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引领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提升

2022-11-30廖利勇

人才资源开发 2022年17期
关键词:产教人力资源管理

□廖利勇

2019 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提出了深化发展“产教融合”要求。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结合以上政策,以及新企业需求的确立、产业升级和高速发展,企业对具备高水平职业素养的人才需求持续增加。随着产业升级和企业发展,对高素养、高技术就业岗位需求持续增加,促使企业人才需求多元化,要求就业人员具有相应技能和拥有高水平职业素养。学生在教育阶段培养好职业思想和道德、职业行为和习惯,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是职业教育适应新时代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产教融合引领下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

基于产教融合的职业素养教育与能力本位教育融合研究,全方位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产教融合机制,丰富产教融合办学理论,有利于促进高职教育理论创新,丰富产教融合办学模式,推进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提升产教融合运行机制。产教融合引领下职业素养与能力本位教育融合进行研究与实践,为职业素养与能力本位教育融合提升提供理论参考,丰富职业教育理论,提升职业素养与能力本位教育融合的理论与实践培育机制,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灵活性

符合国家发展战略要求,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具备符合产业需求的高技术技能和高职业素养的高质量人才,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创新提供借鉴。促使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融合培养课程,通过实施职业素养养成与职业技能培养相融合的课程改革,与企业共同开展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融合教育,适合企业就业岗位高层次需要,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推动职业教育进程。同时,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的发展需要较高的综合素质,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和较强的职业技能,才能获得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人力资源专业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目标不清晰

当前,职业素养培养越来越受到社会和企业的重视,很多高职院校也逐渐提出了需要培养相关专业相关岗位人才的职业素养的理念。但是,目前多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只是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对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目标的清晰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职业素养培养目标过于含糊,仅仅是根据教育部课程思政要求,含糊提了一些人才培养目标,但是和学生职业岗位相关的职业素养培养目标不明确。第二,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缺乏专业特色、区域特点和岗位特征,千篇一律,人云亦云,仅仅是参考一般专业的职业素养目标,缺乏具体专业和岗位需求、具体区域和产业需求的职业素养目标。第三,过于看重人才培养目标中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仅仅是把学生对接到企业具体岗位的知识和技能目标上,仅仅停留在满足企业就业岗位的需求上,对于职业素养目标的重视度不够,仅仅停留在表面显性的职业技能上,缺乏对于隐性的职业素养目标设置的重视,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支持欠缺。随着“互联网+”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以及目前疫情以来国际国内变化多端的形势,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需要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职业教育需要明确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为学生未来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二)课程设置忽略职业素养培养教育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人力资源专业课程对于职业素养重视不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融合培养课程体系较少,专业课程内容涉及职业素养的培养教育较少。“能力本位”引入中国时,很快得到广泛运用,但是能力本位职业教育仅关注学生技能,出现急功近利倾向,不深究如何把工作任务“做得好”。随着产业升级和企业发展,用人单位把选聘指标从以技能为主过渡到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对从业人员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要求越来越高。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缺乏职业素养教育元素,缺乏真实职场案例,需要重新构建相关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融合培养的课程体系。

(三)企业缺乏参与职业素养培养的意识和行动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分散,缺乏深度和稳定性,中小微企业容纳实习生数量有限,缺乏热情介入人才培养,企业用人需求难以真正落实到日常教学,用人单位对实习生不满,影响校企合作延续性,影响院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利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产教融合深度需进一步提升,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融合培养需要对接产业行业需求。学校没有针对企业人才需求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岗位需要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制定标准。因此,需要进行职业素养教育和职业能力教育融合培养,制定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标准,通过校企合作重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过程,满足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融合培养要求。

(四)学生职业素养实践平台不完善

目前,很多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缺乏培育的相关实践平台,而企业需求该专业人员的标准要求实践性较强、职业素养较高,使得高校人才培育与企业需求存在脱节。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时也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关注,企业与学校联系较少,校园文化氛围忽略对学生职业素养的熏陶,从而导致很多学生在企业工作中职业态度较差,较难适应和融入企业,这也说明高校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关注度不高。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体系优化

(一)明确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目标

2020 年教育部等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提出“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行为习惯培养”,把职业素养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职业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中需要明确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目标。确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目标需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职业素养培养目标的制定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符合学生未来就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若干职业,例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人力资源服务专业人员等。第二,职业素养培养目标的制定需要结合企业就业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例如招聘与配置、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培训与开发、员工关系管理、人事业务代理、职业介绍等。第三,职业素养培养目标的制定需要结合区域特征、产业需求、行业特色,以及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等。第四,职业素养培养目标的制定需要结合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在知识、技能、素质相互融合促进的过程中,提升人力资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系统化课程管理与职业素养培养合力

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注重价值引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乃至生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发展及企业的不断升级转型,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提出新的要求,高校在设置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时,应以“人”为核心,明晰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角色定位、专业架构和职业方向,并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与评述,将正确的价值观渗透到课程教学全过程,做到全方位育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领学生树立职业意识,明确正确的职业发展方向,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通过对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最新研究动态的把握,树立现代管理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式,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树立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观念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在讲授课程内容时,把“立德树人”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不同核心课程举例:《人力资源规划》让学生认识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做事的大局意识和前瞻性意识;《工作分析》通过岗位的胜任力模型,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员工招聘与甄选》通过招聘的目的和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竞争意识;《员工培训》讲授员工培训方法类型,通过学生接受不同教学形式的实例来分析不同方法的特点及应用,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和“终身学习”意识,培养正确的择业观。《绩效管理》培养学生工作的“竞争意识”“绩效意识”;《薪酬管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物质激励,摒弃“拜金主义”;《劳动关系管理》教导学生遵纪守法,培养法律意识;《国际化人力资源管理》了解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现状,培养前瞻性意识、爱岗敬业的精神以及专业使命感。

(三)创建产教融合的职业素养培养机制

围绕“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融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做出“双主体、四课程、四融合、四证书”的改革与实践,深化产教融合,突出校企协同育人“双主体”,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融合渗透人才培养全过程,对人才培养进行具体的研究与实践,并结合国内外职业院校先进经验进行分析,得出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融合培养的优化方案。一是校企协同育人“双主体”。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融合培养需要深化产教融合,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对接、学校文化与企业精神对接、学校学习与企业工作对接。二是校企共同建设“四课程”。校企共同合作开发和讲授四种类型课程,包括基础课程、核心课程、综合课程和企业课程,满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所需具备的基础、核心、综合能力,以及企业定制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融合培养要求。三是校企共同实施“四融合”。通过课程建设学习、实训平台练习、师德师风传承、顶岗实习检验等四个过程的研究与实践活动,具体实施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融合培养过程,培养高素质综合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四是校企共同开发“四证书”。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特点,校企共同开发和实施四种证书融通的人才培养过程,包括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力资源共享服务“1+X”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人力资源管理师证)和企业岗位能级证书(适应行业企业具体岗位需求开发的企业X 证书),深化“1+X”证书制度改革,融合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四)打造学生职业素养实践平台

实践是检验高校教学质量的标准。为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高校应在学生技能实践、校园文化和学生自我管理中搭建多样化的校内外职业素养实践平台,促进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一是依赖于学生技能实践来提升核心职业素养。为了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高校需搭建实践性强、参与度高、专业内容丰富的校内外职业素养培育实践平台,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其核心能力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培养,同时将企业需求融入教学课程、教学过程融入职业素养教育。二是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作用。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六大模块可以看出该专业是一个实操性强、以就业为导向的管理专业,该特点决定了学生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将会被引入其工作单位的企业文化中,为此,高校应形成具有高水平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文化环境,使学生在校园文化中养成高水平职业素养。三是学生在自我管理中提升职业素养。高校扮演着学生进企业前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角色,学生在接受学校培育的同时也应在自我管理中自主学习、自我教育促进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学生可主动积极参加学校社团实践、社会技能实践、企业实习等不同角色,在各种实践中学会团队合作、团队协作、团队建设和团队管理等,让学生通过自我管理意识到良好的职业素养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猜你喜欢

产教人力资源管理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绩效考核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探讨
激励机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在现代经济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