紫芝园仍然存有大片竹林以营造清幽氛围,但植物布置形式已逐渐脱离了单调的成片种植,与建筑及假山石呈现出结合的态势。在《紫芝园记》中关于植物有4处记载,除描写竹林外,剩下3处植物造景均位于建筑或假山附近,游人的审美也更倾向于建筑山石与植物的组合之美[3]。

5 结语

紫芝园见证了晚明剧变时期古典园林营造技法由写实向画意过渡的逐步探索,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其采用南园北宅的布局,两块水面曲折相连,构成主景;建筑众多,形制各异,或邻水,或依山;假山蹬道贯穿其中,石峰林立,洞壑繁多。紫芝园造景手法或与时俱进,或稍显落后,体现出其较强的过渡特征,充分反映了晚明剧变背景下苏州营园技法的探索与实践。本文通过解读相关园记,得出紫芝园的可能位置与景观布局,厘清其景观拓扑关系,对其平面布局进行复原并分析其营造特点,对徐氏造园的文献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

注:图1改绘自参考文献[11]《吴县境阊西图》;图2改绘自google earth卫星图像;其余图片为作者自绘。

猜你喜欢

造园山石假山
雷运华
陈晶
“晒石节”让山石灿烂
浅谈隐逸文化与中国园林
“盛世造园”说考论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现代园林植物造景意境初探
黄山石潭现唯美壮观云海
调皮的小猴子
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