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以韩翎《寒食》为例

2022-12-01路美艳

鄂州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寒食节介子寒食

路美艳

(吕梁学院 汾阳师范分校,山西吕梁 032200)

《寒食》这个作品不仅描写了寒食时节的春日胜景,还通过特定的节日将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出来。以《寒食》为例挖掘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文化内涵挖掘工作问题,探索古代文学作品中文化内涵挖掘策略,可以推动古代文学作品传承与弘扬工作,坚守传统核心,让民俗节日和文学作品回归民间。

一、《寒食》蕴含的文化内涵

首先,《寒食》整首诗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绘,诗歌第一句将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展示出来,将春日的长安称之为“春城”,不仅造句新颖有美感,还借声调的阴阳变化,读起来和谐悦耳。处处“飞花”,准确地将寒食时节柳絮飘飞,花开满城的暮春景象描绘出来。第一句描写的是整个长安,下一句通过“御柳”将镜头转换到长安城中的皇宫风光,只见东风和煦,皇城中的柳树随风飘拂。[1]不仅将描写的重点指向皇宫,同时也关照下文。如果说第一句和第二句是描写长安寒食景象,那么第三句和第四句就将寒食节景象中的特殊景象体现出来,时间逐渐由白昼推移为夜晚,“日暮”是转折。

寒食节这一天只能吃冷食、禁止火焰,所以称之为寒食。到了黄昏时分皇帝会将榆柳火种由宫中传递给身边的宠臣。从“传”到“散”,写出了点点烛火,袅袅青烟在五侯显贵之家弥漫的情形,在特殊的节日轻烟和烛火显得比较特殊,显示出了封建王朝的特权意识,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我们联想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的政治弊端,讽刺之意不言而喻。

在这首作品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历来重视挖掘其讽刺意味。这点深受儒家兴观群怨文学观的影响。重视诗歌的美刺作用,是历来解读文学作品的重要方向。但细细考察寒食这一节日,会发现作品除了讽刺的含义,《寒食》还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寒食节文化的核心人物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忠诚无私、孝顺母亲的介子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继承者。他“割股奉君”是人们尊崇的忠臣,有着令人钦佩和敬仰的忠心,这忠心在家国一体的封建时代,是忠君更是爱国。他隐而不禄,通过牺牲自我的方式,表达了自古以来文人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也体现了文人追求独立的精神境界。和狐偃、壶叔等人追逐荣华富贵,和竖头须为了请赏而说难听的话相比,他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他的这些行为都是从心出发,不是沽名钓誉,更不是以退为进,无论是割股奉君还是辞官不受,都没有目的,而是发自内心,自然而为。因此皇帝赐火这一仪式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借此表彰介子推崇高的精神品质,正如介子推最后的血诗所言:“忆我之时常自省”,号召众臣以此为榜样。[2]

如今介子推庙所建之处,传说是介子推母子葬身之处,人们在纪念介子推的时候,一方面敬佩他的忠君爱国,另一方面也为他背母进山诚心侍奉的孝心所感动。介子推也是孝子,在完成自己的事业后不忘母亲,某种意义上来说,介子推实现了忠孝两全。所以哪怕被焚而死也无怨无悔。

在解读《寒食》时,重视传统文化的挖掘,延续介子推的优秀精神品质,就能实现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的有效结合,也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作出一点贡献。

二、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挖掘现状

(一)对寒食文化内涵挖掘的力度不够

《寒食》这个作品在传承的过程中,大多学者重视挖掘作品的讽谏意义而轻视传统道德文化的挖掘,进而在探究作品时出现开发层次单一的现象。大众在提到寒食节时又将寒食文化局限在“吃冷食、踏青、插柳”等习俗的层面,进而造成寒食节中很重要的传统道德文化被遗忘。

同时,古代文学作品在文化内涵挖掘过程中,未能与现代娱乐元素、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进而很难被年轻人所接受,造成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挖掘和发展等工作效果不理想。

(二)公众缺乏传统文化内涵传承发展意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人们重物质而轻精神,物化现象严重,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都变成了购物的狂欢。公众缺少文化传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像寒食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和文化记忆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这也使得古代文学作品在文化内涵挖掘和传承等方面存在效果不理想的现象。

(三)传统文化不断受到外来文化冲击

目前,世界文化朝多元化方向不断发展,传统文化不断受到外来文化冲击。为满足精神娱乐需求和猎奇心理,很多青少年和大众喜欢接受西方文化,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正确理解,这种背景不仅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也给我国文化建设造成巨大危机。像寒食节这样的传统民俗节日,本就重视不够,如今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内涵自然被忽视。

三、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挖掘策略

(一)学校提升文化内涵挖掘的常态性

学校作为传播文化的主阵地,应不断提升文化内涵挖掘的常态性。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寒食节专题课程,还可以举办寒食文化内涵宣传讲座,引导学生重视寒食文化。每到节日也可以带领学生去介休绵山实地参观,接受寒食文化的浸染。

教师作为学校的主体和古代文学作品的传授者,需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熟知中国传统文化,只有自己的文化认知得到提升,才能在日常教学中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然后逐步深入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去,提升学生对于寒食节等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认知,进而达到对文化有效传承和发展的目的。[3]

在文化内涵挖掘的常态性发展中,需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将有关寒食节文化中深含的介子推忠孝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与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相结合,最终让学生有序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文化发展中。此外,还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强各种文化之间的有机联系,比如寒食节与清明节,寒食节与端午节等节日之间的分析比较,挖掘其文化内涵的异同,尽可能地推动寒食相关作品和文化节日的持续发展。

最后,坚持特色性原则,结合寒食节的发展过程,突出其节日特点,将寒食作品的独特之处完整地表现出来,从而更好地将寒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工作落实,让这一节日真正的发扬光大和全面发展。[4]

(二)政府构建公众宣传发展的平台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挖掘工作,除了发挥学校、教师的作用,也需要自上而下由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文化引领和积极推广。在新媒体时代环境和背景下,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利用大众传媒推广速度快、普及性强等优势,构建公众宣传与发展的网络化平台。比如构建包括寒食节在内的所有传统节日的网站和公众号,利用微信、微博等公众号的宣传优势,定期向大众推送相关文学作品,专家趣味性解读有关文学作品内涵与精神的文章,从而不断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到公众生活中。

另外,近几年央视爆火的文化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等大型文化类节目,利用电视传播的方式,将经典与流行,文化与娱乐,古老与时尚很好地融为一体,打通了传统与现代融合的通道,让大众在娱乐的同时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5]因此,顺着这个思路,从央视到地方都可以策划类似文化节目,将寒食文化通过娱乐等更易被大众接受的方式进行推广。

(三)政府完善寒食文化传承人的制度

寒食文化的缺失是人的意识的缺失,寒食文化的传承也需要人有意识地传承。因此要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和价值,每一个人都成为文化遗产的传播载体,才能将寒食文化特别是其中蕴含的忠孝文化深深地刻进我们民族的血液,一代代流传下去。

可以借助政府相关部门设立专项资金发掘寒食文化传承人,通过对文化遗产记忆的方式传承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发展,另一方面构建寒食文化挖掘队伍,调动更多人参与到中国古代文学探究与发展工作中,提升各项工作开展的实效性。以个体带动集体,用个人调动人人,最终使公众都自觉地积极地有意识地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古代文学作品在内涵挖掘与分析的过程中,需要提升对文化内涵挖掘工作的重视,还要结合新常态发展的实际情况,优化文化内涵挖掘的方式和对策。并通过构建宣传与发展网络平台的形式,促进文化内涵发展工作的有效进行。

猜你喜欢

寒食节介子寒食
清明节与介子推
寒食节题墨竹图
渐行渐远寒食节
读苏轼《寒食帖》,最是惆怅多情时
4月3日寒食节
介子推守志
ТРИ ШЕДЕВРа
清明节的传说
“寒食”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