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美育人育德与传统文化的弘扬
——高校《钢琴音乐赏析》教学中的课程思政

2022-11-28

轻音乐 2022年10期
关键词:钢琴曲民歌赏析

吴 迪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1]

一、《钢琴音乐赏析》课程思政的教育意义

《钢琴音乐赏析》做为美育类课程公共选修课,不仅要帮助学生在课堂中享受乐趣、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在美育教学中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造创新活力,还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育德,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深入挖掘美育公共选修课《钢琴音乐赏析》课程教学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中华传统文化在课程思政中的应用

中国钢琴音乐随着社会的发展,不仅在创作技法上有所成就,在创作题材上也更加丰富,中华传统文化也成为钢琴作品创作素材的一部分。

(一)以古诗词为素材的钢琴作品

1.钢琴曲《唐人诗意两首》

1998年,徐振民应美国钢琴家巴里·斯奈德之约创作了《唐人诗意两首》,作曲家阅读两首诗引发思考与内心共鸣。在“第三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2004年)中,该作品成为规定曲目后,便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

第一首徐振民根据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创作,表现了诗人陈子昂对人生命运和家国情怀历史的悲怆,乐曲是带再现的三段式,乐段在庄严缓慢中开始,中段主题变奏发生戏剧性的展开,节拍、调性变换频繁,悲壮的氛围将乐曲推向高潮,再现段在宁静的深思中结束。这首作品就像原诗一样短小精悍,仅22个字,却是最著名的“对历史进行追问的诗篇”之一。在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百余年来,表达历史思考的作品是比较鲜见的,因而显得格外的珍贵。

第二首作品根据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创作。乐曲并没有重点刻画佛教理念与哲理,而是把“禅院”描绘得像花园一样安静,有着超殊的景观,来表达“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两句的深刻内涵。这首作品也是带再现的三段式结构,乐段鲜明的五声调式风格,音乐缓慢柔和,描写了清幽、宁静的意境,表达了与世无争悠然的“禅境”。中段华彩段变为快板,与乐段形成对比,连续运用双手五声琶音,描绘了寺院的花木被微风轻轻拂过,潭水阵阵涟漪,令人心空如洗,内心空明。再现段与乐段意境相仿,好似古寺花木山水画面,在隐逸缥缈中结束。

欣赏这两首作品,要感受作曲家徐振民现代化的创作技法——将钢琴曲与中国古诗词文化交融结合,同时要感受其在创作中坚持民族音乐的传统意韵,表达的现代人对古典诗词理解的良苦用心。

2.钢琴曲《左手前奏曲——满江红》

《左手前奏曲——满江红》是储望华先生在2002年根据同名古曲改编,歌词是南宋英雄岳飞填写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诞生在公元1140年宋高宗绍兴十年,这一时期正是中原地区遭受女真铁骑践踏和蹂躏的岁月,岳飞矢志抗金,执着追求收复失地,拥有壮志宏图,这首词是我国千古流传的歌颂壮士豪情的爱国名篇,全词充满着忠义的豪气,感情激荡,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有着强烈的感染力。[3]钢琴曲是专为左手而作的前奏曲,降D宫严格变奏曲式,主题-变奏I-变奏II,作者在保留了古曲曲调的同时在和声织体上进行了突破,使音响效果更加立体,更好地表现原词曲的内涵。

古诗词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丰富题材的宝库,除作曲家徐振民根据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创作了乐曲外,储望华先生也于2014年根据诗句:“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创作了《随想变奏曲》。根据古诗词创作钢琴音乐作品的还有,林声翕在1965年根据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杜牧的《泊秦淮》、王之涣的《出塞》创作的钢琴曲《诗三首》;汪立三在1982年根据李贺同名诗作《梦天》和《秦王饮酒》创作的《李贺诗意二首》;陈能济在1983年根据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创作的《赤壁怀古》等。欣赏这类作品,不仅可以使学生聆听钢琴音乐,还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和诗词文化。

(二)以曲艺戏曲为素材的钢琴作品

1.钢琴曲《皮黄》

此曲是张朝根据京剧基本曲调“西皮”和“二黄”素材在1995年创作的,《皮黄》的英文标题:A Beijing Opera Melodic Style(京剧曲调风格),进一步说明这首作品是采用京剧风格谱写的。直到创作后的第12年,在“帕拉天奴”杯首届中国音乐创作(钢琴作品)大赛上荣获成人组一等奖,从此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德国的朔特出版社将和人民音乐出版社联合出版《皮黄》的单行本乐谱,即将在全球发行。

2.钢琴曲《刘海砍礁》《浏阳河》

《刘海砍樵》是1985年储望华根据湖南同名花鼓戏最著名的传统剧目之一改编而成的,1999年重新修订,是一首带尾声的三部式钢琴曲。欣赏这首作品,可以使学生了解其讲述的樵夫和狐仙的爱情故事,刻画了男主人公坚强勇敢、勤劳善良,对爱情忠贞不渝,追求幸福生活的人物形象,鼓励学生追寻自己的理想。《浏阳河》是1977年储望华根据湖南花鼓戏唱段《浏阳河》改编的同名钢琴小品,欣赏这两首作品可以让学生知晓湖南花鼓戏的风格特点,还可以了解这首乐曲描绘了长沙地区最大的湘江支流浏阳河的基本情况。

3《音乐会练习曲——风雨归舟》

此曲是储望华1961年创作的带有标题的两首练习曲之一,是根据京韵大鼓《风雨归舟》的旋律创作而成的一首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二部曲式民族五声调式左手快速跑动的练习曲。

欣赏这类作品,可以把戏曲曲艺素材类的钢琴曲理解为反映当代青年追求梦想精神的作品,来引导学生通过京剧多样的传统大戏、花鼓戏、京韵大鼓等地方特色联想诸多历史故事,也可以结合当代的经历,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还可以对历史和现实加以思考,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三)以民歌为素材的钢琴作品

钢琴组曲《南国印象》是朱践耳70岁(1992年)创作的,由五个乐章构成,五首作品洋溢着青春的风格特点。第一首《花之舞》以《好花红》这首少数民族——布依族民歌为素材,旋律深情而优美,节奏粗狂而具有舞蹈性;第二首《哄娃娃调》以少数民族佤族风情的“摇篮曲”为素材,温柔、淳朴的旋律伴随着朦胧摇曳的伴奏,梦幻而神秘;第三首《童嬉》以少数民族——哈尼族童谣《赶街去》为素材,旋律在原素材基础上做了夸张的处理,使音乐更加具有儿童天真活泼、思维跳跃的特点;第四首《情歌》以少数民族——彝族民歌《阿妹歌声甜如蜜》为素材,旋律较为奔放,速度较为自由;第五首《阿里里》以少数民族——纳西族民歌主题为素材,创作成众人欢歌跳舞的热闹场面,模仿民族打击乐的演奏方法,使整首作品在热烈狂欢的氛围中结束。

除此之外,我国以民歌为素材的钢琴曲还有很多,如储望华根据陕北民歌“信天游”创作的《山歌》、以四川民歌“啰儿调”为素材的《太阳出来喜洋洋》、根据哈萨克民歌《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创编的《在那遥远的地方》、以江苏民歌《茉莉花》为素材的《茉莉花幻想曲》;张朝根据哈尼族民歌创编的《哈尼情歌》、根据塔吉克民歌创编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桑桐根据达翰尔族民歌创作的《抒情曲》、以撒拉族民歌为素材的《撒拉令》、以苗族民歌为素材的《飞歌》、以蒙古族民歌为素材的《牧歌》等。欣赏这类民歌素材的钢琴曲,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不同少数民族民歌的特点,还可以了解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以及地域文化等。

(四)民俗文化素材的钢琴作品

廖胜京的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中国节令风情》是以中国传统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为题材,运用民间调式的多重综合手法,结合西方前奏曲体裁,在90年代末完成的,是包括二十四首作品的大型钢琴套曲。第一首《立春·新春佳节》、第二首《雨水·春雨淅沥》、第三首《惊蛰·虫豸之舞》、第四首《春分·郊野踏春》、第五首《清明·墓前追远》、第六首《谷雨·布谷催播》、第七首《立夏·麦秋时节》、第八首《小满·急风骤雨》、第九首《芒种·端阳怀古》、第十首《夏至·锄禾当午》、第十一首《小暑·雨中荷塘》、第十二首《大暑·水上童嬉》、第十三首《立秋·七夕遐思》、第十四首《处暑·田间草人》、第十五首《白露·五谷登场》、第十六首《秋分·鸿雁南飞》、第十七首《寒露·金风秋菊》、第十八首《霜降·秋声萧瑟》、第十九首《立冬·乡村集市》、第二十首《小雪·玉树琼花》、第二十一首《大雪·屋前雪人》、第二十二首《冬至·朔风呼啸》、第二十三首《小寒·河上冰橇》、第二十四首《大寒·祭灶祈福》。

江文也早在1950年也曾以中国民俗节令十二个月份谱写了由十二段音乐组成的大型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曲》,但与廖胜京的《中国节令风情》在时代风貌和创作手法上有很大区别。《乡土节令诗曲》更像是受到柴可夫斯基《四季》的启发而创作。《一月·元宵花灯》《二月·阳春即事》《三月·踏青》《四月·初夏夜曲》《五月·端午赛龙悼屈原》《六月·瓜熟满园圃》《七月·七夕银河》《八月·秋天的田野,沉醉在金黄谷穗里》《九月·庆丰收》《十月·晚秋夜曲》《十一月·家家户户作新衣》《十二月·春节跳狮》。

欣赏这两部作品,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来历,还让学生从钢琴作品中感受到浓郁的中国民俗风情文化,例如元宵节、端午节、春节、七夕等民间丰富多彩的生活习俗。

(五)古代哲学素材的钢琴作品

钢琴曲《太极》是赵晓生在1987年创作的,并在同年荣获“中西杯”上海国际音乐比赛同类作品一等奖。这是一首“新潮”的音乐作品,是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代表性音乐,赵晓生运用了独创的“太极作曲系统”从中国古代哲学《周易》中探求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将六十四卦阴阳变易生成六十四个音集,首尾相连,构成庞大而复杂的体系。欣赏这首作品时,无需追求“听懂”,只需感受这种混浊而神秘的音响,仿佛在诉说着《道德经》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感觉。[4]

三、《钢琴音乐赏析》课程思政的教学特色

(一)通过比较学习树立文化自信

比较学习法是高校公选课《钢琴音乐赏析》的重要方法之一。该课程不仅涉及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赏析,还涉及大量西方钢琴音乐文化,中西钢琴音乐文化、历史互鉴的学习方法可以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如对比赏析民族主义时期斯美塔那的钢琴曲《伏尔塔瓦河》与张朝的钢琴曲《义勇军进行曲》,浪漫主义时期肖邦的《降A大调“英雄”波兰舞曲》与张朝的《中国之梦》,柴科夫斯基的《四季》与江文也的《乡土节令诗曲》,皮亚佐拉的《塞纳河》与王建中的《浏阳河》,巴洛克时期巴赫的复调作品与张帅的《前奏曲》等复调作品的比较赏析,都可以促进学生意识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作曲家都有着相似的家国命运与人文情怀,从而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我国素有礼乐之邦,而中华传统文化又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数千年来的进步,承载了人们的思想与智慧,传播文化、培养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任务。美育公共选修课《钢琴音乐赏析》授课过程中,除了可以使学生赏析西方钢琴音乐与文化,还可以弘扬我国古诗词文化、民歌文化、曲艺文化、戏曲文化、民俗文化、古代哲学文化、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民族器乐文化等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储望华根据阿炳著名二胡曲《二泉映月》改编的同名钢琴曲、王建中根据唢呐作品改编的钢琴曲《百鸟朝凤》、根据古琴曲改编的钢琴曲《梅花三弄》等,欣赏这类钢琴作品时,学生要感受钢琴音乐魅力的同时,还要了解中国民族乐器的由来,以及民族乐器的音色特点怎样在钢琴上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学习鉴赏,不仅可以激发大学生民族责任感,培养自身人文精神,更能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结 语

美育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也是感性的审美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理性教育。虽然说本质上有所区别,但都是“以人为本”“以美育人”“以美育德”的重要教育方式,二者通过一定的结合,可以更好地提升人的道德品质与修养,从而净化人的心灵。所以说,《钢琴音乐赏析》高校美育素质教育与课程思政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树立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注释:

[1]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

[2]梁茂春.百年琴韵——中国钢琴创作的第四次高潮(五)[J].钢琴艺术,2020(05):16—22.

[3]陈国红.储望华钢琴作品演奏解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9:172.

[4]赵晓生.音乐与天宇同构——我写《太极》[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100.

猜你喜欢

钢琴曲民歌赏析
乡间晨雨(即兴钢琴曲)
夜的钢琴曲(六)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早梅(节选)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夜的钢琴曲(二十八)
穿花衣 唱民歌
春的灵感(爵士钢琴曲)
步辇图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