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祝福》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2022-11-28翟传霞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2年9期
关键词:鲁四鲁镇祝福

翟传霞

在小说《祝福》中,鲁迅先生细致地描写了鲁镇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这些环境描写,有力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将简要分析一下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自然环境:营造氛围

在小说的开篇,作者为读者呈现了一个非常沉闷、压抑的环境氛围。虽然新年将至,但是“天空是灰白色的”,给人一种沉闷的感觉,丝毫没有节日的氛围。这样压抑沉闷的氛围为主人公祥林嫂的出场作了准备。最先出场的是见证了如今落魄不堪的祥林嫂的“我”。“我”是一名读书人,在祥林嫂的眼里自然是一位见多识广的知识分子。因此,她才会不断地追着我问:“人死后究竟有没有魂灵?”“我”虽然是回故乡,但其实已经没有家了,只是住在“与我话不投机的鲁四老爷家”。“我”唤他为“四叔”。在鲁镇,“我”没家,也没有说得上话的人,心情自然好不到哪里去。当然,那里的天气也没好到哪里去。“天色阴暗了下来,还下起了大雪,使鲁镇显得乱糟糟的。”“我”在四叔的书房看到了“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这几个大字,觉得这些词跟四叔本人并不搭。这一切都让“我”感觉到压抑和不安。这些细节直接点明了鲁镇环境的恶劣,道出了气氛的紧张和沉闷。

当“我”听说祥林嫂死了时,作者也描写了鲁镇的自然环境:“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孤独寂寞的祥林嫂死在了寒冷的冬天,恐怕在“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她早就不该存在了。因此,就算大家听到了她的死讯,依然“都在灯下忙”,并没有因此而停下手头的工作。“我”看不惯鲁镇人的冷漠,却又无可奈何。句中的“沉寂”不仅仅是在形容自然环境,也是在形容“我”的心情。“我”难以想象,死在祝福前夜的祥林嫂依然被“我的四叔”诟病,说她是“谬种”。就连和祥林嫂同处一个阶层的人也对她漠不关心。“我”问短工祥林嫂是什么时候死的,短工的回答是“说不清”;“我”问短工祥林嫂是怎么死的,短工用特别淡然的语气回答道“还不是穷死的”。就连“我”这个与祥林嫂只有过短暂接触的人在听闻她的死讯后都会觉得同情与不安,这些与她朝夕相处的人却是如此的冷漠。因此,“我”生出了“决计要走”的念头。

小说的结尾处还有一处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劈里啪啦的爆竹声、响亮的鞭炮声和漫天的雪花,显示着欢乐依旧、“祝福”依旧,彷佛不曾有人离世一样。“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这是其实是一句反话。实际上,作者觉得鲁镇的人已经麻木无知到了再无幸福可言的地步。这些人就像是被夺走意识的“傀儡”一样,日复一日地劳作,到年尾了就开始“祝福”。不论中间发生过什么事情或者死了什么人,都与他们无关。这段环境描写反映了当时人们的麻木与冷酷,揭示了祥林嫂生活的不易与悲惨。这一段环境的描述反反映了当时人们的麻木和冷酷,揭示了人间生活的不易和悲惨。作者刻画出的環境越是热闹,祝福的氛围越是热闹,越能体现出祥林嫂的悲哀,带给读者的震撼力就越强,小说的悲剧色彩就越浓烈。

二、社会环境:揭露现实

鲁迅先生除了用心描写自然环境之外,还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冷漠无情的社会环境。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早已被封建思想“驯化”了,他们都成为了封建势力的坚决拥护者。不论是谁,不论有意或者无意,只要违背了封建礼教的要求,就会受到大家的歧视。祥林嫂因为再嫁而被鲁镇上的人嘲讽和挖苦,就是一个最直接的例子。

鲁迅先生不单单以“祝福”为小说命名,而且还在文中反复描写了“祝福”的景象。“祝福”在小说中一共出现了五次。每一次出现都起到了揭露社会现实、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在文章的开头,作者提到“祝福”是鲁镇一年一度最重要的大典。人们迎接福神,以好拜求来年的好运气。因此,家家户户都在不停地忙碌,“杀鸡,宰鹅,买猪肉,买福礼和爆竹等”。但是,在这热闹的环境中,乞丐一般的祥林嫂登场了。她的头发已然全白,脸上瘦削不堪,也没有什么神色,就像是木刻似的,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忙碌制作“福礼”的是女人,但“拜的却只限于男人”。作者通过描写这样的社会环境,为祥林嫂悲惨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同时,借“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依旧。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再次描写了社会环境。劈里啪啦的爆竹声接连响起来,彷佛预示着鲁镇的人们马上就要迎来幸福的生活了。可是,祥林嫂偏偏在这个时候孤零零地死了,完全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真是讽刺!祥林嫂第一次来鲁四老爷家做女工的时候,“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但是她一个人就能包揽“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等工作。虽然忙碌,但她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对此,她感到很满足,脸上有了笑意,人也胖了。再嫁又丧夫的祥林嫂再次来到鲁四老爷家做工,情况全变了。最忙的祭祀阶段成了她最“清闲”的时候。她“照旧去分配酒杯和筷子”,却被四婶慌忙地制止了。最终,她转了几圈都没找到事情干。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人们都认为祥林嫂再嫁是“伤风败俗”的。之后,祥林嫂拿出自己全部的积蓄去“捐门槛”,希望以此来赎自己的罪孽。可惜,捐了门槛,她依然被大家排斥。这也就彻底摧毁了祥林嫂,使她沦为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可见,鲁镇的社会环境如同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罩住了祥林嫂,让她无法挣脱。

此外,围绕在祥林嫂身边的人,看似可怜她,同情她,但实质上都是一个个无情的人,致使祥林嫂体会不到人间的温情。首先,鲁四老爷的书房内挂着的对联上写着“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这几个大字,可是他干的事情有体现他通达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他曾经三番两次叮嘱四婶祭祀用的东西一定不要过祥林嫂的手就可见一斑。祥林嫂的身边像鲁四老爷这样的人有很多。自再嫁归来后,祥林嫂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四婶这个人呢,在一开始听完祥林嫂的遭遇之后,确实动了恻隐之心,留下了祥林嫂,但是她却严格执行着鲁四老爷的嘱托,绝不让祥林嫂碰与祭祀相关的用品;“捐门槛”事件后,祥林嫂的精神被摧垮,整个人变得呆呆的,四婶都后悔留下她了,当着祥林嫂的面也会说“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后来果真也打发走她了,这说明四婶虽一时动了恻隐之心,但是骨子里依然是冷漠的。柳妈人被人称为“善女人”,不杀生,但是这个善良的女人是怎么对待祥林嫂的呢?在听祥林嫂讲述自己的儿子阿毛是如何被狼吃掉时,吝惜自己的耐心,嘲讽和挖苦祥林嫂;还向祥林嫂讲述了一个“阎王爷要锯开她,好分给她两任丈夫”的故事,吓得祥林嫂用她两年的积蓄去捐门槛赎罪,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除了这几个有名有姓的人以外,鲁镇上的其他人也是一样的冷漠无情,因为好奇,跑来听阿毛的故事;听烦了之后就连“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甚至发展到“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的地步。但凡她能得到周围人的一点点真心的关怀,一点点心疼,她恐怕也不至于在死前几乎就像个木偶人一样了。可见,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是多么恶劣,种种迹象都为她的悲惨命运埋下了伏笔。

总而言之,在《祝福》中,鲁迅先生用心地描写鲁镇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让读者感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压抑与沉闷,突出了祥林嫂的无助与悲惨,揭示了封建礼教与迷信思想对人们的毒害。

猜你喜欢

鲁四鲁镇祝福
鲁镇社会的“和”文化背离
《祝福》教学经验分享
从鲁四老爷的“胡子”说起
抓住人物描写的“牛鼻子”
——以《祝福》中三处细节描写为例
论鲁迅小说中对“鲁镇”的民俗描写
《祝福》中的三个“剩”
读写结合,让《祝福》闪烁时尚的光泽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
浅析“十七年电影”中文学改编对电影艺术发展的意义
鲁四小姐人物创造目的及艺术效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