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视域下的脱贫攻坚:世界银行媒介文本的隐喻分析
2022-11-29陆佳怡
陆佳怡 陈 袁
一、问题的提出
贫困是全球性问题,以减贫为核心的贫困治理是全球治理的重要议题。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首要目标就是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但是2020年以来,在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极端天气等因素的影响下,世界极端贫困人口数量再次回升。1The World Bank,“Measuring Poverty”,https://www.worldbank.org/en/topic/measuringpoverty#1.与此相对,2020年底中国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提前10年完成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1郭言:《中国脱贫攻坚的世界意义》,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102/28/t20210228_ 36343999.shtml。在既有的关于中国脱贫攻坚的国际传播研究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日报》等国内主流媒体关于这一议题的对外传播是重点。2李宇:《脱贫攻坚故事国际传播的框架建构与叙事策略》,《电视研究》2020年第11期;杨凤娇、邱犇:《全球治理语境下中国日报扶贫减贫议题建构研究——基于推特平台@China Daily的实证分析》,《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年第3期。有研究发现,在国际社交媒体空间的中国脱贫攻坚媒介话语中,官方媒体占据主导地位;与此同时,境外商业媒体和自媒体更关注中国扶贫实践中的问题和困难。3陆佳怡、蒋佳宸:《主体与策略:国际社交媒体空间的脱贫攻坚媒介话语》,《对外传播》2021年第4期。有学者在观察和分析关于中国减贫的国际舆论后发现,虽然以国际组织、各国政府等为代表的官方机构总体肯定了中国的减贫成就,但国外媒体在进行相关报道时,常常忽略中国国家主导下的减贫政策的意义,对政府主导的精准扶贫持质疑或保守立场。4熊道宏:《中国减贫事业的国际舆论分析与传播策略》,《对外传播》2020年第3期。由此可见,在国际舆论空间中,中国脱贫攻坚国际传播的话语主体主要是中国媒体,但话语影响力有限,对于中国脱贫攻坚的成果以及向全球贫困治理贡献的中国方案,国际社会仍缺乏足够的认知。
在国际社会中,国际组织是在跨国问题治理中应运而生的重要的国际行为体,其国际权威和组织资源通常远超其他非国家行为体,对国家行为体的政策偏好和治理行动具有较大影响力。5周逸江:《国际组织在协同治理中的角色——聚焦疫情后经济复苏与气候治理》,《国际展望》2021年第6期。国际组织通常是许多国际通用规则规范的发起者和传播者,影响各成员国并被其接受、内化,最终达成全球范围内的共识。一般而言,国际组织会就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发布科学分析和技术报告,其领导团队关于议题的公开发言和立场表达,会塑造国际社会对该议题的认知。6周逸江:《世界卫生组织在促进卫生与气候治理协同中的角色与中国的战略选择》,《国际观察》2022年第1期。作为联合国专门机构之一的世界银行(World Bank Group)是致力于全球减贫事业的重要国际组织,在世界减贫行动中发挥设置议题、组织资源、发起行动等作用。7孙吉胜:《当前全球治理与中国全球治理话语权提升》,《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所以,考察中国的脱贫攻坚议题是否被纳入世界银行有关全球贫困治理议题的信息发布,是否推动了中国脱贫攻坚话语向国际舆论空间的全球减贫话语的转变,可以成为中国脱贫攻坚国际传播研究的新视角,进而为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脱贫攻坚实践及其成果的认知、提升中国方案的国际影响力提供策略性参考。基于此,本文研究了世界银行作为全球贫困治理话语传播重要平台,所发布的有关中国脱贫攻坚议题的媒介文本,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在全球性贫困及其治理议题上,中国的脱贫攻坚实践经验经由国际组织的话语传播,在国际舆论空间塑造了怎样的国际认知?中国脱贫攻坚话语如何经由国际组织的传播进入全球治理话语体系,从而凸显中国方案的影响力?
二、研究样本和方法
本研究以2015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为时间段,选取推特(Twitter)平台上的世界银行官方总账号@WorldBank、世界银行与贫困议题有关的官方账号@WBG_Poverty、世界银行分享亚太地区相关信息的官方账号@WB_AsiaPacific、世界银行分享贫困议题有关数据的官方账号@worldbankdata,两任世界银行行长金墉(任期为2012年7月1日——2019年2月1日)和戴维·马尔帕斯(任期为2019年4月9日至今)的账 号@JimYongKimWBG和@DavidMalpassWBG,以及世界银行官网(www.worldbank.org)所刊载的公开讲话和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关键词搜索,筛选出同时含有“中国”(China)和“贫困”(poverty)的样本,共获得相关推文176条,相关报道90篇(见表1)。
表1 世界银行发布的有关中国脱贫攻坚的媒介文本数量
在方法上,本文采用批判性隐喻分析。在隐喻成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工具之后,隐喻研究开始关注对隐喻话语的语境与文化分析,深入探寻认知背后的身份建构和意识形态,以及与社会文化语境之间的联系。1孙亚、钱玉彬、马婷:《国外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现代外语》2017年第5期。乔纳森·查特里斯-布莱克(Jonathan Charteris-Black)将概念隐喻理论和批判性话语分析相结合,提出了批判性隐喻分析理论(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CMA),他认为概念隐喻理论虽然提供了一个如何理解隐喻的较好模型,但批判性隐喻分析可以从社会意识形态、文化和历史的层面解释为什么在特定的话语语境中选择特定的隐喻。1Charteris-Black J.,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 Corpus Approaches to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04,p.243.相较于概念隐喻理论,批判性隐喻分析将隐喻使用的概念从“认知”扩展到“意图”层面,即隐喻使用背后的目的和动机。在既有的研究中,有学者曾探讨过国际会议中各国在全球治理议题方面的隐喻使用和身份建构2陆佳怡、张子晗:《对话与独白: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美欧中公开发言的隐喻互动》,《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年第8期。3翁青青:《政治话语中的隐喻和身份构建:以英国、加拿大、中国在德班气候大会上的发言为例》,《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8期。,从中可见,批判性隐喻分析可以挖掘国际舆论中媒介文本背后的政治立场及其所代表的政治集团利益,分析媒介文本的劝服效果。
在具体操作层面,本文首先清洗样本文本,结合十位知名语言学家(Pragglejaz Group)提出的“隐喻识别程序”(Metaphor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MIP),比较词汇单元的基本义与语境义是否有显著差异,如果有且语境义可理解,则判定为使用了隐喻。4钟兰凤、陈希卉:《隐喻识别研究现状述评》,《外语研究》2013年第5期。在此基础上,对隐喻关键词进行人工识别和编码标记,统计隐喻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辨析标记出的隐喻关键词所属的始源域并与其使用的目标域进行对比,分析其在映射过程中反映的隐喻使用者的认知。5编者注:根据批判性隐喻分析理论,喻体为始源域,本体为目标域,隐喻的认知方式是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最后结合文本语境和社会历史语境,考察隐喻使用背后的动机和隐藏的意识形态。
本文回答的问题是:世界银行有关中国脱贫攻坚的媒介文本使用了哪些隐喻?这些隐喻的使用体现了世界银行对中国脱贫攻坚实践,以及中国参与全球贫困治理的何种认知?这些隐喻使用背后折射出中国在全球贫困治理话语体系中拥有怎样的话语权?
三、研究发现
从统计数据来看,世界银行在有关中国脱贫攻坚的媒介文本中所使用的隐喻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叙述事实层面的贫困隐喻,例如贫困是一种容器,贫困是陷阱,贫困是疾病等;二是叙述实践层面的中国脱贫隐喻,这层隐喻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表征中国脱贫攻坚进程的隐喻,例如脱贫是战争,脱贫是旅途,脱贫是竞赛等;另一类是表征中国脱贫攻坚意义的隐喻,例如中国是伙伴,中国是引领者,中国是老师等(见表2)。
表2 世界银行关于中国脱贫攻坚议题文本的隐喻使用1编者注:此处用量化的标准来测算某类始源域在语料中出现的频率高低。
(一)事实层面的贫困隐喻:“定义贫困”
世界银行在事实层面的贫困隐喻具象化了“贫困”这个抽象概念,重点突出了贫困的一些主要特征。在世界银行的媒介文本中,贫困被广泛地隐喻为一种“容器”,例如“当今世界人口73亿,据统计12%的人口生活在极端贫困中”2The World Bank,“Speech by World Bank Group President Jim Yong Kim:Ending Extreme Poverty by 2030:The Final Push”,https://www.worldbank.org/en/news/speech/2015/04/07/speech-byworld-bank-group-president-jim-yong-kim-ending-extreme-poverty-final-push.(Today - with 7.3 billion people - an estimated 12 percent live in extreme poverty)。在此隐喻中,贫困是一个上方开口的容器,处于贫困状态的人们生活在容器底部;与此相对应,世界银行常常用“lift out”来表达脱离贫困之意,例如“过去30年,中国已成功使5亿多人摆脱贫困”3The World Bank,“Food Safety in China:Addressing Common Problems Requires Unusual Approaches”,https://blogs.worldbank.org/voices/food-safety-china-addressing-common-problemsrequires-unusual-approaches.(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China has successfully lifted more than 500 million people out of poverty)。贫困还被隐喻为“陷阱”,处于贫困状态的人们被困于陷阱之中,例如“确保人们不会继续陷入极端贫困”4The World Bank,“Remarks by World Bank Group President Jim Yong Kim at the Opening Press Conference of the World Bank/IMF Spring Meetings 2015”,https://www.worldbank.org/en/news/speech/2015/04/16/remarks-world-bank-group-president-jim-yong-kim-opening-press-conference-worldbank-imf-spring-meetings-2015.(ensure that people don’t remain trapped in extreme poverty)。相较于中性词“容器”,“陷阱”隐喻强调了贫困的负面含义,这两类隐喻的使用都展现了贫困人口的生活状态,他们无法依靠自身摆脱贫困,需要世界银行或者国家政府来帮助他们摆脱困住他们的“容器”或“陷阱”。此外,“疾病”隐喻(如poverty-stricken)凸显了贫困对人的伤害,“植物”隐喻(如root out poverty)凸显了贫困的根深蒂固,而“动物”隐喻则反映了世界贫困状况分布动态变化的特点,例如“1981年,全球贫困问题的重心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它开始转向印度。如今,它盘旋于南苏丹上空”1@WorldBank推文:https://twitter.com/WorldBank/status/1106134159041404928.(In 1981,global poverty’s center of gravity was in China. During the 1990s,it began shifting to India. Today, it hovers over South Sudan)。
世界银行通过使用事实层面的隐喻将抽象的“贫困”概念和容器、陷阱、疾病、植物、动物等具象化事物联系起来,令贫困的特征更容易被感知和理解。事实层面关于“贫困是什么”的隐喻与世界银行的日常工作之一——用各种数字化指标定义“贫困”、解释“贫困”相呼应。世界银行一直采用购买力平价(PPP)比率来推导国际贫困线(每人每天1.90美元),同时还划分了中等偏下收入国家(每人每天3.20美元)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每人每天5.50美元)。2The World Bank,“An Adjustment to Global Poverty Lines”,https://blogs.worldbank.org/zh-hans/voices/quanqiupinkunxiandiaozheng.中国宣布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之后,有些西方国家质疑中国的贫困标准,而世界银行在有关中国脱贫的媒介文本中一直使用自己设定的国际贫困线标准,客观上有力佐证并肯定了中国的脱贫成果。
(二)实践层面的中国脱贫隐喻:表征进程和意义
“定义贫困”是在事实层面确定贫困的边界和范围,“摆脱贫困”则需要依托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世界银行媒介文本中实践层面的中国脱贫隐喻主要分为两类,分别表征了中国脱贫攻坚实践的进程和意义。
1.表征中国脱贫攻坚实践进程的隐喻:“旅程”、“战争”和“竞赛”
“旅程”、“战争”和“竞赛”隐喻表征了中国的脱贫进程和结果,从总鸣值占比来看,世界银行主要使用的是前两个隐喻。世界银行媒介文本在使用这些隐喻时,主要谈论的是世界减贫进程,中国的脱贫攻坚实践通常被置于世界减贫事业的语境之中。
“旅程”隐喻凸显的是世界减贫事业正在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2030年被世界银行设为这段旅途的终点(goal),致力于在2030年在全球范围消除贫困。脚步(step)、步伐(stride)、向(toward)、前进(progress)等高频词描述了中国脱贫攻坚工作的进展,例如“由于贸易和国内产业对全球竞争的开放,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在消除极端贫困方面取得了真正的进展”3The World Bank,“Speech by World Bank President Jim Yong Kim:The World Bank Group’s Mission:To End Extreme Poverty”,https://www.worldbank.org/en/news/speech/2016/10/03/speech-byworld-bank-president-jim-yong-kim-the-world-bank-groups-mission-to-end-extreme-poverty.(Real strides towards ending extreme poverty have been made by countries like China as a result of trade and the openness of their domestic industries to global competition)。在脱贫攻坚旅程中,中国迈着坚定的步伐向着终点前进,媒介文本中诸如“最后一英里”(the last mile)等表述表明,中国脱贫攻坚工作获得的成果已经接近世界银行设立的目标。不过,路径(path)、道路(way)等高频词也表明,在消除贫困的旅程中,各国需要选择适合的道路(方法)。中国在脱贫攻坚旅程中开辟的道路能够更快地到达终点(实现消除贫困),这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战争”隐喻使用了战斗(fight)、标靶(target)、瞄准(aim)、战略(strategy)等高频词,彰显了世界银行对人类战胜贫困的决心和意志。在脱贫这场战争中,人类共同的敌人是贫困,世界银行鼓励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政府以及各类机构结成同盟(alliance)同贫困战斗。同时,战斗中既要树立明确的目标,也要采取恰当有效的战略才能事半功倍,世界银行认为中国在脱贫这场战争中,精确瞄准贫困人群,采取了行之有效的策略。
相较于以上两个隐喻,“竞赛”隐喻出现频次较少,这种隐喻表征了世界银行希望各国提高在世界减贫事业中的积极性。而在全球脱贫这场竞赛中,中国是优胜者,例如“中国的减贫速度比巴西高出50%,甚至高于印度”1The World Bank,“Lessons for Africa from China’s Growth”,https://www.worldbank.org/en/news/speech/2015/01/13/lessons-for-africa-from-chinas-growth.(China’s growth reduced poverty at a rate 50% higher than that of Brazil,and even higher relative to poverty reduction in India)。一个国家的贫困率通常和经济发展程度直接挂钩,各国的脱贫成果直接反映了其经济发展水平,中国是近年来经济发展竞争中的优胜者之一。
2.表征中国脱贫攻坚实践意义的隐喻:“团队”、“学习”与“道德”
表征中国脱贫攻坚实践意义的隐喻主要有团队、学习和道德。在“团队”隐喻中,伙伴(partner)、引领(lead)、成员(member)是高频词;在“学习”隐喻中,课程(lesson)、学习(learn)、参考(reference)是高频词;在“道德”隐喻中,贡献(contribution)是高频词。这三个隐喻共同凸显了基于中国本土实践的脱贫方案的有效性,以及中国脱贫攻坚对世界减贫事业的重要意义。在世界银行的认知中,中国在全球贫困治理中分别扮演伙伴、引领者和老师的角色,例如中国是世界银行“消除极端贫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2The World Bank,“Transcript of World Bank Group President Jim Yong Kim’s Press Conference at the World Bank-IMF Annual Meetings 2016”,https://www.worldbank.org/en/news/speech/2016/10/06/transcript-of-world-bank-group-president-jim-yong-kims-press-conference-at-the-world-bank-imfannual-meetings-2016.(a very important partner in this effort to end extreme poverty),自1978年以来,中国“在全球消除极端贫困中发挥了引领作用”1The World Bank,“Ending Poverty in China:A 20-year Perspective From Staff in the Frontlines”,https://blogs.worldbank.org/eastasiapacific/ending-poverty-in-china-a-20-year-perspective-from-staff-inthe-frontlines.(played the lead role in the global effort to overcome absolute poverty),“中国的减贫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的借鉴”2The World Bank,“China Launches New Poverty Reduction Case Database”,https://www.worldbank.org/en/news/press-release/2017/05/26/china-launches-new-poverty-reduction-case-database.(China’s experience in poverty reduction can offer useful lessons to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世界银行通过使用“团队”、“学习”和“道德”隐喻肯定了中国脱贫攻坚成果对于全球贫困治理的重要意义,认为中国在全球贫困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中国的成功脱贫有赖于在本土实践中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中国的脱贫实践经验和成功方案值得在国际上广泛传播。
然而,就整体而言,世界银行有关中国脱贫攻坚的媒介文本主要使用的是事实层面的贫困隐喻,在实践层面的脱贫隐喻中,表征世界减贫进程的隐喻占绝大多数,涉及中国脱贫攻坚实践进程及其意义的隐喻数量相对较少,这意味着中国的脱贫实践叙述被置于世界减贫事业语境之中,虽然世界银行对中国的脱贫攻坚实践有所认知,但并不充分。诚如有学者指出,话语权体现在全球治理之中,而全球治理话语权既体现为参与治理的权利,也体现为治理过程中的权力。国际组织是全球治理的主体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话语平台,对话语的生产、传播有很强的影响力。3孙吉胜:《当前全球治理与中国全球治理话语权提升》,《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世界银行媒介文本中关于中国的贫困治理实践及其经验占比较低,说明中国在全球贫困治理中的话语权需进一步提升。
四、结论与讨论
作为致力于消除贫困、促进共享繁荣的国际组织,世界银行在其公开的媒介文本中使用了事实层面的贫困隐喻和实践层面的脱贫隐喻来呈现中国的脱贫攻坚事业。事实层面的贫困隐喻凸显了贫困的负面含义以及贫困的难以摆脱,世界银行使用事实层面的贫困隐喻与其定义贫困的职责密切相关,定义贫困的背后涉及各国围绕国际贫困线标准的话语权之争。实践层面的脱贫隐喻主要表征了中国脱贫攻坚实践的进程和意义,表征进程的隐喻分为“旅程”、“战争”和“竞赛”三类,“旅程”隐喻表征了世界减贫事业的进程,“战争”隐喻凸显了世界银行对人类战胜贫困的决心和对各国团结一心的期望,“竞赛”隐喻折射出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中的激烈竞争,而中国是竞争中的优胜者之一。表征中国脱贫攻坚实践意义的隐喻中,世界银行肯定了中国基于本土经验的脱贫方案,认为中国是世界减贫事业的引领者、是世界银行的忠实伙伴、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减贫道路上的老师。与此同时,本研究发现,实践层面的中国脱贫攻坚隐喻在世界银行媒介文本中的使用率不高,印证了中国的脱贫攻坚实践及其话语在全球贫困治理话语体系中的地位还有待提高。
“所谓全球治理,是以人类整体论和共同利益论为价值导向的,多元行为体平等对话、协商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变革和全球问题挑战的一种新的管理人类公共事务的规则、机制、方法和活动。”1蔡拓:《全球治理的中国视角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在涉及人类生存权和发展权的贫困问题的全球治理中,全球层面的对话、协商和合作是有效的治理机制,多主体、多部门合作是实施全球贫困治理的基本形式与有效机制,其中,世界银行发挥着关键作用。鉴于此,在全球治理视域下,关于中国脱贫攻坚实践及其对世界减贫事业贡献的国际传播,应主动瞄准作为全球贫困治理重要行为主体的国际组织,一方面,积极向世界银行提供关于中国脱贫攻坚实践的话语资源和话语表达,并将其有效嵌入世界银行关于全球贫困治理的公开信息发布之中,借助世界银行话语平台所具有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将中国话语转变为世界话语,促进完善国际社会对中国脱贫攻坚议题的认知,提升中国贫困治理方案的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官方机构和媒体在国际舆论空间叙述中国贫困治理方案及其对国际社会的贡献时,可以积极援引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设立的相关标准,佐证中国方案的科学性和可信度。诚如上文所言,可以采用世界银行定义的国际贫困线标准来论证中国脱贫攻坚成果的价值及其对世界减贫事业的贡献,在呼应国际组织倡导的全球意识和全球价值的同时展现中国的全球责任。
本文尝试从国际组织的国际传播视角,即从世界银行媒介文本的隐喻使用考察中国脱贫攻坚议题及其话语的嵌入度,由此探讨中国在全球贫困治理领域的话语权现状。在后续研究中,还可以进一步考察国际社交媒体空间多元行为主体如何叙述中国的脱贫攻坚,多元话语表达中是否存在隐喻互动,隐喻使用及其互动背后体现了各类行为主体在全球贫困治理领域拥有怎样的话语权。希望这些研究能为在国际社会传播中国声音,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提供一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