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思政实践研究

2022-11-28尹吉明王晓蕾

关键词:育人思政大学

尹吉明,王晓蕾

(安徽建筑大学 外国语学院,合肥 230601)

一、研究背景

课程思政指的是在非思政课程中进行思政教育,建立各类课程同向而行的机制,实现立德树人目标[1]。然而,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主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主,其他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功能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和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育人合力没有真正形成,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2]。教育部2020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各个方面和环节,要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校专业全面实施课程思政,在高校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中,突出价值塑造的重要性[3]。由此可见,各门课程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互融合与深入推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需要。

大学英语是高校普遍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选题广泛,有很多涉及西方国家的背景知识、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以及意识形态等。为了有效习得语言,学生往往被要求浸润在英语语言文化中,这使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着严峻挑战。但是该课程在思政建设方面也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助于学生了解世界各国优秀的文明和文化,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提升综合素质;同时,课程所提供的多元文化信息输入有助于学生进行跨文化比较与反思,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作用不容小觑。

当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已成为各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热点研究问题。如,肖琼、黄国文[4]、文秋芳[5]等对外语教学(主要是英语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内涵、框架等进行了论述,孙有中[1]46-51、胡杰辉[6]等则探讨了如何在教材编写和课程设计中融入思政元素。上述成果总体上说,理论研究多,实践研究偏少。本文欲根据笔者近年来开展“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从“教师—学生”“线上—线下”“理论—实践”3个层面探讨该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和效果。

二、“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一)教师—学生: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

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师生关系是贯穿课程思政建设最基本、最核心的一种关系。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要素,是教学活动的推动者。学生是授课对象及知识的接受者、传承者,其学习主体地位同样不容忽视。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教学相长。因此,“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教学团队应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实施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努力挖掘课程思政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努力实现该课程的育人目标。

1.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内容。文秋芳曾将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解读为:“以外语教师为主导,通过外语教学内容、课堂管理、评价制度、教师言行等方面,将立德树人的理念有机融入外语课堂教学各个环节”[5]48。显然,教学内容是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起点和抓手,思政内容的呈现应从教学内容本身出发,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从学生实际生活情境出发,落小、落细、落实,避免空洞说教。

以“大学英语读写”课程选用的教材《新目标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第一单元[7]2-31为例,该单元教学内容的主题为“大学生活”,教师基于语篇内容可提炼出该单元的育人目标:理解大学学习的双重目的,即提升个人能力和道德修养以及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宏大目标。在课文内容讲解之后,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思考并讨论“大学学习的目的何在”,导入思政教育环节。对于大一新生提出的诸如“大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美好的个人前途”等看法,教师应首先肯定这种看法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进而结合课文进行引导,开展思政教育。如,“学在哈佛”一文的作者是一位哈佛留学生,她和同学们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学子,彼此聚在一起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个人前途,更是为了学有所成后报效国家。为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内涵,教师还可以引入周恩来总理的传奇故事。周总理曾在少年时代就立下宏伟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当今大学生更应把学习的具体目标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目标结合起来,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增长才干,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不懈奋斗。教师结合课文内容,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挖掘思政内容,呈现育人元素,学生更容易接受与理解,进而更容易内化为正确的价值观,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2.精心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指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对学习要素进行分析,合理解决实践中的教学问题。教学设计可以在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上进行,其中微观设计关注单元、模块和教学片段设计,面向全体教师,应用最为广泛[8],这里所提及的正是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微观教学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设计有其自身特点,2020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首先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教学中以英语的实际使用为导向[9]6。因此,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教授的语言内容中寻找贴切的育人要素,将显性目标(学习外语知识与技能)与隐性目标(思政育人目标)精心融合,设计学生觉得有趣、有用又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使思政内容自然融入语言教学中。同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实践,课程思政也应具有课程的基本要素:它并非仅仅一节课的目标,而是一个时段的发展目标;并非某些零碎、随意的内容拼接,而是一个完整的内容架构;并非个别活动的穿插,而是一个合理的活动体系;并非随意撷取的成果样例,而是完整的促学评价方案。实施课程思政,应重视课程教学、学生学习、学生发展的过程设计,考虑应当先启发什么,再促成什么,最后达成什么[10]。

以《新目标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第二单元[7]32-59为例,该单元教学内容主题为“亲情”,课文“珍藏在时光背后的思念”描述了一位母亲送孩子离家后的内心感受及情感变化,其中蕴含的舐犊深情令人动容。语言教学目标是学会与主题“亲情”有关的表达方式,育人目标是让学生体悟亲情、思考如何回报亲情,即构建对亲情的认知、态度和行为选择。基于各教学材料之间的关联,教师可进一步细化单元整体育人目标,提炼出学生需要逐层实现的子目标,使其具有连续性、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进而制定出明确的单元育人目标:(1)了解并体会父母亲情;(2)理解亲情的深层含义以及它在个人生命中的意义;(3)思考如何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孝”;(4)思考“家”与“国”之间的联系,树立家国情怀(见图1)。

图1 基于课程思政的单元育人目标设计

为了更系统地实现语言教学目标和育人目标的有机融合,教学设计应本着由浅入深、各部分有机关联的原则逐步递进。首先,在课前讨论即导入环节,通过两个简短的视频材料引发学生讨论自己感受到的父爱、母爱,并设计问题:How did your parents react to your departure when you left for college?(你离家去上大学时,你的父母是如何反应的?)该问题设计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容易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讨论热情,为课文语篇学习作好铺垫。其次,在课文学习环节,教师可通过设计层层递进的任务链,引导学生聚焦主题,回想对亲情这一概念已有的经验与知识,并与新知识建立起联系。这些学习任务主要包括:(1)读大意,利用思维导图梳理课文结构;(2)学词,利用图片归纳文章中揭示主题意义的词汇;(3)造句,用表示“回忆”的不同句型讲述关于亲情的点滴片段;(4)写概述,总结课文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最后,在课后巩固和拓展环节,教师可通过提出问题“如何回报父母、回报亲情”让学生思索讨论,进一步推动育人目标的实现。基于该问题可设计两项活动,一是录制英语微视频送给父母,表达对父母的爱和感恩;二是辩论,对比中国传统孝道和新时代背景下“孝”的不同表现。中国古代黄香孝亲、汉文帝为母尝药,当代习近平总书记新年期间因工作忙碌只能打电话问候母亲,这都是“孝”的表现。在学生激情辩论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空间地域的变迁,中国传统孝道和新时代背景下的“孝”有着不同表现,“孝”的涵义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它不仅仅局限于个人小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相依”。新的时代背景下,爱岗敬业、报效国家,也是一种对亲情的传承和回报,体现了回报亲情的深层含义。

由此可见,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主导者和设计者,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通过层层递进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的单元活动任务,引导学生从阅读输入到语言表达产出,从词汇、句子、段落到语篇结构,逐级内化语言和思政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助力达成教学目标。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助力课程思政建设

2020年《纲要》提倡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创新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指南》同样指出要把教学信息化摆在重要位置,呼吁教学应“凸现现代学习方式的自主性、移动性、随时性”[9]36。事实上,混合式教学是在反复权衡传统课堂教学和远程教育优劣的基础上,综合不同教学路径而提出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路径,其教学理念、育人目标、育人路径等宏观层面与课程思政具有高度的契合性[11]。在信息化时代与后疫情时代大背景下,混合式教学已成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颇受青睐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向线上延伸,拓展教学空间、时间,利用开放性教学资源一体化平台,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线上课程思政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意识及能力,同时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多方面、全方位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开展线上课程思政资源建设。2020年疫情暴发之后,我国高校普遍启用了线上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在平台上自主学习有关课程,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在教师组织下进行小组讨论,也可以利用平台提供的电子资源搜索下载资料,利用数字化智能测评加强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基于平台的这些功能,为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任课教师可采取如下做法:一是采用线上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学情分析设计相应的教学安排;二是在课程内容上,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其中有关思政教育的内容应多选取国家新闻媒体网、国家部门网站以及权威文献翻译网站上的相关素材,以保证素材的代表性、适用性、权威性。电子学习资源形式多样化,文本、图像、音视频等多模态呈现形式,学生更为喜闻乐见,分享效果也更佳。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线上课外材料的补充不可随意、零散,应在整合各单元教学内容主题的基础上,按照“理论-实践-拓展”递进体系依次进行。如,在开展主题为“运动”的单元教学时,在线上预习环节,教师应首先提炼出本单元思政教育的关键词“体育精神”,并提供与该关键词相关的音视频材料,帮助学生了解体育精神的内涵;在线上复习环节,教师可通过设计相关的词汇、阅读与翻译练习,帮助学生复习语言点,深入理解课文;在拓展练习环节,教师可引入相关课外阅读材料,如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上的开幕词,要求学生领会其中精神,继而分组讨论运动于个人、于集体、于国家3个层面上的益处,探讨现实生活中哪些方面可以发扬体育精神。三是利用线上平台配合线下教学,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如,课前教师可利用线上平台设置好问题(以选择题和简答题为主),授课过程中针对课文的某个知识点要求学生现场作答,再即时评价。四是建设试题库,定期组织考核测试。除了考查学生需要掌握的语言知识内容,教师可依据各单元教学内容主题,捕捉学习材料中的育人元素,设计考查思政内容学习效果的问题,如设计学生需要理解何种文化概念、价值理念,如何辨别素材文化情境、价值取向等问题,在单元考核的内容中融入课程思政。

2.完善混合式学习评价体系。混合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大学英语读写”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初入高校的大一学生,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学习热情高,但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还有所欠缺,习惯于课堂上任课教师的监管,对于完成课下(线上)学习任务还缺乏一定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因此,教师需建立合理、全面的评价方式,既有效发挥质量监控功能,又为自身改进教学提供及时可靠的反馈信息。该课程目前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课下(线上)学习模块归于形成性评价部分,本文认为该模块的具体设计原则应包括:(1)评价内容以线上作业和测试成绩、参与活动记录等为主,观察、访谈为辅。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起点不同,低起点的同学作业测试成绩往往低于高起点的同学,因此评价内容也应参考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平时学习的努力程度、进步速度等,进行综合考虑。(2)评价方式采用师生评价、生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评价主体多元化也是思政育人的重要体现,因为学生能否正确评价自己、评价同伴,能够体现学生是否具有自我反思的能力和见贤思齐的学习态度。(3)评价过程有计划性和持续性,公开透明。实施评价前,教师要向学生阐明相关要求和注意事项,使学生明白参与评价的意义和必要性,增强他们的参与意愿。评价信息要定期反馈,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具体参见图2。

图2 混合式教学下的教学评价模式

总体说来,利用线上课程思政资源促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因势利导之举,而建立完善的混合式学习评价体系则保证了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效果。从学生层面看,混合式教学重在将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觉的学习习惯、责任感和敢于担当的品质。从教学管理层面看,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反馈,并基于反馈及时调整和更新素材,更好地实现混合式教学手段对课程思政建设的促进作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在打造和谐向上的课程思政育人共同体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理论—实践: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

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学生、课程、教育实践等均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因素。其中,包含教师、学生、课程3要素的第一课堂是进行课程思政的主渠道。但受教学时间、教学环境等因素影响,第一课堂教学亦有不足之处,如学习中缺乏代入感和体验感,而这恰是第二课堂教学可以提供和补充的。为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进一步巩固思政育人效果,教师应将课程延伸到课堂外,积极开发第二课堂,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组织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在实际中践行课程思政理念,提升课程思政效果。如:可组织举办“讲好中国故事”英文演讲大赛,利用在线提交视频加现场评选等方式为更多感兴趣的学生提供参赛机会。新时代的大学生知识储备非常充实,缺乏的也许只是一种引导,一个锻炼机会。通过积极准备意义深刻的演讲内容,学生不仅能够深化对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国现当代英雄人物、中国传统文化等的认识,而且还能树立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还可在全校范围内组织策划跨文化交际能力大赛,引导学生运用前沿跨文化理论分析典型案例,展示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相互关联和互动,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为做好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承载空间。

三、“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思政建设成效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长期坚持方能见成效。通过近年来的探究、摸索与实践,笔者认为,把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教学,二者同向同行,成效显著。

(一)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实践证明,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在课程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教师明确课程相关的制度标准,合理安排课程任务,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定期进行交流反馈,这些都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规则意识。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在每学期末笔者都会布置的学习反思任务中,某学生写道:“高中时英语基础一般,害怕大学英语会挂科,现在看来,如果平时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任务,考试不成问题。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也有学生表示:“大学和高中确实不一样,我真的要好好学着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自律的人更优秀。”通过坚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规则意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均有所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也不断得到锻炼,学习效率得以优化。近年来,笔者所带班级学生大学英语四级、六级通过率呈稳步提高趋势。

(二)提高了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如前所述,在“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将“中国元素”融入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中西方文化比较的角度分析语篇作品,加强他们对中外文化异同的认识,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加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如,在介绍西方古典音乐时,教师应适时引入中国源远流长的音乐文明。孔子曾经教导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国古代亦有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如《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梁祝》等,它们流传至今,是全人类共通的语言。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对中西方音乐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对比研究中实实在在地感悟中外文化异同,增强其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又如,在介绍西方经典哲学思想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之对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表征中国人独特精神世界的民族精神,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以及“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崇高理想等。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证明:“中国元素”的加入,丰富了学生的话题选择,有效提高了他们交流互动的质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

(三)提高了教师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需要一线教师的广泛参与,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12]。在“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为提高团队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课程组定期组织政治理论学习,深入领会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及重要会议精神,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教育能力,为教学中育人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证。同时,课程组还定期组织集体备课,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把握外语课程思政精髓,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积极组织团队成员学习先进的智慧教学方法,不断优化课程教学。经过努力,目前由笔者所在高校教师主持参与的全国高校外语教育科研重点项目“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数字教学资源研究与设计”已于2020年12月结题,部分成果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采用,与其他高校共享共用。另外,“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也为其他思政团队建设提供了参照,推动了课程思政团队化建设。2020年和2021年,由课题组青年教师主持的另两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项目也已获批立项。事实上,教师不断提升教学理念,改进优化课程设计,将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创新成果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提升课程质量,这种敬业精神和专业态度,本身就是课程思政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结语

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本文认为“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途径如下:围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从学生认知水平和实际生活情境出发,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中思政元素的理解,在情感上认同和内化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思政目标与语言目标的有机融合;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规则意识,致力于为师生共同打造和谐向上的课程思政育人共同体;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联动,完善外语课程思政育人体系,进一步巩固提升课程思政效果。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蕴含的是课内课外相联系、言传身教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的教学原则,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也是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不断钻研、长期坚持、不断精进的过程,希望“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能为外语类课程融入思政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大学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留白”是个大学问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