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括约肌间入路+隧道式拖线引流术治疗马蹄型肛周脓肿患者的短期随访研究

2022-11-28王晓飞李延玲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22期
关键词:引流术括约肌肛周

王晓飞 李延玲

河南省汝州市骨科医院肛肠外科 467500

马蹄型肛周脓肿(Perianal abscess,PA)属临床肛肠科常见、多发病症,多是由于肛门周围肛腺遭受感染,并蔓延至直肠组织周围的间隙组织引发,具有起病急、预后差等特点,临床主要以肛周剧痛、红肿等症状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1]。切开引流术为临床针对PA患者常用治疗术式,虽能一定程度缓解患者病情,但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不利于患者预后[2-4]。据文献报道[5-6],约93%脓肿可经括约肌间隙逐渐蔓延至肛周,故从括约肌间隙入路实施引流是较好选择。基于此,本文前瞻性选取我院104例马蹄型PA患者,旨在从手术效果、复发率等层面分析括约肌间入路+隧道式拖线引流术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2019年1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104例马蹄型PA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平行对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组(n=52)、B组(n=52)。其中A组男33例,女19例;年龄21~62岁,平均年龄(41.46±7.38)岁;病程1~7d,平均病程(4.02±0.58)d。B组男35例,女17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39.85±7.40)岁;病程1~7d,平均病程(3.87±0.56)d。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选择标准 (1)纳入标准:均经临床症状、便检、血常规等相关检查确诊为马蹄型PA;脓腔范围占肛周1/4及以上;均伴皮肤流脓、红肿疼痛等症状;生命体征稳定;知情并签署同意书。(2)排除标准:克罗恩病、异物、外伤等因素所致PA;严重恶性肿瘤;肛周皮肤病;依从性差;严重器质性病症;凝血功能不全;自身免疫性病症;既往手术治疗史;妊娠哺乳期女性。

1.3 方法

1.3.1 A组:接受括约肌间入路+隧道式拖线引流术治疗,侧卧位,腰麻,做2cm手术切口(弧形)于脓肿中央所对应内外括约肌间沟,锐性分离脓腔,分别做小切口于脓肿两端,搔刮切口周围腐肉组织进行修剪,切口创面敞开引流;切口间置7号丝线(多股)贯穿脓腔引流,并将丝线两端打结,冲洗脓腔(通过双氧水实施),止血,以中性油纱布外敷,并通过宽胶布固定。术后换药:将丝线脓腐组织擦去,并将生肌散(河北金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53095)掺在丝线后拖入脓腔,待7~10d拆线后,对创面搔刮,局部垫棉压迫,同时通过宽胶布加压固定,行超声检查,提示无死腔则进行常规抗菌、抗感染治疗,直至痊愈。

1.3.2 B组:接受多切口引流术治疗,侧卧位,腰麻,依照脓肿范围于肛周处做相应切口(放射状),自肛门外括约肌外侧将切口朝外延长,将皮肤及相关组织切开,并进至脓腔,分开各脓腔间隔,使引流切口互通;冲洗脓腔(通过双氧水实施),各切口间以油纱条(中性)填塞,并通过宽胶布固定。术后换药:对局部进行清理,腔道每日以甲硝唑(广东佳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3211)冲洗,1次/d,油纱布(中性)填嵌创面至伤口愈合。

1.4 观察指标 (1)两组手术效果。均于术后14d实施疗效评估。显效:伤口完全愈合,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有效:病灶较术前缩小,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未及上述标准[7]。有效、显效计入总有效率。(2)两组术前及术后3d、7d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共10分,分值越低,疼痛感越轻[8-9]。(3)两组术前、术后14d创面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bFGF)蛋白表达量,取适量创面组织,加入RIPA裂解液,提取组织总蛋白,12 000r/min转速离心20min(r=10cm),取上层澄清液体,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TGF-β1、EGF、bFGF含量。(4)随访3个月,统计两组复发率。复发判定标准:显效、有效患者创面原位再次出现皮肤流脓、红肿疼痛等症状,经临床症状、便检、血常规等相关检查再次确诊为马蹄型PA。(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切口感染、创面渗液、高热等。

2 结果

2.1 手术效果 A组总有效率(98.08%)较B组(82.69%)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81,P=0.008<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效果对比[n(%)]

2.2 VAS评分 组内对比,两组术后3d、7d VAS评分逐渐降低(P<0.05);组间对比,A组术后3d、7d VAS评分较B组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VAS评分对比分)

2.3 创面组织中TGF-β1、EGF、bFGF蛋白表达量 A组术后14d创面组织中TGF-β1、EGF、bFGF蛋白表达量较B组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创面组织中TGF-β1、EGF、bFGF蛋白表达量对比

2.4 复发率 随访3个月,A组复发1例,复发率为1.96%(1/51);B组复发7例,复发率为16.28%(7/43);A组复发率较B组低(χ2=4.441,P=0.035)。

2.5 并发症发生率 A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92%)较B组(17.31%)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81,P=0.008<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PA属临床常见疑难杂症之一,临床多见于20~40岁男性,疾病早期患者可表现出肛周剧痛、红肿等症状,若病情未获得有效控制,可致使肛瘘形成,同时还可引发遗留肛门失禁,影响患者终生,对其生存质量造成极大负面影响[10]。

目前,临床针对马蹄型PA患者多采用常规多切口引流术治疗,虽具一定疗效,但术中易对肌肉及软组织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从而造成肛管组织缺损,对患者肛门功能产生负面影响。隧道式拖线引流术是陆金根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借助中医学“腐脱新生”“药线引流”理论,秉承古法“挂线疗法”“药线疗法”“蚀管疗法”之长所研究和探索的传统中医和现代外科理念相结合的新型手术方式,相较于常规切开疗法,可更有效降低肛管括约肌损伤,减轻患者痛苦,此外,药物可经丝线直达病所,起到脱腐生肌效果,对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具有积极意义[11]。本文将括约肌间入路+隧道式拖线引流术应用于52例马蹄型PA患者治疗中,并与同期接受常规多切口引流术治疗的52例马蹄型PA患者进行前瞻性对比探究,结果显示,A组总有效率较B组高,术后3d、7d VAS评分较B组低,并发症总发生率较B组低,随访3个月,A组复发率较B组低(P<0.05)。可见,与常规多切口引流术治疗马蹄型PA患者相比,应用括约肌间入路+隧道式拖线引流术治疗于提升手术效果、减轻术后疼痛、减少复发、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方面更具优势。

研究指出,上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增殖是创面愈合重要生物学行为,EGF、TGF-β1、bFGF均可参与创面愈合时上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增殖调控,其中TGF-β1可通过磷酸化下游Smad3分子,加速肉芽组织形成,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bFGF可直接作用于成纤维细胞,同时对促进其增殖具有积极意义,而EGF可加速上皮细胞生长,加速创面愈合[12]。本文结果显示,A组术后14d创面组织中TGF-β1、EGF、bFGF蛋白表达量较B组高(P<0.05),提示与常规多切口引流术治疗马蹄型PA患者相比,应用括约肌间入路+隧道式拖线引流术治疗更有助于增加创面促增殖细胞因子表达,以促进术后创面愈合。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可作为后期研究重点,做进一步深入探究。

综上所述,与常规多切口引流术治疗马蹄型PA患者相比,应用括约肌间入路+隧道式拖线引流术治疗于提升手术效果、减轻术后疼痛、减少复发、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方面更具优势,且更有助于增加创面促增殖细胞因子表达,对促进术后创面愈合具有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引流术括约肌肛周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肛周湿疹1例
不同手术时机运用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
高位肛周脓肿给予切开挂线引流术的治疗效果
高频超声评估女性肛门括约肌完整性的临床研究
CT引导下钻孔引流术治疗外伤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效果分析
整体护理预防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作用分析
为什么要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
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便秘?
排便的奥秘
以肛周扁平湿疣为皮肤表现的二期梅毒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