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代碰撞下的舞蹈创作变迁与发展
2022-11-28孟丹娜刘笑含
孟丹娜 刘笑含
舞蹈创作的发展离不开时代背景、现实环境、思想变迁等客观因素,舞蹈创作美学更是与社会发展条件有着直接的关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条件持续向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重视对艺术作品的鉴赏。20世纪后,舞蹈领域发生较大变革,美学概念与舞蹈风格多元化发展,舞蹈创作产生较大的革新与变迁。编导更加重视舞蹈对现实意义和社会生活的表达,舞蹈创作也越来越与意识形态产生联系,舞蹈艺术在整体上条件性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国内外不同文化领域的优秀成果,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
一、舞蹈创作在发展中的革新与进步
时代发展为舞蹈这一艺术形式带来更多发展机遇,但同时也给舞蹈创作带来一些挑战。随着经济基础的筑牢与壮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不断增加。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给舞蹈创作带来更多的创造形式,例如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与应用、舞美道具制作能力与水平的提升等,都为舞蹈创作带来更多新的活力,推动舞蹈创作向着更好方向发展进步。
(一)现实环境对舞蹈创作产生的影响
现代舞是对西方传统舞蹈文化的革新与创造。西方传统舞蹈在作品解读方面更加偏向传统与沉稳,直到20世纪西方爆发“舞蹈大革命”,彻底否定了西方传统舞蹈中的僵化与封闭,尤其批判了西方古典芭蕾。在西方众多的艺术门类中,舞蹈迸发出新的活力,出现了以现代舞为代表的舞蹈文化内核。而国内外出现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中国的舞蹈创作也产生了较为强烈的影响。[1]
首先,舞蹈创作在现代舞到当代舞的转变中更好弘扬传统文化。现代舞与当代舞存在着普遍联系却也有着特定区别。王晓蓝认为,现代舞是现代社会中的传统,而当代舞是当今所存在的事物。现代舞中更加包含着一种自由的力量,并不像当代舞中包含着过多的象征元素和象征意义。可以说,现代舞更加具有纯粹和生动的特点,当代舞则注重借助现实生活中的元素进行艺术表达。以云门舞集的《行草》为例,林怀民没有局限在当代舞的抽象意义表达中,而是更多介入中国书法中的运笔特色,赋予舞蹈作品内涵,带来新的诠释与理解,更容易在观众中普及传统文化。[2]同时,舞蹈表演的价值也在舞蹈创作的改观中得到升华,舞蹈作品不再是纯粹的肢体表达,而是被赋予文化与社会价值意义,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风貌。
其次,舞美技术进步与道具使用能力提升对舞蹈创作产生了正向革新。试想一下,观众会喜欢在平面舞台上一成不变的舞蹈表演,还是喜欢具备新奇舞台装置和精美道具的舞蹈表演呢?根据长时间以来的观众反馈来看,后者更能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舞美道具是舞蹈作品中不可缺少的要素,随着人民群众鉴赏能力的提升,制作粗糙、操作简易的舞美道具越来越不能满足受众对舞蹈作品的艺术期待。如今,很多大型舞蹈表演作品都采用越来越多新奇的舞台装置,使用制作精美、高难度的舞台道具来表现舞蹈作品的精神内核。而这种理念也越来越在舞蹈创作行业内普及。国内在舞蹈创作中应用大量奇特舞台装置和精良舞美道具的案例不在少数,在本质上,这是舞蹈创作人员对舞台表现手法的思考与创新,是创作思维的丰富与变革,推动舞蹈创作对艺术认知的极大提升,是舞蹈创作中积极发展的一面。
最后,舞蹈创作中还不乏对宏观历史因素的深度考量。观察中国的舞蹈创作不难发现,中国当代舞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时代变革的影响,尤其表现在文化创新方面。为了追求鲜明的艺术特色形式和广阔的民族审美特色,中国的舞蹈创作很少包含“独树一帜”的艺术追求,商业内置没有成体系的题材,也并不要求每一个作品都必须具备原创性质。以《中国妈妈》为例,作为中国当代舞的经典作品,《中国妈妈》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位中国母亲将日本遗孤抚养长大的故事。整个舞蹈作品紧紧围绕“母爱”这一主题,展现了伟大母爱的力量。作品没有安排款式精美的服装,也没有美轮美奂的舞美灯光设计,整个作品表现形式都以自然、朴实为主,为观众带来真实的历史事件,突显了自然温暖的人文情怀。《中国妈妈》舞蹈作品以原始主义为基础,有着对历史因素的宏观考量,是我国舞蹈创作中成功的革新范本。[3]
(二)新媒体技术在舞蹈创作中的应用
新媒体技术是现代化的数字信息技术,通过声音、图像、视频等的处理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数字信息技术冲击了艺术创新领域,为舞蹈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为舞蹈创作发展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
首先,新媒体技术提高舞蹈创作的艺术表现形式,增添个性化色彩。当前,音视频技术在我国不断普及,大多数人们乐于在电视、网络媒介上欣赏舞蹈作品,这为舞蹈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群众审美需要,舞蹈创作不断寻求新兴科技支持,首先便是新媒体技术。新媒体技术在舞蹈创作中的应用为舞蹈创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新媒体技术让舞蹈表演从实体舞台搬到数字空间,通过直播的方式让数以万计的观众在同一时间内观看舞蹈表演。在大型舞蹈表演中,就需要更多人员的协调、多个部门及工种的配合,也需要舞蹈演员更好的表演状态和更加全面的舞台能力。此外,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还为舞蹈表演带来更多可视化的视觉艺术。在实体舞台演员难以完成的高难度特技动作都可以使用新媒体技术来实现。[4]在近几年中国的跨年晚会、大型表演中,一些卫视采用了不少“绿幕”制作的方法,观众可以在荧屏上看到现场看不到的特技画面、AI智能场景。
其次,新媒体技术丰富了舞蹈创作的作品编创,可以吸引更多受众眼球。以《舞千年》为例,《舞千年》是河南卫视和哔哩哔哩共同制作的舞蹈综艺节目,该节目以讲述中华故事为核心,由五位荐舞官和十三支顶级舞团,用舞蹈重新带起 “中国美”的热潮。传统的剧场更多采用幕布投影的方式来丰富舞台场景,渲染方法较为单一,且存在幕布投影与舞台表现不能完美契合、投影运用不当导致作品展现不完整的情况。《舞千年》作为新媒体舞剧,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打破了传统舞剧的束缚,对舞蹈作品进行了全方位的创新处理。作品在舞蹈中融合实景与现代科技,采用影视剧形式辅助叙事的方式,在舞蹈中代入传统文化要素,形象展现了中华文化底蕴,让观众虽不在现场,但却更有沉浸感。《舞千年》“综艺+剧集”的形式做到了传统现场无法做到的创新突破,实现了跨越时空的故事讲述,一支舞蹈体现的就是一段历史,经典艺术作品就在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创新发展中实现了贯穿与连接。很好满足了观众的审美感受。[5]
最后,新媒体技术还增添了舞蹈创作的多元化色彩,满足舞蹈创作的价值体现要求。在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舞蹈作品中的速度变换、作品呈现时间都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这就需要编导更好地思考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方向,尽最大可能把握作品的整体方向,深度构思舞蹈作品的创作内容。观众在新媒体技术影响下,能够不自觉地投入注意力,虚拟现实、灯光、服装等不同舞台要素的相互配合,加速了舞蹈创作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而新媒体技术的普遍适应性和实验创新性也会促使舞蹈艺术孕育出更好的作品。如同《舞千年》系列作品一样,以新媒体的特殊优势,将舞蹈艺术以喜闻乐见的视听形式展现给观众,这不仅对接了时代需求,展现了历史,展现了文化,同时开启了舞蹈创作维度和舞蹈美育的新时代。
(三)舞蹈创作中的融合变迁
舞蹈创作有着多层次多角度融合发展的趋势。为了达到创新发展,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与力量,舞蹈创作紧跟时代步伐,在发展中融合西方艺术,将民族文化中的特色和现代精神相结合,创作出一系列的优秀舞蹈作品。
首先,舞蹈创作在中西结合中寻求新的发展。以《白毛女》为例,西方芭蕾舞是一种著名的舞蹈形式,不仅广为人知,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与创作前景。芭蕾舞剧《白毛女》便是中国民族舞同西方芭蕾舞深度融合的最佳典范。《白毛女》讲述的是在中国解放前夕,华北农村中亿万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通过不同角色之间的离合悲欢,展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白毛女》使用了西方芭蕾表演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故事,不仅创新了艺术表达形式,而且促进了舞蹈创作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在继承中创新融合发展。
其次,舞蹈创作能够展现民间生活,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舞蹈作品。舞蹈艺术形式来源于生活,舞蹈作品中的表现元素很多都来源于生活。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许多具有特色的文化形式,有很多都使用舞蹈形式表现出来。我国民族众多,不同民族也有着各自的舞蹈风格。舞蹈可以是真实生活的反映,也可以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舞蹈创作也在更多地关注我国各民族的文化内涵,在编创过程中使用民族编舞技法,促进对民族文化的展现。此外,随着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日益向往,还创造出“广场舞”等喜闻乐见的舞蹈形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舞蹈创作也越来越贴近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变得更加“接地气”。
二、舞蹈创作在新时代背景下新的发展
(一)舞蹈创作技术的专业化与科学化
传统编舞方法需要编导采用文字与图画的方式来记录舞蹈中的队形变化及舞蹈的衔接部分,而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可以根据编导的个人喜好生成舞蹈动作。传统编舞方法不仅需要编导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可视化不足,难以简单有效地向他人展示舞蹈编排。计算机及时的使用可以充分利用AI技术,便捷有效地创造出可视化舞蹈编排方案,提升了舞蹈编排效率。在未来,舞蹈创作还可以结合3D技术、VR虚拟场景技术等,增添舞蹈创作的便捷性与及时性。编导可以使用3D投影技术或者VR虚拟场景实时模拟演员队形变换,设计舞台装置变化方案等。演员还可以在VR虚拟场景中进行训练和彩排,VR场景可以帮助演员学习舞台动作,还能监测演员动作是否达到舞台标准,从而展现出更好的舞台效果。
(二)打造更好的时空氛围,构建发展新路线
舞蹈艺术的时空氛围能够给观众带来更好的沉浸感与投入感,能够让观众进入到舞蹈本身。在进行舞蹈队形变化时,仅仅利用LED灯光的变换或者图片的简单排列组合是十分单调的,舞台效果也不能与演员的表演进行深度融合。编导在进行舞蹈创作时,要树立适用于更广泛空间的舞蹈编排方法,推陈出新,丰富时空氛围感。此外,媒介技术的使用还更新了舞蹈创作的语汇,最大化舞台空间效益。在未来,媒介技术是舞蹈创作的重要结合方向,媒介技术能够让观众看到现场看不见的东西,展现出更多受制于现场条件的舞蹈元素,还能够实现舞蹈演员与虚拟人物的结合统一。[6]
(三)坚持多元化发展,服从社会效益
首先,在未来更加坚持“艺术本位”的要求,更多考虑舞蹈创作中的艺术价值,不做市场的奴隶。我国的文艺行业发展存在着一些畸形现象,在部分领域,拥有流量的人物占据作品的主导地位,观众过于关注某个人物,而导致作品本身话题度、关注度下降,真正的作品价值没有得到展现。文艺作品应当体现文化内核,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不能成为市场体制的附庸。真正的文艺工作者更应该恪守文艺准则,把创作优秀作品和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行业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始终秉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用真善美的价值标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艺作品的审美需求。
其次,舞蹈创作还要更加适应文化体制改革需要,努力提高舞蹈创作从业人员素质,培养相关人才,努力推动艺术行业向好发展。舞蹈作品具有商品属性,在文艺市场越来越成为买方市场的背景下,需要创作人员主动探索市场规律,发掘更多优秀题材,选择适合市场竞争机制的创作方法,迎合市场需要。舞蹈创作还要重视精神产品的作用,认识到精神产品对意识形态形成的重要影响作用,不能将眼光放在快速获取经济效益的内容题材中,而是要致力于用精神产品传承先进文化,净化精神世界。积极引导孵化行业人才,提高舞蹈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要求从业人员从哲学、人文、艺术等学科中汲取养分,保持舞蹈创作的活力。发展完善配套奖惩制度,取缔产生不良影响的作品,弘扬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重视舞蹈作品的社会价值,提高行业整体社会责任感,打造具有高质量的行业主体。
最后,鼓励创新创造,适应市场体制并利用市场,推陈出新,促进艺术行业进入良性循环。在面对市场体制的复杂状况时,一些制作方找寻观众真正喜爱的文化题材,例如河南卫视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基础上,编排制作了名为《祈》的水下舞蹈,演绎的是飞天洛神舞,女舞者全程在水下拂袖起舞,每一帧都仿佛是走出墙壁的壁画,如梦如幻、灵动飘逸。舞蹈作品《祈》的制作团队简单,并没有投入大量的资金。整个舞蹈作品时长仅为一分半,但舞者却在水下拍摄了整整二十六个小时。《祈》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由此可见,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并不需要制作方宏大的制作场面、高额的制作费用、华丽的明星阵容,制作方坚持文化自信,不被资本、流量束缚,也能制作出足以展现中华民族瑰宝的文艺作品。[7]
结 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得知,时代碰撞产生的火花,既能点燃文艺行业向前迈步的火炬,也能烧毁故步自封者停滞不前的局限性,让整个文艺行业继续推陈出新、不断发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舞蹈创作也应当秉持在创新中发展的理念,积极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分析舞蹈创作的革新变迁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为促进我国舞蹈创作整体发展提供积极对策。
注释:
[1]周 露,周 杨.新时代中国舞蹈艺术的创新与发展[J].牡丹,2021(12):36—37.
[2]周映君.浅析新媒体视域下舞蹈艺术创作的发展[J].尚舞,2021(10):104—105.
[3]张译文.新媒体视域下舞蹈艺术创作的发展研究[J].尚舞,2021(04):78—79.
[4]于博闻.时代碰撞下舞蹈创作的革新与发展——试论现代、后现代与当代舞蹈创作美学间的关联[J].艺术家,2020(12):96—97.
[5]严 瑾.新媒体技术在舞蹈创作中的发展与研究——以舞剧《游园惊梦》为例[J].戏剧之家,2018(35):105—107.
[6]刘德欢.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舞蹈创作的时代特征与发展策略[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6(06):78—82.
[7]杨恩慈.现当代舞蹈创作的发展趋势引发的现实思考——舞蹈创作道路怎样走?[J].北方音乐,2015(19):174,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