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纪录片类型化创作研究
2022-12-01孟婷
孟 婷
近年来,纪录片的类型化发展成为了一种趋势,“纪录片若想实现工业化生产,首先需要通过类型化建立起产品体系”[1],这是纪录片产业化商业逻辑对纪录片创作的一种倒逼,有学者甚至认为,中国的纪录片发展已经迎来了全新的时期:类型化商业纪录片时期[2]。 这种类型化创作实践也为纪录片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类型化研究视角,例如对美食类纪录片、生态类纪录片、文化类纪录片、航海类纪录片等进行的类型化研究。 纪录片的类型化研究能够对纪录片艺术创作的方式方法进行规律性总结,也是对未来创作的一种规范,以便能够达到更为理想的艺术效果,所以对体育纪录片的类型化研究,显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体育纪录片类型化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电影艺术词典»中对类型的定义为“所谓类型,是指由于不同的题材或技巧而形成的影片范畴、种类或形式”[3]。 大多数学者都同意,现在并没有一个既准又快的方法来定义类型。 “类型电影不是一个自足的、周延的、全覆盖的分类系统,它既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也没有恒定不变的子项与结构关系。 某些类型片的类型成熟,以及新类型的产生,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特殊的生成条件。 新的电影实践层出不穷,类型电影也就可能被持续建构。 旧类型的消亡与新类型的诞生贯穿于类型电影发展的整个过程”[4]。 这些类型化研究理论为体育纪录片的类型化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体育纪录片是以体育领域的人物、故事为拍摄对象,记录与体育相关的人或事,反映与体育运动有关的社会生活,以此来展现体育精神、传播体育文化的纪录片,并逐渐分化出奥运纪录片、民族体育纪录片、足球纪录片、赛车纪录片、拳击纪录片等亚类型。
随着纪录片产业化的发展,体育纪录片开始尝试工业化制作,按照标准化流程运作,精细化分工,实现质量和成本可控,从而实现批量和可复制生产。 如央视与三多堂等多家社会机构合作的«足球道路»纪录片项目,以及亿像东方的«极致玩家»系列纪录片等,其中«极致玩家»系列纪录片已经拍摄了七季,内容涵盖了极限运动、冰雪运动等,这些业内实践活动为从类型化视角研究体育纪录片提供了实践基础。
二、体育纪录片的类型化要素
“类型是基于电影工作者、影评人、观众之间的默契而存在的,而重复在每部电影中出现的类型公式和惯例,给予了各个类型电影共用的识别规律”[5]。 体育纪录片的识别规律是什么? 公式和惯例是什么呢? 根据大卫·波德维尔和克里斯汀·汤普森的论述,类型片的公式和惯例包括情节元素、主题、电影技巧、图解式视觉形象等几个方面;也有专家认为,类型片的五类基本惯例就是场景、角色、冲突、解决方式,以及再次确认的价值观;周星在«影视艺术概论»中提出归纳类型特征可以从叙事、人物塑造、基本主题、环境、视觉图谱、拍摄技术六个方面入手[6]。 参照前面几位学者对类型片的研究,笔者认为,体育纪录片的主题、叙事、角色与场景、视觉图谱以及价值观构成了其类型化要素。
(一)主题
梦想、人生和家国情怀是体育纪录片的三大主题。 体育纪录片讲述的是体育人物实现梦想的人生过程,也是为国争光、展现家国情怀的过程,这在体育人物传记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体育人物传记类纪录片往往围绕主人公的个人成长经历展开,记录主人公的训练、比赛、困难或挫折,以及困难的克服和解决,最终实现人生梦想,抑或未实现既定目标,但却突破了自我,凤凰涅槃,与此同时也实现了为国争光的崇高使命。 纪录片«我是李娜»讲述了李娜从一个普通女孩成长为网坛巨星的故事,在2015 年亚太广播联盟电视节目大奖评选中获得了体育类电视节目大奖。 纪录片中一个16 岁的小姑娘面对记者的镜头说出要“打进世界前10”的梦想,非常令人吃惊,因为当年中国的网球运动水平比较落后,然而李娜却坚持不懈,虽然中间也曾经尝试放弃、退役,但最终又再次回到网坛。 她先后为中国女子网坛拿下多个第一:第一个在WTA 巡回赛中夺冠的中国网球运动员;第一个打入大满贯八强的中国网球运动员;第一个击败世界头号种子选手的中国网球运动员,终于在2011 年的法网夺得了冠军,成为第一个拿下大满贯的中国网球运动员,世界排名上升到第4,实现了当初那个“打进世界前10”的梦想。2014 年李娜澳网又夺得冠军,此后世界排名也达到了职业生涯的最高——世界第2。 李娜用行动证明当年那个“打进世界前10”的梦想并不是痴人说梦,只要努力梦想终究会实现。 李娜在实现自己人生梦想的同时,也终于让中国人在世界网坛占有了一席之地,这是每个中国运动员,不管是参加奥运会比赛还是参加职业比赛时都深埋在内心的家国情怀。
在很多体育纪录片中,一开始主人公往往没有明确的梦想或者人生目标,而是通过对自己所从事的体育项目的深入了解,慢慢形成了清晰的个人理想或目标。 例如在«喜马拉雅天梯»中进入登山学校的孩子们,只有来自日喀则的旦吉清晰地知道登山是他的个人理想,其他孩子只是为了脱离农民身份或者找个上学的地方。 在登山学校的学习中,他们的想法开始慢慢发生变化,正如片中即将成为登山医生的阿旺罗布所写:“自从我开始参加念青康桑峰的活动时,我才发现,登山是很艰苦的一种职业,但他们登山这个职业带给我难以忘记的知识和技能,甚至它改变了我一切的一切,我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刻苦训练,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高山医生。”随着对登山的深入了解,以及多次与圣山的亲密接触,登顶珠峰成为孩子们心中的梦想,他们知道作为服务于客户的一支队伍,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登顶,但是却依然坚持着,只为某一次登顶机会的突然降临,能够实现人生梦想。
以丰富史料来展现宏大主题的体育文献纪录片同样如此,如«加油中国»«我们的奥林匹克»«中国冰雪记忆»等大型奥运纪录片,通过丰富的体育史料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体育事业所取得的成就,记录了一代代体育人为祖国荣誉而拼搏努力的历史过程,展现了一代代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家国情怀。 «中国冰雪记忆»讲述了中国冰雪运动发展史,一块奥运金牌的取得是两代人乃至三代人薪火相传、接棒努力的结果,他们不断失败、不断积累经验,从训练方法到技战术水平一步步提高,最终站上冠军领奖台。 «中国式突破»记录了我国冰雪项目中的优势项目短道速滑的突破历程,从1988 年到2002 年,中国队经历了李琰的表演赛冠军,到张艳梅的银牌,接下来接力棒交到了王春露、大杨扬、李佳军一代,经历了五银一铜的遗憾之后,终于在21 世纪冲金成功,大杨扬终于夺冠了,我们终于站上了短道速滑的最高领奖台,实现了冬季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在运动基础薄弱,运动水平低的实际条件下,家国情怀无疑是支撑着体育人锲而不舍、拼搏奋斗的精神动力。
(二)叙事
体育纪录片往往采用“第三人称解说+第一人称讲述”的方式,即第三人称客观叙事和第一人称主观叙事相结合。 «筑梦2008»作为一部经典的记录北京奥运会筹备工作的纪录片,用五个故事讲述了中国人为筹备一届成功的奥运会所付出的努力,包括普通人高大妈、运动员邓琳琳、明星运动员刘翔以及北京奥运会的安保队员,导演顾筠亲自上阵作画外音解说,同时也采用了同期声采访,是典型的第三人称客观叙事与第一人称主观叙事相结合的模式。 «雪板的尽头»则采用第一人称主观叙事模式讲述了一个普通滑板爱好者龙笙追逐单板滑雪梦想的故事,纪录片以第一人称叙事,让观众跟着龙笙从欧洲到南美、日本等不同地方去追逐梦想。 «深海诱惑»讲述了水下摄影师周芳深海潜水的故事,“用无畏驱动梦想,只为深海致命的诱惑”,影片用第一人称讲述主人公周芳一次次潜入海底,寻找鲸鲨、拍摄鲸鲨,致力于鲨鱼保护事业的故事,用解说词补充背景知识,也是第三人称客观叙事与第一人称主观叙事相结合的典范。
体育纪录片叙事中的矛盾冲突主要有三种:一是对手之争,即成绩之争,这是体育纪录片中最常见的矛盾冲突,冲突的解决往往是通过技战术水平的提升和主人公心理状态的调整。 如在«中国冰雪记忆»的第三集«冰之舞»中,中国双人滑项目多次冲击奥运冠军未果,申雪和赵宏博在2001 年世锦赛之后,进入了一个瓶颈期,那么2002 年冬奥会如何再创佳绩? 一是提升难度,二是提升表演水平。 于是两人一方面练抛后内四周来提升难度,另一方面选取经典名作«图兰朵»作为表演曲目,并邀请国外知名教练利安·米勒来编排节目。 解决问题的过程充满艰辛,从纪录片中可以看到,申雪一次次重重地摔在地上,但最难的还在于突破表演上的障碍,大家根本束手无策,僵局迟迟无法打破。 后来姚滨教练请来了与张艺谋合作过歌剧«图兰朵»的导演陈维亚,他从舞蹈表演的角度给申赵二人进行指导,最终在2002 年盐湖城冬奥会上申雪和赵宏博获得了铜牌,实现了中国队奖牌零的突破,矛盾冲突被完美解决。
二是主人公的自我心理障碍。 主人公在从事运动过程中心理素质也至关重要。 比如李娜在纪录片中自述,在夺得了第一个大满贯冠军之后心理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导致接下来的两年在比赛中状态都起伏不定,未能取得理想成绩。 最终在教练指导下对心理状态进行调整,成绩才再次回升,于2013 年再次打入澳网决赛,并在接下来2014 年的澳网决赛中夺得冠军,拿到了自己职业生涯的第2 个大满贯冠军。 «触摸极限»中主人公王奥林始终无法突破自己的耳蜗问题,经过女友一番情绪上的开导之后,心理压力陡然释放,一切问题迎刃而解,最终创造了中国人的洞潜记录。
三是情感冲突。 主人公对梦想的坚持与家人的不理解之间形成了矛盾冲突,最后往往以主人公与家人和解而解决。 «蓝海雄心»中参加沃尔沃环球帆船赛的中国小伙儿郑英杰在当选“东风号”水手后并没有告知父母,因为父母无法理解他所做的事情,也不同意他参加此类比赛,所以他选择隐瞒父母,以免引起更大的矛盾冲突。 而当小伙子们到达三亚之后,郑英杰的父母和姐姐也到场为他祝贺,虽然父母没有明确表明态度,但是姐姐的话给出了答案,“杰杰他很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自己喜欢什么,他一路都很坚持,向着自己的目标和梦想前进,其实杰杰有很大的勇气,因为爸爸妈妈或者大部分的家里人,都未必理解他,那我觉得做姐姐的没有什么能够帮得到他,如果我留在家里,能够照顾好爸爸妈妈,对他来说都是一份支持”。 这算是郑英杰与家人之间的和解吧。
(三)角色与场景
体育纪录片中的角色与场景都非常典型,体育纪录片的主角是与体育运动相关的体育明星、体育爱好者、体育官员、体育运动技术人员等,而场景则以训练场、赛场或户外场地为主。 在体育纪录片中没有正面角色和反面角色之分,除主人公外,还包括教练、家人以及竞争对手等角色,主人公梦想的实现要在教练和家人的辅佐之下完成,而竞争对手角色的设置是纪录片客观性和真实性的需要,通过第三方对主人公进行评价更为真实可信。 «娜就是我»通过回顾李娜的职业生涯,讲述了李娜从普通运动员到入选罗德拉沃尔球场名人堂的故事,纪录片的主角是中国网坛第一位大满贯冠军李娜,场景则以李娜的训练场和比赛场为主。 «筑梦者姚明»跟拍姚明初入NBA的生活,主角是姚明,场景以NBA 赛场和训练场为主,兼顾家庭生活场景。 «曼走»是为科比退役而制作的纪录片,主角是“黑曼巴”科比,记录了他退役前的最后几场比赛,场景均是NBA 赛场;«赛季Ⅰ»主角是2009-2010 赛季的上海男篮,场景是上海男篮的训练场和比赛场;«赛季Ⅱ»主角是大连阿尔滨足球俱乐部,场景包括俱乐部办公室、球队休息室、训练场以及比赛场;«我们的奥林匹克»则以诸多奥运冠军为主角讲述了中国的百年奥运历史,穿插了诸多奥运会比赛影像资料,场景包括奥运赛场和颁奖现场,让观众可以重温每一个夺冠时刻,激动人心。
除此之外,以普通体育爱好者作为主角拍摄的体育纪录片也非常多。 如«逆光奔跑»讲述了一群盲人孩子备战全运会的故事,场景包括运动场、孩子们的家和学校等。 «中国有个暑立里»讲述了大山里的“篮球村”的故事,拍摄的中心场景是村里的篮球场。 «拉姆的5000 公里»讲述了一个普通女孩拉姆追逐足球梦想的故事,从拉姆在新疆的家一直到北京、上海,拍摄场景包括北京体育大学、鸟巢,拉姆观看了拜仁慕尼黑的比赛、北京女足和上海女足的比赛,还参加了上海女足的试训。 «穿越殇海»讲述了船潜爱好者刘毅的故事,海底光影斑驳的世界,美丽的珊瑚,以及锈迹斑斑的船体,透着一股神秘的力量。 «触摸极限»讲述了洞潜爱好者王奥林的故事,主要场景是美国巴哈马的迪恩蓝洞,在那里王奥林创造了中国人洞潜105 米的记录,值得一提的是迪恩蓝洞非常漂亮,对观众来说非常神秘,非常具有吸引力。«环球航海日志»拍摄了“厦门号”几位普通水手的环球航海之旅,故事就发生在海上和船上,水手们从厦门港出发,经过圣伯纳蒂诺海峡进入太平洋,穿越了咆哮的西风带,绕过号称“海上坟场”的合恩角,穿过印度洋,他们一路在广袤的大海上与风浪搏斗,在狭小的船舱中互相鼓励,最终完成环球之旅回到祖国,创造了中国帆船航海的历史。
(四)视觉图谱
体育纪录片大量运用运动镜头和第一视角拍摄各种激动人心的比赛和户外视觉奇观,极具观赏性。 体育纪录片在拍摄过程中,往往综合运用航拍、高空摄影、水下摄影、延时摄影等多种拍摄技术充分展现运动之美,展现体育运动的动感与活力,并且会使用大量车载摄像头、船载摄像头以及运动员随身摄像头进行第一视角拍摄,给观众沉浸式体验,让观众以第一视角去感受运动的激情与魅力,感受赛车的风驰电掣或帆船的乘风破浪,同时也能感受到比赛过程中的惊险与刺激。纪录片是视觉的艺术,这也是体育纪录片最大的魅力所在。 视觉上的运动美学呈现,不但增强了纪录片的趣味性和观赏性,也对主题表现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在«冲出云霄»中,利用航拍技术,以大全景展示了翼装飞行爱好者们纵身一跳便可以像鸟儿一样翱翔山间的自由,镜头非常美、非常壮观,随后便切换到飞行爱好者用头戴GoPro 拍摄的镜头,以第一视角带观众看飞行爱好者们所看到的美景,让观众感受飞行过程中的下坠感,紧张刺激。 在«雪耀中国·追雪»一集中,大全景加跟拍镜头展现了直升机滑雪爱好者王智珣(网名“叉队”)的潇洒滑行,他无拘无束地滑行在加利纳山间,旖旎的风光、迷人的粉雪,让观众沉浸在那个浪漫的场景中感受那份自由与狂野;白一帆(网名“比利白”)和队友们从白雪皑皑的西伯利亚高山上散花般滑下,航拍镜头与跟拍镜头来回切换,恣意洒脱,让观众感同身受。 «我们的奥林匹克»再现了多位奥运冠军激动人心的夺冠瞬间,时隔多年再次看到这些夺冠瞬间和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依然让观众心潮澎湃。 为了更好地呈现效果,纪录片中大量采用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如高敏跳水比赛的镜头是在天津某体育馆进行了再现拍摄,可以看到镜头的清晰度、细节还原程度都大大优于奥运资料镜头,强调运动感和光影效果,突出镜头的视觉表现力。
(五)价值观
体育纪录片在价值观层面上终究还是要回归到“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以及公平、公正的竞技精神。 纪录片«追»记录了2008 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刘翔在美国休斯敦做跟腱手术以及康复训练的过程。 作为一名田径运动员,刘翔已经赢得了辉煌的荣誉,饱受伤病和非议困扰的他完全可以选择退役,然而对跨栏的热爱让他最终选择继续坚持。 为了重返赛场,为了更好的运动成绩,他咬牙坚持完成每天的康复训练,刘翔用自身的行动证明我们人类对“更高、更快、更强”的追求是永不止步的。 体育纪录片中记录了各个项目的运动员在田径场上,在泳池中,在冰上,在雪上,一次次地拼搏,一次次地刷新世界纪录,将人类的极限一点点往前推进。 «世界尽头的奇旅»记录了普通体育爱好者肖远的“3+2”探险计划,即到达南极、北极和珠峰三点,并在南北极进行冰潜。 肖远曾在投行工作,收入颇丰,生活无忧,但他放弃了高薪工作投入到极限运动中,从南极到北极,从冰海到世界之巅,不断突破自我,突破生命的极限。
集体主义价值观取向也是体育纪录片的题中之义。 个人梦想往往与国家、民族联系在一起,在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集体荣誉、国家荣誉高于一切,个人为突破自我而战,更为集体荣誉而战,所以在体育纪录片中随处可见飘扬的五星红旗。«我们的奥林匹克»«体育的力量»«冰雪绽放»«中国体育再出发»等体育纪录片中,一次次五星红旗的升起、一次次国歌的奏响,都用视听符号展现了纪录片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 «雪耀中国·竞雪»中不管是昔日的冠军韩晓鹏,还是怀揣着奥运梦想的小选手苏翊明、郝艳婕、谷爱凌,都将能够参加2022 年北京冬奥会、为国争光作为自己毕生的梦想。 纪录片«千锤百炼»由加拿大华裔导演张侨勇执导,拍摄的是中国最早的职业拳手齐默祥。 齐默祥要参加的WBC 拳王争霸赛完全是一次商业比赛,但在中国比赛却同时承载了更高的意义,齐默祥也被赋予了为国争光的使命,在他和家人朋友以及拳迷们看来,这次比赛不但是为个人梦想而战,更是为国家而战。
三、体育纪录片类型化创作的意义
通过主题、叙事、角色与场景、视觉图谱、价值观五个类型化要素的分析可以发现,体育纪录片具有非常典型的类型化特征,对其创作规律进行总结和研究对体育纪录片的创作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体育纪录片作为兼具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娱乐功能的一种大众文化产品,进行类型化创作也是其必然的发展路径。
但是不管在电影领域还是纪录片领域,对类型片的批判之声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体育纪录片的类型化是否会损害纪录片的真实性? 体育纪录片的类型化创作是否也会导致其过分注重商业性,变得媚俗、迎合受众,从而损害其艺术性? 体育纪录片的类型化创作是否会导致公式化,从而损失其艺术活力?
首先,体育纪录片的真实性与艺术性,与其所采用的创作方式并不具有必然联系,真实性是纪录片的品格,以真人、真事作为拍摄对象,采用故事的讲述方式进行呈现,这是无可厚非的。 以类型片的方式进行创作,不过是体育纪录片制作过程中向电影借鉴的一种对真实人物、真实故事的加工和呈现方式,类型化未必会带来真实性的缺失。
其次,类型电影是一种拍片方法,实质上是一种艺术产品标准化的规范,强调的是重复制作的可能性。 因为类型的种种惯例都是观众耳熟能详的,所以往往更容易获得市场认可,从而降低商业风险,“一般认为,一种成熟的纪录片类型拥有共同的价值诉求与审美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成类型电影的工业化生产的可能性,而这种工业化向来是纪录片人梦寐以求的理想”[7]。 体育纪录片的类型化创作使得体育纪录片能够实现工业化制作,进行批量生产、降低成本、提高利润,这将大大提升体育纪录片的作品数量,满足观众的需求。 全球知名的纪录片制作和播出机构BBC 多年来一直采用类型化创作,每年都推出大量高质量的纪录片,主要类型包括自然类、美食类、人文历史类,等等,满足世界各地观众的观看需求。 如今媒体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播出渠道增加,尤其是网络播出渠道的拓展,为体育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契机,体育纪录片缺口非常大,体育纪录片进行类型化创作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商业风险,吸引更多资本进入,促进体育纪录片产业的繁荣。
再次,“类型化本质上是对作品的一个总结,即某种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了一定数量的作品,哪些方式、方法是成功的,哪些问题尚存,同时也是对未来创作的一种规范,未来的创作依照那些规则、方式、方法行事,便可以达成较为理想的艺术效果”[8]。 体育纪录片进行类型化创作能够真正实现创作上的多元化。 选题将进一步市场化,市场需求与主题宣传相结合的选题结构将会进一步完善,题材会更加多样化,近年来已经表现出了这样的趋势,如«极致玩家»系列从跑步、极限运动再到冰雪运动,娱乐性与艺术性都得到了极大发挥,体育运动美学得到充分展示,纪录片的观赏性更强,商业价值也得到了实现。 另外,类型化创作要保持活力的关键因素就是创作时创新因素的加入。 类型片要获得观众的认可,既要有熟悉所带来的快感又要有创新所带来的惊喜,一样不能少,所以体育纪录片的类型化创作不但不会损害纪录片的艺术性,反而能够提升纪录片的创新性,提升纪录片的艺术性。
四、结语
纵观体育纪录片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之初,体育纪录片是承担着新闻报道功能的新闻纪录电影,一直到20 世纪80 年代电视的出现,才使得体育纪录片剥离了新闻报道功能,在艺术创作上获得了质的发展。 进入21 世纪,纪录片的栏目化发展,使得体育纪录片终于走入大众视野,承载起了体育文化传播的使命,但彼时的体育纪录片过度人文化,运动美学缺失,导致其观赏性不高。如今视频网络平台的崛起给了体育纪录片更多的播出平台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体育纪录片也进入了市场,被纳入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类型化创作也就应运而生。 在梦想、人生、家国情怀主题下,运动美学和户外奇观展现等元素得到更多地运用,观众对体育纪录片也将会出现更强的适应力和更高的期待心理。 期待未来中国的体育纪录片也能像欧美国家一样,形成类型化创作的自觉,从而实现整个产业的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