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优化创新科研布局 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2022-11-28
[导读]
为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助力打造澳门“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 澳门大学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设立了首个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产学研示范基地——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以下简称“珠研院”),加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并优化创新科研布局,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通过与国内企业、高校等共同开展高水平的产学研合作,珠研院致力将科技成果逐步推向市场,服务澳门产业多元化。
《广东科技》:请简单介绍一下珠研院的情况。
珠研院: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依托澳门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及优势学科搭建了6个研发中心及1个高级培训中心,广泛开展应用研究工作,助力粤港澳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珠研院外景
2019年12月,澳门大学在珠研院设立澳门大学模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中药质量研究、智慧城市物联网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横琴分部,推动澳门重大科研成果在横琴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实现转移转化;同年,横琴先进智能计算平台在珠研院及澳门大学设立澳门分中心,为珠海横琴和澳门的人工智能技术科研及商业应用提供充足的算力支撑保障。近三年,珠研院先后获批或被认定为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分站、珠海市新型研发机构、珠海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珠海市智慧城市协同创新发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构建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孵化体系,形成多个科研领域的专业服务能力,持续支撑澳门大学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珠研院资质
珠研院目前已完成一期、二期、三期科研场地建设工作。一期场地位于横琴创意谷8栋,建设场地面积约2300平方米,建有智慧城市研发中心、先进材料研发中心、人文社科研究中心、高级培训中心;二期场地位于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建设场地面积约2600平方米,建有中华医药及转化医学研发中心;三期场地位于横琴创意谷17栋,面积约1700平方米,建有微电子研发中心,配有集成电路、智能制造设计与验证的实验室。
依托6个研发中心及1个高级培训中心,珠研院引进了澳门大学的优势学科资源和学术团队。至今,珠研院已有超过100名在职科研人员,近250名澳门大学学生参与珠研院项目研发实习,已有在站博士后16名;科研人员中包括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生物学会和化学会会士、IEEE Fellow、ASME Fellow、SPIE Fellow、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资助获得者等。
营造创新环境 推动澳门大学科技成果产业化
《广东科技》:请谈谈近年来珠研院的科研开展情况,在科研方面获得了哪些技术或突破,取得了哪些成果?
珠研院:截至2022年7月,珠研院已开展超过100项政府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0项、国家级重点专项8项,开展技术委托、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服务超过80项;项目资助金额累计超过1亿元。珠研院微电子研发中心博士 后团队在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海外(境外)赛优胜奖。
在澳门大学的支持下,珠研院通过不断完善内部深度融合的产学研转化运行机制,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积极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在珠研院成立之初,引进了碳量子纳米点治疗、数字微流控技术、糖尿病中药敷料、吸水凝胶、纳米泡沫混凝土、人工智能安检系统、智慧能源管理平台、智驾巴士等具有产业化发展潜力的项目,并支持这些项目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进行小试、中试。目前,这批项目已逐步走出实验室,大部分成立了公司,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展产业化与应用示范。另外,珠研院已累计申请知识产权30项,目前拟技术转让或许可3项。主要科研成果包括:
用于药物筛选的数字微流控技术。澳门大学微电子研究院副教授、珠研院微电子中心副研究员贾艳伟带领团队,利用极微量的原代肿瘤细胞进行芯片上药物筛选,无需对原代肿瘤细胞进行传代扩增,即可以在芯片上实现药物浓度的大量程调节,最快24小时可出药敏结果,为肿瘤患者提供个性化精准药物评价策略。
基于碳量子纳米点的癌症治疗技术。澳门大学应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教授、珠研院先进材料研发中心研究员曲松楠针对现有的一次性阻断癌细胞表面所有免疫逃逸信号蛋白和解决灭活癌细胞免疫原性弱的技术难点,创造性地研发出高生物结合性的碳量子点材料,给予碳量子点TISA肿瘤免疫激活制剂及其治疗技术成为国际首创。该技术的独创性在于从激活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底层逻辑出发,跳出现有免疫治疗技术的局限,提出基于碳量子点热复合过程改造癌细胞全蛋白的三维结构,在保留其抗原信息的前提下,大幅提高其复合后癌细胞的免疫原性,并废除其阻断APC细胞摄取的信号通路,激发免疫系统对肿瘤全部新抗原的高效摄取、递呈,进而实现一种全新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治疗方法。该研究成果打破癌症免疫治疗技术壁垒高、治疗费用高的困境,为广大癌症患者提供一种快速、高效,在经济承受范围内的个性化癌症免疫治疗方案。
糖尿病足伤口敷料研发及产业化。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教授、珠研院副院长及研究员王春明的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活性多糖促进糖尿病足创口愈合。本研究使用一种与生长因子有亲和性杜仲多糖,采用静电纺丝纳米工艺将其制备为敷料,使其吸附内源性生长因子,从而发挥机体本身的能力、促进伤口愈合。一方面杜绝了外源性PDGF的安全性问题,使得产品使用更为放心、适用范围更为广泛;另一方面由于采用调动自身PDGF的方法,不需要换药,减少医护负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依从性好。依托项目产品,已成立金创克有限公司,成为全球首家中药源生物材料开发企业,扎根澳门、扎根大湾区,将传统中医中药瑰宝和现代先进制剂技术相结合,发挥我国传统医学优势,促进中药现代化发展,打破国外生物材料技术垄断,开发自主的高性能生物材料。
新型纳米泡沫混凝土。澳门大学应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副教授、珠研院先进材料研发中心主任孙国星带领的科研团队,针对泡沫混凝土中泡沫不稳定的行业痛点,设计出用纳米粒子来稳定泡沫的技术路线,研发出新型纳米发泡剂。用该纳米发泡剂做出的纳米泡沫混凝土,在同样密度下强度高于同类产品,在同样强度下重量可减轻15%~40%,隔热能力提升20%~25%,纳米颗粒掺量从科技文献中的30%降低到0.06%,显著降低生产成本。2022年3月,纳米泡沫混凝土现浇技术在珠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飞企互联“互联网+”产业基地回填工程中实现应用。该工程项目为全球首例在大型实际建筑工程中成功应用纳米发泡技术,切实将工程方原计划使用的水泥用量从1700吨降到1000吨,节约超过40%,并减少相应的碳排放;同时,珠海质检站第三方质检结果证明,现场产品强度为设计标准要求的1.2~1.5倍,强度和密度比值高于国家标准3~4个等级。
人工智能安检系统。该系统由珠研院智慧城市研发中心主任唐远炎教授团队联合清华大学 -同方威视危爆物品扫描探测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合作研发。该项目通过获取人体自身发出的太赫兹信号进行成像与探测,搭配毫米波精准查验,将口岸安检通关率从原1000人/小时提升至3500人/小时,性能超同类产品2倍以上。该项目采用的数字平行系统能有效解决传统的触摸式安检方式所存在的查验能力弱、检查速度慢、人力成本高等问题,可应用于海关的进出境人员违规夹带检查、公共交通场站进出人员安全检查、重点场所进出人员安全检查、重大赛事活动入场人员安全检查、民航旅客登机前安全检查等,特别是城市公共安全监控和灾害防治领域内,在机场、高铁、轨道交通、活动场馆、公交站场等城市重要公共场所的安全检查。
珠研院智慧城市研发中心研制的智慧安检系统
智慧能源管理平台。该平台由澳门大学校长、珠研院理事长宋永华教授领导的智慧城市物联网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和澳门电力、格力电器、国家电投集团、广东电网、浙江大学等领军企业和知名大学合作组建产学研团队,系统性地研究智慧城市综合能源系统的关键问题,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开展电、气、冷/热等综合能源系统全景感知与画像、智能运行控制、异常监测与安全防护等关键技术研究,并在澳门和内地分别开展示范应用。目前,相关成果已在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珠海横琴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实现应用。
车路协同无人驾驶关键技术。该技术由澳门大学科技学院院长、珠研院研究员须成忠教授领导,汇聚了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国防科技大学、百度及深圳海梁科技等在无人驾驶领域具有领先地位的机构和人才团队,共同研发。智驾巴士平台已成功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物联网、云计算等多种技术收集道路信息(如交通信号、路上行人及车辆),令巴士可在开放及不确定环境下安全可靠地行驶,并与环境联成一体,形成人、车、路高效运行的交通体系,且在合作区开放路段成功测试运营,实现了澳门大学车路协同无人驾驶关键技术的落地,顺利完成了智能驾驶中基于攻防对策的鲁棒性研究及协同智能驱动的无人驾驶关键技术与平台研究。此外,该研究团队还在巴士平台上设计部署了基于5G的车路协同系统,利用“云-边-端”智能技术加速自动驾驶车辆快速落地发展。
赋能产业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广东科技》:珠研院在开展企业技术服务、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珠研院:至今,珠研院已完成技术委托服务超80项,委托金额超过5400万元,积极主办或协办学术会议、技术培训会、线上项目对接会等,促进产研对接;已参与孵化了珠海市迪奇孚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东量子墨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星宙数智科技(珠海)有限公司、珠海澳芯创科集成电路有限公司、金创克(珠海横琴新区)健康产业有限公司、珠海津星科技有限公司6家企业。珠研院注重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的研究,致力为产业发展打造新的增长极。珠研院搭建了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 -创芯国际生物科技(广州)有限公司暨广东省类器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 -艾尔普再生医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联合实验室,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乘木科技(珠海)有限公司联合实验室,澳门大学-华发集团联合实验室校企、院企联合实验室4家,为企业相关产品业务提供技术支撑、提供“高尖精”人才储备,提升企业生产经营和产业链水平,解决原始创新匮乏、共性技术供给不足等问题,持续赋能企业、赋能产业。
澳门大学产学研项目投融资对接及经验分享暨横琴“私享汇”第二期活动现场
珠研院注重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致力实现科研成果应用价值最大化。珠研院参与了多项产业化专项,在承担国家任务中与企业共同研发,促进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应用。其中,和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珠海市一微半导体有限公司共同参与了2019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有效解决目前国内外机器人芯片对于环境建模及定位导航性能不佳的关键问题,该项目作为“十三五”期间的芯片项目,澳门大学的相关专利也在此项目中实现转化,为该企业产业化发展助力;通过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综合交通运输与智能交通”重点专项,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提升港珠澳大桥运维工作效率、降低运维工作成本、保障服役期运营安全性、延长设施服役寿命,为提升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管养水平发挥引领作用;牵头研发的智驾巴士已完成两次试航,已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与感知、定位精度、阻碍物检测和自主局部路线规划等能力,为车辆无人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持续赋能。
珠研院注重为中小企业服务,致力实现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依托微电子研发中心设立的先进集成电路设计验证实验室获批认定为珠海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利用工业盟友模式为中小企业服务、降低中小企业研发成本,以更集约的方式进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在领域内已和10多家企业结成联盟,较好地帮助中小企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技术成果快速应用于生产。
《广东科技》:珠研院在科研环境、科研设备、平台建设、人员团队等方面实施了哪些举措?
珠研院:珠研院目前已完成一期、二期、三期科研场地建设工作。珠研院为各个研发领域配备了原值共约1000多万元的公共仪器设备,可满足进驻的产学研项目的日常科研需要。珠研院是横琴智能计算中心澳门分中心的依托单位之一,可以为横琴和澳门人工智能相关科研及商业应用提供高达每秒116亿亿次(1.16Eops)的算力服务,实现跨境光纤连接和超算试运行。
管理制度方面,结合人员参与技术创新和科研管理的需求,特别针对研发技术人员的特殊性,制定了研发绩效管理办法和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才申报职称,实现与人才培养、晋升的有效衔接,最大程度提升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探索前行 实现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
《广东科技》:请谈谈未来几年珠研院的发展战略及愿景。
珠研院:《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提出高标准建设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院校的产学研示范基地,构建技术创新与转化中心,推动合作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点。珠研院将继续围绕此目标,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
畅通产研两端,促进粤澳产学研深度融合。澳门大学有模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中药质量研究、智慧城市物联网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具备雄厚的基础研究实力。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完备的产业上下游生态,珠研院致力于发挥产学研合作枢纽作用,促进高校、企业沟通互动,推动高校技术专利走出实验室、走上生产线,转变为产品,从而推动建立创新驱动的产业体系,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作出贡献。
聚焦成果转化,探寻可持续发展路径。当前,珠研院已通过组织技术对接交流活动、共建联合实验室、搭建工业盟友平台、培育初创企业等方式积累了一批成熟的、拥有市场化前景的基础研究成果。下一步,将摸索更多产学研转化经验,促进概念验证体系、创新平台建设,更广泛地对接金融投资机构,营造更好的成果转化环境。
优化人才培养,助力人才高地建设。随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的发布,珠研院借助各级政府强有力的人才政策逐步形成人才聚集效应。珠研院建有博士工作站、横琴新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分站,这为吸纳及培养高层次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下一步,珠研院将继续探讨和澳门大学、粤港澳大湾区企业联合培养智慧城市、集成电路、先进材料等方向的优秀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助力“引育用留”链条的打造,汇聚人才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