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受美学理论下儿童文学翻译研究
——以《小王子》的汉译本为例

2022-12-01冯幕安张之帆

鄂州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小王子儿童文学译者

冯幕安,张之帆

(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 610500)

近年来,学界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已经取得重大突破,翻译作为传播儿童文学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儿童接触到优秀的作品、了解各国文化的差异。然而学界对儿童文学的翻译研究相对较少。学界对儿童文学翻译缺少关注是因为人们认为儿童文学语言简单容易理解,不需要花费精力去翻译。但是现实绝非如此,而且儿童文学的翻译对译者有很高的要求。在知网检索关键词“接受美学”“文学翻译研究”可得362 条结果,而搜索“接受美学”“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可得142 条结果,在对这142 篇论文研究后发现,多数文章为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该理论的指导下的外国文学的汉译所采取的翻译策略的探讨。可以看出虽然儿童文学发展如火如荼,但是相关的翻译研究还是相对滞后。

一、接受美学理论

在1967 年,德国的姚斯和伊瑟尔提出接受美学理论,这是接受美学理论首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1980 年后,该理论开始与其他的学科交叉融合并开始流行。周红民(1999)探讨了接受美学理论中的“读者接受”。[1]朱建平(2008)也提出接受美学可以为翻译研究提供丰富的理论依据。[2]接受美学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全新的理论主张。该派主要有以下几个主张:读者中心、期待视野、文本的空白性和不确定性。首先是,读者中心,指的是读者阅读作品时并不是被动地去接受,读者在这里面的地位是被放在首位的。翻译者应该从读者的角度翻译符合读者的译文,最终凸显读者的主体性和帮助读者的理解。其次是,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指读者在阅读这本书前已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和知识框架。那么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译者应该充分考虑儿童的期待视野,考虑儿童阅读的目的是娱乐和追求快乐。因此,译者应该用儿童喜闻乐见的语言、能接受的语言、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语言进行翻译。最后是,空白及不确定性,这是连接读者和作者的“桥梁”,而读者的参与,给与了文本更大的意义。

二、儿童文学翻译与接受美学

翻译儿童文学时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为谁而翻译。显然翻译是为小读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译者首先考虑译文的接受主体为儿童,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应该使用口语化的语言,句式应该简短精炼、生动活泼。接受美学强调“读者中心”和“期待视野”。而儿童为一群特殊的读者,特点鲜明,所以在儿童文学翻译方面运用接受美学理论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尝试,因此也可将儿童文学翻译研究视角和方法进行合理地拓宽。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译者就应该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翻译。切忌译文模糊、语义歧义、译文生硬。这样小读者无法正确理解作品传达的含义,这样的结果就是小读者失去对作品的阅读兴趣。鉴于在思维模式和认知水平方面儿童和成人有一定差异,儿童文学翻译者需要从儿童观察认知世界的方法和心理出发,将译文转换成活泼有趣、通俗易懂的文字可以使儿童能尽量领略原作的美妙,能产生更多兴趣接触世界上其他优秀的儿童文学。综上所述,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时应当时刻站在儿童这个特殊阅读群体的角度出发,多从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上考虑,和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读者中心地位相契合,使翻译作品能真正被读者理解接受且欣赏美,才能真正意义上提升其美学价值与社会功能。总之,接受美学所提倡的“读者中心”和“期待视野”“文本的空白性和不确定性”是很好的契合儿童文学翻译的指导思想。

三、接受美学视角下《小王子》的翻译的分析

本文以《小王子》为研究对象,因为它是国际上儿童文学代表作,在1994 年荣获“追授雨果奖”的最佳中篇奖,表明这篇儿童文学作品有高的文学价值。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在中国存在近50 个汉译本,然而却存在良莠不齐的翻译质量,各有千秋。目前国内对《小王子》的相关译本研究甚少。本文立足于接受美学的视角,分析了国内比较权威的周克希翻译的汉译本,指出在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在词汇、句法和本文立足于接受美学的视角,分析了国内比较权威的周克希翻译的汉译本,指出在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在词汇、句法和修辞上可适当使用翻译方法,以便译文语言通俗易懂、简洁明了,这样就有利于儿童的理解和阅读,促进儿童的发展。下面就是在词汇、句法和修辞的角度具体的体现。

(一)词汇层面

朱立元先生认为“阅读过程中潜在的审美着重于读者的既往经验,注重理解的历史性。”[3]换句话说,如果拥有同原文相近的“既往经验”,那就更容易同文章产生共鸣,也更容易理解。因此,笔者认为在儿童文学著作中,应尽可能多使用一些儿童读者熟悉的口语词汇,这些词汇的使用可以使译文与儿童的日常生活更加息息相关,间接地提高儿童读者的审美能力,使儿童更加容易理解原文。

1.巧用口语词

例1:“I had let my tools drop from my hands.Of what moment now was my hammer,my bolt,my thirst,or my death.”

译文:“我放下手中的工具。锤子呀,螺钉呀,口渴呀,死亡呀,我全都丢在了脑后。”

例2:“Don’t forget that I was a thousand miles from my inhabited territory.Yet this little fellow seemed to be neither lost nor dying of exhaustion,hunger,or thirst;nor did he seem scared to death.”

译文:“你们别忘记了,这儿离有人住的地方好远好远呢。可是这个小人儿,看上去并不像迷了路,也不像累得要命、饿得要命、渴得要命或怕得要命。”

分析:例1 的“锤子呀,螺钉呀,口渴呀,死亡呀,”中的“呀”字是一个感叹词,让译文读起来更顺畅、更舒缓,很好地将主人公目前的状态表现出来。例2 中的“好远好远呢”就比较像大人跟小孩子说话的语气,包括“累得要命、饿得要命、渴得要命或怕得要命”通俗易懂、吸人眼球。两个例子都是使用口语化词汇英译汉的经典案例。口语化的词汇使得让译文浅显易懂适合儿童阅读。同时让儿童阅读时感受到亲切感,从而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

(二)句法角度

在句子结构上中文和英文有些巨大差别,英语着重于形,中文着重在意。英语句子结构冗长紧凑,杨丰宁指出“英语注重显性接应常使用注显性连接词或从句,句子形式和结构相对完整,通常以形表达意”。[4]连淑能指出中文“因缺乏连接词而语段结构流散,但是却层次分明。借此,英文长句的翻译需要灵活的长变短处理,常要采用分解、拆散和重组的手段。”[5]此外,考虑到儿童读者的阅读理解能力,长句的频繁出现会给他们造成阅读障碍,削弱其阅读兴趣。总所周知,长难句是儿童理解译文的一大难点,所以长难句在文中出现会使儿童的阅读兴趣大打折扣。因此翻译时译者应该灵活地进行句式处理,在译文中尽可能避免使用长难句,多用短句;接着是做句子间的灵活处理;如化陈述句为感叹句、反问句等等,这样可以实现“期待视野”的融合。

1.多用短句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时刻考虑文本的阅读群体—儿童。儿童读者由于年龄较小注意力难以集中。如果译文句子过长,读者可能不能及时记忆相应内容,这样将大大挫伤小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译者应尽可能地将长难句变简短的句子,分层表达原文信息,避免冗杂导致的信息堆积。学者王小玉(1997)还认为短句适合用于儿童类的文学作品。[6]例1:“Your planet is so small that you can walk around it in three strides.All you have to do is walk more slowly,and you’ll always be in the sun.When you want to take a rest just walk...and the day will last as long as you want it to.”[7]

译文:“你的小星球小的很,你走三步就绕了一圈。所以你只要走得慢一些,就可以一直待在阳光下。你要想休息了,就往前走……你要白天有多长,它就有多长。”[8]

分析:长句通常存在过多的修饰,对小读者理解产生干扰,而中文习惯短句,所以这里转换成短句,这样简单明了,更容易小读者阅读,所以英文长句变成中文的短句的方法来适当处理句子,也是点睛之笔,对于儿童文学译作来说是一个较佳选择。

2.句型改变

翻译儿童文学的重要目的就是让译文为儿童读者所接受、所喜欢和所理解。那么文本的处理就需要译者下功夫。译者应该让译文文本有趣、生动、易于小读者的理解,切记不能堆砌辞藻。感叹句可以增强译文的气势、反问句可以使译文留下更多小读者想象的空间。合理的使用反问句和疑问句可以使译文的质量“锦上添花”。这样也可以提升小读者的阅读体验感。

例1:“The little prince was not able to reach any explanation of the use of a street lamp and a lamplighter,somewhere in the heavens,on a planet which had no people,and not one house.”[7]

译文:“在一个既没有房子也没有居民的行星上,要这么一盏路灯和点灯人,又能有什么用呢?”[8]

例2:“But the sheep eats the flower,in one moment all his stars will be darkened...And you think that is not important.”[7]

译文:“可要是绵羊吃掉了这朵花儿,这对他来说,就好像满天的星星突然一下子都熄灭掉了!这难道不重要吗?”[8]

分析:例1 中将陈述句转换为反问句,表现出小王子的强烈的失望,使用反问句可以让小读者明显的感受到小王子的失落感,让小读者明白没有房子没有居民的星球是不值得期待的、是没有意义的。例2 中将陈述句变成了感叹句和疑问句。感叹句可以增强句子的语言气势,这样小读者更容易将自己代入到译文中,不会感到枯燥和无味。

(三)修辞角度

在文学翻译当中,为了使译文能获得更多的读者与授众,这就要求译文能符合不同类型读者的审美倾向、阅读习惯和文化水平。为了实现此目标,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很是必要,其中常用的有比喻、拟人等手法。这类手法的运用可以使文章更生动活泼,更加具有趣味性,这在儿童文学中至关重要,可以激发小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欲望,便于小读者理解与接受。

1.妙用比喻

合理地采用比喻可以让译文更形象地表达,同时让表达更富有趣味性,更好吸引小读者进行阅读。同时利用比喻可以使小读者充分发挥想象力,使其更好地融入文章,拉近距离。

例1:“And a brilliantly lighted express train shook the switchman’ s cabin as it rushed by with a roar like thunder.”[7]

译文:“说着,一列灯火通明的快车,像打雷似的轰鸣着驶过,震得扳道房直打颤。”[8]

例2:“The movements of this army would be regulated like those of the ballet in the opera.”[7]

译文:“这只大军行动起来,就像在歌剧院里跳芭蕾舞那样有条不紊。”[8]

分析:这两个句子中都用到了比喻。第一个例子将快车路过发出的声音比喻为打雷的轰鸣声。生动形象地解释了快车的声音,体现了“儿童为中心”的接受美学原则。第二个译文将大军行动和跳芭蕾舞一样整齐作对比。更加容易使小读者的理解。

2.精用拟人

在遇到抽象性描述的时候,拟人手法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其精准运用可以使抽象的描述具象化。对于小读者群体来说,可以更容易理解,同时结合其文化水平,也可以增强语言趣味性,让小读者更易接受译文。

例1:“The Little Prince,who was present at the first appearance of a huge bud,...But the flower was not satisfied to complete the preparations for her beauty in the shelter of her green chamber.”[7]

译文:“小王子眼看它绽放出一个很大很大的花蕾……可是这朵花待在绿色的花萼里,磨磨蹭蹭打扮个没完。”[8]

例2:“Oh,yes! She was a coquettish creature!And her mysterious adornment lasted for days and days.”[7]

译文:“哎,就是。她很爱!它那神秘的装扮,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延续着。”[8]

分析:“两个例子中都是将花拟人化,花本来不会打扮,但是这里被赋予人的形象,使花的形象更为生动。拟人化的花可以让小读者联想到日常,具象化了花为人的习惯,不仅更直观地描述,利于小读者理解,同时也更好调动小读者的阅读兴趣。

四、结语

本文选取周克希《小王子》的中译本在接受美学理论的指导下,首先阐释了期待视野、文本的空白性和不确定性、读者中心地位的具体含义以及对译者的要求,再者从句法、词汇和修辞三个方面体现了该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的具体指导,这也证明了接受美学理论对儿童文学翻译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小王子儿童文学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小王子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小王子的圣诞节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呆萌小王子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小王子》:唤醒内心深处的柔软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