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动仪式链视域下主旋律电影的发展路径分析

2022-11-29王佳旭

关键词:际遇弹幕仪式

王佳旭

(大连财经学院文法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一、互动仪式链理论阐述

如果深溯“互动仪式链”可以发现,该理论的研究来自于“仪式”理论的变革,而“仪式”的研究最早源自对信仰体系的研究,诸如每年的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通过集体聚会并共同吃粽子的仪式来纪念屈原,再或者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人们同样会用月饼作为团圆的符号。随后爱弥儿·涂尔干提出了二元对立关系的“圣俗二分”不仅将仪式研究带入宗教领域同时为其后仪式进入社会结构奠定了基础。而符号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以涂尔干的宗教仪式为基础,融合多位学者的研究最终提出“仪式理论”,但该理论中的“仪式”依然沉浸于对宗教仪式的研究对于社会中存在的仪式鲜有探讨。真正将“仪式”引入到社会现象的是欧文·戈夫曼,他以微观视角探寻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互动现象,并且提出了具有超越性的“面对面互动”,[1](P183-184)要知道在20世纪60年代,以伯尔赫斯·斯金纳为首的“新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与周围所处环境有关,而与人脑中的意识没有明确关系。这种论调与米德所提到的“客我”相类似,但显然这种理论有些绝对。戈夫曼则认为,人的身体化社会互动虽说依据情景需要来管理外表,但自身同样会恰如其分的掌握身体距离并运用印象管理来有策略的控制自我形象。兰德尔·柯林斯是互动行为的集大成者,[2](P40-47+95)他继承了涂尔干以及戈夫曼的理论并提出了“互动仪式链”理论,他明确提出了构成互动仪式链的四个要素:群体聚集、排斥外来人的屏障、共同的关注焦点以及共享的情感状态,同时他认为互动仪式链的重要形成原因是个体围绕群体所产生的依赖情感。受众所参与的仪式互动使短暂的情感体验不断增加,最终转化为长期的情感能量。[3](P69-70)但伴随着数字浪潮的一波万动,网络亚文化群体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迅速兴起同时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真实的情感碰撞已由线下转化为线上的际遇,群体成员虽说可能互不相识,但线上互动及活动频次却增加了,并且由于互联网本身存在的虚拟性,使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也能畅所欲言,所以说,互动仪式链理论借助新媒体技术实现了飞跃。

二、主旋律电影中的互动仪式分析

电影是视觉与听觉艺术的融合,同时也是一门综合艺术,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视听作品,电影的情感表达更为直接,场面调度更加宏大,拍摄后期的剪辑工作更为繁琐。所以说,一部优秀的电影的上映在当下必将会引起消费者的追捧与喜爱。主旋律电影作为近年来华语影片中的一匹“黑马”,凭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积极的正能量不断激励着中国电影向前发展。“主旋律电影”一词是由时任中国广电总局局长腾进贤所提出,在于借此抵抗外来文化的侵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电影,于是在20世纪末先后涌现出了诸多优秀的“红色文化”电影,当时的主旋律电影,以宏大的叙事建构着国人的国族认同与家国情怀,同时塑造了几代人熟知的英雄形象。[4](P60-69)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电影类型呈现“百花争鸣”的态势,但主旋律电影依然是“一枝独秀”,因为,其自身拥有明确的国家意识形态表征以及政治叙事定位并且首要目标是凸显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其实,可以感知到,电影的观看本就具有仪式感,而线下院线电影的观看则更是将仪式感拉满,同时,由于主旋律电影富含浓浓的家国情怀,观众的民族自信以及民族认同感在观看电影的同时得到了极大的转换,这些都体现了互动仪式链理论在主旋律电影中的作用,本文将从“共同情感、虚拟际遇以及关注焦点”三个方面分析主旋律电影该如何借助互动仪式链理论在新时代的电影浪潮中实现鱼跃发展。

(一)情感能量:文化自信下的情感共鸣 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了文化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并一再强调:“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就是文化自信。”近年来,我国基于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产生的社会现象呈现“井喷”式的态势,在品牌创新方面,以李宁为首的本土运动品牌开始向“国潮”靠拢;在电视节目创作方面中,以《成语大会》为首的文艺综艺类节目同样吸引了众多受众,良好的创作环境以及观众的情感认同,主旋律电影在上映初始便与观众产生了情感连接。

当下的主旋律电影为了充分调动观众的情感,在拍摄手法、拍摄器材以及内容叙事方面更加先进,向观众呈现的画面更加逼真,以《八佰》为例,电影不仅1:1真实还原了当时的历史景象,并且深挖的苏州河更是生动呈现了“地狱”与“天堂”的景别,在器材方面,《八佰》全片采用了被誉为“地表最强摄影机器”ALXA65摄像机,该摄像机是最接近人眼看世界的机器,这也使景深的调节变得更为自然。而在内容叙事方面,电影不在一味的歌颂大人物的丰功伟绩,对于小人物内心的描写更为细腻,将电影变得有血有肉从而挑拨观众的情感。[6](P101-105)其实,不仅是《八佰》这一部影片,目前上映的主旋律电影都采用相同的手法来拉近观众的距离。电影中呈现出的真实故事场景使观众能够切实感受到中国历久弥新的不易以及中国先辈的百折不挠,而影片中折射的中国精神也正是文化自信的组成部分。感情本身具有隐秘性、私人性等特点,其他类型的电影很难形成情感的集体共鸣,但主旋律电影本身作为一种“民族回忆”可以轻而易举的唤醒观众的文化自信从而达到民族情感的觉醒。不仅如此,电影的互动更为简单,在上映前通常会举行新片发布会,届时会邀请观众以及部分媒体参与共同讨论电影话题,而规模程度与影片中明星数量相关,演员阵容庞大,相应的发布会的现场也会庞大。主旋律电影中所受邀参演的明星通常是老、中、青三代知名演员,其发布会阵容可见一斑。主旋律电影通过中国精神助推传统文化从而形成观众的情感共振。

(二)虚拟际遇:虚拟实践下的现实际遇 际遇是互动仪式链形成的前提,柯林斯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特定场景下的际遇是互动仪式链形成链状结构的关键。观众在线下观看电影是如今为数不多的亲身参与的际遇活动,观众在观看电影过程中通常与外界保持联系,甚至受到其他观众的影响,而主旋律电影作为弘扬正能量类型的影片更是将这种情感碰撞无限放大,笔者采用参与式观察法对观看主旋律电影的观众进行调查,发现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座位相近的观众往往会受到彼此的情感感染。

在智媒时代下,移动互联设备的普及早已将人们的生活场景由线下转为线上,虽说观众在现实生活中观看电影,但是对于情感的宣泄依然是通过线上进行,笔者认为观众的情感交流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的:

1.弹幕互动。弹幕是指观众在观看视频时弹出的具有评论性质的字幕,弹幕的发射虽然不是实时的,但是它会在视频的某一节点出现从而带给观众一种“实时互动”的感觉,而弹幕的发展也已经从最开始的B站转向各个视频门户APP,弹幕功能迅速发展的背后逻辑在于为观众开拓一个情感交流的窗口,但是并不是所有受众在观看视频后都会通过弹幕来表达情感。而弹幕的数量取决于电影类型以及口碑,比如说2019年上映的《我和我的祖国》,由内地7位导演联合炮制收获了30亿票房的同时,也为中国主旋律电影开拓了先河。当电影在爱奇艺上首播后随即收获了大量的影迷围观,弹幕中不乏弹出“第二遍看了”、“再看依然热血沸腾”的字样,当电影的情节被推向高潮时,弹幕中不时出现“祖国强大”“鲜艳的中国红”以及“此生无悔入华夏,来生还做中国人”。[7](P71-76)由此可以看出,观众通过线上弹幕际遇实现了情感的虚拟互动,将线下难以表达的情绪转移到线上表达。[8](P14-19)

2.视频号互动。电影宣传方式的革新是电影收获票房的关键,如今的影片宣传除去传统的新片发布会外已然向线上短视频进军,短视频由于自身所带的社交属性进而增强了观众的参互动性,因为受众不仅可以通过转发、下载等手段分享同时还可以在评论区内对视频内容进行讨论。5月25日,电影《长津湖》在抖音开设自己的抖音号,并且在一天时间内连续发布两条抖音共收获了将近12万的点赞、12023条评论以及3289次的转发。虽说电影在9月30日上线,但是及早的预热为电影的票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一些网友在评论区内也发表了对电影的期待,比如网友Miss.L在视频下留言“恭喜杀青啦,各位演员可以好好休息啦”收获了1077个点赞,受众通过点赞的形式表达了内心对于他人评论的互动与认可。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有许多观众在线下观看完电影后很有仪式感的在《长津湖》电影抖音号下的第一条视频下留言,证明自己为电影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比如观众在Ef⁃fort评论“一不留神就刷到底,太感人了,这部剧真的很好看,出了剧院还在那个电影里久久走不出来。”以及网友“$静$”在5月25日评论“期待长津湖上映,电影大卖”得到了三名网友在10月5日的肯定回复,这种颇具仪式感的互动形式使观众实现了虚拟际遇。主旋律电影通过线上视频号的开设形式尤其是评论区的留言为观众实现虚拟际遇提供了可行性。

(三)共同焦点:群体发声凝结共同符号 主旋律电影自它产生伊始便迅速形成了强有力的群体基础,而题材的独特性也为群体团结提供了条件,当个体成员借助新媒体发声谈论对于电影的看法时就会使这种团结感变得愈发强烈,而共同符号的形成正是在此基础下产生的,柯林斯也不止一次提出有相同关注点的人群通常能获得延伸这种团结感的共同符号。主旋律电影的共同符号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首现是价值观的共同符号。主旋律电影最为突出的作用表现为爱国情怀的输出,受众在观影过程中流下的眼泪以及情绪的波动便是价值观层面上共同符号形成的直接体现。此次问卷调查显示有98%的观众在观看主旋律电影时会情不自禁地留下眼泪,相较于其他主题电影形成的“亚文化”式的符号,主旋律电影的共同符号则显得更为真实,而电影的片方有时也会通过邀请一些与电影剧情有关的英雄人物进入电影院与年轻的观众共同观影,比如电影《金刚川》在2020年10月24日邀请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存活的老兵进入影院并且向老兵进献纪念章。第二个层面体现在观众的行为层面,主旋律上映的契机往往与国家重大纪念日相吻合,比如说:最早上映的《我和我的祖国》在国庆节前一天上映,《金刚川》选择在2020年10月25日上映,原因在于1950年10月25日被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而2020年正值战争胜利70周年,举国同庆的盛举无疑将电影的仪式感拉满。不少的观众走出电影院后纷纷讨论着“国家强大、现在的幸福来之不易、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等一系列话题。不仅如此,在今年国庆档的推动下,《长津湖》电影不仅在票房上大获成功同时掀起了一波“换头像”的高潮,众多粉丝在观看完电影后纷纷将自己的微信头像更换为与国旗相关,而这种做法在得到官方的肯定以及鼓励下得到迅速推广。总的来说,主旋律电影借助具有仪式感的纪念日为观众提供了发声条件,而爱国情景下的剧情也帮助观众形成了共同焦点。

三、互动仪式链理论下主旋律电影研究思考

(一)“明星效应”转向“剧情讨论”目前我国先后上映的主旋律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演员阵容豪华,许多电影不仅邀请了国内知名的一线演员,甚至有些演员愿意免费演出,明星这样的做法值得我们称赞,毕竟在“金钱至上”的年代,因为情怀而甘愿奉献的精神已经所剩无几,但同时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当明星云集,观众抱着追星的目的来观影是否会弱化与剧情的互动,比如说:有不少“Z世代”的粉丝,热衷于讨论自己喜欢的”爱豆“在剧中的表现,而对于整部电影的剧情讨论相对较少,虽说划清了与”局外人“的边线并且形成了共同讨论的话题,但是观众却忽略了对剧情的讨论。市场经济的浪潮下,我们不能忽视商业片所引发的”粉丝经济“所创造的价值,但是主旋律电影更应该在剧情上优化叙事逻辑,在宣传上加入更多鲜活的案例来引导观众的讨论,[9](P118-120)其实当下的不少主旋律电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众多电影的抖音号中已经减少了对明星拍摄电影时的花絮播出而更多的向观众在观看结束后的感想表达做转变,而当观众在接受采访时,更多的去谈论电影的内容而不是明星,这样的宣传仪式既弱化了明星效应的同时也加强了观众的互动交流。

(二)“数量优先”转向“质量优先”主旋律电影蓬勃发展离不开国内外环境的推动,观众民族自豪感以及自信心的提升为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氛围。[10](P125-128)换句话说,主旋律电影是眼下电影发展的“蓝海”,随着《我和我的祖国》等主旋律系列电影大获成功,不少青年导演也开始纷纷入局,可以说一时间,以主旋律电影为噱头的电影开始纷至沓来,一些制片深知无法与同期上映的大制作电影相抗衡,纷纷转向在线上上映。但是电影的质量却下滑严重,其中的剧情更是无法与观众形成情感的共鸣,更不用说扩大影响力形成情感共鸣,比方说:由李幼斌领衔的一众演员,被片方夸大宣传为《亮剑》原班人马,而除去主角李幼斌外,在《亮剑》中让人印象深刻的张光北只在电影当中有几个镜头而已,不少观众在观看完之后更多的调侃演员的不当调度以及对剧情的吐槽,并没有就剧情内容形成一个共同话题。所以说,主旋律电影的质量是观众互动仪式的基础,如果电影的质量过差必将招致粉丝的吐槽最终被遗忘。

主旋律电影是在特定政治文化语境下提出的概念,也是民众文化自信以及民族自信的集中体现,[11](P100-106)虽说主旋律电影的发展依然需要时间的不断打磨,但互动仪式链理论为主旋律电影的研究提供了一条全新的路径。而随着拍摄手法的成熟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完善,其必将会形成以虚拟际遇为背景,通过共同符号的形成来引发全民关于爱国情感的讨论。

猜你喜欢

际遇弹幕仪式
仪式感
仪式感重要吗?
搞笑弹幕一箩筐
拜托了,弹幕君
当四大名著遇上弹幕
Talking strategies
我们时常宽己苛人
我们时常宽己苛人
开营仪式
我们时常宽己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