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五台八咏”看傅山的遗民心态与用世之志

2022-11-29温新瑞

关键词:遗民傅山五台山

温新瑞

(中北大学出版中心,山西 太原 030051)

作为明末清初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思想家,傅山(1606-1684),字青主,初名鼎臣,一字仁仲,别号众多,其中以朱衣道人、青羊庵主最为有名,山西阳曲县西村人,一生的游览足迹遍及祖国的大好山河,所到之处或吟诗或作赋,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和史料价值。在这些游览诗作中,尤其以吟咏寺庙等佛、道名胜古迹的诗作引人注目,表现了傅山作为思想家的博学多才,也寄托了诗人“爱国抗清”的政治抱负和“经世致用”的遗民心态与用世之志。

一、傅山游览五台山的历史背景与政治语境

甲申之变,明清朝代鼎革,而作为清初“遗老之魁硕,后学之津逮”[1](P115)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傅山等社会精英在面对家国兴亡、山河巨变之时,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与清王朝的不合作态度,有的隐居山林、著书立说,如顾炎武以遗民身份撰写《日知录》等;有的致力于反清复明,如以“忠臣孤子”著称的黄宗羲组织“世忠营”响应起义兵的义举。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与政治语境下,作为明末清初北方文宗的傅山也奋不顾身地加入了北方的反清斗争之中。然而,随着国势的变化,斗争失败后的傅山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于是他采取了“以游为隐”的人生策略,云游各地既是消遣避难,又是立志继续抗争。

(一)历史背景 傅山生活在明清王朝之间急剧动荡变更的年代。明朝末年,朝廷内部明争暗斗,结党营私,政治腐败,从而导致民不聊生,统治阶级与农民百姓之间矛盾日益尖锐,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农民起义如火如荼、遍布全国。甲申之变,泱泱大国沦为异族的铁蹄之下,江山易主,满目疮痍。已到不惑之年的傅山从晚明士人转变为清初遗民,其思想特质也发生了质的转变,一方面,他痛感明朝历史的由盛而衰,日益腐败,在内忧外患面前束手无策、愚蠢至极;另一方面,他又深恶痛绝清朝的异族统治,坚持民族气节,誓死抵抗清朝,表现了高尚的爱国主义民族节操。具体来讲,明朝崇祯十年(1637)丁丑,傅山上京为袁继咸伸冤而名闻天下。崇祯十六年(1643)四月,山西巡抚蔡懋德自固关返回太原,聘请傅山讲学于三立书院。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李自成攻克太原,傅山寓居平定嘉山,到寿阳拜郭静中为师,自号朱衣道人。甲申之变(1644),明朝灭亡,李自成退出北京,皇太极入主北京拉开了清朝的历史序幕。全国各地农民纷纷起义抗清,傅山以山西为据点,辗转各地,展开了长达十几年的反清复明活动。

(二)政治语境 甲申之变,全国的政治语境随之急速转变,晚明的腐朽政治气息尚未消退,闯王李自成屠城的血腥仍飘荡在空气之中,清王朝便马不停蹄地着手自己的政治布局。为了笼络汉人为己所用,清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吸收散落在民间的汉族知识分子。首先,清政府在初期实施了排除异己,对汉人知识分子打压镇压的文字狱政策,如震惊清初的戴名世的《南山集》案件。其次,清康熙年间,清政府继续恩威兼施,在残酷的文字狱的同时,又开设了博学鸿词科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当时包括傅山、王夫之在内的抗清义士拒不接受笼络,也拒绝向清政府谢恩。在甲申国变之后,傅山毅然出家,表示了自己的决心与立场。虽然傅山出家也有自身的原因,但是国变则快速促成他出家入道。最后,清政府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转变自身的民族矛盾,多方面采取措施进行民族压迫和阶级镇压,从而使得恢复故国成为如傅山在内的抗清义士此生最大的志向。即使在教育后辈的过程中,傅山也希望他们能继承其复明之志,完成他未尽的事业。在甲申年除夕之夜,傅山面对残烛,想到自己的处境而无法入眠,在《甲申守岁》一诗中写下了亡国之痛,抒发了抗清之志:“三十八岁尽可死,栖栖不死复何年?徐生许下愁方寸,庚子江关黯一天。蒲坐小团消客夜,独深寒泪下残编。怕闻谁与闻鸡舞,恋着崇祯十七年。”[1](P240)

二、“五台八咏”组诗的思想内涵

康熙元年(1662),傅山游览五台山之时,创作了一组诗歌,共八首,在其文集中称为《五台八首》,号为“五台八咏”。此诗是傅山在自己的人生最苦闷的阶段所抒发的郁闷情绪和遗民心志。先是顺治十六年(1659)郑成功领兵围攻南京抗清失败;顺治十七年(1660),傅山隐居太原松庄,却在秘密地关注着外界的风吹草动;康熙元年(1662),晚明的永历帝逝于云南昆明。在没有成功的抗清斗争中,傅山反清复明的斗志消失殆尽,而母亲陈氏的去世更让傅山悲痛欲绝,如此多难之际,他内心已伤痕累累。傅山晚年,经常外出游玩、寻仙访道、与朋友聚会,从而让自己精神得到解脱、情感得到安慰。就在康熙元年(1662),傅山游览了北岳恒山、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台山时就有托付名山隐居以解脱尘俗烦劳的想法。因此,傅山带着难以排遣的人生苦闷与无处容身的前途担忧踏上了佛教五台山的旅途,以五台山的圣境为自己疏解情感的外象,用《五台八咏》抒发着明末遗民无限感慨的生存况味。[2]

(一)佛学思想 傅山对于佛学的参研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模式,而且常发前人所未发之语。他年轻时期就关注佛家经典,佛家思想渗透到他生活的各个阶段。然而,傅山对于佛家思想的研究,并不是全部吸收,而是具有非常明确的立场,即吸取佛家思想之精华,去除其思想之糟粕。傅山晚年游览五台山,不仅是出于排解心中的悲痛与苦闷,而且也是其试图联络五台山的反清武装起义。从傅山游览五台山的组诗来讲,他到过旃檀岭、清凉石、狮子窝、中台、北台、北山寺、东台和滴淋岭等胜地,几乎走遍了五台山的全境。

清凉石位于清凉寺内,历来有很多以此石为题材创作的诗歌,比如镇澄的《清凉石》、乾隆的《咏清凉石》等等,书写清凉石的传说与佛意禅趣。[3]有关文献中记载,清凉石硕大无比,曾是文殊菩萨睡过的禅床,然而傅山在《清凉石》一首中却这样写到:“疏馨可林冷,云根一片秋”,[1]这种感觉全无淑世清凉、人间是道场的神圣庄严之感,甚至带有些许悲凉之意,让异代读者都感同身受着凄凉之境况。然而,傅山天生硬骨,具有骨气和民族精神,“无情薰不热,有骨踏难柔”,这一句代表了傅山的志向和勇气,哪怕外部的恶势力再强大,他都不会被压垮。“坚贞见龙象,施利额吾游”,傅山心中的文殊菩萨永远是正义的化身,是来人间铲除邪恶的使者,于是他重拾信心,振作自强。傅山在《清凉石》一诗中是以石自喻,点题明志。从这首诗我们可知,傅山阅读佛经,听禅解经,并不是完全被佛经同化,二是具有自己强烈的辨别意识,具有择其善者、慧者而从之的能力,可谓是以己力运转佛学思想为现实问题所用,具有一定的佛学实学化倾向。

(二)道教思想 傅山精研佛学数十年之久,可谓对佛经禅理通透明了,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他却将自己的政治身份与精神支柱归属于中国的本土道教,其中道教的政治身份实际是用来掩护自己的,之所以用道教而不用佛教作为精神归属的宗教,是因为佛家与道家思想对现世的关怀程度具有根本的不同。在古代中国的传统官场文化上,尤其是在文人士大夫中间,道教和道家思想经常是他们谋求政治缓冲的隐蔽地带,亦是“休养生息”、或是“政治避难”又是“以退为进”,都不是要真正地远离俗世尘嚣,而是暂时收藏起自我心中的壮志凌云,寻找机会再观衅而动。[4](P207)佛家思想却与之相反,它讲究因果轮回与因果报应,给今生遭遇不幸的人以熔铸来生的寄托与希望,以今世的痛苦经历来换取来世的安稳和幸福,从这一层面来看,佛家对现世的意义是消极的,与傅山关注现实的态度和愿望恰恰相反,而道家对现世的意义是积极的,与傅山关注现实的态度就非常符合。

三、文化政治语境下傅山的遗民心态

作为明末清初的遗民大儒,傅山的遗民身份经历了两重转变:一是“政治遗民”,二是“文化遗民”。这两种遗民身份时而重叠,时而转变,代表着傅山在不同时期遗民心态截然不同的取向。

(一)政治遗民心态 作为政治遗民,傅山强调通过复辟思想、武装斗争、拒仕新朝等行为来表明自己的政治身份和态度。面对清朝的血腥屠戮和残暴征服,作为政治遗民的傅山,内心是悲愤的,具有极其坚定的反清复明的精神。有学者认为,艰苦持节、独立特行的精神和风格是贯穿其一生思想著述与立身行事的主线。[5]此言不假,正因为傅山一直抱有坚定的安身立命的节操和作为明代遗民的自觉认识,所以他才在甲申国变之后毅然决然地举起反清复明的大旗,以山西为活动中心,奔走于各地,联络仁人志士,从事反清、抗清斗争。所以,傅山的第一个遗民心态是反清复明、矢志不渝。清军进入山西后,傅山投奔郭静中门下,成为一名道士,自号“朱衣道人”。在道士身份的掩护下,他仍然为反清复明大业四处奔波,来往于盂县、平定、寿阳、祁县、汾阳和晋源一带,开始了秘密的反清复明活动。诚如其诗句所云:“贫道出方外,兴亡着意拼”,坚定地为国家与民族的兴亡而辛劳与奔波。所以,傅山的第二个遗民心态是以道为掩、为民请命。

(二)文化遗民心态 清政府的巩固使傅山等明代遗民深知反清复明难以成功,而清帝康熙所推行的一系列怀柔文化政策则使他们看到了清政府对文化道统的尊重,从而逐渐与清政府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文化认同。在这种时代文化背景下,有一批明遗民便放弃以武力反抗清政府的行为,而专心致力于著书立说、弘扬文化,从而使汉文化与儒家礼仪制度得到承续与推广。因此,明遗民逐渐由传统的“政治遗民”转向了更具内涵的“文化遗民”。所谓“文化遗民”,主要是指在因朝代的更替、时序的鼎革等因素导致的民族盛衰、学术兴废、文化价值被凌逼时,强调其在学术研究、文化传承与道统担当之遗民。[6](P16)傅山作为明朝遗民的杰出代表之一,其“文化遗民”的独特身份与遗民精神常为当时文人及后世所赞颂。傅山晚年隐居乔庄,以读书为乐,也以读书传承儒家学术和进行学术研究。其著述涉及经学、子学、史学、书画、医学、武术等多个方面,时人称其为“学海”。他的学术活动主要是“批判以理学为主体的传统思想,研究并阐述子学思想的精义,汲取道家人性解放的观点,批判继承佛学思想中的因明之学”。[7]可见,“‘文化遗民’作为易代之际‘士’的固有角色,是士与过去历史时代的联结,这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身份,而且是一种生存状态与思想心态。”[8]学识渊博的傅山,在清初“政治遗民”向“文化遗民”角色的转变中,是文人士大夫独特身份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一种特有表现方式,其实质是文人士大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修齐治平”意识的自觉回归。[9]

四、“以游为隐”与傅山的用世之志

作为写景纪游诗,《五台八咏》代表了傅山在特定时代所创作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遗民精神,八首五律将五台山上的圣境融入笔下,化为神奇的用世之言。这八首诗歌咏五台,由事而起,缘情而发,天机纯任,不显雕琢,字里行间融有强烈而执着的悲愤哀怨之情,染有浓厚的时代凄凉之感,境界较为幽寂空灵。“以游为隐”代表了傅山的用世之志,是其在特定时代的处世哲学,借以表明他在抗清斗争失败后的苦闷排遣与人生追求。

(一)以游为隐 甲申之变,对于整个遗民知识分子群体是一场巨大的震动,他们由最初的斗志昂扬的反清复明斗争到接二连三失败后的销声匿迹,尤其是在清王朝的统治逐步稳定之后,反清复明的希望破灭,只有高尚的爱国情怀作为一种遗民精神,回荡在各地的民间和道场。例如,傅山在经历了三次反清复明的斗争失败后,也想一死了之,但家中尚有老母亲,他才未死。如今老母亲去世,傅山越发悲痛。因此,为了疏解心中的烦闷,傅山北上五台山,一来为散心解闷,二来为寻找隐居之地。《旃檀岭》在“五台八咏”中较为特殊,其中有云:“问渡旃檀海,招招甚处过?子臣疑一结,钟板顿能磨。”[1](P131)傅山在情绪极度难过的时候,选择以远游来疏解心结,他游览恒山,又上五台山等胜地,融情入境,借景抒情,想以此解脱人生的琐事与烦恼。他遍览五台山的景致,以此发泄自己的满腔愤怒与愁怨。旃檀岭,在离台怀东南二十里的地方,傅山到此却无心寻香木,只为渡苦海:“问渡旃檀海,招招甚处过”,可见佛教思想对其的侵染。佛教主张看破俗世红尘,以视万有为虚空不实,以放下争斗来解除烦恼。傅山也许赞同这种办法,所以他说“子臣痴一结,钟板顿能磨”,相信佛教定能将他心中的愤怒与烦恼消灭。《中台》是“五台八咏”中另一首独特的诗歌:“中台五六月,积雪在经厨。阒梵木鱼瘦,斋钟麦燕腴。霧云堆冷絮,花草薦寒毺。信是清凉地,中烦独不除。”[1](P130)其中,“信是清凉地”表明了傅山在来此游览之前,已经知晓五台山具有“清凉”的名号,从而带着以禅意清凉来访问的寓意。当他登上中台,看到山中夏日却有清凉的积雪,又听到处传来的木鱼与诵经声音之时,他感触颇深,顿生一种归隐的心态,希望隐居在此迎接暮鼓晨钟。在五台山夏日的清凉圣境中,傅山的游隐之心像是找到了故乡,如果归去定会解脱苦痛、消解烦闷,但他又非常关心现世的政治变化,这种既想归隐又想入世的矛盾心理使他有所不安,无法用欣赏又平静的心态与瑰丽华美的词句描述五台山的景色,最终以“中烦独不除”结束了起伏不定的隐居心理和抒情的诗歌。

(二)用世之志 甲申之变,傅山作为反清复明的一员,因为常在清兵的监控下秘密行动,所以其用世之志无法直接表达,只好借用一定的方式来抒发表达,如他众多的字号、诗歌等。“傅山众多的字号不仅寄寓了傅山在明亡后的情志,也为研究明遗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折射出这一群体在明清剧变中复杂深隐的精神世界。”[10]傅山的诗歌,仅以“五台八咏”中的《狮子窝》为例:“斜日淡金松,松林响玉淙。新兰欢祝国,败寺泣神宗。梦薄明灯阁,云沈黑夜钟。裂天鸣佛子,击塔一生龙。”[1](P131)作为中台南麓的寺院,狮子窝留存着许多以明代帝王为国祚和苍生祈福的历史痕迹。以游览而探访明代的遗迹是清初政治遗民和文化遗民怀缅故国的主要方式及精神支柱。[11]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在特定环境下的用世之志。此外,傅山的用世之志也表现为自己的实学思想,这一点实属难能可贵,因为当时的情况,在巨儒名士看来,自我身份的认同以及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坚守意味着一份殊荣,靠商业靠实业治生则为他们所不齿。然而,有些遗民以商业谋生、以实业生活的态度明显表现出了他们重实业的思想旨趣,傅山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他的“读书”与“治生”相结合的观点,是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的真实反映,是实学家的共同人生价值取向。[12]

结语

“五台八咏”作为傅山晚年在特定历史时刻游览五台山的一组纪游抒情诗歌,内涵十分丰富。作者在特定历史背景和政治语境下,游览了旃檀岭、清凉石、狮子窝、中台、北台、北山寺、东台和滴淋岭等胜地,诗中饱含佛学思想和道学思想。傅山的遗民身份经历了两重转变:一是“政治遗民”,二是“文化遗民”。这两种遗民身份时而重叠,时而转变,代表着傅山在不同时期遗民心态截然不同的取向。“以游为隐”代表了傅山的用世之志,是其在特定时代的处世哲学,借以表明他在抗清斗争失败后的苦闷排遣与人生追求。

猜你喜欢

遗民傅山五台山
傅山的“四宁四毋”
五台山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五台山掠影
往五台山(外一首)
《徐霞客·游五台山日记》
品朱耷《安晚帖》诗画,悟“真”情
清·傅山论书句
清·傅山论书句
遗民傅山的书法艺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