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校企合作培养经管类来华留学生的模式探究
——以巴基斯坦为例
2022-12-01梁婧尚长春朱彬
梁婧 尚长春 朱彬
(1.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2.西安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
据教育部统计,2018年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来华留学生人数高达49万人,生源层次和国别数量显著提升。“一带一路”倡议将进一步带动沿线国家与我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的交流,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及高等教育服务出口。2018年“一带一路”沿线64国在华留学生26万余人,占全部来华留学生比例的53%。来华留学生规模和质量的提升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更多人才支持,促进中国高校在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以及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的经贸活动。
1 校企合作培养的背景及意义
1.1 “一带一路”旗舰项目中巴经济走廊促进巴基斯坦经济发展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已连续5年成为巴基斯坦的最大投资来源国。2015年4月,习近平主席对巴基斯坦进行历史性访问,将两国关系提升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确立了以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为引领,以瓜达尔港、能源、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合作为重点的“1+4”合作布局。对巴基斯坦来说,中巴经济走廊是一个实体工程,承载着经济腾飞,甚至民族崛起的重任。巴基斯坦有近2亿人口,发展潜力巨大。据统计,截至目前走廊项目为巴基斯坦提供直接就业机会6万多个。巴基斯坦经济已开始见证走廊建设带来的红利。巴基斯坦人民不断从走廊建设成果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所以说,中巴经济走廊就是推动巴基斯坦发展的引擎。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给巴基斯坦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毋庸置疑。习近平主席在会见伊姆兰·汗总理时表示,要开展更紧密的务实合作,促进经贸交流与投资,夯实中巴经济走廊早期收获项目,推动走廊建设向产业园区、社会民生等领域拓展。
1.2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企业“走出去”人才需求量增加
“一带一路”倡议加快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进程,更多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拓展海外业务。据商务部统计,2020年1—8月,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18亿美元,同比增长31.5%,占同期总额的17.2%,较上年提升4.8个百分点。据统计,2016年前三季度,中巴累计贸易额超过140亿美元,中国企业在巴新签工程承包合同金额达71亿美元。对外投资加快的进程中企业对于国际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增加,对于各类型国际人才的需求略有不同,包括企业管理(37%)、小语种(22%)、专业技能(15%)及项目管理(11%)等。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海外形象也逐年提升。有专家结合调查报告发现,中国企业海外形象的分值从2017年的3.15分,提升至2019年的3.77分(满分为5分)。企业要开拓海外市场、实现长远发展,简单的“走出去”远远不够,必须“走进去”“融进去”。只有真正惠及当地,企业才能获得支持,实现长远发展。随着中国海外项目投资越来越多、建造要求越来越高,中国工程咨询服务也正在努力适应国际市场,不断提升竞争力。在人才培养方面,逐渐从传统的技术型向综合型转变,工作内容涉及金融、商务和法律等,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提升。这对于高等院校培养国际化人才也具有指向性作用。
1.3 巴基斯坦籍来华留学生人数激增
近年来,随着“中巴经济走廊”及其优惠政策的推出,以及中巴自由贸易协定的升级,越来越多的巴基斯坦学生来到中国留学。据教育部国际司来华留学统计,2014年巴基斯坦来华留学生人数为1.336万人,2015年为1.5654万人,2016年为1.8626万人,2017年为1.9万人,2018年为2.8023万人。根据伊斯兰堡2019年4月14日公布的数据,目前在中国留学的巴基斯坦学生数量超过2.8万人,仅次于韩国(5.06万人)和泰国(2.86万人),位居向中国派出留学生人数第三名。从学生类别来看,越来越多来华留学生选择攻读学历课程——尤其是非中文课程。据教育部统计,2018年来华留学生中学历生占比已超过半数(52.44%),其中,医药、工程、经济学和管理等均为热门专业,2016年约有21万来华留学生攻读以上专业,约占在华国际学生总数的47%。而非学历生则以汉语语言类专业为主。
综上可以看出,无论是从国家战略层面、企业的实际需求,还是从巴基斯坦的现状出发,我国都需要培养一大批具备国际视野、有较强语言沟通能力、掌握相应专业技能、熟知当地文化风俗、具备基本管理能力,并且能够留在当地长期服务的巴基斯坦籍人才,才能满足“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也为沿线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尤其是在经济发展和管理方面积累的大量实践经验,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分享给经管类来华留学生。校企合作模式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还能传授中国企业更为先进、高效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对于学生、高校、企业和中巴两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2 校企合作培养的目标
对经管类巴基斯坦籍来华留学生实行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即我们要培养的是能够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能够在巴基斯坦的中国企业任职的巴基斯坦籍中高级管理人才。大多数中巴经济走廊项目比如塔尔煤电项目,只有少数对专业和高新技术要求较高的职位由中国人承担,其余绝大多数的项目建设者都来自巴基斯坦。巴基斯坦籍来华留学生在中国学习汉语并了解了中国文化,毕业回国后将成为在巴中国企业招聘的最优人选。从需求角度来说,经管类巴基斯坦籍来华留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
巴基斯坦有2.08亿人口,是多民族国家,乌尔都语为其国语,官方语言为乌尔都语和英语。除此之外,主要民族语言有旁遮普语、信德语等。巴基斯坦实行中小学免费教育。大部分来华留学的巴基斯坦籍学生都能够用英语进行流利表达,同时能够熟练运用母语乌尔都语,还有部分学生甚至能够使用其他民族语言进行简单沟通。根据教育部对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水平要求,英文授课专业研究生在毕业时应达到HSK3级水平,本科生应达到HSK4级水平;中文授课专业学生应达到HSK5级水平。这样可以保证学生能够掌握中文、英文、乌尔都语。语言沟通能力是工作交流和沟通的基础,作为项目建设者和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不可避免需要和中方进行沟通完成合作、宣传等工作,因此具备基本的汉语水平,能够进行日常对话和部分专业沟通将是这类学生的最大优势,也是校企合作培养的基础性目标。
2.2 掌握实用的经管类专业技能
校企合作培养的经管类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当参与实践活动,了解企业管理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才能在实际工作中迅速调整适应,学以致用。专业理论知识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等,还包括统计学、工程管理、企业管理、风险管控等专业知识。同时,应当在培养环节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直接应用于在巴基斯坦从事经营活动的中国企业。利用实习实践活动,与在巴基斯坦的中国企业建立合作,组织学生在中国参加该企业的短期实习,或者在巴基斯坦的中国公司进行实习。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在入职前提前参与企业的日常运行和实践活动,包括商务谈判、管理沟通、绩效管理、员工培训、管理信息系统、ERP沙盘等,日后可以直接服务于在巴的中国企业。这也是校企合作培养的优势之一。对于在巴基斯坦的中国企业来说,通过和中国高校建立合作,保证了优质人才来源,降低了企业的人力成本,也缩短了对新员工的培养周期,从而提高了企业生产生活的效率和经济效益。
2.3 具备跨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力
巴基斯坦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国内客货运输以公路为主。中巴经济走廊目前处于早期阶段,重点是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工业化的前提,类似建房子的地基。因此在巴的中资企业开展的多为大型能源和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同时,随着中巴自贸协定第二阶段协议于2020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多家中资企业积极在巴投资设厂,涵盖纺织品加工、轮胎制造、摩托车生产、农业种植和钢铁等领域,有效帮助巴基斯坦提升制造业水平和对外出口能力。即使是巴基斯坦籍学生对于本国的诸多产业和行业也未必完全了解。校企合作培养的经管类学生虽然无法做到对所有中巴经济走廊项目涉及的行业都有所了解,但应当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尤其是对跨学科知识的学习,要能在短时间内了解项目涉及行业的基本情况、发展现状、主要问题,并能根据自身所学借鉴中国企业经验提出本土化的解决方案。因此校企合作培养出的国际化人才不但要掌握经管类知识和技能,也要具备跨学科学习思考的能力,能够对其所在公司和项目所属的行业、公司类型、产品性质、生产及建设流程等有一定的了解,使管理人员与业务人员进行对接,从而实现有效沟通和交流的目的。
2.4 熟悉国际惯例和法律法规
“一带一路”国际双边、多边经贸往来,必然要求增强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的法治互信和法治共识。巴基斯坦经济目前实现平稳较快发展,但由于中巴两国在地理环境、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诸多不同,中资企业在巴经营将不可避免地面临许多安全风险。这就要求培养的留学生要了解巴基斯坦当地的经济法规和政策、投资合作相关手续、中资企业应注意事项、如何在巴基斯坦与各方建立和谐关系等。相关人员要了解在巴基斯坦投资合作有关的政策、法律和税务等方面的变化及注意事项,引导企业规避投资合作风险,更好地促进两国经济合作。巴基斯坦学生通过在中国的学习,首先应具备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度,其次要了解中国文化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最后要进一步加深对于国内企业文化和职场文化的认识。再结合他们对于本国法规和政策的学习,才能在洽谈业务时做到游刃有余。
2.5 开放的思维模式和视野
在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时代,国际化人才更应具备开放的视野和思维模式,这也是校企合作模式的培养目标之一。国际化人才经过异质文化的学习,可以更多地理解和包容多元文化,能够以异质文化的视角重新审视习以为常的文化现象,最终达到运用异质文化的思维解读世界的目的。中国与巴基斯坦无论从文化、历史、宗教、社会风俗等方面均有所不同,留学生应具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和正确的世界观。巴基斯坦籍来华留学生在中国学习期间必然经历一段文化休克,只有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学习和认识中国文化,才能真正与中国文化融合,实现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实现知华、友华、爱华。只有国际化人才具备多视角认识、理解和解读不同文化的能力,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思维模式,才能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致力于推动中巴合作交流,为双方互利共赢做出自己的贡献。
3 校企合作培养的路径
校企合作培养是高校向巴基斯坦培养对口留学高端管理人才的探索方向,高校根据企业需求设置培养方案和课程,企业提供实习实践平台和环境,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依托的办学形式,使得在华的经管类巴基斯坦学生能够在课堂和企业中学习,最终服务于在巴基斯坦中资企业,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3.1 课程设置定制化
课程设置是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课程设置应包含学科知识和实践活动两部分。学科知识包括汉语和专业课。在汉语教育方面,除了教育部规定的汉语课程和中国概况外,应设置中国文化、专业汉语、商务汉语等相关课程,既能提升语言水平,又能够加强巴基斯坦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感知。在专业课方面,根据企业需要和高校资源设置课程,如管理学、经济学、营销学、企业管理、风险管控等。实践活动主要指的是与企业日常运行和生产密切相关的项目管理和活动行为,如田野调研、实地参观及操作、设备运营和维护、系统平台操作等。同时要注意,课程设置是动态调整的,应根据企业需求和高校自身资源不断创新课程形式,如增加创新创业类课程等,利用巴基斯坦学生自身的文化和教育背景从崭新角度对课程及实践提出建设性意见,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和企业生产实践的效益优化。
3.2 培养方式多元化
校企合作培养来华留学生要根据学生特点和培养目标选择多元化的培养方式,而且学校和企业在培养过程中务必做到相互融合、协同合作,避免割裂状态。企业要充分参与到高校对来华留学生的招生、课堂教学、教材开发、实训等工作中,整合校企资源,按照订单式的培养方式,培养国际化人才,为企业储备后备力量。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引导学生发现企业生产建设活动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带着问题学习和讨论、寻找答案,最终利用所学解决问题;在课堂内通过聘任企业管理人员授课、案例分析与讨论的方式为学生还原中资企业在巴基斯坦的常见问题及场景;走出课堂派学生到企业中、工地上顶岗实习,与建筑工人、工程师、监理、项目经理等共同工作,参与企业实际的生产工作和项目施工。通过校内学习——企业实践——校内再学习的循环往复,让学生能在相对真实的环境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综合应用能力,从而查漏补缺、持续进步。
3.3 教学方法灵活化
校企合作模式下无论是高校教师还是企业高管都应采取更加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课堂的讲授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或企业人员负责设定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并提供协助。灵活的教学方法应具有互动性、开放性和反思性。互动性指学生和授课人员之间应双向沟通,学生在问题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问;开放性指课堂或实践中应允许学生敞开空间释放想象力,而不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过多限制;反思性指培养过程中不断提醒学生加强总结与反思,无论是对课堂内容还是企业实践活动,融入自己的思考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从而进一步改进校企合作模式。相比中国学生,巴基斯坦学生在课堂上更为自由和随意,也更喜欢向教师提问,因此灵活的教学方式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步调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应注意,灵活的教学方式也要有明确的目标和严格的纪律,保证课堂和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4 校企合作培养的保障机制
校企合作培养巴基斯坦籍来华留学生离不开各方的保障和支持。从中央到地方,从顶层设计到主体实施,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社会力量等团结协作,方能实现培养巴基斯坦籍国际化人才的目的,从而推动中巴经济走廊和“一带一路”倡议在巴基斯坦的长远发展,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谋发展。
4.1 政策保障
作为中国的“铁杆”兄弟,巴基斯坦始终是中国外交的优先方向。为中资企业在巴基斯坦培养国际化人才是“一带一路”倡议对于我国高校的期望,为校企合作培养巴基斯坦籍留学生提供了政策基础和保障。校企合作模式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政策支持。可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方式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到巴基斯坦留学生培养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中,鼓励企业通过签订培养订单、成立实践基地等方式与高校形成合作联盟。企业可根据自身需求定制培养目标和模式,积极参与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并在培养过程中予以指导,提供实习实践机会,毕业后优先雇佣,为其回国就业提供推荐。如此既能帮助企业降低人力资源成本,缩短人才培养周期,还能储备大量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进入蓄水池,建立长期人才库,有需要时即可为企业所用。
4.2 机构保障
校企合作培养涉及多方共同努力,设立专门的机构、联盟或研究院有助于保障各方都充分参与到校企合作培养中,为巴基斯坦留学生提供必要支持。高校和企业联合成立校企合作联盟,主要职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研究国家政策、与巴基斯坦贸易协议,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智库;第二,打造经管类巴基斯坦学生培养标准,明确培养流程和环节,完善各方培养职责,打造教育链条;第三,共同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项目,将企业实践环节与教学有机结合,设计并实施实践培训项目,为创新创业活动搭建平台;第四,与巴方相关机构、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对接,拓展合作领域和平台,推进人文交流和研讨。
4.3 资金保障
目前近3万名巴基斯坦留学生在华学习,其中7000多人享受奖学金。奖学金的来源多为中国政府奖学金和地方政府奖学金,形式单一且受众面有限,而且缺乏专业指向性。校企合作培养可通过设立企业奖学金,提升企业在巴基斯坦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还可根据企业自身需要引导巴基斯坦学生在指定行业从事需求量更大的职位,实现人才的定向培养,形成储备人才库。企业可以参与招生环节,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成绩、创新思维、沟通能力等进行考核筛选出符合企业奖学金申请要求的巴基斯坦学生,作为管理培训生进行重点培养,从而使学生在入学后对企业有所感知、有所了解,毕业后能够为企业服务,也增强了企业归属感,有助于提升团队凝聚力。
5 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促进了沿线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巴基斯坦为代表的沿线国家对于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与此同时,中国企业积极“走出去”,为世界各地“一带一路”国家建设贡献力量。以中巴经济走廊为代表的“一带一路”建设项目为我国的来华留学生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契机。本文以巴基斯坦为例,探究校企合作培养巴基斯坦籍经管类留学生的创新模式。校企合作培养的国际化人才应具备良好的汉语沟通能力,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应具有跨学科知识学习能力,了解国际惯例和法律法规,还应具有开放思维和视野。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应当具有针对性,通过定制化的课程、多元化的培养方式和灵活的教学方法,实现需求方和供给方的互利双赢,共同培养国际化人才。为推动中巴经济走廊和“一带一路”倡议在巴基斯坦的长远发展,还应从政策、机构和资金三方面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