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热点、问题与启示: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系统性审思(之二)
2022-11-28张建华李婷文陈明洁
张 健,孙 辉,张建华,蔡 峰,李婷文,陈明洁
Caspersen等[1]认为,身体活动(Physical Activity,亦称体力活动)是指人体所有骨骼参与的运动,主要包括休闲锻炼活动、社区活动、居家活动、交通活动以及与个体职业相关的活动。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曾指出,身体活动不足已上升到10大人类致死因素的第4位[2],加之与其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肥胖、高血压等流行病,身体活动不足以成为全人类的一个沉默杀手。美国于1966年发布了《身体活动与健康(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报告,该报告是全球身体活动研究领域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指导性文献,它倡导运用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在测量与系统评价的基础上,明确各年龄段相关人群的身体活动水平、模式、建议与方案,从而使人类身体活动与健康的关系变得更加明晰。20世纪80年代初,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领域的研究成果开始出现[3],且随着国际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不足,超重、肥胖症等流行病的盛行,相关国家分别制定了相应的干预政策[4]。政策的推动以及不同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对儿童青少年体质不断下降这一现实问题的关切,促使21世纪初至今,全球参与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的机构、人员数量以及成果产出量一直呈高速增长态势。
WHO在2018年6月发布的“2018-2030 年促进身体活动全球行动计划:加强身体活动,造就健康世界”中明确指出,当前全球80%的儿童青少年未达到每天身体活动的基本推荐量[5]。相比之下,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参与率也不容乐观,当前仅有29.9%的儿童青少年达到了身体活动的基本推荐量[6-7]。身体活动作为影响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内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却直到20世纪末才浮现[8],明显滞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领域的前期研究。近10年是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的高速发展期,成果量显著增加的同时,研究者也对其方法、实验设计、监控与数据采集、处理等环节做了优化、完善[9],进而使研究结果、结论更具科学性与说服力。基于此,笔者通过梳理近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的特征、热点及其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该领域相关研究者提供一种解析前期研究成果的新视角;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有效预防、干预儿童青少年久坐、超重、肥胖等流行病提供参考与帮助。
1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CAJD),检索主题词为“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以及“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期刊来源类别限定为“核心期刊”。笔者对1998—2021年间该数据库收录的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成果进行检索,并通过数据过滤与除重,最终得到323篇文献作为第1部分数据。同时,为了准确反映我国该领域的整体科研实力,笔者再次以检索结果呈现类型为“Article”,语种为“English”,文献作者隶属国家为“Peoples R China”,并以#1“physical activit* or sport* activit* or sport* participat* or physical Exercise* or physical participat* or sport* exercise* or physical education”与#2“primary school children or child* or Teenagers or young boys and girls or teen-agers or youngsters or pre-school child* or adolescent* or youth or young adult*”为主题词,在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的SCI、SSCI、SCIE与A&HCI,以及Medline、Pubmed、Embase、Elsevier、Embsco数据库中,对1998-2021年间收录的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检索,得到目标文献检索数据分别为1 271篇、18 235篇;在该次检索结果的基础上,再次以#3(#1 AND #2)为主题词进行联合检索,并对文献进行筛选与提炼(图1),最终得到327篇文献作为第2部分数据。综合两部分数据得到650篇文献作为最终分析文本数据,以上数据的检索时间均为2022年1月11日,其中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数据库数据最新更新时间为2022年1月7日。
图1 文献纳入与排除流程图
2 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的基本特征
2.1 成果数量变化
受社会生产效率提高、膳食结构改变以及交通出行便捷化的影响,全球患超重、肥胖等流行病的人口检出率逐年增加[10-11]。WHO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近20%的成年人和80%的儿童青少年尚未达到每日身体活动的基本推荐量[5]。而在我国,成人与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不足的形势也较为严峻,当前仅有29.9%的儿童青少年达到了身体活动的每日基本推荐量[6]。儿童青少年作为整个人类群体的一部分,由于其身体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期,而备受相关机构及其研究者的关注,近10年全球涉及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的成果产出量、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人数、参与研究的国家及其机构数量均呈快速增长态势[12]。国外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方面的研究成果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出现[3];相反,国内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最早见于20世纪末[8],随后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才逐渐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关注,近10年与该主题相关的研究成果产出量呈快速增长态势(图2),并已成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领域的研究热点与焦点。
图2 1998—2020年国内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领域成果量图
2.2 国内参与研究的相关学术共同体
大陆地区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领域的学术共同体主要有两个,分别是以上海体育学院陈佩杰教授为首的相关学者,依托运动健身科技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人类运动能力开发与保障重点实验室以及上海市学生体质健康研究中心,对国内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变化趋势与特征,身体活动行为预测与干预,身体活动对体质健康与生活方式的影响,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制定与优化,不同场域建成环境与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关系等热点、重点内容进行了研究,其成果对大陆地区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领域的研究者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价值。另一个则是以华东师范大学汪晓赞教授为首的学术共同体,相关成员以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对全球美、欧、亚、澳4大洲及其不同国家的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进行解读与对比分析,进而依据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参与率,久坐行为的特征、规律以及其与儿童青少年身体超重、肥胖的关联性,提出并构建了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健康促进理论与实施框架,该框架的主体内容包含3部分,涉及学校、家庭与社区共同参与的联动发展策略,集营养膳食、身体活动干预、心理教育与调适于一体的多维发展格局,以及集管理、监测与评价于一体的现代信息技术监管机制[13]。
香港地区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领域的相关学者,则以香港大学的Sit、Cerin与Capio,以及香港浸会大学的Huang为中心,形成了频繁互动的科研合作网络。因Cerin本人及其科研团队在全球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方面有着较高的学术影响力,促使其成果对当前全球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领域的相关学者具有较高的参考、引用价值。香港大学的Sit、Cerin、Wong、Capio与香港浸会大学的Huang共同构建了香港地区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的学术共同体,且成员的研究主题各有侧重又有所交叉,不同学者之间的科研合作频次、成果被引用次数与研究主题的热度呈正相关。其中,香港大学的Sit紧紧围绕身体残疾儿童青少年在家庭和特殊学校中的身体活动与久坐时间开展了相关研究;Wong与Capio则分别从身体活动对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干预的生物学证据以及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等流行病的预防,身体活动与儿童青少年运动技能学习、掌握的益处等方面进行了长期跟踪研究。香港浸会大学的Huang主要是从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测量、优化与监控角度,对儿童青少年群体的身体活动进行了量化研究。纵观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者群体的基本特征,发现国内该领域的学术共同体数量少,研究者之间的科研合作频次低,尚无大规模、具有普遍性的合作团队形成。
2.3 刊载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成果的期刊及其学科分布
近20年刊载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成果的相关期刊,主要由国内的体育学CSSCI来源期刊构成(表1),《体育科学》与《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作为体育科学领域内的高影响因子期刊,其在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方面载文量较高。
表1 刊载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成果的期刊特征统计表(Top 11)
以《体育科学》为首的9种体育类中文核心期刊,近20年刊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方面的研究成果共计148篇,占目标文献、中文目标文献总量的比值分别为22.77%、45.82%,以上数据间接体现的是,国内学者及其研究机构在该领域内产出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得到了国内不同学科核心期刊的普遍认可。相反,《西安体育学院》与《首都体育学院学报》作为体育学CSSCI来源期刊,在近20年刊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方面的成果尚未突破10篇。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方面的研究成果与以上刊物的办刊特色、主题不一致;另一方面则可能是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者在选择刊物进行投稿时,其自身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然而,在当前全球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不足这一非常态化趋势下,国内参与研究的人数及其成果量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必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因此,笔者建议国内的体育学核心期刊编辑部以及相关研究者,在选稿、采稿以及投稿过程中,既要有选择性又要有针对性,以提升我国学者在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领域研究成果的传播覆盖面。
《Journal of Physical Activity Health》与《Plos One》是刊载国内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领域学者研究成果最多的期刊,占总目标文献、英文目标文献总量的比值分别为3.85%、7.65%。然而,以上两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均较低(表1),即期刊对研究者成果的准入门槛要求不高,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学者产出的研究成果在全球该领域的影响力较弱。《Journal of Physical Activity Health》杂志的学科门类属于职业与公共健康,而《Plos One》则属于综合类期刊,且年载文数量大,两者分别位于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的4区与3区,且刊物的办刊方向与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并不完全一致,说明国内的多数研究者并未将其成果刊载在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领域的权威期刊之上。通过对刊载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成果的相关期刊及其学科门类进行统计,发现国外的88种期刊共涉及34个学科,其中涉及公共环境与职业健康、体育科学、儿科医学、心理学与营养学等学科的期刊是刊载我国该领域成果的主要来源期刊。国内刊载成果的来源期刊除了体育科学类之外,教育学(人民教育、中国教育学刊、基础教育与中国特殊教育)、地理学(人文地理、城市发展规划、国际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新闻传播学(传媒)以及艺术学(装饰)类期刊,同样是刊载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成果的主要载体,且随着研究者学科背景的日趋多元,相关成果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更加多样,不同学科门类期刊数量逐步增加,成果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3 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热点回溯与梳理
3.1 GIS、GPS、加速度计等工具在建成环境与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中的应用
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建成环境领域的相关研究主要采用两种方法,分别是质性研究法与量化研究法,以上两种方法所固有的研究范式均呈现出各自的优缺点。与国外相反,前期阶段国内学者在该领域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偏重质性研究(自我报告法、焦点访谈法等)。2010年之后,研究者逐步将运动传感器(SWA、Actigraph)、GIS以及GPS工具运用于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建成环境的相关研究之中,以精准量化建成环境与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之间的关系。运动传感器、GIS以及GPS在测量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及其能量消耗,不同运动强度、频率与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环境、空间特征的关系,以及儿童青少年运动技能测评工具的开发与应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陈佩杰(2010)首次借助运动传感器(SWA)探究了儿童青少年的日常身体活动水平,研究结果显示上海地区青少年的身体活动水平存在明显的个体、性别差异,即男生日常参加中等到大强度身体活动(Moderate to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的时间普遍高于女生(P<0.01),且随着儿童青少年年龄的逐步增长,其身体活动水平则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14]。随后,相关研究者系统介绍了不同类别加速度计在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测量中的选择标准,以及使用方法、基本原则与注意事项[15]。在加速计类型的选择方面,相比其他类型的单轴、双轴和三周加速度计,Actigraph与Caltrac型加速度计在不同年龄段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测试中均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靠性和适用性,尤其是Actigraph加速度计,其在学龄儿童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测量中使用频率最高,数据采集、处理以及实验结果呈现的信效度方面优于其他类型的加速度计。在此基础上,相关研究者通过超声骨龄与青春期问卷量表,对10—17岁在校男女生进行青春发育分期,并在随机分层抽样的基础上,借助ActigraphGT3X测试了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能量消耗。相关数据显示,处于青春前期的男女生其参与MVPA的总时间与WHO推荐的国际标准相一致;相反,中后期的男女生参与MVPA的总时间均低于WHO推荐的国际基本标准[16-17]。同样,该研究团队利用ActigraphGT3X加速度传感器,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对上海市369名9—17岁儿童青少年的日常步行活动量进行测量(男生189人,女生180人,测试时间1周),发现男生日均步行量为7 948步,而女生仅为7 048步。虽然男生日均步行量显著高于女生,但抽样的上海市儿童青少年其整体步行量仍显著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同龄人群的步行活动水平。
在建成环境、空间特征与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参与频率、强度的相关性方面,国内学者在近3年也进行了深入探索。相关研究显示,儿童青少年居住小区周围的运动场地和设施数量,以及人行横道的规划布局、行走安全性与该群体的日均MVPA活动量之间呈正相关[18-20]。而在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空间特征研究方面,相关研究者使用GPS定位器与加速度计对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区域半径进行了4周的追踪研究,发现被试周末进行MVPA的场所主要集中于社区内的运动场地,同时公园以及公园、社区到家之间的600m半径缓冲区,是受试者进行MVPA 的主要活动场域;上学日儿童青少年进行MVPA的场所则主要是学校以及学校与家庭之间的通勤路径。部分研究者[21]指出,在干预时间方面,1周与4周的测试结果并无显著性差异。我国儿童青少年群体的身体活动水平整体较低,不论是在上学日还是周末,男生较女生参与MVPA的频率、总时间均显著增加。
综上所述,GIS、GPS、加速度计等工具在近1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与建成环境研究领域中得到了广泛使用。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即儿童青少年每日的身体活动量及其能量消耗因性别和个体自身而有所差异。伴随着儿童青少年年龄的增大,MVPA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男性参与身体活动的频率、强度以及总时间显著高于女性。因此,今后相关职能部门应制定并依据干预方案,有针对性的提高儿童青少年,尤其是女性儿童青少年群体的MVPA参与频率与累积时间。同时在规划城市空间时,应有针对性地提升社区内运动场地和设施的数量,并增强居民生活区内连接家庭、学校和公园三者之间人行道的连贯性与安全性,增加城市儿童青少年选择步行、骑行等积极性出行方式的次数。
3.2 身体活动健康促进理论体系探索与儿童青少年肥胖等流行病的防治
近5年国内学者分别从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健康促进理论的框架构建,身体活动健康促进传播模式的理论架构、因子变量以及效果评估、优化,基于社会生态学的亚健康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康复课程理论与实践等维度,对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健康促进理论体系的构建及其实践策略做了深入探讨。梳理全球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健康促进领域的研究热点转向,发现前期阶段的研究者主要关注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等流行病的诊断,及其探索与之相对应的具体治疗手段,相关成果的研究范式与公共卫生领域的疾病防治、诊疗相类似。随着全球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不足人数的逐步上升,以及该群体患超重、肥胖等流行病的蔓延,后期阶段的相关研究已明显转向对健康生活方式的积极关注。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以及非营利性组织也从前期的公共健康政策探讨、制定,逐步转向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健康促进行动计划的实施、评估与治理[22]。与欧美发到国家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研究、治理路线相一致,我国前期阶段的相关研究者主要着眼于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8,23],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动机以及影响参与的相关因素[24-25],弱势儿童青少年群体身体活动干预与康复[26-27],以及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健康促进理论构建与实践[13,28]等方面的相关研究。相关成果为我国依据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从宏观层面构建集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干预、心理疏导与合理营养膳食于一体,社区、家庭和学校共同参与,运用现代化信息设备监控、干预、管理与评价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健康促进框架体系[29],进而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完善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健康促进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2018年1月,国家儿童医学中心联合相关机构发布了我国首部《中国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从国家层面对我国青少年群体的身体活动做了顶层设计。同时,该指南也是我国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由理论探索向行动计划实施、实践转向的重要标志。
进入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干预研究的后期阶段,国内学者在身体活动干预、防治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等流行病研究方面,相关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均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上有所突破。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青春发育期不同性别个体的身体发育速度有所差异,致使男女生日常身体活动的能量消耗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特征。具体表现为,特定时间内男生身体活动总能量消耗以及每天进行MVPA的时间和能量消耗明显高于女生(P<0.01),其中男生每天进行MPA(Moderate Physical Activity)与VPA(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的平均能量消耗占人体总能量消耗的百分比分别为14%、10%,而女生仅为12%、4%[14,17]。由于身体活动与儿童青少年肥胖风险之间存在特定的“剂量—效应”关系,MVPA的每日累积量与儿童青少年患肥胖风险的可能性之间存在负向相关,且每天参与15min、30min、45min以及60min的MVAP,其患肥胖病风险是每天进行1min MVAP儿童青少年患病风险的0.46、0.20、0.13、0.10倍[30]。因此,在制定预防、干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等流行病的具体计划时,既要控制个体的MVPA日累积量,又要根据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的性别而加以区别对待。至于身体活动改善儿童青少年肥胖的作用机理,目前普遍认为身体活动可以有效降低肥胖儿童青少年的胰岛素抵抗,通过改善糖代谢,进而降低其体重和体脂百分比[31-32]。同时参与特定强度和负荷量的MVPA,可以改善、提高儿童青少年的血管内皮功能,减轻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水平[33]。
综合来看,我国学者对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健康促进理论研究做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并对肥胖等流行病的预防以及干预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践与探讨。一方面丰富、完善了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促进理论,相关理论对未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健康管理、过程评价有着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实验干预,进一步明晰了身体活动与儿童青少年患超重、肥胖等流行病风险的“剂量—效应”关系,以及身体活动在预防、治疗儿童青少年肥胖方面的作用机制。其对未来我国运动干预以及运动配合饮食控制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等流行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指导意义。
4 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的问题审视
近10年我国在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尤其是参与研究的学者人数以及研究机构、成果数量增速明显。然而,我国在该领域的整体科研实力却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以及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悬殊。甚至在研究成果的全球影响力方面,亦无法与巴西、丹麦以及比利时等国家相抗衡[34]。因此,笔者在对比国内外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发展概况,并借鉴国际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指出未来我国在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领域仍然存在如下诸多难题和挑战。(1)大陆学者受自身母语限制,在国际高质量英文期刊上发表成果的难度较大,我国学者在该领域内产出的高质量英文成果其作者多数来自香港和澳门地区,该部分作者与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的相关学者间保持着频繁的科研合作与互动。(2)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领域使用的研究方法普遍偏重质性研究,量化研究相对较少。(3)尚未提出构建、优化儿童青少年学校、家庭与社区身体活动建成环境的统一标准或模式,当前仅是针对学龄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建成环境单个影响因素的定量或定性评估,致使研究结果在指导如何优化建成环境实践方面不具有较强的普适性[35]。(4)国内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方面的相关研究涉及短时间的实验研究(运用GIS与Acti Graph GT3X+等测试工具的量化实验研究)以及横断面研究。然而,缺乏长期跟踪性的实证研究,致使无法有效呈现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行为随建成环境变化的时空特征。
5 对未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干预的启示
(1)在政府层面,要建立健全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导、激励、监督与评价于一体的规章制度体系,倡导儿童青少年在课内外学习与参与身体活动时间上的合理分配,强调从顶层设计到学校、家庭、社区等基层单位的落实与实施,切实减轻儿童青少年学生的学业负担。进一步优化中小学教育、升学考试的方式与方法,深入推行素质教育改革,优化中小学体育师资、运动场地与器材配置,为儿童青少年学生营造良好的身体活动氛围,尤其是要培养其规律性参与身体活动的终身体育习惯,倡导儿童青少年每天参加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的累积时间应保持在60min以上,建议并落实45min体育与健康课中学生的平均心率应控制和保持在140-160次/min区间内,且运动密度要达到75%左右[36],以此确保儿童青少年的正常发育及身体健康,并有效预防、控制超重和肥胖症等流行病的蔓延。
(2)在社区层面,由于社区环境的安全性对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参与频率产生直接影响,因此,相关职能部门在提升社区安全性的同时,要逐步改善社区街道规划布局的通达便利性以及路口的交通安全性,并通过增加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人行横道数量,提高儿童青少年选择步行作为上下学的首要交通方式。通过增加儿童青少年家庭周边500m缓冲区内的运动场地、商场和餐馆数量,提升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参与频率、持续时间乃至运动强度,以有效降低我国儿童青少年群体患超重、肥胖等流行病的检出率。
(3)在学校层面,今后应逐步优化体育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爱好、需求有选择性地采取中小学专项化体育教学,强化体育教师对儿童青少年参与课内外体育活动的指导,在确保学校运动器材安全性的基础上,有预见性地增加不同功能器材种类和数量,优化儿童青少年课内外身体活动建成环境,并严格落实“阳光体育1h”制度。使“重智育、轻体育”的乱象在中小学课程改革过程中逐步消除,确保儿童青少年在校园内每天至少进行1h的MVPA。
(4)在家庭层面,儿童青少年阶段是开展身体活动的关键时期,该阶段增加身体活动的时间或适当提高身体活动的强度,可以使儿童青少年后期成长阶段骨密度保持健康状态。父母在家庭中应以身作则,积极带领孩子有规律地参加身体活动,同时将电子媒体从孩子卧室移除并规定其在家中有规律地观看电视,分时段玩电子游戏,以达到有效预防儿童青少年久坐、超重、肥胖以及患相关慢性病的目的。
(5)在儿童青少年个体层面,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运动兴趣,养成定时参加身体活动的习惯。课余时间充分利用学校、社区以及家庭内的运动设施与场地进行体育锻炼,保证每天进行1h以上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合理控制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每天小于2h),积极参加学校、社区以及家庭组织的各种体育赛事或休闲性身体活动,通过参加有规律的身体活动,达到增强体质,预防超重、肥胖等流行病的目的。
(6)在研究者个体层面,该研究领域的相关学者今后应密切关注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建成环境的构建与优化。充分利用计算机科学平台,将GIS技术与Acti Graph GT3X+等精密测试工具应用于该领域的相关研究,逐步扩大量化研究和历时性跟踪研究的覆盖面。积极争取发表高质量的英文研究成果,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并借助研究成果在实践领域的推广、应用,精准服务《“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与《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