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满洲里百年风云涌动 “东亚之窗”

2022-11-30刘煦明编辑王芳丽

中国三峡 2022年5期
关键词:额尔古纳河水塔满洲里

◎ 文 | 刘煦明 编辑 | 王芳丽

内蒙古满洲里,套娃广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满洲里火车站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因为道路被夏季洪水阻隔,一千公里的追河之旅刚及一半,我就不得不在蒙兀室韦处折道返航,掉头往河的源头去,而历史的巨流仍滚滚向前,遥指向我们路程的终点——满洲里城。

中午离开蒙兀室韦小镇,路两侧河畔有大片大片金黄的油菜花田,在阴云密布中兀自鲜亮。

很快,边防公路又贴近了河边,从室韦到水磨村的路上,围栏上都挂着枯黄的水草,继续往前的一段路,围栏倒塌,铁丝扭曲,路面斑驳,沥青层都被泡碎了。看来前几天河水一定涨超过了路面,比现在至少高两米左右。

河水退却以后,离河沿最近的草原呈棕褐色,大概也被洪水泡坏了,路边的原野倒依然是绿茵茵的,那是农垦的麦田,麦子已经长得三四十厘米高,八月份就会变黄。

雨过天晴之后,经过额尔古纳河更加平缓的部位,右岸大片汀渚苍绿,如同厚厚的绿毯。沿着边防公路,下午三点到了七卡和六卡之间的乌兰山,我五年前来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自然的芍药草原,四年前有了木栈道,去年四月来时正在施工,现在,一个颇具规模的景区已经建立起来,门口停了很多车。

过了五卡村,额尔古纳河右岸草场平坦辽阔,几乎看不到河的身影。由于私人牧场的阻隔,道路正在离开河的躯干,向东沿着支流而去。

在黑山头镇外额尔古纳河支流哈乌尔河上,还存有当年日军占领东北时期修建的铁桥,如今已经标注成危桥,倒是没有什么额外的保护。同样的铁桥,再向西南车程半个小时,在根河上也有一座。

离开哈乌尔河铁桥十分钟后,我们经过了哈萨尔古城遗址,是一个围成四方形,目测边长至少三四百米的土墙。公元1214年,成吉思汗把额尔古纳河流域这片广袤的草原分封给自己的得力助手、大弟拙赤·哈萨尔,并封给他四千户。如今整个额尔古纳河流域上土生土长的人们,也许都跟哈萨尔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下桥后马上又到了黑山头新镇,曾经作为中俄边境贸易重要站点的黑山头口岸关闭着。晚上八点半,终于进入海满一级公路,离今天的终点站满洲里越来越近了。

一个大下坡之后,卧在一片开阔河谷地带的满洲里城就出现在眼前。

第二天一早起来我就去满洲里博物馆、采访多年往返边境的司机,满城寻访多个历史遗址,才勾勒出满洲里这个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城市的大致轮廓,满洲里也是额尔古纳河流域三百年近现代史的缩影。

满洲里这个名字仅仅是这座城市两百二十年来的新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满洲里不叫满洲里,也算不上一个城,只是边疆草原深处一个水草丰美的小地方,游牧到此的布里亚特蒙古人把这里叫霍勒津布拉克,意思是“旺盛的泉水”,霍尔津河穿流在霍尔津草原上。

那时候,想必这里是一派“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光。除了巴尔虎人,大概就只有清代在这里戍边的布特哈八旗军士和“茶马古道”上进行中俄贸易的商人。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志》,18世纪海拉尔的旅蒙商人开通了两条对外行商路线,其中一条就是由甘珠尔庙向北途经满洲里到大库伦(乌兰巴托)。

1895年,谋划在中国东北修建中东铁路的沙俄开始派遣大批人员以旅游和考察的名义入境进行勘察。

1901年,中东铁路进入中国境内的第一个大站在这里建成,它是自西向东进入满洲的第一站,于是被俄国人叫作满洲里亚,简称满洲里。1903年7月,中东铁路正式通车。

在呼伦贝尔境内的中东铁路共有30多个大小车站(包括错车站),其中满洲里是第一个大站。

在满洲里火车站右侧(东侧),还有一座“中东铁路第一站”历史公园,里面保留了大量当年作为中东铁路员工宿舍的俄式老建筑。

园内两排共十一座石头房子,整齐地对向排列,还有三四座木刻楞看起来像是在原址上新建的。所有房屋都是很精美干净的三四开间平房,大多是石头墙面、红色铁皮屋顶、绿色双层玻璃窗、红色烟囱和阁楼小尖顶窗,大部分还带有棕色的木质门厅。门前屋后遍植松木鲜草,其中几座还有绿毯一样的庭院,静谧得像是未经风雨,颇有一种欧洲童话小镇的美感。公园里空无一人,非常安静,只有火车站的整点报时、鸣笛,还有报站声。

火车站西侧有一个大水塔,没有围起来保护,只是外墙窗下挂着满洲里俄式建筑群的标识。我近距离观察发现,原来水塔上半部分“木城堡”的裙沿是镂空十字架花纹,透露出东正教建筑的风味。水塔四周的燕子可不管这些,只顾着四处翔集,叽喳乱叫。

同样的水塔,中东铁路沿线的扎赉诺尔、海拉尔、博克图、牙克石等站都有,是蒸汽机车时代火车站必备的基础设施。因缘际会还在扎赉诺尔站旁遇到了助理候车员,带我们从只有齐膝高的门洞里钻进了百年水塔的内部参观。满洲里和牙克石站这几个水塔我们却不得其门而入了。

随着中俄商贸由原来的车队、驼队路线转移到以中东铁路为主,以及1905年清政府被迫开放东北商埠16处(齐齐哈尔、海拉尔、瑷珲、满洲里等),以铁路为中轴线,一座日后将成为东亚之窗的边境口岸城市由北向南逐渐铺陈开来。

满洲里在建成以后几十年里是一个几乎完全俄式的城市。至今在市区仍然随处可见大量俄式的石头铁皮房和木刻楞,市区还有多处俄式建筑群遗址。这里跟东北另一个俄式风味浓郁的大城市哈尔滨一样,市中心也是纵横交错按数字顺序排开的“某道街”,一至五道街遍地是高大的俄式商务大楼,一楼是各种俄蒙商行、特产店、中俄连锁超市之类的店铺。

满洲里博物馆本身就是俄罗斯风格哥特式建筑的典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26年建成,原本是中东铁路技工学校,后来做过日本铁道警护团驻地,新中国成立后又成为满洲里铁路分局机关办公楼、铁路医院,直到2005年改为满洲里博物馆。这里地板是后修的,门窗是老的,是最传统的俄式两层玻璃窗。从高大的房屋框架和精心设计的内部空间,还可以窥见当年俄国人的审美风格。

满洲里火车站水塔 摄影/刘煦明

内蒙古满洲里国门,国际列车在通过。国门庄严肃穆,在国门乳白色的门体上方嵌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个鲜红大字,上面悬挂着闪着金光的国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满洲里博物馆里的展品和文献资料浓缩了中国东北一百多年的近现代风云。

下午我们到了离中俄陆地边界最近的国门景区,我从国门右侧入口上楼,爬了三四层楼高度,终于到了瞭望台上。来得正巧,一串俄罗斯火车运着煤,正往国境开过来。速度很慢,车列也很长,哐哐的声音持续了好几分钟。在瞭望台上只能隔着玻璃看窗外风景,国界那一侧俄罗斯的地貌,也是广袤的草原,这大概就是布里亚特蒙古人说的霍尔津草原。

对面的城市在草原上铺开,有少数六七层楼房,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县级的城市。按照中东铁路的站点安排,满洲里出境第一站应该是北菜园子或者十八里小站(后贝加尔斯克)。

我站了许久,要离开的时候正巧又有一串标着X70型集装箱专用平车从国境开出去,一样很慢很慢,很长很长,看不到车头将停下的位置。能在一天内撞见在国界线上来去的两国火车,我感到十分荣幸。

猜你喜欢

额尔古纳河水塔满洲里
“植物水塔”大比拼
废弃水塔化身纪念馆,向凡人英雄致敬
浅析画面感在舞台中产生的舞台效果
额尔古纳河
论《黄雀记》中“水塔”意象的叙事功能
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在额尔古纳河的应用
隐秘
七律·到奇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