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肺健脾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理论梳理及应用体会
2022-11-28廉海红
屈 静 支 楠 廉海红 曹 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传统医学科,北京 100730
变应性鼻炎是机体暴露于变应原后主要由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in E,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症疾病[1]。目前这一常见、高发疾病影响全球10%~20%的人群,成为世界性的健康问题[2]。变应性鼻炎属中医“鼻鼽”范畴,自《素问·脉解》即有其病名,“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3]。鼻鼽的历代病机认识,有因寒、因热、因虚[4]致病,而当代医家多从虚、寒辨证,火热致病近年来逐渐得到重视[5]。笔者作为北京中医药传承“双百工程”支楠教授的学术继承人,继承发扬“京城四大名医”孔伯华一脉孔嗣伯、支楠教授的辨证经验,在实践中发现肺热脾湿也是鼻鼽发病的重要病机,提炼了清肺健脾、清热利湿法治疗鼻鼽。前期做了清肺健脾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证实其有效安全[6]。此次对清肺健脾法进行理论和应用梳理。
1 湿热伏气是内在基础
伏气致病源于《黄帝内经》中“冬伤于寒,春必病温”[3],对鼻鼽这一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疾病,笔者认为伏气是发病基础。湿热伏气是当代常见的致病因素[7-8],与当代人群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也有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9]。湿热伏气的产生过程,有以下四种因素。第一,饮食不节、过食生冷,会伤脾耗气;过食肥甘厚味、过度加工食品,脾运化不及,湿痰内生,会反损脾胃。脾胃受损,运化、和降功能失职,“食、饮”不得正常运化输布,湿聚化热,日久胶结难解;还有过食辛辣、嗜烟好酒,湿热、毒热内生[10]。第二,当代人群工作生活压力过大、排遣不及,生热化火,还可因情志不遂,或多思多虑、或紧张难以放松、或脾气急躁难自控,总之,怒、喜、思、悲、恐这五志过极皆可化火[11]。第三,过于劳累,频繁加班、熬夜,劳心劳力,暗伤阴液,阴精不足,无以制约阳热;或疏于锻炼,“久坐伤肉”,正气不足,经络欠通,痰湿内生[12]。第四,外感因素,六淫邪气、即风、寒、暑、湿、燥、火,皆可入里化热。外感因素既可以是化湿生热的原因,又可以是引动内在湿热伏气的诱因。以上各种原因,均可生湿化热,湿邪为阴性、热邪为阳性,两者结合,形成湿热邪气,胶结难解,伏于肺脾,肺开窍于鼻,成为鼻鼽发病的内在基础。
2 肺热炽盛、脾虚湿聚,湿热胶结、上犯清窍是重要病机
湿热邪气伏于肺脾,遇有外在环境因素引动,邪气上扰肺之清窍,肺脏失去正常功能,气行不畅、鼻窍不利,产生喷嚏、流涕、鼻塞、鼻堵等症状,即发生鼻鼽。笔者认为,鼻鼽主要责之于肺,与脾相关,致病因素责之于热,兼湿邪胶结。孔嗣伯也曾指出“脾湿”“肺郁”“肝热”是导致呼吸系统发病的三大主要因素[13]。肺热脾湿于内,即产生了鼻鼽四大鼻部主要症状。喷嚏的产生,因湿热上犯鼻窍,或遇外邪引动,卫外不固、营卫失调、正邪相争而出现,此时说明病位趋表,应去内邪兼疏外风。鼻涕虽为清涕,但就如皇甫中在《明医指掌》中说:“肺热,鼻塞流清水。”[14]邪热袭肺,肺失宣肃,治节失常,水液不摄,出现鼻流清涕,不囿于清涕因寒之说。鼻痒的出现,与喷嚏相同一点是风邪上犯、侵袭鼻窍,且正气尚足,正邪相争激烈,外感邪气引动内在伏气,鼻窍瘙痒难忍。鼻痒、喷嚏如《素问玄机原病式》记载:“嚏,鼻中因痒而气喷作于声也。鼻为肺窍,痒为火化。心火邪热,干于阳明,发于鼻而痒,则嚏也。”[15]肺主宣发肃降,肺的清气上达鼻窍,鼻窍得濡养则气道通畅、嗅觉灵敏。而鼻塞,是因湿热阻于清窍,肺失宣降,络阻窍闭、清窍失养、不能出入而出现,日久则兼杂郁滞、血瘀。清气不能上通鼻窍,鼻窍久失所养,可出现嗅觉减退。《严氏济生方》中说鼻之为病,“为清涕,为窒塞不通”或“不闻香臭”,“此皆肺脏不调,邪气蕴积于鼻,清道壅塞而然也”[16]。总之,肺热炽盛、脾虚湿聚,湿热胶结、上犯清窍是肺热脾湿证候鼻鼽的重要病机。
3 针对病机,精准选药
针对湿热伏于体内,肺热炽盛、湿聚脾虚,或有外邪引动,引起的鼻鼽,清肺泻热、健脾祛湿、疏风通窍是治法。清肺健脾法基本组方有生石膏、生麻黄、桑白皮、黄芩、夏枯草、茯苓、生薏苡仁、辛夷、苍耳子、羚羊粉。以生石膏、羚羊粉清肺泻热为君,桑白皮、黄芩加强清肺泻火,清热燥湿之力为臣,茯苓、生薏苡仁健脾利湿为臣,夏枯草辅助清热利湿,生麻黄宣肺疏风反佐君药,两药为佐,辛夷、苍耳子宣通鼻窍为使。
众所周知,“京城四大名医”之一的孔伯华擅长温热、湿热辨证,长于应用石膏,被称为“石膏孔”,笔者学习传承孔嗣伯、支楠教授孔门经验,及其对于湿热证候的精准用药。对于石膏,孔伯华总结其在经典中应用,指出《神农本草经》谓其“微寒”,《伤寒论》《金匮要略》用石膏有十一方,对于每处应用深入研究,认为张仲景是“真识石膏者”。孔伯华详考其性,亲尝其味,认为石膏“咸而兼涩,凉而微寒”,在应用时“凡内伤外感,病确属热,投无不宜”,“遇热证即放胆用之”[17]。清肺热,必用石膏。羚羊角粉,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等的角,咸、寒,入肝、心经,孔嗣伯老中医经多年实践认为也入肺经、且凉而不遏,质重而性灵,长于清肺泻热,不但在急重、高热的疾病,凡肺系疾病属火热炽盛所致诸症,均可应用,是孔门特色常用药,在孔嗣伯肺系疾病药物使用中列第一[18]。两药为清肺主药。
桑白皮是桑树除去栓皮的根皮,甘、寒,长于清肺泻热,如《本草纲目》“肺中有水气及肺火有余者宜之”[19],是肺热所致诸症必用药物。黄芩是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苦、寒,长于泻实火,除湿热,《神农本草经》:“主诸热。”[20]《滇南本草》:“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除六经实火实热。”[21]《医学启源》:“黄芩,治肺中湿热,疗上热目中肿赤……必用之药。”[22]黄芩清热燥湿,味苦能燥湿,性寒能清热,主入肺经,善清肺胃湿热,是湿热证候常用药。两药辅助君药清肺药力。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甘、淡、平,入脾、肺、心经,长于健脾渗湿,《伤寒明理论》:“渗水缓脾。”[23]王好古:“泻膀胱、益脾胃。”[24]《用药心法》:“淡能利窍,甘以助阳,除湿之圣药也。味甘平补阳,益脾逐水。”[25]茯苓为健脾利湿主药。生薏苡仁,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干燥成熟种仁,甘、淡、凉,归脾、胃、肺经,长于健脾渗湿,《本草纲目》:“薏苡仁阳明药也,能健脾、益胃。”[19]《神农本草经疏》:“性燥能除湿,味甘能入脾补脾,兼淡能渗泄……总之,湿邪去则脾胃安,脾胃安则中焦治。”[26]茯苓、薏苡仁健脾而无生热之弊,利湿渗湿而无化燥之忧,是健脾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良药。
夏枯草是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果穗,苦、辛、寒,辛能散郁火,苦能泻热、能燥湿,性寒能清热解毒、泻火,故夏枯草长于清热解毒、散火利湿,能辅佐君臣药物,达到清肺泻火、燥湿解毒之力。生麻黄是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草质茎,辛、微苦、温,入肺、膀胱经,气轻上达,辛温能宣通肺经、开散鼻窍,功擅宣通肺气、散寒疏风,《日华子本草》:“通九窍。”《滇南本草》:“治鼻窍闭塞不通、香臭不闻。”[21]辛夷,是木兰科植物辛夷或玉兰的花蕾,辛、温,入肺、胃经,功擅祛风通窍,《名医别录》:“温中解肌,利九窍,通鼻塞、涕出。”[27]《滇南本草》:“治脑漏鼻渊,祛风。”[21]辛夷辛温而不燥,疏风利窍,专通鼻窍,是鼻鼽必用治疗兼引经药物。苍耳子,是菊科植物苍耳的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辛、苦、温,归肺经,长于散风寒,通鼻窍。《本草蒙筌》:“止头痛善通顶门。”[28]《本草备要》:“治鼻渊。”[29]生麻黄反佐诸清肺药,辛夷、苍耳子引诸药力达病所。
总之,笔者认为,清肺健脾方药是针对肺热脾湿证候变应性鼻炎的精准治疗。在主次药物上分为君、臣、佐、使。而在性味上,有三大类,第一为性寒清肺热,又分为咸寒、即石膏、羚羊粉,甘寒、即桑白皮,苦寒、即黄芩,辛寒、即夏枯草4 个层次不同方法来清热、泻火散火;第二为淡渗健脾利湿,即茯苓、薏苡仁;第三为辛温疏风开窍,即生麻黄、辛夷、苍耳子。总体体现了以湿热伏气为基础,以肺热、脾湿为病机鼻鼽的细致辨证、用药丝丝入扣。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以本方为基础治疗鼻鼽上千例,安全有效[30]。临床应用时,不断总结、提炼,认为除喷嚏、流清涕、鼻痒、鼻塞鼻部主症外,其他的辨证要点有烦热、口干、大便干、咽痒、咳嗽或咽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有力,这7 个症状具备3 个,即辨为肺热脾湿证候,应用清肺健脾方药。根据患者表现进行加减,笔者经验用药:喷嚏、鼻痒明显,加重生麻黄用量,或加防风、苏叶;清涕明显,加五味子、诃子、乌梅;鼻堵明显,加鹅不食草、九节菖蒲、地龙、川芎;肺热明显,加地骨皮、炙枇杷叶;脾湿明显,加茯苓皮、赤小豆、蚕砂。
4 病案
患者,女,33 岁,初诊:2017 年5 月8 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主诉:反复发作喷嚏、流清涕7 年。患者7 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反复发作喷嚏、流清涕,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喉科,诊为变应性鼻炎,应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口服氯雷他定片,始用有效果,后效不显,经由西医鼻科诊治,建议中医治疗。目前症状:喷嚏连连、1 次连续6~10 个,流涕、每日擤鼻次数超过10 次,鼻塞、全天均有,鼻痒、眼红、易流泪,烦躁。无头痛、无发热,无黄、浓涕,纳眠可,大便干。面红,鼻甲肿大,下鼻甲与鼻中隔之间尚有小缝隙。舌红苔黄腻,脉滑。既往否认重大病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辅助检查:血清IgE 341.84 pg/ml,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26.1 fg/ml,白介素-5(interleukin-5,IL-5)43.7 fg/ml,γ 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25.2 fg/ml;过敏源检测:尘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tranaminase,ALT)11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27 U/L,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BUN)2.7 mmol/L,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60 μmol/L。西医诊断:常年性变应性鼻炎;中医诊断:鼻鼽-肺热脾湿证。处方:生麻黄1 g、生石膏30 g、黄芩10 g、桑白皮10 g、夏枯草10 g、辛夷10 g、苍耳子5 g、生薏仁20 g、茯苓15 g、羚羊粉0.6 g。
二诊:2017 年5 月15 日。用药1 周,既较之前用西药鼻喷、口服明显好转,喷嚏、流涕消失,偶有鼻痒,鼻塞不明显,烦躁消失,纳眠可,大便正常。继用前方。
三诊:2017 年6 月5 日。患者好转稳定,无喷嚏、流涕、鼻塞,偶有鼻痒,纳眠可,大便正常。患者是临床研究受试者,应用4 周清肺健脾治法中药颗粒剂,生活质量显著改善。舌淡红苔薄白,脉平和。鼻甲肿胀基本消失。辅助检查:血清IgE 47.79 pg/ml,IL-4 7.4 fg/ml,IL-5 3.7 fg/ml,IFN-γ 32.4 fg/ml,ALT 10 U/L,AST 21 U/L,BUN 7.8 mmol/L,Scr 58 μmol/L。
随访:治疗后8 周随访,患者症状完全消失。治疗后12、16 周随访,患者偶有喷嚏、鼻痒出现,无鼻塞、无流涕,大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略滑。辅助检查:血清IgE 78.92 pg/ml,IL-4 12.3 fg/ml,IL-5 15.6 fg/ml,IFN-γ 28.9 fg/ml(2017 年8 月28 日)。
按语:患者病程7 年,应用抗组胺类、局部鼻喷激素类等药物,疗效差,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属难治性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青年女性,喷嚏、流涕、鼻塞、鼻痒4 个主症均有,以清涕、鼻塞明显。患者嗜食辛辣、肥甘厚味,素体湿热内伏。反复用药,肺热脾湿不化,上扰鼻窍出现上述症状,舌脉亦是肺热脾湿证候。应用清肺健脾法中药,取得很好疗效,较之前应用鼻喷激素等药物,症状明显改善,舌脉体征及免疫因子均有改善,治疗结束后随访至16 周,患者未再复发,血清免疫因子较初诊改善,症状控制及生活质量满意。变应性鼻炎是由IgE 介导的,1 型辅助性T细胞(type one helper T cells,Th1)和2 型辅助性T 细胞(type two helper T cells,Th2)失衡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测定的4 个免疫因子,IFN-γ 由Th1 细胞分泌,IL-4、IL-5 由Th2 细胞分泌,免疫因子的变化说明应用清肺健脾法方药能在一段时间内纠正Th1/Th2 失衡,减轻变应性鼻炎的免疫反应[30]。
5 小结
清肺健脾治法是基于对孔伯华、孔嗣伯教授学术思想的继承发扬,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反复验证提炼而成,与当代人群生活方式、环境变化密不可分,王雅琦等[31]对246 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调研体质,湿热质占13.9%。笔者经过理论梳理和临床应用,总结归纳出其主要表现和辨证要点,经实践和相关研究证明,针对属于肺热脾湿证候的变应性鼻炎,应用清肺健脾方药便效如桴鼓。在而在诊治患者中,对于个体不同的侧重表现,在相同理论体系指导下进行加减用药。此次对病因病机的整理,对临床用药的剖析,能举一反三,对临床复杂多变情况把握主旨,恰当使用,传承发扬燕京学派“石膏孔”的学术思想,解决鼻鼽治疗难题,提高患者生活质量。