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舞蹈《唐宫夜宴》传统文化内涵探究

2022-11-28

轻音乐 2022年10期
关键词:唐宫夜宴编导

杨 洋 徐 熳

舞蹈《唐宫夜宴》以洛阳唐三彩为灵感来源,彰显了浓厚的中原历史文化,该作品的舞蹈风格幽默诙谐,动作柔韧典雅,既展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打破了传统古典舞的编创手法。编导在舞蹈内容、服装道具、舞美设计等方面,以独特的表现形式,带领观者穿越千年古国,领略大唐风情,将“以胖为美、憨态可掬”的唐代女性形象“复活”,穿越千年与现代文明对话。

一部好的作品不仅能带来美的视觉享受,同时也是时代所推崇的主旋律。基于历史探索舞蹈《唐宫夜宴》的艺术加工,感受其独特的创作思维,提炼作品的精神所在,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以及现代文明的磅礴发展,提高个人的艺术觉悟,呼吁社会民族意识,从而做好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和继承者。

一、舞蹈形式要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性诠释

中国舞蹈史作为艺术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舞蹈工作者不断地守正创新、塑形铸魂。舞蹈《唐宫夜宴》以中国古典舞的表现形式,准确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进行创造性表达,让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舞蹈《唐宫夜宴》是一部带领观者穿越大唐之作,同时也是唐朝美人来访河南博物院的时空穿梭之作。作品在舞蹈主题、动作语言、服装道具、科技融合上,都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蕴藏其中。整个作品将中国古代女性的温婉与天真再现出来,通过现代科技呈现的国宝文物展现了我国历史文化延绵不断的传承与发展,而舞动的乐舞师仿佛是博物馆中“活”了的砖雕陶俑,营造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一)舞蹈主题体现唐代梨园画面

梨园在唐玄宗时期设立,从坐部伎和宫女中挑选一些优秀的艺人进入此乐舞机构中,参与节目排练,为唐明皇奏乐舞蹈。

舞蹈主题是一部舞蹈作品的灵魂,在舞蹈《唐宫夜宴》中,编导以博物馆中的典藏陶俑为灵感来源,以唐朝宫廷文化为立足点,14位乐舞师为主要人物,以幽默诙谐的基调,浓墨重彩地表现乐舞师赶往夜宴途中的梨园趣事。

作品以一组组定格舞俑造型画面展开,在《簪花仕女图》画卷背景下,一个个手持乐器的舞俑动了起来,以灵巧曼妙的舞姿走出画卷,为观众呈现唐代宫廷盛典的同时,将妙龄少女与生俱来的纯真、可爱、俏皮巧妙地设计在这段打情骂俏的舞蹈中,营造了极强的生活氛围感,让观者初步感受到唐代梨园的生活情景。

(二)动作语言展现唐代女乐情趣

动作语言是一部舞蹈作品的躯干,是表达作品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唐宫夜宴》虽然是一部展现唐代宫廷文化的古典舞作品,但突破以往的编创手法和动作风格,在保留中国古典舞韵律的同时,编导运用强烈的对比反衬手法,以唐代小人物的日常生活情景,映衬唐代文化背景下女性独特的性格特征。

“小情与大爱”同在:舞蹈以细致入微的动作语言展现唐宫女乐的小情与大爱。在深夜湖边媲美部分,舞蹈一转女乐游园时的诙谐情境,从相互捉弄的动作转为互相依偎的动作,展现了唐代梨园生活女乐之间深厚的姐妹亲情;随着悠扬的古乐伴奏,演员以古典舞身韵的柔美动律,以及典型的“兰花指”“抽肘”“翻身”“展胸腰”等动作,展现唐代女乐内心深处之“柔情”;在夜宴盛典部分,舞蹈由轻松幽默的气氛瞬间转化为庄严肃穆的气氛。舞蹈通过“圆场步”,加以快速的节奏和颔首低眉的上身姿态,并以精湛的古典舞技巧:快速的点翻、平转、踢腿、下腰、涮腰等,流畅的连接性动作,表现唐代梨园弟子在夜宴表演时训练有素的专业精神和技艺高超的专业技能,从侧面展现出梨园弟子对盛世大唐的热爱之情!

“童趣与情趣”同享:唐朝宫廷乐师黄幡绰的《梨园原》一书中曾提出,演员在表演时如面无表情,就会很难表达作品的意义,中国戏曲表演中也以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为重点,可见演员面部表情极为重要[1]。在这部作品中,编导不仅将舞者表演时应具备的表情贯穿于作品始终,特别是在其中加入了大量的表情性动作以及舞者之间情绪的互动,用撅嘴、惊恐、偷瞄、得意等面部表情,将拥挤推嚷、窃窃私语、前呼后唤等生活语汇,加以节奏的变换以及气息的带动形成舞蹈化动作,体现了中国古典舞从中国戏曲中汲取的美学风格层面精髓。在梨园嬉戏部分的个体表现上,编导以动作点化的节奏处理以及每个舞者丰富变化的面部表情,刻画女乐俏皮可爱的形象,表现女乐与生俱来的天性之“趣”;在画卷展开时双人、三人的动作设计上,编导以故事的形式展开,形成了一系列生活化的双人舞动作,包括同步、接触的躲闪以及非接触的牵引,与舞台后区的群体动作形成呼应,大量互动式、生活化的动作展现了女乐间顽皮打闹之“趣”;在湖边媲美的群体互动部分,在拥挤密集并层次错落的队形上,一群女乐对着湖面倒影孤芳自赏,突然一个女乐从人群中得意地挤出来,这时群体的沉默被打破,表情转变为皱眉、撅嘴,气愤感十足,非常人性化地展现出唐代女乐心生嫉妒的小情绪之“趣”;在湖边栖息与夜宴开始部分,编导巧妙地运用女乐间的互动配合音乐突转,实现两部分的无缝连接,特别之处在于编导以手指放于嘴前“嘘”的动作和受到惊吓打喷嚏的动作,突破了舞蹈无声到“有声”的特点,形象的表演引人注目,仿佛让观者听到了“嘘声”和“喷嚏声”,为接下来向夜宴的剧情转变做出铺垫,同时展现了女乐在夜宴前还不忘互相捉弄之“趣”。

(三)服装道具再现唐代三彩雕塑

如果说动作语言是舞蹈《唐宫夜宴》的躯干,那么服装道具就是这部作品精美的饰品。在外形上,为还原唐代女性丰腴圆润的特点,编导巧妙地运用不易变形的棉花球,塞在舞者的口腔内装扮圆润可爱的脸蛋,量身设计连体棉服打造肥美富态的身姿;在服装上,身穿帔帛窄袖,高腰束胸,锦带长裙,足穿云头屐,由红、绿、褐色制成的三彩长裙缤纷艳丽,如同唐三彩般绚丽奇特,打造的形象圆润却不失飘逸之感;在道具上,作品中14位舞者如出土的13件乐舞陶俑般,手持钹、笙、筚篥、竖箜篌等传统乐器翩翩起舞;在妆发上,作品《唐宫夜宴》沿袭唐代女性“分妆间浅靥,绕脸傅斜红”的妆容特点,以黑发、云髻、朱唇、落梅、斜红、面靥为装扮,在一颦一笑中,尽显唐朝女性大方得体、雍容瑰丽的气质[2]。服装的设计与道具的运用,都在一丝一缕、眉眼之间透露着唐代独特的艺术审美,以及唐三彩的艺术魅力。

(四)科技融合呈现唐代宫廷画卷

《唐宫夜宴》经河南春晚节目组的二度创作,在舞蹈《唐俑》的基础上呈现出更加身临其境的视觉效果。首先运用灯光的明暗,营造了映入眼帘的神秘画卷,用定点光的跳动,突出“活”了的砖雕陶俑;其次运用虚拟现实的舞台效果,编导将河南博物院中珍藏的国宝文物“搬上”舞台,将文物古迹与舞蹈作品完美融合,使女乐穿梭跳跃于文物古画中,如:《捣练图》《簪花仕女图》《千里江山图》,出土于河南的莲鹤方壶、贾湖骨笛、妇好鸮尊等。

科技融合下的舞台设计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意境感,烘托了作品的情感基调,同时展现了浓郁且悠久的中原历史文化,打造出唐宫的视觉盛宴,不仅是唐朝人来访现代博物院的穿越之旅,同时又是现代人梦回大唐的历史邂逅。婀娜的舞姿加上真实的历史再现,不仅牵动着观者的心,更加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认同。

二、现代科技手段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

舞蹈《唐宫夜宴》不仅在作品本身的编创上独具匠心,还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将舞蹈作品进行二度创作,使编导的创作初衷得以更好地实现。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笔者将《唐宫夜宴》分为五部分:陶俑复活、途中嬉戏、湖边媲美、宫中盛宴、历史定格。《唐宫夜宴》加以AR、抠像、三维等现代数字科技进行全新呈现,紧紧贴合作品五大主体内容[3]。浮现出神秘的历史古迹,与舞蹈的队形及动作形成呼应,每一帧画面都凝聚着现代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与交织。

(一)队形与环境的虚实结合

在宫中盛宴部分,随着号角声响起,乐舞师们匆匆赶往“入宫”演出的“路上”,此处舞蹈演员的队形呈双竖排行进,运用抠像技术,将舞蹈演员镶入宫中长廊的画面中,以AR虚拟现实的科技手段呈现出宫墙耸立的威严氛围,以三维技术模拟金碧辉煌的宫中盛宴。

在环境的烘托下,一方面展现出乐舞师台前幕后的反差,从侧面表现出女乐舞师对朝廷的崇敬;另一方面,运用AR虚拟现实技术营造的唐宫盛典,展现了唐朝文化的多元以及政治经济的强盛。

作品在原有队形基础上加以现代科技手段的支持,使演员队形调度上的实景与环境烘托中的虚景完美融合,更加鲜明地表现作品对唐宫往事的诠释,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

(二)动作与环境的虚实结合

在湖边媲美部分,通过AR虚拟现实技术,呈现出由庭院嬉戏到深夜游湖的场景转换,女孩们以簇拥的步调来到“湖边”,每个女孩顾影自怜的动作语言表现出花季少女的爱美天性。舞者仿佛能透过“湖水”这一虚景看到自己秀丽的脸庞,撩动“湖水”、躲闪“水花”以及擦拭身上的“水”等一系列真实的动作,与“湖水”的虚拟场景形成呼应,增强了湖边媲美的真实感,以及画面的灵动感。

舞蹈《唐宫夜宴》以唐代小人物的日常生活讲述了别样的唐宫往事。而现代科技的融入,更加清晰明了地将编导的创作意图呈现给观者,每一帧画面背景、每一次场景转换,都非常符合编导的故事人物设定,恰到好处地以现代数字科技的动能,推动作品情节的发展,即使是非专业观者,也能够深刻体会到编导的创作思路以及舞蹈的情感表达。

现代科技手段所打造的虚与实的空间共融,不仅为作品本身增光添彩,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延绵不断、生机勃勃。同时,以现代的方式表达历史,更加满足当代人对精神世界的美好追求。

三、当代审美观念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时代的变迁中,以不同形式的美学代表作传承创新,折射出了一代代舞蹈人在审美层面的变化与发展。在陈琳、袁时老师的舞蹈《唐宫夜宴》中,我们看到的是新时代多元文化与科技时代所酝酿的审美产物,它在保留古代人文景观、服饰艺术、宫廷文化的基础上,融入当代人精神世界的丰富内涵,具有极强的情感共鸣与现实意义。

(一)从雍容瑰丽到灵动诙谐

舞蹈《唐宫夜宴》打破了大众对唐代舞蹈固有的认知,从众多作品所呈现的雍容瑰丽的古风,转变到灵动诙谐的唐韵,从大多数作品对唐代宫廷视角富丽堂皇的关照,转变为对个体生命切合新时代思想的关注,展现了人文主义社会的个性化。

从作品名称“唐宫夜宴”字面上看,似乎是在讲述唐代宫廷盛宴的恢宏场面,实则更多地在讲述唐代梨园弟子这个小群体中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形象,在舞蹈情感上,以小人物的顽皮可爱突出表现妙龄宫女的真性情,而以往古典舞作品以大量优雅的动作语汇以及恢弘的队形调度,主要表现中国古代女性的阴柔之美以及对君王的歌颂、对朝廷的崇敬。

作品《唐宫夜宴》在审美上的巨大转变,所凝聚的是编导作为新时代人对文物古迹的挖掘与研究,通过对博物馆中唐三彩舞俑的深入探析,在继承唐代舞蹈已有风格特点的基础上,更加关注陶俑砖雕的神情与姿态中所传达出的灵动诙谐之意蕴。

编导实现了当代审美观念在舞蹈作品思想内容上的转变,不仅以中国古典舞将唐代宫廷历史展现出来,还融入当代审美点来讲述古代故事,将这个时代对女性的开放与包容以及编导对文物古迹的解读在这部穿越大唐的作品中完美呈现,更加鲜活、真实地塑造了人物性格。

(二)从翔鸾飞舞到娉婷月下

回顾以往经典的唐代舞蹈作品,充斥观者眼球的是亭亭玉立的优雅身段以及翩若惊鸿的高超技艺。从富丽堂皇的《霓裳羽衣舞》到技艺高超的公孙大娘《剑器》舞,从神秘莫测的飞天到多元融合的胡璇胡腾舞,展现了唐代舞蹈的多元美。

舞蹈《唐宫夜宴》以化繁为简的当代审美以及对真实情感的诉求,摇身化作日常生活百态,以微观的角度切入,以大量的生活化动作反映舞者背后的生活。在途中嬉戏以及宫中盛宴部分,以现代人“排队”上班打卡的视觉感,生动有趣地刻画了一群在庭院中赶往夜宴表演途中的乐舞师。现代人开放与真性情的一面在这部作品中,以大量内心外化又夸张诙谐的表情性动作贯穿始终,以现代人的生活百态与内心感受融入作品人物形象塑造中,真实地将舞者本身生活中的小事提取为舞蹈的动作素材,如高个子与低个子之间生活中的调皮逗趣,在作品中以更加夸张鲜明的双人舞撞击技法表现的幽默风趣,这种真实还原的生活语汇让作品更具有现代人的思想共鸣,更加拉近了古代人与现代人的距离,令观者仿佛穿越到大唐宫中,切身品味唐宫女乐的喜怒哀乐。

结 语

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的正确路径,舞蹈《唐宫夜宴》在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体现了传统文化内涵的四个维度:1.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理研究,是实现作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前提;2.把握时代需求,回应时代课题,是推动作品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着力点;3.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介入新时代社会生活的可行路径,是该作品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保障;4.增强自我批判意识,吸收外来文化精华,是促进该作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视野。

作品《唐宫夜宴》的创作,为当今舞蹈人提供了极好的学习示范,鼓舞广大艺术工作者源源不断地发掘新生代力量,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添砖加瓦。

注释:

[1]阿迪力·阿布力孜.唐代西域女子化妆习俗[J].新疆人文地理,2012(07):56—59.

[2]陈丽娜,杨玉洁.技术赋能 出彩呈现——技术制作助推河南春晚“出圈”[J].影视制作,2021(04):19—24.

[3]罗 丽.也谈戏曲的“表情”——与邹元江先生商榷[J].南国红豆,2010(04):23—25.

猜你喜欢

唐宫夜宴编导
邂逅 《唐宫夜宴》
《唐宫夜宴》火遍全网的背后
细数《唐宫夜宴》中的“国宝”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4唐宫仕女图:大唐盛世图卷
电视编导的机制创新研究
10·1潮趴夜宴不停歇
夜宴
想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