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广东 高端装备制造创新发展态势及对策研究
2022-11-28敖青
文/敖青
装备制造业作为“国之重器”,是制造业的脊梁,也是科技创新的关键领域。近年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部分领域由全球“跟跑”走向“并跑”“领跑”,以高铁、盾构机、核电等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取得重大突破,科技创新能力稳步增强。广东作为我国制造业大省,装备制造业规模增长快速,技术水平居于全国前列,但高端装备产业链供应链不完备,面临低端装备生产过剩、高端装备供应不足困境,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突出。广东亟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高端装备制造创新发展,摆脱“卡脖子”之手,提升高端装备自主供给能力,为建设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一、 广东高端装备制造创新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广东在数控机床、海工装备、航空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方面取得较大的进步,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装备保障。
一是高端装备制造总体规模扩大。广东重视各个领域的高端装备制造发展,在高端装备制造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中提出发展高端数控机床、海工装备、航空装备、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集成电路装备等重点领域,在其他战略性产业集群中也强调发展增材制造装备、精密仪器设备、新型显示装备、高端医疗装备等。近年来,广东装备制造业规模呈快速增长态势。据统计,广东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从2018年的3386.86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617.32亿元,其中,2021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72%,是近5年以来的最高增速水平。2021年,激光与增材制造完成营收1376.3亿元,同比增长20%;精密仪器设备完成营收1947.18亿元,同比增长12%。
二是特色创新型产业集群逐步形成。近年来,广东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设计、研发与制造能力持续增强,新技术、新产品取得突破,新平台、新项目加速建设,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江门、阳江等初步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集群,成为国内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集群。2021年,在珠三角9个城市中,6个城市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超过10%。目前,广东已逐步形成了以广州为代表的数控机床与数控系统研发基地,以深圳、佛山等为代表的智能装备研发基地,以深圳、珠海等为代表的卫星与通用航空研发基地,以广州、深圳、珠海等为代表的海工装备研发基地,以江门为代表的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基地,以中山、阳江等为代表的风电装备研发基地,特别是在数控机床领域,广东逐步成为我国重要的数控机床研发、生产与应用基地,在高端数控系统、部分数控机床、机床模具制造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三是装备龙头骨干企业迅速发展。在高端装备制造细分领域,广东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具备较强的研发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根据中国制造企业协会发布的《2021年中国装备制造业100强榜单》,广东上榜企业数量达14家,排名全国第二。从各细分领域来看,数控机床领域,形成了广州数控、广东润星、创世纪等优势企业;轨道交通领域,形成了中集集团、招商重工、中船集团等优势企业;航空领域,形成中航通飞(珠海)、万泽航空、大疆创新等优势企业;卫星及应用领域,形成深圳东方红、海格通信、中海达等优势企业;激光与增材制造领域,形成了大族激光、光韵达、海目星等优势企业;精密仪器设备领域,形成了立讯精密、长盈精密、雷赛智能等优势企业。
二、广东推进高端装备制造创新发展的做法与成效
广东高度重视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科技创新工作,围绕政策支持、技术攻关、平台建设、主体培育、成果转移转化等构建全过程创新体系,取得了重要工作成效。
(一)持续完善政策体系,优化创新发展环境
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强化政策顶层设计,加快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一是出台创新指引文件。实施培育高端装备制造集群行动计划,提出若干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积极打造全国高端装备制造重要基地。如出台《关于加快构建广东省战略性产业集群创新体系 支撑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提出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集群创新平台建设、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科技成果转化等七个方面的任务。二是建立工作机制。完善装备制造工作推进机制,建立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智能制造部门联席会议、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联席会议等相关制度,统筹推进全省装备制造业发展。三是推进重大装备推广应用。制定实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政策,支持企业申报政策补贴;推动智能制造试点和技术改造,促进装备制造业提质增效。
(二)聚焦产业发展瓶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自2018年以来,广东启动实施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分批次组织实施“智能机器人与装备制造”“激光制造与增材制造”“芯片设计与制造”“高端医疗器械”等重大及重点专项,重点布局数控机床、模具制造、增材制造、激光加工制造、芯片设备、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及整机项目,着力提升装备自主研发水平,部分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果。如在高端数控机床领域,突破了多轴联动、复合加工、运动控制等关键共性技术,在经济型与普及型数控系统、特种数控机床等机床整机和高速主轴、光栅数显装置、滚动部件等关键零部件领域形成了一批优势产品,大型复杂精密数控机床等研发取得一定突破。其中,广州数控开发出高端数控系统,攻克了五轴联动、复合加工、多通道等关键技术;中山迈雷特开发出直驱车滚复合数控机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广州昊志的机床电主轴产销量居全球首位,超精密静压电主轴回转精度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三)布局战略科技力量,建设高端装备制造创新平台
广东大力推进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充分发挥实验室对产业的核心支撑作用,有序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围绕制造基础共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等开展研发攻关,推动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一是分层次推进实验室体系建设,构建起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省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等组成的多层次实验室体系。充分发挥省实验室在装备制造攻关方面的作用,推动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重大成果转化。如季华实验室成功研制出印刷OLED喷墨打印装备,突破了新型显示关键装备“卡脖子”问题;阳江合金材料实验室攻克了五金刀剪用高端材料,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是布局相关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包括中国散裂中子源、江门中微子实验站、惠州加速器驱动嬗变装置等。如惠州依托布局于本市的大科学装置,积极开展离子加速器高端制造、医用短寿命同位素、核孔膜研发、重离子辐照等领域的产业化工作。三是引进培育国家级创新资源。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围绕智能制造与装备、生物医药与器械、集成电路等领域开展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围绕汽车制造、集成电路、激光装备、新材料应用等发展需求,引进了一批国家级高校院所、央企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扎根广东。四是打造省级先进制造业创新平台,主动布局细分领域的高水平创新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优势机构(见表1)。如在数控机床领域,建立了广东省3C电子精密制造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在航空装备领域,成立深圳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深圳北斗应用技术研究院等研发机构,打造我国航天领域的国际化合作平台。
表1 广东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部分创新平台
(四)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有效提升创新效能
近年来,广东通过专项政策扶持,培育壮大装备制造领域的科技型企业群体,努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效能,推动形成“千军万马齐创新”局面。一是构建包括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强化企业在创新创造中的主力军作用,完善全链条的孵化育成体系,逐步构建包括初创科技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等在内的梯次培育机制。2021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6万家,连续6年位居全国首位;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达5.7万家。二是提升装备企业创新能力。在组织实施的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中,产学研合作项目超过90%,企业牵头项目超过50%;众多企业享受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三是强化企业创新服务支撑。建立面向科技型企业的风险投资基金和银行信贷补偿基金,推进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落地广东,支持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助力企业招揽高层次人才,营造企业创新创业氛围。
三、广东高端装备制造发展存在问题
虽然广东装备制造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一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关键领域依然受制于人。关键装备整机及基础元器件、核心零部件、关键材料等成为发展瓶颈,高端数控机床、航空发动机、海上钻井动力系统、高端光刻机等依赖进口。如高端数控机床领域,高端机床整机及高端数控系统、关键电主轴、光栅等核心部件依赖进口,机床多轴联动、复合加工、高速高精、精度保持等关键性能指标还相对落后;航空装备领域,核心技术和关键元器件国产化率不高,航空发动机、高温合金材料等零部件“卡脖子”问题突出;卫星及应用领域,卫星制造、先进遥感与测控等领域存在显著瓶颈,相控阵天线、遥感图像处理系统等核心技术水平有待提升。
二是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不足,高层次创新平台数量偏少。当前广东全省拥有装备制造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数量偏少,省实验室正处在建设过程中,短期内难以对全省装备制造业提供源头创新支撑。现有大科学装置许多仍处于规划或施工建设阶段,尚未形成科研与实验开发、成果转化等创新链条。战略科技力量所承担的科技攻关项目和攻关任务还较少,未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
三是创新生态建设不健全,成果转化机制有待完善。高端装备制造业仍存在发展基础比较薄弱,传感器、基础零部件配套能力不强,制造基础工艺水平不高等问题,加之装备研发周期长、投入大、不确定因素多,导致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在企业培育方面,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较薄弱,恶性无序竞争、知识产权侵权等现象频发。同时,科技领军人才数量较少,形成的研发成果较少,部分研发成果离实现量产和产业化还存在较大差距。
四、提升广东高端装备制造的对策建议
面对新发展形势,广东应围绕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的发展需求,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速推动高端装备制造创新发展。
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新型举国体制技术攻关模式。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在深入调研装备制造发展形势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战略目标,优化重点攻关任务和科技专项布局,逐步构建高端装备制造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优化项目持续投入和组织管理机制,统筹协同政产学研多方面的创新资源,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和组织优势,利用国家及省市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前瞻布局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攻关,掌握一批制造装备整机以及核心零部件、传感器、制造工艺等核心技术,全面提升技术供给能力。
二是培育壮大优势装备企业,打造创新型企业发展体系。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努力建立产学研融合的创新生态。鼓励优势装备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牵头组建技术攻关联合体或协同创新联盟,推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应用示范。围绕高端数控机床、海工装备、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等重点领域,梳理产业链供应链重点企业,构建重点企业服务清单,提供“一对一”对接服务。实施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支持上游装备整机企业优先采购自主研发和生产的核心零部件。引导企业广泛建立研发机构,推动优势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级、省级重大科研项目,提升研发创新水平。
三是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充分发挥广东装备制造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加速部件、数据、算法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与应用市场的深度融通,拉动和倒逼关键装备研发和测试验证的突破。针对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全球供应链薄弱的问题,充分发挥优势整机企业的供应链主导地位,强化对重点装备供应链的政策扶持,优化供应链节点布局,巩固和拓宽供应链关键环节,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的供应链体系,保障国内供应链安全。以政府引导或企业自建的方式,整机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单位牵头搭建装备联合研发平台,集中力量攻克高度依赖进口、产业需求迫切的核心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和关键材料,并建立测试验证平台。推动装备行业全流程的数字化改造,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环节实现技术突破,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四是优化创新发展环境,赢得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和政策优势,建立常态化引才机制,依托省内高水平创新载体和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等活动平台,吸引海内外装备制造人才集聚广东,打造全球顶尖的高端装备制造人才聚集高地。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深化培养模式与机制改革,构 建领军型人才、专业化人才、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等在内的人才培育体系,增强高端装备制造人才供给能力。建立优势装备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机制,通过中试基地、示范基地等平台的建设,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的上线验证,并加大技术应用范围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开展与全球发达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在相关领域的科技合作,推动装备国际标准化和专利国际合作,努力提升全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