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研讨式”教学模式在高校篮球课中的应用
——以闽南师范大学为例
2022-11-28刘成诚李雅文刘年伟
刘成诚,庞 亮,李雅文,刘年伟
教育部在2019年10月发布的《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提出“金课”概念,指出未来要进一步推进本科课程改革创新,主要表现为强化课堂设计,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1]。这一政策的发布为课程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大班授课教学模式主要以专业或者班级为单位将关键的理论知识进行讲授,紧扣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的一些共性问题来传授理论知识和方法,是实现整体引导较为普遍且有效的方式,但偏重知识化的教学、灌输式的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热情[2]。由此可见,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已迫在眉睫。
小班研讨(Seminar 模式)是由德国学者J. M.Gesner于1737年首次引入大学课堂[3]。哈佛大学亚当斯在19世纪40年代首次引入小班研讨教学,到20世纪初该教学模式被美国众多知名院校普遍采纳,使美国高等教育发生了根本性改进[4]。小班研讨式教学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在研讨中使学生的自由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尊重,同时使创新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并进一步提高[5]。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出现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探索方向。
近些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对“小班研讨式”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尝试和创新,均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6-7],但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生物化学等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在篮球实践课程采用“小班研讨式”的教学模式还未出现。因此,本研究基于闽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个案实践,尝试“小班研讨式”教学模式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的应用,以期提高篮球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进一步丰富“小班研讨式”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研究。
1 “小班研讨式”教学模式在高校篮球课中的应用现状
近年来,关于“小班研讨式”教学的研究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并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传统的大班授课学生人数通常在30人左右,以教师为中心主导课堂教学传授知识进而体现教的功能和作用;而“小班研讨式”教学模式会将学生分成4-5个小组,每个小组6人左右,主要为了在讲解基本知识点后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态度。“小班研讨式”应用在高校篮球课堂中,就是要将这种教学模式和篮球教学相互融合,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与交流能力,优化本学科教学效果的同时形成一种全新的篮球课堂教学模式。
1.1 教学形式
通常将每个大班30名学生分为5个小组,每个小组安排一个组长或助教,组长由学生们自行挑选或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指派,如个人能力、年龄、身高等,他们主要负责组织队员对问题进行讨论并将解决办法付诸于实际训练中。每个小组6名学生分别包含中锋、前锋、后卫三个位置的球员,以使球场上位置均衡,教学比赛相对公平。为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对技、战术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每次讨论课都会对小组的成员进行轮流交换,从而增加学生们之间相互交流和讨论的机会,使其对技、战术铭记于心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战术素养,在比赛中做到及时、准确的判断。
小班研讨主要由组长进行组织实施,任课教师负责观察、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并进行打分最后做到综合评价。每个小组的学生上课时尽量要求集合在一起,这样可以方便小组成员进行讨论。首先,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其他组学生对本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汇报;然后,其他组成员可以对其进行提问,由小组代表或组内其他成员进行解答,主要鼓励学生自行讨论学习,最后由任课老师进行总结、点评,本小组结束之后再依次对其他小组的问题进行讨论与解答。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是要确保讨论的内容不能偏离主题,同时保障整个课堂进程能够顺利进行,尽可能的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2 教学内容
大班授课主要依据于学校教学大纲的要求,统一课程进度,将知识点对学生进行集中讲解与传授。小班研讨式课时内容应该紧密围绕大班授课的主要知识点,同时联系篮球技、战术理论为学生抛出问题供学生进行讨论解决。通常都是一个问题让不同组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讨论,从而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并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讨论的问题会在提前一周告诉学生,让学生有足够时间搜集资料和课前讨论,从而做好充分的准备。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够一够,才能摘到桃子”,培养锻炼学生的探索能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1.3 评价方法
“小班研讨式”教学模式的评价方法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各占50%。在平时成绩里面,课堂表现、出勤率、问题解答、评价表现各占10分,组内的问题讨论占20分,讨论的结果展示占40分,其中结果展示采取整体打分方法,这对小组内成员的相互分工、配合协作是个极大的考验,可以包含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可以从每个小组中抽取不参加表演的学生组成,并不为自己组的表演打分。考试成绩包含中期和学期末的技能考核,分别占25分和35分,期末卷面考试成绩占40分。最后将各个分数进行折合计算出每个学生的本学科得分,作为该学生的学业成绩。
1.4 教学效果
为了考察新型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效果,对所教授学生共发放23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15份,有效回收率为93.5%。填写问卷的学生均为闽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本科生,在篮球教学课堂上均采用了“小班研讨式”的教学模式进行学习。通过对学生关于教学模式喜欢程度的调查结果分析发现(见表1),对于小班研讨式教学喜欢的人数最多,超过了多半人数,这充分表明了学生们对于“小班研讨式”教学模式的认可与喜爱。
表1 学生对教学模式喜欢程度调查结果
关于学生们对于“小班研讨式”教学作用的评价,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对于该模式可以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的认可人数最多,超过了90%,其次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促进师生之间交流的作用,促进掌握和理解基本知识的人数最少,但是也超过了70%。这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小班研讨式教学作用主要是可以培养小组之间的合作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动机,同时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但其他作用认可度也很明显,充分说明“小班研讨式”教学对他们能力的提升帮助很大,有助于他们的学习和训练。
表2 学生对于小班研讨式教学作用评价
2 “小班研讨式”教学模式在高校篮球课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更新不足
篮球课程作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必修课程之一,具有教学内容多、实践性强等特点,这就要求任课篮球教师需要在64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并进行结业考试,这对该科教师的教学安排还是具有很大挑战的。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篮球技战术、教学方法等的不断革新,这就要求篮球教师具备扎实的知识储备和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本学科教学符合时代的发展和需求。有些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不能适应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潮流,例如对篮球中锋位置所要掌握基本技术的教学,以前的教练要求中锋主要负责抢篮板球、为队友做配合、有一定的中距离投篮技术等,而随着小球时代的到来,需要再进一步去更新中锋的教学内容,尽量开发中锋位置球员的三分球和掩护后快速下顺等能力,这可以在场上更好的为外线球员拉开内线空间利于其突破进行得分,并进一步丰富球队的战术配合。
2.2 教学组织不够成熟
第一,合作效果有待提升。 “小班研讨式” 教学模式作为大班授课教学的主要补充形式,需要小组之间的学生相互合作才能完成,但由于在课堂上的时间非常有限,部分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马上进行分组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与讨论,看似课堂氛围很活跃,但却似蜻蜓点水,犹如“只能欣赏而无实际作用”的花架子无法发挥实际的课堂教学效果。第二,课堂启发性不足。有些教师将新型的教学模式由原来的满堂教授知识变为现在的大部分时间询问学生问题。“这位学生做的动作对不对”“这一小组对某一战术展示效果怎么样”等启发性欠缺的问题充满课堂,看似模式有所转变但却起到了相反的作用,这样只是流于表面形式却并未能真正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情境创设欠佳。只有采用恰当的教学案例、问题或学习视频等才会使教学效果发挥到最佳状态,所以如何努力创造一个合格的课堂情境对于教师来说至关重要。但些许教师为了情景化而情景化,使课堂的实际教学情境“变味”“走调”,因此会使课堂实况变得古板,所以不会产生理想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效果。
2.3 课堂监控不够合理
第一,课堂纪律。在“小班研讨式”教学中,由于教师精力和时间有限,那些不在讨论、展示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自我约束力很可能会有所放松,做些如看手机、聊天等与上课无关紧要的事情,这些看似微小的行为不仅影响自身学习,而且严重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成效。第二,学生心态。介于目前理论课程主要还是以大班授课为主,小班研讨作为重要的教学补充形式,不同的学生存在很大的性格差异,一位教师在课堂上不可能考虑到每位学生的感受,课堂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及进度安排对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反应,长此以往部分性格内向的学生会对课程教学产生恐惧心理,甚至会表现出惧怕课堂展示的态度。第三,课堂互动。由于“小班研讨式”学生人数较少和每学期课时有限,致使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很难全部进行实践,例如小组讨论法的教学实践,小组讨论的学生可能会从讨论中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但有可能早已脱离讨论主题,如果教师不及时进行讲解和纠正的话,学生们会形成错误的思维习惯,因此距离实现课堂教学互动及以“学生主导为主”的教学目标还有一段距离。
2.4 教学考评缺乏科学
目前本学科对学生的考评方式主要还是以 “平时成绩+卷面成绩”两部分构成,其中平时成绩主要由课堂表现、考勤和平时作业等几部分组成,而卷面成绩主要是通过学期末让学生通过闭卷考试获得相应分数。虽然这种考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考察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及结果,但是仍然还有很多方面尚需改进:第一,卷面成绩占比过大。这种情况在大部分高校都有存在,不规范的考评经常会导致学生临时抱佛脚,而忽略平时学习的重要性。第二,平时成绩考核不合理。在课堂表现上,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表达,回答问题不积极,但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学生,在课堂回答问题时就会对其表现有所影响;在考勤方面,部分学生有时会迟到早退,但这并没有进行严格的考察,对于其他学生来说可能会有失公正;在作业方面,由于学生较多的原因,任课教师通常不会做到每次都仔细批改作业,因此有些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存在网上抄袭、随意写作等不良现象,这些问题都会造成作业考核质量的下降,进而影响最终的考评结果。
3 高校篮球课“小班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改进策略
3.1 创新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效率
根据本学科课程教学时间不够充足、教学内容较多等特点,那么任课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本学科教学做到最好尤为重要,其中严谨规划教学内容就是实现其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9]。首先,按照精益求精的原则,同本学科同一教研室的教师提前进行研讨备课,选择适当的、最新的教学内容,制定更具针对性、应用性较强且更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体系,应用多样新颖的教学方法来进行组织教学。其次,对“小班研讨式”教学模式的课堂内容进行合理分配,大班授课教学内容占据的时间适当缩短,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长小班研讨的教学,补充大班授课课堂教学的同时进行合理交叉使其发挥最大的教学优势。最后,学生在小组讨论时要规范掌控交流和合作的内容,包括问题讨论、整体展示、综合评价等环节,高标准的质量要求更容易提升学生对自己的要求和表现,进而促进教学效率的精确改进。
3.2 完善教学组织,激活兴趣情境
教学组织的完善至关重要,能够对一节课的教学成败起到关键作用[10]。首先,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不论是热身准备、基本部分的教学、最后结课时的总结与放松、问题的提出等都要认真进行准备,使教学环节得以顺利实施并收到实效。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次成功的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中,教师要结合技、战术的实际应用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参与其中,使其在探索中发现学习的奥妙所在。最后,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来促进学生学习。教学情境的设置要结合本学科特点、运动发展的基本规律等,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教学。例如对于挡拆战术的教学,先进行现场教学演示,随后再由无防守、消极防守过渡到实战运用,循序渐进为学生设置实际的教学或比赛情境,使教学组织高效有序地进行。
3.3 改进课堂监控,融洽师生关系
教师如何有效地把课堂掌控在教学规范之中,将课堂监控好对改进自身的教学艺术非常关键[11]。第一,要把握好“小班研讨式”教学模式的课堂秩序。作为本学科的任课教师必须制定出相应的课堂规范,例如让每个班的学生在分好小组后进入指定区域进行讨论,分为5个小组,每组6名学生,挑选出合适的组长负责组内成员考勤,同时,如果组内成员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将会适当扣除该小组一定的平时成绩分数。第二,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我们常听说亲其师而信其道这句话,任课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争取要更多地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在学生组织活动结束之后,既要总结学生的课堂表现还要将自己的现场感受分享与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真切关怀。第三,加强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在“小班研讨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不仅要因势利导进行教学,同时还需要引导每个小组的学生树立整体观念,提醒他们每个人的表现都会对集体产生重大影响,为了集体荣誉而努力展现自我,进而形成一个充满竞争且友善的大家庭。
3.4 科学教学考评,保障公平评价
任何教学工作必须进行考试和评价,只有不断地监督、考评,才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改进教学工作,使教学体系更加完善[12]。第一,增加对于小组讨论课实践性考评的重视。篮球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运动,由于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同时也必须服务于实践,重视理论课程教授的同时还要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学生们多加讨论然后付诸于实践,教师要更加注重对于学生们实践的精确考评。第二,建立多元化的主体考核机制,形成以理论考试为主、实践考核为辅的新型考核模式。学生在平时成绩里面可以包含课堂表现、出勤率、问题解答、评价表现等方面,而小组讨论成绩的考核通过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从而使学生的成绩更加客观、公正,而书面考试和日常考试进一步平行化,从而使考核主体更加多元,教学考评更加科学,使学生获得更加公平、公正的考试成绩。
4 结 语
“小班研讨式”教学模式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经过在闽南师范大学篮球课堂教学个案探索和实践之后已经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小班研讨式”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准确、清晰,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挖掘学生潜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师生充分交流,在研讨中学生的自由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挥,创新思维得到锻炼和提高。能发挥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强化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