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创新性探析

2022-11-30陶春丽

关键词:军民军队同志

陶春丽

(安徽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8)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国家发展和安全高度提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实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是兴国之举,是强军之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是顺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部署。比较分析习近平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的创新性,有利于真正学懂、弄通和做实习近平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切实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一、提升军民融合发展到国家战略新高度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协调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动员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前,毛泽东同志既要求军队将宣传、组织、武装、发动人民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作为三大任务之一,帮助农民解决土地问题,帮助工人解决劳动权益问题,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又呼吁军队在无战事时参加生产,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满足自身和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潜移默化中提升军民和军地关系。毛泽东同志强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环境中实现打仗与生产的结合是“一个伟大的任务,一个伟大的阶级斗争”。[1]12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要求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两件大事协同发展,“这是战略方针的问题,希望军委讨论一下”。[2]26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邓小平同志坚持军队建设服务于经济建设,指示军队开展整顿以转移大批干部投入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为了转业干部更好更快地融入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邓小平同志指示军队务必把军民两用人才的“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3]6020世纪90年代,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江泽民同志呼吁战略构想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我们要有一个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相配套的战略构想,从总体上把握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历程”。[4]82胡锦涛同志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提出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全党全国的共同责任”,[5]251军队、地方和人民群众要敢于担当,认真履行职责,形成合力,推动目标的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正确处理军民关系的丰富经验和思想结晶,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创新性发展,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国家战略,开辟了军民融合式发展新境界。一方面,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发展,军事变革也愈加迅速;另一方面,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进入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阶段,为了提升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能力,我国军队必须强化使命担当,加快现代化。总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进入关键时期,新发展阶段国家竞争力、社会生产力和军队战斗力的耦合度日益紧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可以实现资源双向优化配置,以协同合作赢得世界产业和军事竞争的主动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是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富国强军相统一的必然选择,“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6]412。

二、开拓平等共建军民融合发展新模式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多来一直高度重视统筹经济建设和军队建设,然而受时代条件、主要矛盾和综合国力的限制,十八大以前中国共产党是在有所侧重、有所先后、有所主次的前提下协调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在赢得革命战争胜利的核心价值目标指引下统筹处理经济建设和军队建设的辩证关系。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背景下,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就决定了以军队革命战争为主的军民兼顾,军队无论是帮助农民、工人、民族资产阶级解决经济利益问题,还是与人民群众共同参加生产,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终极旨归在于和谐军民关系,调动更多人民群众加入革命的队伍。“因此也就明白,在现在的阶段上,经济建设必须是环绕着革命战争这个中心任务的。”[1]123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而随之调整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两者的侧重点。具体来说,在抗美援朝和三线建设阶段提出经济建设应服从于国防建设,以确保国家安全,而其余阶段强调国防建设应以经济建设为前提。无论是要求军队成为一支生产军,还是要求国防工业生产民用产品,皆是其理念的具体执行措施,“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因此,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2]26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同志在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原则下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现在需要的是全国党政军民一心一意地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照顾这个大局”[7]99。江泽民同志主张在服从经济建设大局的基础上兼顾国防建设,“军队要服从经济建设大局,体谅国家的困难,国防费也要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年有所增加”。[4]78胡锦涛同志要求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初步融合发展,“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5]541。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全局高度,一方面深情感受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等总体安全的需要;另一方面敏锐把握到我国面临严峻的总体安全形势,我国经济总量虽位居世界第二,国家经济实力虽大幅跃升,但我国经济面临“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正在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我国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水平虽不断提升,但是同我国国际地位、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仍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面对前所未有的来自外部的各种围堵、打压、捣乱、颠覆活动,必须增强斗争本领,既不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相对侧重一方而忽视另一方,也不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自成系统、各谋发展,而应该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资源深度优化、合作共赢,实现一份投入,两份收益,实现“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加快构建”[8]55,同步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与世界一流军队,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三、制定全要素、多领域和高效益军民融合发展新目标

建党百年多来,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积极创造条件以促进资源在军民系统之间流转和共享,只不过由于外部形势、中心任务、二者实力以及政策体制的动态变化而决定资源流转的方向及种类有所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直面战争与革命的时代条件,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毛泽东同志强调应以武装的革命胜利为中心,实现人力和物力的民转军,比如土地革命时期官田兵工厂所需原料和设备是通过发动群众从民间收集而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临新中国“一穷二白”的窘困局面,毛泽东同志要求军队在不妨碍军事任务的条件下积极投入到农业、工业、手工业、畜牧业、渔业、运输业、建筑业和水利等经济社会事业中以增强社会和国家的财富,“生产项目以农业、畜牧业、渔业、水利事业,手工业、各项建筑工程,各项可能从事的工业和运输事业为范围。”[9]281950年6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全国进入作战准备阶段,为了捍卫新中国安全,赢得战争胜利,毛泽东同志要求物资的民转军。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从“一五”计划开始,毛泽东同志对国防工业的军转民提出要求,要求国防工业积极贯彻落实“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军为主,寓军于民”的十六字方针,“在生产上要注意军民两用,学会军用和民用两套生产技术,要有两套设备,平时为民用生产,一旦有事,就可把民用生产转化为军用生产”[10]86-87。20世纪60年代,面对中苏关系急剧恶化、越南战争爆发以及台海局势的紧张,毛泽东同志作出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战略预判,为了更好地给战争提供后备力量,毛泽东同志作出加强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我国进入以军为主的民转军阶段,经济社会领域大量的人员、物资和设备被用来支持三线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为了服务于经济建设中心任务,邓小平同志要求军队的基础设施、人才培养、工业设备、工业技术等要素积极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服务,“军队可腾出一些机场,海军的港口,国防工业设备好,技术力量雄厚,加入到整个国家建设中去,再一个是培养军队和地方两用人才”[7]99。苏联解体后,江泽民同志科学分析国际局势,作出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战略判断,顺势抓住机会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在此基础上开辟了国防建设服务经济建设的寓军于民路径。“通用性较强的军事设施要实行军民合用,国防科技工业要能军能民。”[4]274进入21世纪,世界新型信息化高技术军事变革加快发展,诱发我国发生局部战争和冲突的因素依然存在,与此相对应的,我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六,经济发展速度赶超国防发展速度。据此,江泽民同志提出要两头兼顾,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实现民转军,促进后勤保障、新兴技术、基础设施、军官学历教育、通用人才培养等优势民用资源流向军事领域。面临经济发展“中等收入陷阱”和国防建设自主创新不足的双重压力,胡锦涛同志主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推进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的军民双向融合,既提倡国防科技、人才、资源和信息对国民经济高科技产业的强大牵引力,又重视武器装备生产、人才培养、后勤保障和国防动员方面的民转军。

习近平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总体国家安全形势,提出构建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全要素的军民融合是实现人员、技术、资金、物资、信息、管理等全要素的相互共享和融合。多领域军民融合是指军民融合不仅涉及设备生产、人才培养、后勤保障、基础设施、海洋太空、军队动员等传统领域,而且应该拓展融合范围,向电磁频谱、测绘导航、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延伸。高效益军民融合是指军民融合遵循生产力发展和部队战斗力生成双重规律以求资源在军民、军地之间的低成本、高效益的优化配置,以达到一方努力、两方收获,一方困难、两方努力,实现富国和强军的高度同一化,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四、构建军民融合发展组织管理、工作运行和政策制度新体系

建党百余年来,为了更好地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国共产党积极构建保障其运行的组织、机制和政策体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解决兵工厂原料奇缺问题,为了广泛发动群众收集原料,实现民转军,中央军事革命委员会和中央国民经济人民委员部通力协作,相互配合,分别发布命令和布告动员人民群众支援红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了使军队成为一支生产军,毛泽东同志强烈要求军队成立由司令部、政治部和后勤部代表组成的生产委员会,负责部队生产计划的制定、实施和监督,但须“与各大行政区和各省人民政府的生产计划相结合,统筹生产资金”。[9]30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为了更好服务经济建设,邓小平同志要求部队训练既懂军事战争知识又懂经济生产管理知识的两用人才,但具体的教育训练实施要跟国务院以及地方政府协同配合,“训练什么呢?就是准备到哪个行业就专门学习哪一行的业务。可以利用军队的营房,教员请地方出。这些干部往哪里安置,可以同国务院有关各部门商量”。[3]286江泽民同志要求部队以实际需要为牵引,在国家统筹安排下发挥市场运行机制作用,在后勤保障、基础设施、科学技术、学历教育、人才培养、武器装备等领域与地方政府开展兼容和结合,“这样大规模的基本建设,依托市场,许多军队独自难以办到的事情就能够办到”。[4]269坚持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道路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胡锦涛同志主张既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用,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发挥政策法规和军民通用技术标准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要求“加快形成军民融合发展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推动重点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初步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11]1。首先,要求健全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组织管理体制。军地协同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关键因素,要求建立纵向贯通、横向覆盖的军民协同沟通机构,我国已建立中央军民融合委员会,习近平任主任,在中央指导下各级地方军民融合组织机构也相继成立。其次,要求建立健全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相统一的工作运行机制。立足国家发展和安全需求高度,发挥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的作用,营造自由公平的市场运行环境,通过价格和竞争机制实现资源在军地之间优化配置。最后,督促加快形成系统完备、衔接配套、有效激励的政策制度体系。通过优化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制度政策环境,使市场的准入更加透明、规范和便利,鼓励和引导军民双方更多具备条件的企业、人才、资本、技术和服务参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富国强军伟大事业做出贡献。

五、强化政治大局、改革创新、战略引领和法治建设军民融合发展新意识

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需要坚决破除不良思想的禁锢,强化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和人心所向的精神意识。毛泽东同志既要求军队弘扬大局精神,尊重党、尊重政府、爱护人民群众,又要求党、政、人民群众服从大局,拥军优抗,“军队方面,重新宣布拥政爱民公约,群众方面,要求由当地党政和群众团体领导,重新宣布拥军优抗公约,举行热烈的劳军运动”[12]913。邓小平同志希望军民双方坚守改革创新和大局意识,军队开展各方面整顿,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党和国家要从大局出发,在经济有所增长的前提下增加国防投入,“要提倡顾全大局。有些事从局部看不可行,从大局看可行”。[3]82江泽民同志既号召军民双方秉承大局观,军队艰苦奋斗,走投入小、收益高的现代化道路,党、政府和人民群众增强国防观念,积极关心和支持军队建设;江泽民同志还号召军民双方秉承战略规划意识,协同制定与经济发展战略相配套的国防现代化战略部署;江泽民同志也号召军民双方秉承改革创新精神,破除束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胡锦涛同志呼吁军民双方弘扬战略规划、改革创新和法治建设理念,“实现军民结合,需要党和国家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通盘考虑,完善有利于军民统筹协调的体制机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军民通用技术标准”。[5]399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应以政治大局、改革创新、战略规划、法治建设意识武装头脑。“强化大局意识,军地双方要树立一盘棋思想”[6]1,克服部门利益的固化和掣肘,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政治全局高度认识、认知、认同和贯彻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改革创新是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根本出路,他激励军民双方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实现关键性改革突破,加快国防科技工业体制、装备采购制度、军品价格和税收等关键性改革,加快破除“民参军”、“军转民”壁垒。[12]1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宏观、全局、长远的事业,军民双方务必“要强化战略引领,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在各地区各部门落地生根,在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取得实效”[12]1。对各地区各部门实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环境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战略设计和布局,既确保战略规划做到责任明确、分工细化、重点突出、措施有力,又能定期开展评估,诊断实施效益,针对性调整战略规划。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涉及到军民双方职权和利益的调整,军民双方应秉承法治思维和理念处理全过程的矛盾和问题,通过立、改、废的方式建立和完善军民融合法律法规体系,确保法律法规真正做到衔接配套、系统完善,“要加大法治建设力度,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综合性立法和重点领域立法进程”[12]1,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监督,确保党、政府、军队、企业、中介机构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使法律法规真正达到引导、规范、保障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效果。

综上所述,习近平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是关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地位、战略核心、战略目标、战略举措和战略理念的系列重要论述,继承了我党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有益经验,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创新性发展。他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宏观高度,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新地位,确立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发展与安全平等共建的战略新核心。为达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新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既要求强化政治大局、改革创新、战略引领、法治建设战略新意识,又要求积极采取战略新举措,建立健全助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重点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

猜你喜欢

军民军队同志
新形势下军民融合防救体系建设探索
包围童话镇的“军队”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浅谈推进网信军民一体化发展
美军在武器装备采办领域推行军民协同发展的主要做法及启示(上)
『大元帅』与『小同志』
FOR YOU, O DEMOCRACY
同志关系
向雷锋同志学习
美要派上万军队阻止“大篷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